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2008年第4期)《管子》论十大经济关系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8 15:29:10


 

《管子》论十大经济关系

王月宇

《管子》是一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治世奇书,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均有史无前例的开创性理论建树,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更有许多卓越的见解。《管子》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齐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阐述了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虽经2000多年风雨,仍熠熠生辉。宣兆琦先生的新著《图说<管子>》,从农业、工商、理财三个方面分析了《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笔者读后深受启发。根据宣兆琦先生的分析,笔者试将《管子》经济思想概括为十大经济关系,不知当否,就此求教于方家。

一是农业与王业的关系。《管子》认为,重视农业以增加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是君主的重大任务,是招徕人民的途径和治国之道。人民从事农业,土地就得以开垦;土地开垦,粮食就会增加;粮食增加了,国家才会富裕,人民才能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就今日而言,农业仍是立国之本,无农不稳、无粮则乱。2007年以来,全世界由于大豆和饲料持续涨价,导致各国通货膨胀,进而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有20亿人陷入饥饿状态,多数国家被迫自保,限制粮食出口,致使危机进一步加剧。这几年,中国不遗余力地发展农业,实施免税、补贴,建立社保、医保体系等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严格保护耕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所有这些都一再证明农业自古以来的战略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二是农业与国防的关系。《管子》认为,农业凋敝,则人口减少,国贫人饥,老百姓就会流离失所而不肯回归。人口少了则不能保其国土;人民处于饥饿状态,就无力保护国土,战争就不能胜利;人民离散而不回,国家就变成一片废墟了。把粮食作为战争的手段,甚至往往以此取得不战而胜的事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齐国为迫使鲁国北面称臣,管仲建议齐恒公带头穿鲁国缟丝制作的衣服,并以低廉的价格供给鲁国粮食。齐国缟丝需求旺盛,鲁人便放弃粮食生产,转而大量生产、出口缟丝。待鲁国吃粮依赖从齐国进口的局面形成后,齐全突然停止购买鲁国的缟丝,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鲁国君主只好低头称臣。赵国灭亡以后,勾践卧薪尝胆,并采纳文种的计谋,把炒熟的种子进贡给吴国,致使吴国当年颗料无收,举国大乱。勾践趁机率军进攻吴国,吴王饮恨自杀,原来强大的吴国竟因粮食问题不堪一击,大败于弱小的越国。此例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农业立国的千年规律。西方国家的一些反华政客不顾事实,说中国养活不了自己,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对世界构成威胁。其实中国政府一天也没有松懈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因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一旦发生粮食危机,西方敌对国家绝对不会伸出援手。千方百计削弱中国,遏止中国和平崛起,一直是某些发达国家的梦想。1991年中国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灾,世界头号霸权主义国家一毛不拔,中国女作家戴厚英为此到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提出严正抗议后,才象征性的捐了35万美元。

三是农业与民生的关系。《管子》认为: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这里把粮食喻为人民的生命之神。今人称民以食为天,大概源于此言。《管子》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个国家君主,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储备。国家的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农业不仅是生产粮食,还包括林业、畜牧业、果菜种值业。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管子》在这里强调,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在生存需求满足之后,人民才有发展权,才能懂得礼节荣辱,改进生活方式,提高文明程度。在此基础上,才会有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发展林果蔬菜,养殖家畜家禽,丰富人们的餐桌,改善人们的营养,满足人民多化样化的生活需求。从吃饭生存、文明发展到享受生活,《管子》为人民、为君主勾勒了一幅祥和、安乐的民生图景。马克思没有想到,远在东方的齐国古人于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需求层次论。

四是工商与强国的关系。姜太公受封齐地之始,就制定了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劝女工、极技巧的基本国策,形成了齐国有别于各诸侯重农抑末的经济文化传统。管仲执政后,把这一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为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管子》认为举财长工,以足民用。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选天下之豪杰,至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也。这里把发展手工业提到了强兵安国的高度,并且指明了发展手工业所需要的人才、物质、技术三大要素。《管子》进一步指出,大量的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生产出来之后,要实现其价值,成为消费品,还需要商人和市场进行运销流通。商人和士人、农民、手工业者一样,也是国家的石民,为国家创造税收,为贫民提供就业,满足君臣、军队、国家的需要。市场是聚集天下货物和财富的场所,也是一种生产力。通过交易,人们都可以得到各自的利益;通过市场,可以知道社会的治乱和物质的多寡。今天的物资流通形式、规模、效率已非古人可比,但商人、市场仍是商业贸易的两个基本要素。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五是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结果。为了便利商品交换,就出现了货币,作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管仲辅佐齐桓公实行叁其国、伍其鄙、四民分业,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管仲学派开始研究并总结商品交换的规律,对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形成了有齐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管子》认为,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和计量工具,不仅在商品交换中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而且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商品价格高低决定于市场上商品数量的多少和供求大小,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货币升值物价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涨。货币,寒而不能取暖,饿而不能充饥,然而,君主运用它可以控制财物,进而达到牧民、平天下的目的。目前,全球性流动过剩和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其导火索是美国次级债的过度开发,使资金链条断裂,造成金融管理失控,美元大幅贬值,各国证券市场因此冷热不均,大涨大跌。这再次证明《管子》关于币、物轻重关系的论断,货币供应量与商品供应量要保持必要的平衡,一旦发生严重背离,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六是赋税与国富的关系。《管子》认为: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不能竭泽而渔。征税要审其分,则民尽力矣。让人民知道薄税敛、毋苟于民。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营业税和关税不能重复征收。对空车无货的商人,肩挑背驮的小贩不要征收。取之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地租要根据耕地多少、土质好坏确定征收比例,农业税要依年成丰歉而有区别。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巨家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室庐者,服小租。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驰而税。通过差别税率,公平税负,让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铺张浪费者多交税,衣食仅能温饱者少交税。丰歉有分,贫富有别,给人民以休养生息之机。几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为了征收农业税,上演了无数悲惨的故事,由此引起阶级矛盾激化,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恶化,甚至导致民变或革命。这都是税赋过重或调节不当引起的灾祸。2005年,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有史以来不仅第一次种地不纳粮,而且享受国家补贴,彻底终结了农业税的历史,比起《管子》时代有了天地之别的进步。

七是财力与民力的关系。《管子》认为,为国理财者,不仅要善于生财、聚财,而且要善于用财,为之有道。百事治则百用节矣,是故事生者生于虑,成于务。办事要动脑子,少花钱多办事。要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禁止奢侈,保证急需,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有限的财力保证最重要的支出。量民力则事无不成。用财要量力而行。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皇帝老儿不用白人,库房里没有钱财,就没有理由要人民节约支出。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我们现在讲的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体恤民力,应该是得益于先哲的教化和经验。寅吃卯粮,明知不可而为之,为求个人政绩而不惜劳民伤财,都是《管子》早已反对和禁止的。

八是予与取的关系。《管子》认为:善为国者,必先富民。予则喜,夺则怒。对人民要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予要能见,取于无形。通过官山海,由官府对盐、铁、粮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进行统购统销,同时建立储备制度,以低储高售的差价盈利代替税收,既获得了大量财政收入,也避免人民因税赋过重而对政府产生不满。《管子》认为: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对于老百姓,多予就能安定,扶助就能自强,取之无度就有危险,背离民心就要亡国丧权。这几年,我国由于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快速升值,正面临经济由过快可能转向过热,出口增速可能减缓,物价可能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国通胀的可能。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投资拉动型向消费、出口、投资协调增长型转变,通过提高工资、调节税赋、建立社保体系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群众购买力,扩大内需,保持供求平衡,保持经济稳步健康发展。这也是对《管子》予取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虽然时代不同,内容有别,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

九是劳动与分配的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意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懂得发展生产就要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道理。《管子》认为,只有劳动才可以创造财富。为了鼓励劳动,就要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无劳不得。如果放任不劳而获,人们就会离心离德,工作不力,弄虚作假,贪图侥幸。若如此,做大事则不会成功,对敌作战也不会尽力。除了禄赏之外,《管子》还提出要给予物质和政治奖励。对精通农事园艺、善于种植养殖者,奖励黄金一斤;农家子弟中的优秀人才可以成为士人,让他们指导种粮,粮食就会增收,让他们做官,贤才就会汇聚;知时者予以为长。对那些有丰富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的人,要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专家,养于官府,免于兵役,以便让他们专注于指导农业生产。

十是宏观调控与平衡发展的关系。《管子》认为,君主要掌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做到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国家对市场经济不能放任自流,要担负起宏观调控的责任。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丰歉难料,如果农业歉收,商人就会囤积居奇,坑害人民,获取暴利。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在民用有余时收储起来,防止物贱伤民,民用不足时则抛售储备以平抑物价。《管子》建议君主命令权贵、富商储藏粮食,扩大需求,提高粮价,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国家储备。地区之间也可以通过调节,彼此相助,达到供需平衡。《管子》认为,人民太穷或太富都不利于管理,主张通过调节税赋、减免债务、社会救助来缩小贫富差别。同时还要根据国内需求调整外贸政策,做到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保证本国的物资供应。

《管子》论述的十大经济关系,到今天仍有一定有实践和指导意义。《管子》关于粮食安全的主张,关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民生意识,关于流通、税赋、分配的调控理论,虽然原始而朴素,但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也是我学习和阅读宣兆琦先生的《图说〈管子〉》之后的一点感想。

(作者单位:中共颍上县委办公室)

 

上一条:(2002年第1期)封面及目录      下一条:(2008年第4期)《管子》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