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期)浅论管子在湖州的影响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1:33:46
|
浅论管子在湖州的影响 辛文 耕夫 邹云龙 陈建林 博大精深的管子研究,在当今提倡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强劲的现实意义。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可自信地说:中华民族是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秀民族。我们不仅有地大物博的国土自然资源,也不乏象管子一样杰出的人材代有涌现。尽管近三千年来,国有兴衰、人有祸福、各民族有分有合。但这属于一曲美好的歌,总有抑扬顿挫的节奏,一处宜人居住的乐土,总具备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一样。而管子、孔子等先秦以前的诸子百家,是我们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的伟大开拓者。是建设中华民族人类社会的创世者。而管子是中国社会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合政治、经济、改革、军事、哲学于一身的国史上第一流人物,堪称第一人。管子的一生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也影响了凡是有人居住的各个地方。 一 我们浙江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太湖流域唯一以湖为州的城市只有湖州。隋唐时期称湖州,至今基本没有多大改变。隋唐以前的湖州称为菰城,也是春秋战国之交,楚灭越后,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因当时水乡多泽,遍生菰草而命名菰城。在这以前有颇有争议的,是吴公子季扎攻楚于鸠鹚衡山和管敬仲鲍叔牙隐居栖贤山为最。史前则是防风氏国所在狄民族繁衍的地方。 湖州城西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山名栖贤山。在管仲和鲍叔牙未来之前称为西崦山,以梅花胜于邓尉而名世。邓尉之梅也就是现在的无锡市梅山。最早是泰伯奔吴的落脚之地。因此这些山均有三千年的称呼史。湖州的西崦山因管鲍分金而后命名为较近谐音的栖贤山。同时也可能是因管鲍两位贤士曾栖息此地而取名栖贤山。栖贤山自古以来设有鲍叔牙祠和管仲祠,管左鲍右,中间有分金岭、分金台、分金路。清代湖州太守吴绮有《游栖贤山》诗一首:高山淡若阴,春风动林薮。我来问寒条,倚楫龙溪口。山路平可驰,梅花拂我首。濛濛霁色中,风香亘先后。十里无停骖,马上劝行酒。我闻管仲父,栖迟在此久,古迹不复寻,飞英落金斗。吴绮(1619-1694)字园次、号听翁、江都(今属江苏)人,贡生荐中书舍人。守湖州多惠政,人称三风太守:谓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他说我闻管仲父,栖迟在此久。虽然他与管仲相隔二千多年,但作为一个有极深历史文化的湖州太守,他的诗文应该经得起推敲检验,况且湖州管鲍祠和分金岭、台、路之古迹至少在唐代已经开始。唐代湖州有佛教的四大丛林,其中栖贤山的栖贤寺是其中之一。根据湖州府志和乌程县志记载:一是管敬仲与鲍叔牙分金处。二是齐国田常乱后管仲后代避难之所。按今天全国有不少地方出现管鲍分金的故事和古迹,我们认为这是管鲍这两位大器在未官之前以从商周游全国各地所致,后来管鲍助齐桓公成霸业,全国皆知,管鲍之交被推崇全国作为朋友之谊的楷模称颂。历代开明的帝王均以德治国,借管鲍之交的仁义道德来宣扬教育子民,达到德治的目的。有些地方不是真正的生意上的分金,而借分金而晓以仁义,亲如兄弟劝教后代,人为地设立分金典故也未可知之。虽然分金之说没有明确的史料依据,但管鲍来湖州是十分可能的。从《管子》八十六篇文章来看,他对经济发展十分内行,对天时地利无不通晓,对照《诗经》《史记》有关篇章,管子对湖州盛产的丝绸、珍珠、铜和铜器有一定的了解,是有可能作为大宗商品进行长途贩运,赚取利润。而且栖贤山作为湖州与德清的必经之路,由水道转为陆运的中转站,他们居住是十分科学有利的。因为湖州和德清是盛产丝绸、珍珠和铜而著称。安吉、长兴盛产箭竹(可作箭杆)而名闻天下。而且湖州城南五里有一鲍山,与栖贤山相得益彰,湖州东西苕溪称为一城两水穿城而过天下无双。管鲍在湖州从商,一守西苕溪接应货物,另一人守东苕溪接应货物,这是利用二水运输的科学布局。为此,他们有可能在栖贤山分金,而后分东西二处居住。另外在政治上,在湖州的栖贤山和鲍山,有可能管鲍各自教育两位公子,长期隐居近十年之久。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齐襄公(诸儿)继位,他在位十年,对外与周王、鲁国、郑国等连年战争。对内奸淫自己之亲妹,寻杀自己的两个兄弟纠和小白。因此管鲍召忽分别保护两位公子寻地隐居。后来政见有别,分金而养各自的公子。当然这是一种猜测。在许多评价管子的文章中,鲁国的施伯说:管仲者天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按孔子说,江南防风氏一族称为狄和长狄,守封嵎之山。管仲在狄也可能在湖州德清县防风氏故地。《曾伯簠》铭有在狄淮夷,抑燮繁汤,金道锡行。周代春秋早期为了掠夺铜矿,周王朝曾发动战争,在狄淮夷,将南方的铜矿掠夺到中原,而南方的铜矿最著名的是安徽的铜陵和浙江莫干山的铜岘山。因此管鲍分金,在湖州栖贤山分铜亦是十分可能的,因为中国的冶金术最早出现在战国的晚期到东汉才渐近精炼。所以湖州栖贤山管鲍的分金岭、分金台和分金路虽然有几千年的影响,但属于生意上、政治上和教育上的什么原因,还需请全国管学专家关注研讨。 二 《湖州府志》有一种说法,在《栖贤山》条目中有齐田常之乱,管仲后代逃入吴,有居此者,今山多管姓。《赵孟頫与管道升》一书中也称:后来管家一支,为避战乱,从齐国逃到了湖州城外一处山坳里住了下来。到了宋末元初时,管姓已成了湖州的一个大家族。管道升父管伸、字直夫,当时是这个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一位长者,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是管伸的女婿、管道升的丈夫,他为岳父建管公楼,并作《管公楼孝思道院记》说:管夷吾之后,有避地于此者,人因名其地曰栖贤山是也。其商散处郡邑讫今不绝。吾妻仲姬所出生地也。仲姬父讳伸,字直夫,倜傥尚义,晚节益自喜乡里称之曰管公。皇庆之年,余官二品,仲姬吴兴郡夫人。赐告还家,谓余曰先人没而无后,幸敝庐无恙,意即是建祠,俾方外士为之,严事庶乎,少纾子哀,而其为久远计也。吾咨其孝,又善其处是也,得礼外意,遂用其言,创楼三间以祠公及公元配。既成,使道士掌之,匾曰孝思道院。在湖州乃至全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人皆周知,世界教科文组织曾将他命名水星环形山为赵孟頫山。但知道他是管子百代后之女婿却是很少。他的妻子管道升是画家、词人的则更少,但中国的书画家几乎都知道湖州赵孟頫和管道升是书画界永不熄灭的双星。宋末元初,赵孟頫因是赵宋后代,与管道升在德清县东衡村避居十年,东衡村地处青溪流域,(世传有青溪管氏家谱原出于此。)后来在元帝胁迫之下,去大京入仕,官至二品直贤殿学士,封为魏公。因为赵孟頫在国际和国内的巨大影响和管道升才女相伴,上世纪末他们的合葬墓重修在湖州市德清县东衡村。全国赵孟頫学术研讨会连续召开了三次,多篇论文议论到管道升的身世,一致公认管道升是管敬仲的后代。因此管仲近三千年之后,管道升依附赵宋后裔赵孟頫,在艺术界也享有世界级大师的荣耀。讲究遗传学的今天,管道升的才华,无疑继承了管仲的遗传。目前湖州已修复赵孟頫故居,他的别业莲花庄早在三十年已成为湖州市最大的公园,东衡村陵墓和赵孟頫纪念馆是湖州旅游热点。但凡赵孟頫介绍词中无不提及其妻管道升的身世。当然无不说明管道升是春秋齐国宰相管敬仲的后代。而且元代赵孟頫省亲和最后退休,都在清明节去栖贤山和东衡村祭祀管姓宗祖,都以妻为管敬仲嫡系后代作为传统。作为元代最杰出的书画大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两朝重臣、想必对自己亲属的出处总有严密的考证和有十分稳妥的依据而传承。因此,管仲在湖州的影响在赵孟頫管道升的元代,是个中兴扩张的时期,是传承管鲍分金时期后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三 湖州西郊有座山,名为西塞山。因中唐时期张志和的一曲《渔父子》而名闻天下,一千三百年来,因词意和环境的理解不同,与湖北的黄石市西塞山争论不休。但历史上主要文人名臣都指证张志和词写于湖州西塞山,一是当时他追随任湖州剌史的颜真卿到湖州,颜真卿曾为张志和撰《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二是他哥哥张松龄惧玄真子放浪不返和答其渔父词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三是五词中有霅溪湾里钓鱼翁之句,霅溪是湖州的代名词。因此张志和渔父词写于湖州西塞山无疑。但张志和为什么要选项择西塞山而居,写下这千古绝唱?经过与国内著名专家的合作,考证了张志和居住在湖州的三间渔舍和玄真坊、大夫桥等都在西塞山一组群山中的栖贤山下。他在当时是慕名管仲而选址西塞山,而剌史颜真卿、茶圣陆羽经常往来于妙喜寺、西亭、府邸衙门。西塞山栖贤山是他们必经之路,故也十分赞同他的选址。当时的乌程县令李清,按张志和的意愿,为他在栖贤山下营造安身之所。张志和十六岁在肃宗朝以明经擢第,并献策给肃宗,深蒙重赏,重令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他从小就以经济世事为己任,献策给皇帝而受嘉奖,说明他以管子之类经世鸿儒为榜样。因此后来流落江湖上,遇颜真卿赠新船,并请他同居湖州。张志和当时可能在颜真卿、李清、陆羽、皎然的陪同下,考察了管鲍分金岭、分金台与分金路及栖贤山上的仙人洞,认为这是天下第一人管仲曾居住的地方,所以安居乐业于湖州的霅溪湾。他最有名的《渔父词》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也就道出了他找到了管子鲍叔牙这些春秋时期的贤人故居为归宿,世事风波再大,他在心中有了归处也就不怕了。根据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首句士有牢笼太虚撠掖玄造,摆元气而词锋首出,轧无间而理窟肌分者,惟玄真子乎。说明张志和的世界观、处世观、经世学问在中唐时期连颜真卿这位股肱大臣也赞叹不已。张志和溺水而死,颜真卿在碑铭中说:辅明主,若斯人,岂烟波,论此身。将他与管仲鲍叔牙一般评论,是个辅明主的一流人物。因此,张志和《渔父子》词洋溢着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和民间都希望出现有管仲一般人物来安顿天下的愿望。但是管子不会再出现。那末寄情于青山绿水之间,消极地安享有限的太平。至于世道和人民如何归结也就不去多想了。这是我们所理解张志和内心深处管子对他的影响。也因为这种盼望治世的积极性和文人志士救国无望的消极出世的心情,使这渔父词名扬千古,连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教科书上均予介绍和学习,是中国最佳的文学作品代表。 (作者简介:本文四位作者系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管子后裔元代著名女诗人、书画家管道升故里的学者或基层干部。其中湖州市老科协科文专委会的沈梓文(辛文)、陈泽林(耕夫)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浙江省湖州市杨家埠镇芦山村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邹云龙、陈建林分别为该村的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
|
|
上一条:(2011年第3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
下一条:(2011年第3期)国学与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