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期)遮蔽的光芒——《管子》与国学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5 9:55:00
|
遮蔽的光芒 《管子》与国学 童凤莉
因文章的框定,《管子》与国学。题目很大,为了不跑题,只能大题小作,作点类似与名词解释的文章。《管子》的问题因为史料明晰,材料是现成的,主要看个人的发挥;国学的定义就不是很明晰了,要说明《管子》与国学,首先要明确国学的定义,然后才能谈管子与国学的关系。而国学的定义又十分的模糊,到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辞海的解释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1,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2,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也有人说,国学指的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还有人说"国学"一词,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辛亥革命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交汇,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运用的定义是当时国粹派邓实的说法: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而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认为,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还有人认为,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从这些五花八门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国学的定义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如学界所说的大国学小国学,大国学也就是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的一切学说。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的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 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除了以上的种种界定,我个人认为,国学还应该含有主流意识的概念,为特定历史所推崇的学说,为国家和民族所重视的学说。无论哪种国学的定义,管子是国学的一部分是不争的事实,接下来想谈谈管子在国学中的地位。 推陈出新的国学 《管子》诞生于春秋公元前645以前,由管仲著,有人说不对,不是管仲写的,是假托管仲的名,是集团的力量。或许是这样的,但有一点我是坚信的,绝对是管仲的思想结晶和智慧,如果是这样,说是管仲著也未尝不可。管仲(前645),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彪炳千秋的功勋足以说明他卓越的智慧和超群的能力。《管子》共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是一部集天下之大成的经典书籍。管仲比孔子早一百多年,比秦孝公早四百多年,在管仲时期文化还十分落后,从文献的记载,那时有文化记录的文明还很难得一见,国学的内容还很干瘪,像一个空皮囊,能够从里面掏出来的东西很少。于是管仲把自己的《管子》放了进去后,最先发现管子的是老子,后来陆陆续续被很多人发现,最后形成诸子百家,于是后人说管子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渊源。派生出来的百家我没有能力一一例举,只能就几个主要的显家做一简单的介绍: 如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也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管子》一书中,至少有九章专门讲述哲学问题。分别是宙合第十一、枢言第十二、冶心术上第三十六、冶心术下第三十七、五行第四十一、势第四十二、内业第四十九、九受第五十五、版法解第六十六。道是管子重点讲解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由管子提出并进行解释,后来老子写《道德经》,就是继承了管子关于道的概念,延伸而成。 关于道,管仲多处提到,举几个例子。 道,不远而难及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虚无无形谓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关于道的解释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也不再一一翻译。基本上,管仲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法和一部分的唯物主义,《道德经》重点发扬了管仲辩证法的部分。 再比如说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也是我们后来最主要的国教。代表人物是孔子,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鼓吹克己复礼。儒家的这种思想正好是《管子》中的治国之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四维,就是系在网四角上的绳索,借助四维,网的纲、目才能提得起来。翻译成白话文是,国家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不稳;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倾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管子认为有了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了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了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了耻,就不会趋从坏人。有了四维,国家就有了秩序,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管子的这四维之道,应该说把治国的理念分析的十分透彻,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富裕,四维的道理是必备的条件。观儒家的思想根基也就是礼、义、廉、耻四个字。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也是历代统治阶级最倾心,运用最广的,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有关法的论述,管子书里,内容非常全,从法的重要性,到法律制度的建设、法律的执行等各个方面一应俱全。稍作摘选,就能发现管仲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法家,他的思想是后来法家们的一切理论基础。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戮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翻译过来就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确;杀有罪,不宽赦;执行刑罚一定说到做到,民众就会畏惧。权威明示于众,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严格执法,公开执法。2 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翻译过来就是:国君统一立法,百官就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开,下面行事就都能合于制度。如果国君立法不能统一,下面为公法而另立私理的人就会增加。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公开公平公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则死,益令则死,不行令则死,留令则死,不从令则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故曰:令重而下恐。翻译过来就是:英明的君主知道治民的根本,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所以说,随意增删法令的,不执行不遵守法令的和扣押法令的都必须处死,法令有了权威,下面的人就畏惧了。严刑峻法,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当然会有个适用性的问题,但在当时,自有其时代意义。 兵家,代表人物孙膑,代表作《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可以说基本照搬了管子的兵法理念。管仲的战争法则被后人广泛应用。如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形,争权。 说明管仲战争的问题上首先是以德服人,其次则是通过谋略,再其次是外交,最后才是出兵。管仲在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时,不是劝齐桓公武力征讨,相反,他常常劝齐桓公要智慧出兵。无论对大国对小国,能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一定用和平的手段。 不打没有准备的战争,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是管仲的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管仲指挥下的齐军没有打过一场败仗,管仲对于赏罚、军费、建制、号令、武器、地图、敌情等等几乎每一个军事要素都有具体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概念首先来自于管仲这里。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提倡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创五德终始说。五行说在《管子》的《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等篇中多次提到。《管子·四时》中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即他们认为阴阳的消长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而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律,刑政和德政则要适应四时。 以上我们只是对大家熟悉的几个学派做了一个粗略的对比分析,就发现这些名流学派的思想和观点无一不与管子有血脉之源。还有像纵横家、名家、杂家、医家、农家等等,号称百家,而每一家特有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精华。我们都能够在《管子》的思想理论框架里找到它们思想的影子,可以说都没有离开管子的思想体系。可见说管子是百家之首毫不为过。诸子百家形成以后,国学的口袋渐渐鼓起来了,东西多了,可供选择的机会也就多了。 是金子未必会发光 人们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话没有错,但有过激的成分。金子会发光,这是真理。但需要前提,就是金子一定被人发掘、利用。如果说金子还在水里或在土里,与泥与土与其他矿物质混在一起,金子的光永远是被遮蔽的。刚才我们说了《管子》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在国学中的地位很高,但事实上,管子学说远比不上后来居上的儒家、道家、法家。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也会发现《管子》的身影是模糊的。它的光芒只有靠的很近的时候才能一下子被射中。这几年掀起的国学热,人们讨论的也基本上是儒学的文化,经文化,传统的大众文化,真正论及管子文化的很少。我们用金子的例子作了一个说明,现在我们再用美学来作一个论证,如果用一个美人来比喻,这个美人完美的一塌糊涂,没有一点瑕疵,人们对她的印象就不会像她所期望的那样深刻。相反,如果美人有那么一点不完美,像维纳斯的断臂,人们也就会让她永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再用一个实证主义来佐证,一个全功能的工具刀,在行军野营时,优点很突出,功能齐备,携带方便,但如果在居家或办公场所,万能刀具就没有便利简单的实用工具来的轻便而爽手。 我们研究文化的学者,大概都要承认一桩事实,中国文化的争鸣,都是入世的,关心人生的,反应人生的,围绕的主题都是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本意如何,出发点都是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的中国能够产生那么多思想,并能为之存活。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形式已经形成,由于地理的原因,文化的差别,民俗的不同,各统治者对治国的理念各有所需。 当时代处于乱世之时,分久必合的思想必然占据人的精神。法家的思想正好迎合时代的潮流,所以,李悝在魏国提倡尽地力之教;吴起在楚国明法审令;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都相继公布刑法,各国在变法之后都强大起来,成为一方霸主。在这些法家人物里,最成功的要算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变法最彻底、法律最严苛的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到了汉朝,由于连年的兵燹战争,民生凋敝,国穷民贫,儒家的仁爱思想便受到时代的宠幸。汉武帝干脆来了一个独尊儒术。把儒学推到了极致,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此以后,管子的学说便彻底被遮蔽了。遮蔽的原因除了可以用以上美学和实证主义来求证,还可以用知识社会学来探讨。一个文化的强大背景与典范人物,常常是新一代创造者的支援意识的能源,而李约瑟说的更直接,他认为除了科技外,其他文化的成果都没有普遍性。像《管子》这样一部内容驳杂,气势恢宏又包罗万象,读起来很费劲,研究起来更麻烦,很多的时候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不像《道德经》言简意骇,不像《韩非子》深入浅出,也比不上《孙子兵法》的系统完整,也没有《论语》那样经世致用, 使用起来很不顺手。 再加上《管子》学说更多的是培养帝王之师,讲的是治国之道,内容深奥而艰涩,与百姓的生活不甚密切,而且管子的辩证法思想又是那样的鲜明,与封建统治阶级刚愎自用的思想格格不入,这也就难免被遮蔽了。但我们说,光永远不会消失,更难被遮蔽,只要有一丝缝隙,人们就会在不经意中发出惊喜的呼叫。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管子的伟大。管子在霸形和牧民篇多次提到以人为本,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等。观历史,富国强民的理论和实践管子做的都是一流的。如今我们写文章,开研讨会纪念管子除了热闹的成分,还应该还原管子学说的地位,认识他学术的价值,这样做或许有点意义。 |
上一条:(2011年第3期)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下一条:(2011年第3期)《管子》禮敬內化之靜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