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4:48:02
管子立言及其当代意义
龚武
[内容摘要]本文从正面阐述管子著作概念入手,转换视角,从管子无比丰富的思想和实践中,淘漉遴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五个的问题:认识与实践、市场与计划、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公与私、人本与和谐。即用现、当代的问题意识,来倒逼观照管子立言的现实意义,重在讲述管子的立言,即解读在《管子》这部古代百科全书中,保存的中华文化珍贵遗产的伟大价值,及其对当代中国乃至人类产生的深远启迪和影响。
[关键词]管子立言;管子著作;当代意义
中国文化先贤最可宝贵东西是他们立言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后代通过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使得一个国家和民族慢慢变得富有、成熟、包容、智慧和强大起来,最终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出类拔萃,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敬仰。
与管子同名的《管子》是一部厚重而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是储藏管子立言精神遗产的文本,也是我们了解管子最权威的文献宝藏。
唐代以前,管子著作即《管子》,一直受到最高统治者和王朝治理者的青睐。20世纪初期,《管子》受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家梁启超和康有为的推崇。当代《管子》研究,更是进入了现代中国和国际文化视野,受到越来越多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的重视,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那么《管子》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今存《管子》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 全书可分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 7篇,《短语》 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轻重》 16篇。
《管子》一书最显著的特色:
一是它里面的文章基本属于教科书或公文范畴;
二是《管子》书洋洋约17万言,是诸子书中最厚重的一部。
其篇幅约是孔子《论语》的12倍,差不多是老子《道德经》的34倍;
三是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百科,无比丰富;
四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天衣无缝,很少空洞的说教。
《管子》书中的文章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管子的遗著。
《管子》中《牧民》、《形势》、《权修》、《乘马》、《幼官》诸篇和4篇解文,是管子遗著。该是管子为齐国公子纠傅时编写的教太子读书的教科书。
二类是文告、奏章。
如《霸言》、《关山海》、《版法》、《明法》、《任法》、《法法》等,这些公文大都出于管子之手。
三类是内官实录。
如《大匡》、《中匡》、《小匡》和《轻重》诸篇等。属于齐国内史记载下来的管子的事迹和言论。
所有这些周朝、齐、鲁等国家档案保留下来的资料,都是编写《管子》这本书的第一手文史资料,具有不可动摇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就是说全书的责任者是管子,而参与该书资料收集和编辑工作的,都是王朝专司修文、修史职务的朝廷命官,因此用《管子》命名,署名管仲撰,既是尊重原作,名至实归,也是编辑者不敢掠美,奉命行事。古代成书的事实基本如此,用后世写作环境或出书的程序来苛求或桎梏《管子》,不仅于路径上是缘木求鱼,而且于逻辑、道义上也说不通。
有鉴于此,《管子》就是管子的著作,换言之,我们说管子的著作,也就是在指《管子》这本书。
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因此立德、立功、立言,又称三不朽,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人身体力行的最高追求。
管子的思想言论,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让我们来转换一下视角,用现当、代的问题意识,来倒逼观照管子立言的现实意义。
第一个视角:认识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问题,从来是所有认识与实践问题中最高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哲学中成为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如果只允许用一句话来概括《管子》这部书,那就是这是一部反映管子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知),与管子在齐国四十年成功的社会实践(行)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大书。
我们知道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一部名著叫《实践论》,副标题就叫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之间的关系。
知与行的关系,历来困惑了不知多少英雄豪杰。比如,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尴尬之中,国力凋敝,民生维艰,政治家们不知何去何从。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赶走了皇帝,进行旧民主主义革命,却屡屡遭致失败,一度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拯救中国的理论。孙先生的高明和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懂得理论的重要性,行动需要理论指导,因此认为知难行易。
孙中山说: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
他还以美国革命和日本维新为例,进一步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导,则行之决无所难。
他还明确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
孙中山渴望寻求到一个救国救民的真理,来指导自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实践,为此他晚年提出了以俄国为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口号,差不多一脚已经踏进社会主义政治的门槛。
认识与实践,其实是二十世纪志士仁人救国救民,共同面临的课题。在孙中山之前的梁启超,以及孙中山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他们都需要寻找一种优秀的、管用的理论资源,来武装头脑,唤醒国人。中国共产党人是通过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列主义,使中国彻底走出古代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当时梁启超寻找的理论资源是什么呢?
就是代表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蕴藏尊王攘夷、制度文明精神的《管子》。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苦闷的梁启超逃亡日本,苦心孤诣研究《管子》,心有块垒,一挥而就,写下了6万余言的《管子评传》。他从管子的一生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取得政治成功,政治学者和政治家一个都不能少。梁启超对管子由衷地钦佩,他认为,泰西,就是西方,卢梭和孟德斯鸠只是政治学者,华盛顿只是个政治家,而又是政治学者,又是政治家的,古今中外只有管子。
故遍考泰西之历史,其政治家与政治学者,未有能相兼者也。其以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求诸吾国则有管子。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者也!(梁启超《管子评传》)
梁启超发现,《管子》这本书的真正的价值和和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管子》这部书,不是一般的文人的书斋之作,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论著,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献史料,而是一部理论和实践、认识和经验结合的天衣无缝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法典。
《管子》中许多论述,只有在理论和实践,语言叙事与历史事实一体化呈现的意义上,才可以理解其奥妙之所在。这样我们对管子的那些经典名言,如: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君无为,臣有为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政不二门,依法治国
以人为本
和合故能谐等
才能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和认同。
第二个视角:市场与计划。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底是计划多一点好,还是市场多一点好?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像一些人认为的,通往山顶的路只有一条,世界上只存在一条正确的发展通道,就是西方自由经济。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的手段,是否有优劣高下之分?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并没有终结。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那么中国为什么能够抗拒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风暴,抵御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海啸,以及在2011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而在一系列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呢?这恐怕就不是那个一条发展道路论,可以解释清楚的。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核心是以土地为代表的大宗生产资料公有。
这个公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并通过自身革命和斗争实践,探索出来的真理。
市场经济,是一种人们在自发互通有无、民间贸易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货币发明,使用金融手段,来调配资源,进行社会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的经济体系。
《管子》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市场和计划的文献。关于市场,管子认为农、工生产的产品,要通过商人和市场来实现交换。当然要在缴纳国家课定的税赋之后,才可以入市。管子不仅鼓励活跃国内民间市场,还非常重视外贸市场,即诸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齐国对外商采取了非常优惠的政策。为了吸引外商安心于齐国发展生产,甚至因势利导地设置官办女闾,即今天的红灯区。有人以此贬低管子是娼妓业的鼻祖,这其实是误解。
娼妓早在夏桀时代就已经存在,叫家妓,蓄女乐、倡优达3万人,并以蓄女奴的多寡作为炫耀权势和财产的一个重要标志。
管子不过是第一个提倡娼妓官营的人。这既有迎合齐桓公好色需要的一面,也是对已有的民间娼妓业实行管理的一项措施。
市场固然重要,但是管子规定,有几样东西是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管理的。
一是土地和制田绝对不能随便买卖。
这是官府管理的王土。可以鼓励民间开垦荒山废水,增加生产,国家酌情减轻税赋,但是禁止土地买卖;
二是粮食储备,官府的仓廪要确保库存充实。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同时国家可以用粮食来抑制物价,赈灾,救助弱势群体。
三是盐、铁,要官营,私人不能随便买卖。
盐是民生必需品,铁是打造兵器的原材料,国家必须严加控制管理。
四是货币的铸造和价值的调整,国家要抓在手里。
管子的政治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轻重理论。轻重,是管子著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看作是管子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一块奠基石,指的是价值和价值规律。轻重理论调节的范围不仅仅是市场,而且包括国家计划,甚至包括国家政治与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管子说,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管子·;揆度》)。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管子·乘马数》);即粮食涨价,其它商品就贬值,反过来,粮食贬值,其它商品就涨价。散则轻,聚则重(《管子·国蓄》)就是国家的财力分散,价值就减少,财力聚集起来,就更有价值,类于今天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管子认识到重则民死利,轻者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管子·揆度》)就是货币升值,那么老百姓拼命挣钱,货币贬值,老百姓就抛弃它不用。所以,国家币值调理到一定比率就不要再动。
计划的举措还包括,国家获利的管道,包括税收等等是国家的命脉,关涉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必须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要坚持;利出一孔,而不能利出多孔;要合理税赋负担,相地而衰征,防止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国家要有一套激励和约束经济行为的政策和举措,善于开源节流,掌握节用的度来刺激生产和抑制过度耗费。
《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贪欲乃万恶之源,古今中外同理,管子悟道最早。蛋糕生产出来之后,分配不好,就会转化为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因此,国内任继亮等学者指出,管子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和实践,不仅适用于计划经济,也适用于市场经济,甚至还适用于市场和计划结合的混合型经济。
第三个视角: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管子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管子·形势》)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包括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人才各个方面全面展开。这里文化当然包括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问题。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从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大清帝国的衰微和洋枪洋炮入侵,西方近现代文明和宗教等文化,也随之进入了中华大地,这迫使中华民族在继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接受西方的文化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一个百年的文化悖论是,反传统与传统之争。似乎反传统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而一家独尊。这就形成了文化上某种一边倒现象。文化最忌讳一边倒,而本末倒置的一边倒,只能导致新的民族灾难。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建设,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战略息息相关。所以最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文化强国战略。
小平同志曾讲过一句话,中国最大的失误在教育。这句话,十分耐人寻味。
一是从文化的传播上看,国民教育是转播文化的专业、系统的平台;
二是从人类传宗接代的意义上,国民教育是用文化培养下一代孩子成长的摇篮;
三是从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精神和灵魂总和的意义上,教育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
管子于教育的意义是:一是教君,他以帝师的身份而为百官之首。他和他的朋友鲍叔牙都是君王之师出身,并且自编教材教太子读书和牧民之术。公子纠学的如何,因为其死的早,无法得知。但公子小白,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君主。如果说是鲍叔牙给了小白很好的早期教育,那么而管子就给了齐桓公更为杰出的成人继续教育。
二是教官、教民,管子责无旁贷充当下属官吏和民众之师。教导齐国臣民知守礼、义、廉、耻,应四时,务农本,守仓廪,兴工商,审轻重,辨美丑,均贫富,尚贤德;因此,齐民成了最有文化的人民,齐地人才辈出,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源泉,并最终影响了秦朝,孕育出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三是极端重视国民教育。管子教导说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早在2600多年前,管子就将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升为国家根本大计,这确实非常伟大和超前。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包括充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和我们自己,都是这种文化熏陶和教育的结果。
上个世纪以来,我们教育机构、学校形式、教材内容、教育目标和教师队伍等各个方面,均迎来了大变局、大变革,同时也带了了大变数;焕发了生机,也潜伏着危机。中国从私塾、私塾先生、四书五经和科举时代,国民教育先后进入以洋学堂和苏俄教育模式主导的时代。
管子著名的四维理论,被儒家化之后,礼义廉耻还被民国的教育机构奉为宗旨。在一片废墟中建立新中国的教育,开始几乎照搬了苏联模式。
若干年之后,反思,于是出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种分数是硬道理的应试教育似乎导致了我们培养不出大师,这是为什么?钱先生已经辞世了,但问题似乎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
管子对教育的启示在于:能不能保证向受教育者提供最好的教育内容,是最大的当务之急。因此他亲手编写了不同于前人,也后无来者的《管子》中的那些著名的教科书杰作。
我们要判断的是,哪些中国文化足以支持民族的魂魄?妄自尊大固然不好,妄自菲薄也不好,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的东西也不好;政治人是人,经济人也是人,都是要讲礼义廉耻的活生生的人,文化是有祖国的,任何时代也不会包容类似制造爱国贼这样无耻的垃圾文化!
《管子》是一部教科书,它提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命运的四根纲绳(四维的原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这四根纲绳,一根都不能少。一个鲜廉寡耻的社会、国家或民族,即使有了一时的经济繁荣,也很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管子》教科书还告诉我们一种最高的时代精华哲学,形势道哲学。这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中华民族不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而是作为人类最高精神灵魂的引导者,早在2600多年以前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管子形势道哲学认为,道所包涵的客观规律性,是可以通过事物的形和势被认知的,道就蕴藏在形势之中,道也必然通过形势加以呈现。
管子以自己的治国实践来论证,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道,只有掌握了这个道之所在,即客观规律,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家、乡、国的人民才能得到治理,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而没有对事物特定客观规律 道(真理)的认识,并用之指导实践,盲目的实践一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最后归于失败。
管子的哲学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辨证的。管子形势道哲学表明,客观的哲学体系和哲学真理,并不是只有西方人才能发现,才能构建。
我们的毛病在于:太过喜欢标榜反传统,又不善于继承祖宗的好东西。比如孔子的几个学生和孟子,就时常否定管子,宋代儒家更是否定《管子》。胡适、郭沫若等也是不承认《管子》的。民国时代,到张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句话。但又不说明这是源自《管子》,总结管子的言论,以至很长时期,都让人觉得这是儒家的思想,甚至是孔子言论。如果,继续着以讹传讹,要实现文化强国、中华崛起的目标,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四个视角:公和私
公和私,都是个会意字,在古文字中,私的原型是厶字,基本意是自营。公是从厶派生出来的。私这个字在汉语中有奸邪之义,绝对是个贬义词:
所谓自环之为厶,背厶谓之公。
人的自利和自营,是人的自保生存所必需的,但是还对前迈半步,性质就变了,于是造一个厶字以划清界限,造一个公字,而加以超越。这说明中国汉字文化隐含一种独特的批判精神。从造字开始,就定下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依然一脉相承。
对公与私的完全相反的理解,这就是中文与西文之间的一个根本的文化差别。不仅私与公是根本对立的,自私与自利,也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自利并不一定是坏事情,但自私绝对是坏事情。
最权威的解说,无论是先秦的韩非,还是东汉的许慎,都一致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就是厶的本意就是奸邪,公的本义是平和正。
那么管子是怎么看待公与私的关系的呢?
《管子》一书出现了大量的公与私的论述,仅仅在《任法》、《明法》、《正》等篇章中就集中出现了20多处,如说
爱民无私,曰德;
废私立公,能举人乎 ?
举人无私,臣德威道。
等等。废私立公,这是一句非常接近新中国的政治观念,管子永远是这么超前。《管子》书中所体现的的治国之道:一言以蔽之,就是废私、无私,体现公道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天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其最高原则。这个主流的政治原则和古代国家政治体制有个悖论,就是君主制度是家天下,是私人,私有制,但是中国特色的古典政治文化上,它不能以私,而要以公治理天下,要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所谓天下为公,这并不是孙中山先生的发明,而是古代社会治国的理想,也是文化先贤们的共同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但是就治国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人的自律德行又是稀缺的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标尺。所以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但是,西方传统国家的细碎化和土地小私有制,使得“公”的概念及其文化非常不发达。因此西学的法律平等的理念,就成为公的政治道德概念的“代乳品”。英文没有与汉语“公”相等的词,只有“公共”(public)这个概念,甚至没有“公厕”这个词。所谓“公共”,多为法律用语,指的是法定的设施空间,或私人无法拥有的东西,比如美国的“死亡峡谷”之类的不毛之地,就叫“国家公园”,而西方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私人的领地。
西方从马克思开始,一反西方关于公与私的传统观念。《共产党宣言》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消灭私有制”。最后还有一句著名话是“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一是指的“所有制关系”,一是指的“传统观念”。但是由于西方“私”字崇拜的文化传统太悠久了,太缺乏“公”文化的土壤,所以至今一直没有社会主义的立足之地。
中国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六十多年,新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兴起的人文学术热中,有一种主流意见认为,中国文化只强调利他的、理性主义,而不重视个体、感性存在,因而不够人性和人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所以要加以反叛,要以西方现代主义的,以个体为本位的、非理性的感性生活,即个人主体性原则,来重建现代人的心理结构。
这种观念尽管对现、当代人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主要还是一种消极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视“公”理念,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为敝帚的文化观念,实践将证明其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粒“泡沫”。
纵观历史,从古到今,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一脉相承,是公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从文化根源上解释了当今世界大国,为什么只有中国可以比较彻底地接受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并可以一直坚守下去。
第五个视角:人本与和谐
管子说,夫霸王之始,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
管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统治者阶层中最早觉醒的人民群众意识。这不妨说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的主人的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雏形。
管子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管子·兵法》
用正确的道理来教育人民,人民之间就和顺。用美好的德行来培养人民,人民就团结。和顺团结人民之间就和谐了。人民和谐了就可以团结起来,和谐的人团结起来再加以训练,就没有什么敌人能够伤害这个国家。
管子的和谐思想,首先用于治军。管子认为治理军队跟治理人民一样,不仅需要纪律严明,内部也需要和谐。教育士兵实现和谐、团结,这支军队将无敌于天下。
管子也是第一个提出和和谐与和合理论的人。管子的和合理念,是非常理性的,但后来衍生出 和合观和和合术,渗透到了佛学、法术和武学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将迎接一次新的文艺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实现和平崛起,中华文明,包括管子文化在内,将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龚武,男,汉族,1955年5月生,安徽颍上人,现任颍上县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管子研究》主编;管子课题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