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管子》教育管理思想探究 顾家旺,张松婷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4:19:33


《管子》教育管理思想探究

顾家旺,张松婷

 

  [摘要]《管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该书真实反映了管仲相齐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等一系列的思想内容。尤其在教育方面,书中明确提出了百年树人等人才观,本文通过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思想的梳理,来彰显《管子》中的思想在人才兴国中的价值。《管子》一书的教育管理思想有鲜明的特色,对我们今天的人力资源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管子》;教育思想;人力资源开发

 

教育管理思想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纲领,是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石。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有了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指导,才能够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本文从分析《管子》,中一系列教育管理思想出发,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发展规律,以便对现在和未来的教育行为予以指导。

一、《管子》教育管理思想体现

在《管子》一书中涉及了多种教育管理思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教育

《管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丰富,管仲相齐非常重视对臣民的道德教育,认为只有对国民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达到士无邪行,女无淫事(《权修》)的目的,《管子》的教育思想大部分内容反映了它的道德教育。《牧民》中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四维就是礼、义、廉、耻,这四个方面的教育是《管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这四方面的教育有什么作用呢,文章接下来就给出了答案,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愈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这就是说,人们有了礼就不会超越规范,做出违法乱纪的事;人们有了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了廉,就不会掩盖错误;有了耻,就不会趋从于坏人。因此,文中认为人们不超出应守的规范,统治者的地位就会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会巧谋欺诈;不掩盖错误,行为就必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之事就不会发生。如果不对人们进行这四方面的教育,就会出现国乃灭亡的局面,可见道德教育在维护社会安定,营造和谐社会局面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施行教育的管理者,《管子》中也提出了对其的要求,《幼官》中通之以道,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即管理者要用道理开导人们,用仁爱团结人们,用道义培养人们,用恩德对待人们,用信用结交人们,用礼节接待人们,这就要求教育战线上的管理者们在推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对教师自身道德的教育,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使道德教育有效地开展。

 2、学校教育

《管子》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行为规范所作的具体要求体现在《弟子职》中。《弟子职》被认为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兴建于齐国都城的一所学校,在当时是齐文化的学术交流中心,这所学宫吸纳了当时诸子百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战国时期齐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稷下学宫的重要性,《弟子职》才在各方面详细规定了学生的行为标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学习方面

首先,学生要虚心治学,管子提出温恭自,来告诫学生要抱着一颗谦虚的心去学习,然后才能所受是极。在《宙和》中用盛必失而雄必败告诫人们不可骄傲自大。其次,学生要勤奋好学,少年学子就应该夜寐早作、朝益暮习,先生休息后,学生们还要相切相磋,各长其仪,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知识的增长。 

(2)关于生活方面

a、尊师重教。学生必须尊敬老师,出入恭敬,如见宾客,老师起床、就餐和入睡时,学生都必须细心侍奉老师,这体现了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礼仪。

b、宾礼待客。有客人到来时,弟子要迅速起立陪伴客人,给客人引路并随时接受客人的命令。即:对客无让,应且遂行,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就是说即便客人要找的人不在,也必须回来告知,然后再回到座位继续学习。

c、饮食有序。学生吃饭时必须有序进行,遵照师长的安排,即先生有命,弟子乃食 ,坐序也有讲究,以齿相要,坐必尽席,即按照年龄大小坐好。

《弟子职》还对学生仪容举止、洒扫、执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教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前面提到的四维人才。

 3、职业教育

据考证《管子》一书最早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即书中的四民分业的思想。《小匡》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 ,其事乱,要求圣王之处士必就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主张四民分业聚居,即圣明的君主应把士人安置在闲静的书院,把农民安置在田野,把手工业者安置在官府的作坊,把商人安置在街市中,其实也就相应地隐含了职业类别的划分。

在《小匡》中,根据四民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第一是士,对其进行义、孝、敬、爱和悌的道德教育;第二是农,措施是审其四时,权节其用,备其械器,比耒耜枷芨,即让他们一起观察天气四季之变,以便安排农事,一起制造各样农具,方便耕作;第三是工,要求工匠们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这样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物品;第四是商,它也提出了办法,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管仲重视商业的发展,根据齐国临近海边的优势,大力发展盐业,从而为齐国赢得了大量的财富。这种四民分业的教育方法保证了士农工商的全面发展,迎合了当时齐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这种制度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为齐国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 

二、 《管子》教育管理思想特点

1、重视人才的培养

《权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句话强调了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管子》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霸言》)从这句话中可见其对人才的重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七法》中,提出了化的思想,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教育的过程就是化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品德在潜移默化中被人们吸收,人们的素质自然就会提高。《管子》告诫管理者树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管理者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小利,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这和今天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回报率呈递增趋势的观念是同出一辙的。

2、教与法相融

儒家过分强调教化的作用,忽视了法治的作用,而法家又偏重法的重要,否定道德教育,主张以法为师、以吏为师,只有《管子》和管仲学派主张把教育和法治结合起来教化人们,在《宙合》篇中章道以教,明法以期,民之兴善也如此就很好体现了法教结合的思想,向百姓彰显治国之道,声明治国之法,使人民都向善的一面看齐。《管子》认为教与法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一,在《侈靡》中,管仲明确提出政教相似而殊方,政就是法,教就是教育,在他看来政和教都是为国家服务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虽然这种目的有违教育的本质,但法教结合的思想适应了当时齐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防微杜渐,注意从小事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管子》实现士无邪行,女无淫事的一个手段,也是其教育管理思想的显著特点。在《权修》中说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小恶是大恶产生的根源,如果对小的坏事不禁止,那么它就有可能产生大恶危害整个国家。对于教育来说,禁微邪是仅仅不够的,《权修》中还要求人们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把它们并在一起称之为厉民之道。《管子》提倡的是礼义廉耻的四维教育,并注重对人品德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讲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身边的小恶要敬而远之。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要求大家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4、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管子》非常重视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鼓励人们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在《山权数》中,提出能眀于农事者、能蕃育六畜者、能树艺者、通于蚕桑者的民众皆奖励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奖励,足以表明对科技的重视。除此之外,在《管子》中,还有《度地》、《地员》两篇专业的论文,《度地》主要讨论水利工程问题,论述如何治水、兴修水利工程等问题。《地员》是专门论述土壤分类的篇章,文章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等不同地形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阐述了根据土壤的类型来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等问题。《管子》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在诸子百家中是遥遥领先的,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三、 《管子》教育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管子》教育管理思想涉及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虽然其思想有一定的历史性、阶级性,但对今天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1、教育管理的长期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关乎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几千年前《管子》就提出了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理念,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忽视了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曾经一度的急功近利,产生知识无用论这样的片面言辞,而这种结论最终被社会实践所否认。教育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人力资源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经跃居为第一重要资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教育管理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中足以引起重视。

2、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性。《管子》中说各个乡里都要有士舍,强调了教育普及的重要。我们今天不仅要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质量,还要注重社会教育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充实实现教育的全社会、全民众、全领域、全技能发展。培养人才应该从各方面入手。正如《管子》中提到禁微邪,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这样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同时这些思想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好的道德标准。

3、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管子》中四民分业聚居的方法形成了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的局面,士农工商的子弟从小就受到父兄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他们子弟的学习也就不用费劲,自然而然地能学到相应的技能,形成了其稳定的职业观。这对我们今天深入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各行各业实用人才的实践技能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在人才的职业化培养中,要加强各个专业的职业化教育管理,重视见习实习的教学环节,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对经济的隐性功能进一步显性化,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全面良性发展。

4、分业聚居的经济性。《管子》一书中所提到的四民分业的思想,主要是有利于士人一起谈道义,农民一起谈农事,手工业者一起论工艺,商人一起评商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状况更有利于提高物质生产要素调配的便捷性,信息交流的顺畅性并能降低物流的成本。这也启发我们今天的社会化大生产,要进一步进行产业集群,发挥范围经济的优势。另外,我们今天也宜鼓励更多合法社会团体的合理存在,这样会给信息交流提供更多的人际平台,促进社会各项事业更好地进步。

综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优势人力资源的作用不断显现,通过教育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早成定论,研究先秦时期《管子》的教育管理思想,更能厘清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墨迹,以便更好服务于今天的教育管理。正如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愈是能运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它就愈能取得成就。因而对《管子》中有关教育管理思想的破译是顿永远的文化大餐。

参考文献

[1] 房玄龄. 《管子》【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9

[2] 陈升. 《管仲评传·中国改革第一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7

[3] 赵守正. 《管子注译》【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2.9

[4] 王德敏,刘赋. 《管子十日谈》【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5

[5] 赵守正.《管子通解》【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8

[6] 谢浩范,朱迎平. 《管子全译》【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3

[7] 赵锦程. 论《管子》中的教育思想【J】. 管子学刊,2006(4)

[8] 王华. 《管子》人才思想及其现代解读【J】. 管子学刊,2010(1)

[9] 曹培培. 《管子》的教育思想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10] 韩延明,邵作运 . 《管子》教育思想探微【J】. 管子学刊,1995(4)

(顾家旺,安徽省颍上人,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管理学教研室主任,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张松婷,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上一条:浅议《管子•乘马》“黄金”论 吴姗姗      下一条:《管子》“四维”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 石耀辉 李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