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5:18:21
吴姗姗
[摘要]《管子·乘马》黄金论以贵金属黄金为本位币,从黄金对国家财用的度量、黄金与商品生产的相关性、黄金对国家管理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本文基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进行黄金储备的必要性,从货币形式、货币制度和货币管理三方面分析了“黄金”论积极的历史影响,并以史为鉴,从金融视角挖掘了该论对现代货币金融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黄金论;黄金 ; 货币 ; 历史影响;启示
一、《管子·乘马》篇中“黄金”论
《管子·乘马》篇包括十二个论题:立国、大数、地政、阴阳、爵位、务市事、黄金、诸侯之地千乘之国、士农工商、圣人、失时、地里,涵盖国家治理、土地政策、财政税收、市场经济、货币度量、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内容。其中的黄金论,更是着眼于黄金的货币身份,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餘,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为之有道。
此论虽然言语不多,却显示出了黄金在当时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黄金论中首先提出要将黄金作为国家财用的衡量标准,并指出国家可以通过黄金的使用进行奢俭的评价;接着辨析了黄金与国家商品生产的博弈关系,指出国家对黄金的管理要有适度的观念。这些表述都蕴含了一个基础思想——国家需要“黄金”储备。有了黄金储备,国家的财力就可得到衡量;有了黄金储备,国家才能合理安排生产;有了黄金储备,国家的经济才能有序发展。
(二)黄金储备的必要性
1.黄金储备是国家财富的象征
黄金论首先认为黄金是国家财用的尺度,而认定国家财用的大小则需要通过国家对所持黄金的使用情况来进行衡量。懂得黄金的道理,就懂得什么是奢侈和俭省。懂得奢侈与俭省,各项用度都能得到适度的满足。
换言之,黄金储备首先要作为国家财用的重要来源,使其成为国家财富的象征;然后才能根据国家持有黄金的数量及其使用状况,据以评判国家对财富的管理是否合理。
2.黄金储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黄金不但可以作为国家财力的评价依据,还是一切商品的价值度量标尺。通过商品与黄金之间的等价交换,才能更清晰地衡量商品的价值。此论中的黄金,业已具备货币的四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1】所以国家的商品在生产流通中就需要以黄金储备为交易基础。国家通过黄金作为本位金属货币,行使货币的各项职能,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夯实基础。
3.黄金储备是市场调控的依据
黄金论的字里行间已然流露出黄金在市场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该论一方面指出国家用度过少,对举办事业不利;过多,对商品资源不利。说明国家黄金使用的多少,将影响商品的购买,即表明了黄金对市场中商品的供给将产生影响,符合市场供求规律。另一方面又指出“等到商品消耗光,才知道不足,这是不懂得适量的原故;等到事业完成后,才发觉商品过剩,这是不懂得合度的原故。”这说明国家需要认真分析黄金储备在市场调控上的重要作用,以避免盲目使用导致市场经济的低效运行,才能促进市场有序发展。
二、黄金论的历史影响
《管子》的货币思想,是我国古代商品货币经济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 黄金论作为专述黄金的一篇,更是从黄金的本位币视角展现了我国古代货币实践的一个侧面,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
(一)蕴含了朴素的货币金属论
黄金论中所提的黄金直指贵金属黄金(Au) 【3】。由于时代特征,当时的金矿资源相对丰富,黄金的开采也相对容易,贵金属黄金成为金属货币具备了一定的自然条件。同时,由于春秋战国时代拜金主义思潮盛行,商品经济发达,所以使用贵金属黄金作为流通的货币又具备了市场条件。因此,贵金属黄金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成为必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4】。
黄金论中从将黄金作为国家财用的量度,到将黄金用于商品的交换,都与早期的重商主义者所提倡的“货币金属论有共同之处。即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因而必然有其内在价值,作为货币又必须是贵金属,货币的价值由其金属的价值决定。”同时,该论也显现出货币金属论的主要缺陷——将货币混同于贵金属,混同于财富。
(二)构建了古代货币制度的雏形
一国的货币制度通常认为包括四个内容:货币材质;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5】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还不能说是建立了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制度,但黄金论却描绘了货币制度建立的雏形:根据该论,战国时期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材质,将黄金成为衡量国家财用以及一切商品价值的标准,国家掌握通货的铸造、发行,黄金储备采取国家集中管理。
同时,黄金论也显示出当时的货币制度已略具有金本位制的一些特征。金本位制即指以黄金为本位币的材料的货币制度。此论中虽然没有完全的相关直接表述,但通过黄金在国家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黄金与商品之间的兑换性,以及根据黄金使用的多寡而产生单位商品价格的变动,都隐含了黄金作为本位币的特点。
(三)展现了古代货币管理的思维
黄金论通过俭则伤事,侈则伤货的辩论,以及知量、知节的主张展现了古代货币管理的思维。
首先,该论摸索出金属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它以黄金从国家储备中流出量的多少为判断依据,将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的高低联系到一起,这恰好同马克思指出的金属货币流通量规律不谋而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首先是由投入流通的商品的价格高低决定的。”而该论中所提“俭则金贱”、“奢则金贵”,正是看出了国家在黄金使用中由于量的变化所产生的流通中以货币表示的单位商品价格亦会发生变化,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及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观念非常相像。
其次,该论总结出金属货币管理的原则。黄金论通过国家的奢、俭得出伤事、伤货的结论,指出不懂得适量,不知道适度都不行。”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在使用黄金作为本位币时,还尤其注重货币与商品生产之间的平衡。该论不但指出黄金量的投放使用将引致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波动,更是基于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变化强调了国家对黄金使用与管理的适度原则,期望国家能在货币管理中找到均衡点,而对这均衡点的把握该论指出是有规可循的。
三、现代金融视野下的《管子·乘马》黄金论
《管子·乘马》在当时对加强封建国家的财政金融和市场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黄金论则更加具体地显现出当时黄金作为贵金属货币而形成的相关货币管理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其思想精髓亦对我们现代的货币金融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
(一)货币形式的演变要适应时代特征
黄金论中贵金属黄金能够成为货币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主观想法等因素形成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背景发生很大变化,贵金属又带有不可避免的携带不便、易损耗、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等弊病,货币形式早已经历多种变化。
继金属货币以后,代用货币、信用货币都反映出货币形式的演变要适应时代特征。当前,全世界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快,电子货币越来越受到青睐,电子划转的方式也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财务生活。最具典型的当属淘宝网站研发的支付宝,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有多达46万家国内独立电子商务企业使用支付宝作为网络支付工具,由此实现了日交易笔数峰值400万笔,日均交易峰值达7亿元的交易规模。【6】而与支付宝相像的信用卡、各类充值卡等电子钱包也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近两年随着电信与手机业务的研发,手机支付也将会形成一种时尚。不可否认,不管是哪种货币形式,都是基于时代特征应运而生的;而不管社会最终选择了哪种货币形式,都不曾改变货币应有的职能,古代和现代都是如此。
(二)货币制度的建立要服从发展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所采用的类似金本位制的这样一种货币制度符合当时的国家发展需要,不但黄金的来源有保障,而且由国家统一管理。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完全意义上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的演变,而这些货币制度的建立无不服从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黄金”论所蕴含的货币制度早期理念在现代的中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坚持人民币制度,在该制度下,人民币为垄断发行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正常需要通过信贷渠道进行。我国的金银储备目前主要是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而不是发行准备,所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黄金已不再与各国货币直接挂钩,但它作为国际结算的最终手段,是抵御通胀和财富缩水的工具和投资产品。【7】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黄金储备的重要性及其功能大有差异,这也是我国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呈一度下降趋势的原因所在(见下表)。
1993-2009年我国黄金储备量[1]
(三)货币政策的运用要遵循经济规律
货币政策是当国家设置中央银行这样的专职机构之后才涉及,虽然黄金论提出的所在历史时期货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并管理,没有诞生类似中央银行的职能部门,但是该论中所述的相关货币管理思想却在现代的货币政策中得以体现。并且黄金论通过货币在商品流通领域的支付功能及其伴随的商品供给变化,已经揭示了当时的货币投放呈现出的经济规律。正是由于经济规律的存在,黄金论才指出知量、知节是可以摸索、掌握的,而国家只有遵循经济规律、高瞻远瞩,才能使得货币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我国真正的货币政策是在 1996 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才建立的,通过盯住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指标,来进行国家宏观调控。【8】十一五时期,我国就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9】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显现后,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重点和力度,适度提高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而2010 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缓解、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人民银行又采取多种措施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应对危机状态向常态回归。这恰好验证了黄金论所提倡的依规律而管理货币观念的正确性。
《管子·乘马》黄金论仅仅是《管子》货币思想中的沧海一粟,而仅这一论却也留给我们对于现代货币的管理很多的启示。笔者将继续深入研究《管子》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不断借鉴。
【参考文献】
⑴ 方显仓.货币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6.
⑵ 赵梦涵. 《管子》的货币思想析论〔J〕.管子学刊,2004-1:5
⑶ 王廷洽. 论《管子》言黄金的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1
⑷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145.
⑸ 许崇正. 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7-19.
⑹ 百度百科.淘宝支付宝〔EB/OL〕2012-4-25.http://baike.baidu.com
⑺ 刘同山.论后金融危机时代增加我国黄金储备的必要性〔J〕.时代金融,2010-1:7
⑻ 李洪成、张 霖.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探究基于 1998.1-2010.6 月度数据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3
⑼ 胡晓炼.十一五时期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成就〔J〕.中国金融家,2011-1:37
[1] 卫 娴、林顺顺、吕 妍. 我国黄金储备现状及路径选择〔J〕.河北金融,20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