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0:55:00
道法相通,精气成论《管子》的美学思想
胡兰凌 张晶
[摘要]《管子》继承黄老思想,将道视为万物之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气说。认为一切的物质与精神现象都是精气的产物。《孟子》、《庄子》、《淮南子》等继承了《管子》的精气说并进一步发展,到了汉代王充形成了元气说,魏晋之后形成了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说等,气这一哲学命题逐渐成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方面的重要论题。
[关键词]管子;精气说;美学思想
《管子》是管仲学派从春秋到战国时期代代积累的思想总集。既有管仲思想的传承,又有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非一人之作、非一时之作。是一部治国安邦的百科全书,具有包罗万象、宏博精深的鲜明特点[1]。《管子》继承《老子》的道、气论,提出了精气说,将精气看做是万物的本源,不仅是中国哲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中国美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精气成论,万物之源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作为哲学范畴气的概念。《国语·周语上》记载了阳气俱蒸,土膏松动。《左转·昭公元年》记载医和之言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而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早将气这一概念纳入以万物之源的自然哲学体系中,被看作是道产生万物过程的重要环节。
《管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气学说,并进而提出了精气说: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位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管子·内业》
管子认为作为万物之源的精气是没有固定的形式,广泛的存在于天地之间,并且看成是一种能够支配人的生命活动,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的力量。人的形体室由气而生的,人的精神也是由气而生的。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乃通。《管子·内业》
精气存于心中,不仅能使身体安康,以至于还能成为圣人。这应用于美学,就是指出:审美主体与创作主体的修养越高,其审美联想与艺术创作力就越丰富。对美得认识与把握、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与把握也就越成功。审美主体与创作主体的性质,决定着审美联想与艺术客体的性质。《管子·内业》所说: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审美心境、审美想象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精气说乃是由稷下道家在《管子》中所提出。在宇宙生成论上,老子是首先提出道为万物之本的,然而道创生与畜养万物的具体内涵,老子并没有明确论述。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到庄子和稷下道家才提出的化生万物。
精气这一概念在稷下道家的另一篇《管子·水地》中亦已提出。《水地》主要是将水视为万物的本原。新近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古佚书《太一生水》,亦是将水视为万物的本原。由此可推断,道家的万物生成论至战国中期已经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尚气,一是尚水。尚水思想因为本身的理论限制未能得到发展。尚气说,因气具有可感知的性质,却又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可解释性远超尚水论,故能得到发展。
所谓化不易气是说世界万物在不停地变化,但气不会随变化而消失。这里认为气是万物最基本的原质。气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虽然最早是由老子提出,但《管子》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形成精气说。而后《孟子》、《庄子》、《荀子》、《淮南子》等继承了《管子》的精气说并继续发展,至汉代王充形成了元气说,魏晋之后形成了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说等,气逐渐成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自身修养等方面的重要论题。《管子》的精气说不仅是中国哲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中国美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抽掉《管子》四篇,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这个重要范畴,就不可能得到历史的说明[2]。
二、浩然之气,文艺品评
孟子直接继承了《管子》的精气说,提出了著名的养气说。《孟子公孙丑上》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将养气和知言相互联系,认为只有从主观上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即养气才能知言。后世的文艺美学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言与气、身心修养与文艺作品之间的关系的。再将孟子的知言进一步引申到立言。于是,孟子将气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引入到文艺批评的领域。为后来的文气说奠定了基础[3]。
真正将气这个范畴引入美学理论的则始于曹丕(公元187-226)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4]之语为始。与四百多年之后的谢赫气韵论画相比,曹丕的气离原始的生命之气更远。而邵宏[5]认为曹丕以气论文之源头的是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描述的气不仅指有生命的血气,还特指塞于天地之间的元气,重要的是他将养气与知言相联系,这便给后世以气论文奠定了理论发展的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用浩然来限定和修饰气,从而提供了一个关于气的理想状态的描述。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曹丕以清浊有体来限定气所导致的对文不同风格解释。谢赫的将气韵标举为第一法,并用浅近切事的生动一词释之,后世沿谢赫所为将生动与气韵作反复互释,使气韵逐渐脱离了绘画母题的联系而上升为一个涵盖面极大地批评范畴。
《文心雕龙》刘勰对气的讨论,不仅在文论中展现出其有效性,而且对画论的发展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刘勰在养气篇予以全面的讨论,认为:
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勌。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凑理无滞,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通过对气这一批评概念的文化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它衍义的一条明晰路径:气首先是作为生命之本的精气出现,之后被文论借指文章的生命力(魏、曹丕文以气为主);此后,气便进入任务品藻的术语系统,中国绘画理论也迅速接受了这一术语,并用气韵生动诠释之,且用画论原有的神韵相互置换,谢赫在画论中多次出现以气评语:颇得神气、乏于生气、神韵气力等。气成为了绘画领域评价体系的最高标准与法则。
三、气韵生动,中国绘画品评准则之首
南朝齐梁间谢赫(约464-约549)所著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它第一次提出了六法的品评标准,并且肯定气韵生动为第一法: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北宋郭若虚认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谢赫的《画品》既反映了六朝绘画理论的成熟,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思想的高度完备。《古画品录》又称《画品》与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同属齐、梁期间文艺品评风气下的产物。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指出:论画之书今存者以是书最古,而品画之作亦始于是书,弥足珍重。六法之论创于是书,洵千载画宗矣。谢赫提出的六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成为后世画家广为尊崇的品评准则。
谢赫《画品》中气字八见:1,气韵,生动是也(序);2,颇得壮气(评卫协);3,风范气候(评张墨);4,神韵气力(评顾骏之);5,天和气爽之日(评顾骏之);6,虽气力不足(评夏瞻);7,颇得神气(评晋明帝);8,乏于生气(评丁光)。这里唯有天和气爽之气用其名词的本义:气,云气也。象形(《说文》卷一上气部气字条);其他七气字皆论画之气。赫以气论画,实与以气论文[6],以气论书[7],以气论诗[8]同理。故而,画之气,文之气,书之气与诗之气,亦同属汉语词汇发展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借词规律。所谓文气、画气、诗气、书气,概为虚拟之气,实借用自气也者,神之盛也(《礼记·祭义》),气者,身之充也(《管子·心术》)。此气指的是生命之本,而视文、画、书、诗为独立的生命体,断不可无气。由此以气来讨论诗、书、文、画。
谢赫提出六法是作为绘画批评的纲领而提出的,虽然其中包含着绘画的技法,作为绘画批评的纲领,六法并不是中、西两种绘画技法融合的结果,而是当时我国整个绘画实践的一个理论总结。气韵生动被推举为六法中的首要位置,也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之所以成为我国历代绘画不可逾越的创作与批评最高准则,充分表明中国绘画对作品内在精神境界的重视与肯定。
中国绘画在审美上始终是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准则。宋代的韩拙说:凡阅画者,先看风势气韵,次究格法高低(《山水纯全集》);刘道醇说:观之(指画)之法。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此乃定画之铃键也。(《圣朝名画评》)。所有这些论点都认为艺术的批评应该从画家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受开始,然后进入对画家的表现意图、表现手法等的分析。要求一幅画有气韵,就是要求它达到艺术生动真实的最高境界,反对那种呆板乏味的自然主义现象记录。画家的创作、艺术表现技巧和画家的思想、人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明代文征明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清代的沈宗骞: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芥舟学画编》)这些都明确地认识到画家作品中的气不仅表现着现实对象的内在本质,同时也是画家人品的体现。气的含义在这里又丰富了一层,成了整个绘画批评与创作的一般美学理论准则,与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等五法一起构成了我国绘画理论科学体系,这个审美体系,为我国历代艺术批评家、画家所公认和遵循。
由《管子》提出的精气说经由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各朝各代理论家和艺术家的不断丰富、完善、升华演绎而又一脉相承,终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成为了中国文艺绘画创作与品评理论中永远最宝贵的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胡兰凌、男1978年5月生,现任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广告系 讲师 ,从事设计艺术与传统美学理论研究;张晶,女, 1981年11月生,现任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讲师,东南大学博士在读。)
[1]池万兴:《管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7页。
[3] 池万兴:《管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4] [魏]曹丕:《典论·论文》,《六臣注文选》,卷五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66~968页。
[5] 邵宏,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设计管理学博士后。
[6] [魏]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南朝梁]刘勰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幹,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幹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亦重气之昌也。(《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王运熙、周峰:《文心雕龙译注》,262页。
[7] [梁]袁昂: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古今书评》,张彦远辑:《法书要录》本,卷二,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8] [梁]钟嵘《诗品》评魏陈思王植诗:其源于《国风》,骨气奇高。[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上一条:安徽文化与管子 郭 因 下一条:浅议《管子•乘马》“黄金”论 吴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