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1:03:34
以管美思想打造人居环境
何 迈
记得,恩格斯说过:水就是生命。
管子最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大大地早于恩格斯提出了:水是万物之原的论断。在其中,特别令人惊喜的是,他从他的生命观出发,提出并论证美产生于水。
据龚武先生考究,管子对美的产生与存在具有卓越、独特的认识,认为美与丑都产生于自然,即水。情况确然如此。
那么,管子是怎么论美的呢?
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孝、愚俊之所产也。(见《管子·水地》)。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见《管子·五行》)龚武先生因此而认定,这是人类对美最早认识的经典格言。
格言的作用是经久不衰的。正因为这样,管子美学思想给当代人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用古今美学家美学思想打造好人居环境。
人类生存的环境空间,是否造化与美化直接关系到人类更好
地生存与发展。大至宏观大环境,小至微观小环境,概莫能外。
环境是抚育人类最伟大的母亲,而人类却是破坏环境的凶手。工
业废水对环境的破坏,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在事实上给环境
带来了愈来愈加严重的危机。这个危机正在向人类一步步逼来,正在
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不过,这里值得庆幸的,就是人类终于从环
境危机中觉醒过来,开始关注到环境保护、防污和治理了。这无疑是
件天大的好事。
中国的一些哲人认为,承认落后就是进步,看到危机就是希望。
而今,人们愈来愈希望克服与摆脱危机,愈来愈懂得造化一个有利于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这个环境的造化与美化,则又是一项高科
学、高技术、高理性、高人文的系统工程。究竟一个环境造化又美化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它是否富有宜人的魅力。
一、宜人环境的基本特征
所谓宜人环境,就是适合人们怡情悦性、陶冶心神、留连忘返的
场所。人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学习、生产和生活,以及开展其他各项活动,不但可以感到由衷的高兴、轻松和愉快,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充足的美感享受。
什么样的环境才算是宜人环境呢?一般说来,宜人环境具有以下
一些特征或标志:
首先,观之,引人入胜。环境能否引人入胜,首先取决于形。形是宜人环境的首要特征。一个环境的形态如何,或大或小,或美或丑,或奇或怪,都能给人以不同的影响。从形态上看,一个美的环境,必须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爱美与求美乃人的天性。一个人不论是干哪一个行当的,都要求
有一个宜人环境。在这里,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学校或是工
厂,不论是车间还是工作室,要想造成引人入胜的环境,都必须十分
考究其形。大场地的布局,小景系的造型,叠山理水的构思,曲折游廊的走向,小桥流水的架设,甬道通幽的延伸,绿窗居室的布置,以及室外景观与室内气氛,一景一物,一形一象,均要十分宜人。日可闻莺听鸟,夜可览月观星,行可游山玩水,坐可书画诗琴,兴可双双对奕,乐可临水垂钓,嬉可林间扑蝶,醉可花丛卧眠。春可餐其秀色,夏可饮其莲香,秋可醉其菊熟,冬可饮其梅黄。一句话,引人入其胜,置人乐其间。这就叫做: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同。而今,人们所以强调环境的形态美,其道其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
其次,赏之,心旷神怡。美不但在其形,而且还在其境(界)。境乃宜人环境又一重要特征。一个环境的境界,或深或浅,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藏或露等等,都在于突出一个情字,即人的情感、情绪与情趣。所谓吟到夕阳山外山,世间难免余情绕(龚自珍),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万水千山总关情。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源。建一处环
境,掘一方池水,叠一座假山,植一丛翠竹,种一块花草,都因寄托了人情而巧夺天工。再以水而论,水刚水柔,水流水止,皆因寓有人情而打动人心。山亦如此,春山见容,夏山见俏,秋山见情,冬山见骨,夜山低,睛山近,晚山高,也都寓有人情。情乃山水之灵。眼泪问花花不语,解释春风无限情,其痴其怨,都因寓有人情。情深,则意长,则境出。钟情山水,泉石也可知音。所谓鸟啼花落,皆有神通,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这灵就是境界之所在。今天,人们所以那般痴情地追求环境的境界,全部目的就是从境界中寻找自我,即从境界中找回自己已经失去了的情感、情绪与情趣,借以恢复疲劳、精力与神采,再思考、再创造、再贡献。
再者,品之,意昧无穷。美在形、在境,同时也在味。形乃引人入胜的基础,境乃令人味象的前提,味则是使人畅神的目的。可以说,味同样是宜人环境的重要特征。
对于一个具体环境而言,形(象)、境(界)、味(悟)是统一的,即有形才有境,有境才有味。而味之浓淡,贵在表现一个神字。这神字非神灵,而是神貌、神情、神趣、神味等等。换言之,神即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也就是怡身和畅神。
古人曾说:澄怀可以味象,凝气可以怡身,融趣可以畅神。这就是说,通过形而入境,通过境而体味,通过味而获趣,通过趣而畅神。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讲的就是应目会心、意味无穷的道理。而今,人们所以从环境中渴求象外意、意外境、境外味,就是为了怡己之身和畅己之神。一句话,宜人环境者,乃形、神、味之合成也。
二、宜人环境的主体造化
宜人环境包括自然形成和人工造化两个部分。对一个城市、乡
镇、工矿、企业、机关和学校说来,环境除其出自天工的部分外,主要还是由人工造化而成的。这里,仅就人工造化而言,就大有文章可做。而要真正做好文章,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寓情于叠山理水。
首先,叠山。古往今来,叠山是环境造化的骨干。任何一个宜人
环境同样需要叠山。不过,这种叠山需要根据主客关系及其需要,并
且通过人工模仿大自然而堆砌起来的。这种山,实际上就是假山。
假山构成是真山的艺术再现。而它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它是
真山的缩影,而且是因为它富有真山的自然风趣。山有山势,或崔巍,
或峭拔,或雄奇,或苍劲,或深邃,或秀媚,或平远。人造假山,不仅要创形,而且要造势,宛如真山而又胜于真山。只有这样,才能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嵋之秀于一身,才能创造出源于真山而又高于真山的假山来。
人造假山,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以土为主,适量掺石的土山;一是以石为主,适量掺土的石山。而土不掺石,土壤易于崩溃,亦难以造成雄奇或秀耸之山。土山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遍植树木与花草,并且可以筑造亭台楼阁。山峦高低起伏,树木郁郁葱葱,自然野趣横生,最便于以假乱真。正因为这样,古人才十分强调以土代石之法,具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以土间石,则可混然无迹,且便于种树,与石比坚,树茂叶繁,混然一体,而使人不辨真假。所以,以土为主,土石合用,自古就是人造假山之一大妙法。
石山则不同。石山就是以石为主、以土为辅而造成的假山。古人说:土多则土山带石,石多则石山带土,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这就是所谓童山。所以,以石叠山也不可离土,小山亦不可无土,但以石为主,而以土附之。这就是说,没有土则叠石为山,且草木不生。这种山即使堆得山峦回抱,洞壑幽深,溪谷回曲,也终究不成野趣,失之于自然,干枯以乏味。而石山带土,以土填缝,则为花草、抓藤、翠竹间生,既显得富有野趣,同时又很有生气。
当然,土山不用石或石山不带土,作为山的整体中某一局部小
景,还是可供选择的一种空间处理方法。但是,不论土多或石多,都必须达到更富自然情趣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土一石,一峦一岗,一溪一漳,一壑一峰,一岩一壁,一谷一瀑,一路一桥,一亭一阁,都要经过周密的思考、设汁与制作,宾主要分明,层次要丰富,高低要起伏,曲折要多变,虚实要疏密,大小要结合,以获得最大的空间艺术效果,并且给人以万古不竭的美感享受。
其次,理水。环境离不开水。水和山一样,也是构成环境美的骨
干。这种骨干,一般来自天然风景,既有烟波浩淼,又有细波涟漪,为环境中的生气所在。环境可因此而形成风景的中心。可以说,无水即无生气,无水即无中心。
在一个具体的环境构筑中,必须围绕环境中心水,配制山石
于溪间、山谷、瀑布,沿池点缀亭榭与花木,以构成各种景致,形成环境空间的疏密、开闭、虚实与对比,以使水中倒影随阳光与浮云之变,而日益丰富多彩。
水池是环境中理水的主要形式。水池的开发如何,当根据自然条
件,因地制宜加以构筑,一般是方形、园形和椭园形,并置于小型或大型环境之中,以近距观赏为主。在水池的周围,小以点缀山石、花木和藤萝;在池中可养鱼类,也可以配植翠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池的面积不大,周围山石与房层,不宜过于集中或高大,应以小而精为宜。例如,置石须近于水面或涧边,架桥须低平临水,亭榭跨水而筑,并且借以扩大水面,以造成水源的深远之感。
湖泊是环境中理水的又一重要形式。这种湖泊由于面积大、水面
宽,一般只适用于大型环境。它的特点就是可以在水中设岛,并可在
岛上架桥,分割为若干小水面,增加空间层次。岸边可筑堤栽柳,岛
上可筑亭磊石,水中可养禽养鱼,池中可植置荷花,池旁可筑造亭轩,
池围可磊石造山。而这一切,一经连成整体,则可构成以水为主、水天一色的水乡景色。这景色的宜人之处,可使人惊叹、叫绝、入迷、若狂、着魔、忘我。
环境中的水系处理,特别需要做好环境空间的分割与划分。这既
要做好动水的处理,同样也要做好静水的处理。对于水池的处理,就
可以做出一点文章。在环境的整体中,可设一大池,并设若干小水湾,
通过聚与分、大与小的结合,使溪水萦回、环绕于假山之间,并在水面收缩与转弯处形成水口。而在水口处架一小桥飞越其上,游人来来往往,别有情趣。人们透过这个水口,不仅可以感到空间的无限延伸,而且还可以悠然体察到水曲曲、山叠叠、院重重的宁静与深邃。这样,水上碧波之荡漾,水里倒影之摇摇,则更能使整个环境生气盎然,即山为水峙,水为山映,一派诗情画意,予人以联想、回味和思索,一饱山色烟景之福。
(二)功夫见植被巧置。
植物配植实则就是植树栽花,俗称为环境绿化。环境配植主要有
两大作用;一是组景、点缀和衬托;二是供给游人观赏,以取得生活情趣。春观桃,夏纳荷,秋览菊,冬问梅。一年四季常青,绿树成荫,翠障屏立,佳木葱茂,曲折通幽,人置其中,诗情画意,处处宜人。而没有或不植树木花草,则谈不上有宜人之处。而宜人,正是环境所特需的。
怎样取得环境宜人的效果呢?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精心地搞好植
物配植。而植物配植,则又以摹仿自然野趣为最佳,以不加修饰、不对称排列为原则。对植物姿态的选择,应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高低错落,青绿相问,红黄相映,既能给人以形式美的享受,又要给人以意境美的追求,还要给人以品味美的满足。下列一些配植原则,可以说是很值得借鉴的。
从地理条件出发,努力做好环境配植的整体规划。何处栽松,何
处植杨,何处插柳,何处栽竹,何处培花等等,都要从客观条件出发,
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环境艺术构图的需要,有目的地择优选
植,结合房屋、庭院、假山和溪池,组织与制作出宜人的景面。
环境植物的配植,还必须考虑到春夏秋冬的四季主题,以及四季
的景色相衬,一区(景区)一季,突出一景。这样做,全在于创造出环境的特色,保持常青不衰,不致于季节一过,就转而全区萧条。根据植物的阴性和阳性、耐旱与好潮的特性,精心地择区配植。高山宜植松,河边宜植柳,墙边宜植桂等等。当然,这也不能机械地搬用,而应服从于环境的总体布局。
植物的姿态、线条、尺度、色调等等,都是环境配植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例如,白杨与苍松放在一起,就显得很不协调,亦即是显得很单调。而松与石、柳与池、迎春与斜披植在一起,就显得特别协调与和谐。松柏骨苍,宜峻壁奇峰,海棠娇媚,宜雕墙峻宇,木樨香胜,宜崇厦广宇。古人所言,很有道理。这对于因地制宜,锦上添花、添木,创造更优美的环境,无疑是很有借鉴的价值的。
当然,在环境植物的组景中,可供选择的植物,其实多不胜举。诸如松、竹、梅、兰、槐、榆、樟、桐、桂、桃、李、杏、玉兰、米兰、广玉兰、樱花、海棠、紫薇、枇杷、芭蕉、绣球、石榴、金钟、迎春、瑞香、森香、木芙蓉等等,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这些植物,可以采取孤植、对植、丛植、片植等方法种植,并且通过这些种植组成一派派、_片片、一丛丛、一团团、一个个宜人的美景来。
(三)刻意求天人合一。
宜人环境的制作,在构思上既要着眼于空间文化性和建筑意象
性的创造;同时又要以民族、乡土和人情味为主线,用点线面相结合
的、多层次的空间组合手法,设计、创造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宜人环境,亦即是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自然相生成的宜人环境。这个环境既有传统文化的文明之根,同时又有高技术、高情感的时代之情。而要做到这些,就很有必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首先,空间的整体性。环境的宜人建设,应从有文化意义的整体
性出发,创造出一种真正宜人的人造空间。这种空间,从功能上看应
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即集聚学习、工作、生产、娱乐、居住等功能于一身,亦即是将多功能环境通过文化广场、指挥中心、景区、道路、曲径、引廊、小溪、假山、小桥等等的衔接,灵活地组成一个多层次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统一整体。而从文化上看,还应具有连续性和时代精神。人生活于其间,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感受到时代精神的激励,以唤起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扬起人的高技术、高效率、高效益的时代风帆。
其次,空间的趣味性。环境的根本要素,在于空间的创造之中,不仅要有集聚感,尤其需要有亲切感。创造人的共享空间,既要体现出科技特点,同时又要体现出当代人热情,还要体现出工作外之情趣,
更要体现出人的思考境界。布局的灵活性,空间的合围性,景区的
分割性,情趣的淡远性,人员的流动性,应同文化、人情、境界相连接,而组成一个亦动亦静、亦大亦小、亦内亦外、亦虚亦实的趣味空间,亦即是合多而一的复合空间。
再者,空间的主体性。环境空间是人的空间,亦即是主体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形态。这种形态不仅要满足人的心理与物理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的潜在心理和潜在情感的需要。这就要求宜人环境的建筑,主要是为人而不是为物事实上,人的空间原本就应该是充满人情味的空间。这不论是文化广场,还是景区园林,或者假山、小溪、喷泉、引廊、庭院,以及办公场所和生产车间(包括试验与检验室),都应该以其浓郁的人情味,引人入胜,赏而不厌,游而不倦,味而不腻。
当然,人与空间是相互作用的。创造一个有益于人的环境,可以
大大地激发起人的奋争精神。诸如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的假
山,栏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的小溪,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院落和池塘,推窗明月淡,深巷竹风清的竹苑,烟销垅头树,晴喧谷外莺的鸟鸣,一生痴绝处,无梦入梅园的小园,以及那曲径通幽处,十回九曲廊的引廊,都可以足以激起人对自然的仰望,唤起人对乡情的依恋,引起人对未来的遐想,等等。一句话,可以引发人的不竭的热情,迸发出冲天的主体干劲。
三、宜人环境的美学价值
环境的宜人之处,在于它具有美学价值。这个价值,不但表现为
可供人观赏,而且还表现为可供人品味,更重要的则是可以引发人沉
思、共鸣和联想,进而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创造和力量。可以说,一个独具个性的宜人环境,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发展人的创造精神。
那么,价值为何物?
价值是事物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属性。价值是与人分不开
的。离开人与人的需要,黄金与污泥就失去价值的等级区别。同样,
宜人环境的美学价值,一方面渊源于人的创造,另一方面则又能满足
人的审美需要。这就是说,宜人环境的美学价值,依然是离不开人与
人的需要和创造。
人是万物之灵。人类所以拥有灵性,就在于人能按照自己的需
要,依照美的规律或尺度,创造出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雅或优、或奇或雄的宜人环境,为人们提供可以引发多种美感的审美对象。这
里,仅就阴柔对象而言,就足以引发人的多种美感:一为体轻,轻如飞絮之飘逸,绸纱之轻盈,游丝之绕指;二为形曲,曲如惊蛇之入春草,清溪之涟漪,长天之流霞;三为声和,和如粱祝之音韵,鸿鹄之长鸣,空山之鸟语;四为色艳,艳如鲜花之怒放,红杏之出墙,西山之红叶;五为意远,远如时空之深长,黄河之入海,天水之一色;六为境深,深如桃花之潭水,曲径之通幽,山水之重复;七为性静,静如林间之明月,石上之清泉,山间之雨后,等等。这些通过相互间的渗透,便会组合成一个柔性和谐的环境整体。而动人之心者,牵人之魂者,摇人之神者,正是这种环境整体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也就是实践主体所创造的价值之所在。这说明价值是寓于各个主体创造之中的。
所以,人们为造化起一个可供人人共享的环境空间,就必须根据
各个不同环境的个性,打破那些千人一面的亦南亦北、亦东亦西的格局。因而在空间处理上:或在总体布局上,都要体现各自的个性,各自的文化内涵,各自的精神支柱,各自的哲学思考,各自的价值观念,各自的心理情感。可以说,没有个性的环境,就没有宜人的价值。而也只有体现了这个个性,才能格局精细、虚实交织,展示出空间的无穷变化,弘扬对立面之间的对峙性、变幻性和无限性,通过虚与实、形与神、屏与借、对与隔、动与静、大与小、高与低、直与曲等等空间组合,创造出意贵乎远、境贵乎深、味贵乎淡的艺术意境,即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毫无疑问,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工作、生产与生活,就可以充分作出继承与创新的双重努力,以及那一流的双重贡献。
果真如此,不仅能借以感谢管子美学思想给予当代人的重要启示,而且还可以借此来告慰管子那在天之灵。
2012.4.9匆成于合工大西村了了斋
(作者简介:何迈,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名誉理事)
上一条:司马迁论管仲之解读 沈素珍 钱耕森 下一条:安徽文化与管子 郭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