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1:07:42
司马迁论管仲之解读
沈素珍 钱耕森
[摘要]司马迁根据《管子》一书撰写管仲的传记。主要是管仲的轶事,首先述评了管仲与鲍叔牙终生的莫逆之交,管仲体认到鲍叔知其贤,知我者鲍子也。因此,天下多鲍叔能知人也。其次述评了齐桓公称霸,用了管仲之谋也。他概括为:一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只有仓廪实,才能知礼节,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二是以民为本,国家应该给予什么,又应该去掉什么,一定要取决于民,即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又述评了管仲之谋善于化祸为福,转败为胜的轶事。他高度评价:管仲世所谓贤臣,不同意孔子小之。其实,孔子更全面,既有批评,又有表扬,而且重在表扬。
[关键词]司马迁;管仲;鲍叔牙;齐桓公 ;孔子
司马迁论管仲, 见于他所撰写的《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管晏列传》作为名文,被清吴楚材、吴调侯收入合编的《古文观止》上卷。
司马迁说明了自己编写《管晏列传》中的管子列传的文献是,《管子》一书中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这些文献,&详哉,其言之也!对管仲的言论记载得很详尽。他又说: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这就道出了司马迁的写作动机和方法是,读了管仲的著作之后,又想观察他的行事,于是就编列了他的传记。至于他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所以不再论及,只记载了他的轶事。其实,司马迁对管仲其人其事,是既有介绍,又有评论,并非仅限于只叙述他的一些趣闻轶事而已。司马迁对管仲的评论,是很有见地的,对我们是颇有启迪的。
一
司马迁首先介绍了管仲其人其地,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可见,司马迁明确认同管仲其人即管夷吾;其地即颍上,亦即今安徽省颍上县。
接着,司马迁详尽地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的趣闻轶事。鲍氏,名叔,字叔牙,齐国大夫。管仲发迹之前,异常贫困,他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而鲍叔牙非但没有嫌贫爱富,反而还每每尽力予以帮助。司马迁引证了管仲自己的原话。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这是管仲自我介绍说:我年轻时家里很穷困,曾经与鲍叔牙起做生意,等到分账时,我常常给自己多分点钱财,而鲍叔牙却并不以为我自私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实在是很穷的。我曾经为鲍叔牙谋划过事情,其结果却使他更加困窘,可是他却并不以为我愚笨,而是知道一个人的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驱逐,而鲍叔牙却并不认为我没有出息,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而鲍叔牙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家里尚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却坐了囚车甘受屈辱,而鲍叔牙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扬名天下为可耻。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其弟小白出奔莒国。管仲与召忽奉其公子纠出奔鲁国。襄公被杀后,小白自莒先回齐,取得政权,称齐恒公。桓公使鲁国杀公子纠,把管、召二人送回齐国。召忽自杀,管仲请坐囚车至齐,鲍叔牙遂荐他于齐桓公,于是得到齐桓公的重用,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管仲根据亲身多次经历,一而再,再而三地体验到鲍叔牙对自己的真知和深知。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所以,管仲十分感念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评论道: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这表示司马迁认为,尽管管仲常常欺负鲍叔牙,而鲍叔牙因他家确实很贫困,不仅没有说他坏话,反而非常宽容他,始终善待他。为什么呢?司马迁揭示出更深层的原因是,鲍叔牙从小就深知管仲的本质是很贤良的。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二
正是由于鲍叔牙认准了管仲是一位既有德行,又有才能的贤人。所以,即使当管仲身为齐桓公阶下囚时,他非但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疏远他,反而是竭力保荐他。据《管子·小匡》载: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冶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仪可法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这是说,当齐恒公欲委相任于鲍叔牙时,鲍叔牙却趁机并全面地推荐了管仲。他对齐桓公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免于饥寒,就算你的恩赐了。至于冶理国家,则非我所能胜任的,那只有管夷吾才行。鲍叔牙一口气接连讲了五大理由: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最后,鲍叔牙总结地高度赞扬管仲说: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而要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齐相之地位,乃齐桓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管仲被任为齐相,则鲍叔牙就只能在管仲之下了。鲍叔牙心甘情愿,服从管仲领导,他们上下级配合得很默契。
由于鲍叔牙举荐管仲有大功,以至于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天下称赞管仲贤能的人,反而没有称赞鲍叔牙慧眼识人才的人多。因此,鲍叔牙的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鲍叔牙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常常是齐国有名的大夫。
三
果然,管仲帮助齐桓公建立起霸业,为春秋五霸之首。司马迁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见,司马迁对管仲对齐桓公霸业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司马迁进一步具体地述评了管仲之谋之所在。他说: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是说,管仲做了齐相掌管齐国的政事以后,由于齐国地方小,又处在东海之滨,所以就发展工商业,积累财富,以使国富兵强,并且做到和人民的好恶相一致。所以,他在自己的《管子》书中说道:仓库猪备充实了,老百姓就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老百姓就能分辨荣辱;国君如果能遵行法度,亲族就会团结互助。礼、义、廉、耻这四项原则不能推行,国家就要灭亡。水从源头流出畅行无阻,政令顺应民心就容易推行。所以,政令平易而不严苛,老百姓就容易遵行。老百姓所要求的,就要给予他;老百姓所不要的,就要去掉它。
司马迁认同管仲治国兴邦的理念,礼、义、廉、耻,是国家兴亡的四项原则。因此,老百姓要懂礼节;国君要遵守法度;亲族要团结互助。为此,就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因为只有仓廪实,才能知礼节;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所以,治国兴邦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通管仲之变的其一。
其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通管仲之变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所谓与俗同好,是说处理事情能同老百姓的想法一致。所谓令顺民心,是说政令顺应民心就容易推行,正如下令如流水之源,即水从源头流出,就会畅行无阻。所谓故论卑而易行,是说所以,政令平易而不严苛,老百姓就容易遵行。所谓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是说国家应该给予什么,又应该去掉什么,一定要取决于民。
四
司马迁又着重述评了管仲善于化祸为福,转败为胜,以及他注重供求规律和平衡物价。他说: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因此,司马迁举例说明: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据《左传·僖公三年》载: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少姬,齐桓公的夫人,蔡国人。齐桓公曾经与她在园林里乘船遊玩,她故意让船左右摇晃,把齐桓公吓得变了脸色。齐桓公加以禁止,她仍然不听。于是,齐桓公一气之下,就把她送回娘家,但与她并未正式断绝关系,而蔡国人却把她改嫁给别国。因此,齐桓公南下袭击蔡国以雪心头之恨。由于蔡国(在今河南汝南、上蔡等地)为楚国的与国,是楚国争霸中原的前哨。于是,管仲就趁机去攻打楚国,借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僖公三年》)所谓茅,即菁茅,一种香草,楚地之特产。包茅,成束的菁茅,为祭祀所用,一向为楚国所贡。这是说,王室的包茅你不进贡,使天子的祭祀缺乏物资,不能漉酒请神,寡人为此而来问罪。管仲之所以如此说法,乃是为了表示齐国用兵并非是为了少姬的小事,而是为了申张正义的大事。
司马迁又举例说明: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所谓山戎,亦称北戎,在今河北迁安一带,当时常为燕、齐、郑诸国之患。召公,又称召康公,姓姬,名奭,周武王封于蓟(今北京市),国号燕。这是说,管仲趁齐桓公向北出兵攻打山戎时,责令燕国整顿召公时的政令。
司马迁还举例说明: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沬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鲁庄公十二年(公元前六八二年),齐鲁之君结盟于柯(今山东阳谷县东),曹沬(亦作曹刿)以匕首劫齐桓公,要求退还侵占去的鲁国土地,齐桓公被迫许诺之。但是,后来齐桓公又想背约。而管仲则劝齐桓公要守约。于是,齐桓公还是与之,以示守信。因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天下的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管子·牧民》说: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即要认识到给予就是为了更好地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五
管仲大量收取了按惯应归公室所有的市租,厅堂上也有宫廷里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他富有到了可以和国君相比较了。尽管如此,但是齐国人却并不认为他奢侈。所以,司马迁也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最后,司马迁评论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论语·八佾》载:子日: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意思是说: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得很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收取了人民的大量市租,他手下的官员都是专职而不是兼职,哪里说得上节俭呢?有人问:那么管仲懂礼节吗?孔子说:国君在大门口立照壁,管仲也在大门口立照壁。国君设宴招待外国国君,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仲在家中的厅堂上也设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懂得礼节,那末还有谁不懂得礼节呢?可见,在孔子看来,由于管仲既不懂得节俭,又不懂得礼节,所以就说管仲是一个器量很小的人。
但是,司马迁则认为,虽然孔子小之,可是管仲世所谓贤臣。为什么呢?司马迁辩解说: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这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因为管仲在周王朝衰微之时,没有帮助齐桓公恢复王道,反而帮助他实行霸道,就小看了管仲。我们应该看到管仲能够顺从老百姓的意愿,匡正君主的过失,使君民相亲的大节与贡献,从而给管仲应的评价。司马迁的看法,特别是他对民意的强调,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的意见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他对孔子的看法,就欠全面。
因为,孔子还有对管仲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一面。并且,和他对管仲的批评相比较而言,他对管仲的表扬,显然是为主的,也是为重的。例如,孔子根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就高度评价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孔子一而再地赞许管仲是一位人品高尚的仁人!孔子又称赞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表明孔子对管仲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对历史作出的贡献,是极其肯定的,是衷心感佩的!接着,孔子还反问道: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以上均引自《论语·宪问》)这是说,难道管仲也要象普通男女那样遵守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孔子甚至还更高地评价管仲为大人。这记录在西汉刘向所著《说苑》中:子路问于孔子:管仲何如人也?子曰:大人也!子路听了,感到很不理解,就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否认,以质问夫子何以大之?孔子当即一一予以有力的驳斥,坚持以大人评价管仲。(请详参沈素珍:《孔子评管仲新解》,载1,《管子学刊》,2010年,第3期。2,郭因 、郭武合编:《管学论集》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406-411页)
总之,孔子和司马迁两位大名家对管仲的评述,各有特色,比较而言,孔子更全面,既有批评,又有表扬,而且重在表扬。
(作者简介:沈素珍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钱耕森,安徽大学哲学系)
上一条:管子母亲轶事三则 冯传礼 下一条: 以“管美”思想打造人居环境 何 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