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半部论语治天下”:宋代与赵家官 圣 理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0:33:27


半部论语治天下:宋代与赵家官

圣 理

宋代是一个颇费口舌、令人纠结的朝代,也是后代士大夫阶级尤其是有儒教情结的知识分子虽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朝代。宋代发生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故事,似乎肇始了中国也必将存续成为一个故事特多的后朝,这根源于一个传奇中的传奇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神话: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烛影斧声的疑案.宋太祖死于所谓千古之谜的烛影斧声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其弟赵光义(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避匡字讳)即位,是为宋太宗。关于这段兄终弟继的历史,流传有。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这个故事有两点很给力的看点:

一是谋臣赵普即陈桥驿兵变,让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的推手,又献计促成了赵匡胤问鼎后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政策的出台,赵匡胤自然要重用功莫大焉的谋臣赵普,委以重任成为半阶级的首领宰相。赵匡胤与弟赵光义阋于墙而烛影斧声驾崩之后,赵光义当了皇帝,谋臣赵普依然吃香,深受赵光义器重,继续稳当宰相。

二是宰相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可信的欺人之谈,即他很少读书。即便他真的至死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这一部《论语》也是他作秀的道具,甚至就是一则假新闻。

在第一个看点里,善于揣摩赵匡胤的领导意图的赵普,点火于基层,煽风于密室,像魔术师一样把马背上的将军变成篡谋的宋太祖,那么赵普后来为什么背叛宋太祖而倒向具有篡谋弑君嫌疑的宋太宗呢?原来赵匡胤与赵普君臣之间发生过一段反腐倡廉的插曲:

开宝三年(970年)春,宋太祖亲自去看望病中的赵普,六年又至赵普家,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黄金瓜子。赵普只好坦白说明,这是吴越王钱叔送来的。宋太祖说,钱叔大概认为国家大事全由你决断,所以送金子嘛。口中虽说受之无妨,实际上触及了赵匡胤独揽大权和皇权尊严的要害问题。赵匡胤是决不允许臣下来愚弄他,或者暗中夺他的权的。随后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随着考察的深入,又发现赵普之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立即命令分开。时翰林学士卢多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简直更是欺君之罪了。宋太祖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并监督相权,不久贬赵普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原来赵普此人公忠其表,曾因谋私贪腐而失宠于宋太祖(宠衰),受到老板赵匡胤给的降级使用的组织处分。赵普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就怂恿赵光义取其兄皇位而代之。长袖善舞的赵普居然与弑君杀兄的赵光义搞得水乳交融,其中又藏有什么玄机?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北汉,高梁河之役宋师败于契丹援军,宋太宗一度失踪,于是军中有太祖谋立于其子赵德昭之说,为太宗所忌。赵德昭又为北征将士请赏,益遭太宗怒斥而自杀,宋太祖父子之死,不能不引起宋太宗异母弟赵廷美之悲愤自危。太平兴国七年,朝中有人诬告赵廷美有不轨之谋而皆受封赏,赵廷美则被贬往洛阳。赵普面对这种情况,便向宋太宗密陈,自己书写昭宪皇太后遗书,命太祖传位于太宗,太宗传位于廷美,廷美传位于太祖子德昭。但赵普又唆使太宗道,难道太祖传弟不传子的历史教训你还不能吸取吗?并乘机说贬往洛阳之赵廷美毫无悔改之意,不能使之居于洛阳。于是宋太宗又贬赵廷美至房州涪陵小县。

 赵普密陈的要害在于:其一,从合法性上证明了赵光义承兄皇之位是合符祖宗遗旨的;其二,先入为主地表态拥护赵光义将来皇位传子不传弟;其三,为赵光义清除了赵廷美继位的潜在威胁。赵普煞费苦心的阴谋,与宋太宗结成了共犯的特殊利益关系,因此获得司徒兼侍中的职位,两度任相。结果是残酷地改变了两个利益攸关者的命运:赵廷美以三十八岁盛年而夭折,赵光义长子赵元佐因为替赵廷美鸣不平而成为精神病患者。

(作者简介:圣理,颍上县垂岗乡政府科员,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

上一条:颂神九飞天 蔡锦云      下一条:李庄插队纪略 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