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试论管子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与实践 陆 德 生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3 16:30:18


试论管子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与实践

陆 德 生

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多年来侧重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修身养性之道、治国理政之策以及有关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对其有关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思想和实践则少有涉及。可能在有些人看来,中华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历史唯心主义的东西,不值得多加研究;也有的可能认为古代思想家在社会建设问题上少有建树,因而不加重视。其实,在我们看到古代文化中大量历史唯心主义成份的同时,也应该肯定在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并把它运用到观察社会发展上来,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形成了许多卓越的见解,并在理政治国中付之于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我们党形成和阐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而且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发展思想和实践,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适应形势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强调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的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管治的思想与实践,显而易见,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对于鉴古知今,化古从新,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今天,我们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思想,就是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继承和发扬其中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那些思想内容,拿来古为今用,作为借鉴,以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好地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

大家知道,管仲是我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开创者和践行者,记录他的思想言论和理政治国实践的《管子》一书,包含着丰富的深刻的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与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疏理、研究和诠释。历来学术界都重视研究儒家、道家、法家学说,而对亦儒亦道亦法的管子,先于儒家、道家、法家的管子,则重视不够、研究不够。我们通读《管子》,统览管仲深刻睿智向思想观点和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不难发现,置身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中的管仲,对于社会的发展、进化,对于社会治理和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举措,值得我们进一步引起重视,加以研究,宏扬光大。

一、关于社会发展、进化的观点和用改革促发展

管子的首要贡献,是他坚持社会发展进化的观点。我们知道,管子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一再强调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并有其规律性,人们要重视研究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远古时代,盛行天命论,天的意志主宰一切,决定一切。而管仲凭借自己的丰富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和聪明智慧,敏锐地察觉到和理性地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不以神的意志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打破了天命论、宿命论思想。他在《形势解》中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他在这里提出了万事万物有则的重要观点。什么是则?他在《七法》中说: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百姓、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众多,皆有均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这就是说,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其规律性,这是一个普遍原理。在《管子》书中时常出现的则、均、势、道,就是法则、客观规律的意思。

管子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指出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而且强调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他在《七法》中说:不明于则,而欲错(措)仪画制,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摇竿而欲定其末。所以说:错仪画制,不知则不可。用则者安,不用则者危。(《形势解》)在理政治国中,在社会生活中,要作决策,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做好工作,发展经济,就一定要在研究和掌握则上下功夫。只有顺应客观规律,能动地利用它来为人数谋福祉,人的作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管子十分重视研究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他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提出过许多重要看法,他对社会发展规律也很用心探索,在上下求索中,对于社会发展进化,以及社会治理方面,阐明了许多领先的、独到的见解,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管子作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社会改革的先驱,他清醒地认识到人数社会是不断发展进化的,坚定地为推进这种发展进化而努力。在《管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描绘了人数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图景。由野蛮进入文明,由原始社会到建立国家,由游牧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由贫困落后走向富裕繁荣的发展途径。他在《君臣下》指出: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其从义理兆形于民心,则民反道矣。名物处,是非分,则赏罚行矣。上下设,民生体,而国都立矣。是故国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这样就形成了国家,建立了一套管理体系,制定了法律法令,进入了文明社会。管子又一再指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没有止境的,不会停滞不前的,并进一步要求人们适应和跟上这种变化,用改革来推进这种变化,促使社会不断前进。他在《侈靡》中说:天地不可留,故动,化固从新。化变也者,天下之极(最大的特征)也。因此,人的思想和行动要适应和跟上社会的发展与变迁,适应时代潮流而不断开拓前进。他反复说: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正世》)不方之政,不可以为国;曲静之言,不可以为道。节时于政,与时往矣。不动以为道,齐以为行,避世之道,不可以进取。(《侈靡》)对于事物的化变,能与化起而善用,则不可以道止也。仁者善用,智者善用,非其人则与神往矣。抓不住时机,不能与时促进,就会失去一切。

置身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管子,紧紧跟上时代车轮,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最主要的就是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实行均地分力,与之分货,按亩而税,相地而衰征。这就是说土地要平均分配,可以实行由农业劳动者向土地所有主缴纳地租的办法,或者按照土地的质量实行分等征税的制度。这就在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社会的轨型、农业的发展。其次是在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方面,实行君主制下的相国负责制,并且注重加强监督制约,在中央设立五官,各负其职,各司其事;与五官相对应,又设置了五横,横通衡,引申为监督检查之意。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逾轨而行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他在全国实行参其国而五其鄙,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参其国就是把国都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作为士、工、商三类居住区进行管理。五其鄙就是把农村分作五个行政区,也就是五个属来进行管理。每个行政区又分为邑、卒、乡、县、属五级,分别由邑司、卒长、乡良人、县帅、属大夫负责民事和行政管理,努力做到政令通畅。再次,是在发展经济上,这行农工商相结合,重视发展内贸和外贸。管子强调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他说,粮食是民生之本,是财用之本,是疆土之本。同时,也重视发展工业,提出了著名的官山海之策,由国家管理和专营山海资源,大力发展盐铁生产。他还十分注重发展商业,搞好内贸与外贸,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和开放的政策措施。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远古时代就对市场的作用有很高的认识,而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正是道也。(《问》)市者货之准也。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乘马》)他在全国各地广建市场,当时齐国都城临淄成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齐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因与人民群众的作用

管子的再一个贡献,在于他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因与动力,作出了许多深刻的分析,强调了物质利益的重大驱动作用和人民群众力量的重大推进作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十分重视物质利益的重要性,不能离开物质利益而高谈思想理论。他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对社会发展动因的深刻阐述。管子从他对人性特点的分析,也十分强调在实行社会治理和推进社会发展中,要十分重视广大民众的实际利益。

管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他在《禁藏》中说: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又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而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所以,对于执政者来说,就要善于趋利避害。正如管子所说: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阻止)之以害,牵(牵引)之以利。他又在《治国》中说: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安矣。又说: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则民人从。《幼官》)由此可见,管子是现实的功利主义者,十分重视治国理政中兴利除害的极端重要性,一再强调执政者要高度重视为人致利除害。这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这里所讲的兴利,当然包括文化教育,但主要是经济利益和物质需求。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决定因素。而经济的发展、物质需求的满足,又离不开广大带动民众的辛勤努力,广大劳动民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管子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朴素的劳动创造价值和物质财富的思想。在《八观》中指出: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夫才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这就是说,人民不种粮食就没有饭吃,而粮食不靠大地就不能生长,而土地不靠劳动者耕作就不起作用,人民不用气力劳作,也不可能得到财富。财产的产生,在于费了劳力,而劳力的运作,则仰赖于劳动者。归根结底,是劳动和劳动者创造了财富,生产出了粮食等生存必需品。由此也可见劳动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管子正是认识到劳动者在社会物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又敏锐地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变迁中认识到人心向背的重大作用,因而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在《五辅》中说:古之圣王,所以取名明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这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管子深切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人心的向背决定社会治理的成败,对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 ,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发展思想。社会发展到底靠什么?是天意、上帝的意旨,还是君主的英明和作为,人民大众到底占有什么位置,对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家知道,远古(殷商)盛行天命论,一切都决定于冥冥不可测之天意;或者说决定于天的代理人,天子、帝王。进入周代以后,奴隶社会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大众的力量日益显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重视人群的作用,历来盛行的天命观、神本观受到了重大冲击,在周初出现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在《尚书》中有很多重视人民的思想论述。例如在《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康诰》中说:天畏(威)(非)忱,民情大可见,小民难保。这些都说明,统治者和思想家政治家开始注意到要重视民心的向背,人民的力量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直到管子,才在我国思想政治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且制定了一整套方针政策来加以实施。例如他强调要爱民、利民、益民、安民,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制定政策法令,要做到令顺民心,令顺民心则威令行;办事要量民力,量民力则事无不成;要听民意,集民智,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先王善收(吸收)之于民者也。要为民谋福祉、解危难,坚持本厚民生,厉行兴利除害,只有做到以民众之忧为忧,以民众之乐为乐,才能形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局面。这些,都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之道,也是实施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的根本方针。

三、关于民富国强、和谐安定、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社会建设目标

管子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制定了比较现实的社会建设蓝图。我国古代先哲曾经提出过种种社会理想,有的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有的显示出小农经济的特色,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要实现天下大同。管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又是执政者,他必然务实得多,思考周到得多。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他倡导的社会建设目标,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民富国强,和谐安定,公正公平,风情气正。

第一、关于民富国强。在这个问题上,在先秦思想家中,有的重富国,有的重富民,甚至有的把富国与富民两者对立起来。一般说来,法家重富国,他们强调重富者强,国富者强。儒家侧重于民富,使大众过上温饱的生活,做到养生丧死无憾,以此作为王道之始。管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力求国富,也着力于民富,努力做到富上而足下,基本上把这两者统一了起来。他的目标是成就王霸之业,建设富强的大国,在施政中则一再强调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为上,与他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他采取了一系列富民措施,主要是全面发展农工商,处理好取和予的关系,做到取之有度,推行种种惠民政策。在管子描画的社会蓝图中,呈现出一种经济繁荣、大众安居乐业、做到得其所的小康景象。他一再提出,要努力做到:农夫不失其时,百工不失其功,商无废利,民无游日,财无砥滞。同时,他也强调富国,因为国富才能扶民济困,才能兵强国安。他在执政中,十分注意防止出现国富而民穷的现象,也竭力防止民富而国贫。民富国强,社会才能安宁,并健康发展。

第二、促进全方位的和谐相处。可以说,管子最早提出了和谐思想,并且作了许多深刻的论述。虽然用词不同,词汇常有变化,比较多的是用和同、和合、和协、和调、和辑。其内容与和谐基本相同。管子自己就说过: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辑与谐可以相通。管子的和谐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到诸多领域。胡锦涛同志2006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说:中华文明中有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心身和谐的思想。管子对和调、和合的大量论述,正体现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

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管仲一再指出:上下不和,令乃不行。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形势》)他在《形势解》中说: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故主有令则民行之,上有禁则民不犯。君臣不亲,上下不和,万民不辑,故令则不行,禁则不止,故曰: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臣不亲其君,百姓不信其吏,上下离而不和,故虽自安,必须危之。故曰:上下不和,虽安必危。这里说明尽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社会安定,而且提升到了国家安危险的高度。那末,怎样才能形成上下左右互相和谐的关系呢?管仲认为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要有道义来支撑,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同时要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和引导。他在《五辅》中说: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又说: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

关于人的心身和谐。管仲最早觉察到人的内心平和的重要性,这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基础。他在《内业》中指出: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这就是说,人的内心特点,重在安祥、宁静,不烦恼、不紊乱,这样和谐之气自然就会形成。他还一再强调正确对待私利、私欲,加强自身修养。他指出:群臣百姓人虚利害,而以其私心举措,则法制毁而令不行矣。还说: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论,民无私论,皆虚其匈(胸)以听于上。(《任法》)所以,管仲十分强调心治的重要性。他说:我心治、官(五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只有加强心治,注重心性修养,才能有利于和调、协同、处安。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管子在实践中既体会到人要善待大自然,才能取得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料和各种财富,又遭遇了由于人们胡作乱为而导致大自然发威,带来种种灾难。因此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他在《五行》中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就是说,只有人与自然保持和调的关系,天地之间各种美好的事物才会生长起来。所以,他在理政治国中,十分重视顺应天时,主张制定严格的法律,严禁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合理开发利用山林水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关于社会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管子理政治国的一个重要原则,并且把它贯串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子明确指出:政者、正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在推进农村改革中,他一再强调:地者,政之本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故而明确主张: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公平地划分土地,农业劳动者就有积极性,就会抓紧农时。他在阐明法律的特点时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这里用度量衡来比喻和说明法的作用和特点,意在宣示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所以,他一再强调: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凡将立事,正彼天植(人心)。心正才能执法正,办事正,得民心,办好事。为了做到公平公正,管子一再强调要消除私心、私念、私欲,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利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过,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为了做到秉持公正,他还指出要防止过犹不及,他说: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者,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

第四、力求做到风清气正。管子对官吏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伦理道德建设十分重视,颇多建树。他最先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一再强调要宏扬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实际施政中,他强调天以时使、地以找使、人以德使。(《枢言》)以德使人,人们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德行,就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形成新的风尚。他对教化工作的重要性作了充分的阐述,强调章(彰)道以教,明法以期,民之兴善也如化,汤武之功是也。他还十分重视对培育人才,提出了著名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为树人的论断,采取各种措施,在培育人、出人才上下功夫。既智且仁,是谓成人,这就是他培育人的目标。为了广泛推行教化工作,他在基层分别设立民啬夫和吏啬夫,前者主管教化百姓,后者主管监察监督。他还要求: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各乡要举荐贤士,由他们在全国施教,使百姓明礼。为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他还竭力整顿吏治,强化官德教育;在社会上则要求狼抓抓歪风邪气,注意防微杜渐,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推进各方面的道德建设。

四、关于实行德、法并举,加强行政管理的社会治理模式

管子的又一个贡献,在于他在治国理政中十分重视社会治理与建设,采取道德教化、强化法治和加强行政管理三措并举的方针,实现社会稳定发展,推进各项社会建设。

管子一贯对社会稳定、社会建设高度重视,而他管治社会的基本方针,就是他在《正》篇中所指出的:刑以弊(裁断)之,政以命之,法以遏之,德以养之,道以明之。刑以弊之,毋失民命。令之以终其欲,明之毋径(不走邪路)。遏之以绝其志意,毋使民幸(侥幸)。养之以化其恶,必自身始。明之以察其生(性情),必修(遵循)其理。致刑,其民庸心以蔽(敬肃);致政,其民服信以听;致德,其民平和以静;致道,其民付(亲附)而不争。这就是说,为政者要用刑律来裁断是非,用政令来实行管理,用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用德来教育感化人们,用道来启发人们。施之以刑,人们处事就小心而敬肃;施之以政,人们就守信用而且服从;施之以德,人们就平和而安祥;施之以道,人们就亲附而不争。这对实现人们和谐相处,社会井然有序,实现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管子在长期执政中一贯认为,管理社会既要重视法律的规范、惩戒、调节作用,又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约束作用,还要从各方面加强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这三者的互补作用和综合效应。管仲在《法法》中指出:规矩者,方园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短之正方园也。故巧者能生规矩,而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园。这里对规矩与方园以及规矩与人的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他首先强调了规矩对正方园,也就是规范行为、治理社会的极端重要性。而就规矩而言,有法律的规矩,还有道德的规矩。这两者各有其作用和特点。法的治理与调控作用,既有引导性,又有强制性;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则重在依靠内心的修养与自律,并依靠社会氛围的推动与社会舆论的督促。这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其作用和功能都是为了落脚到惩恶扬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管子在社会管理和建设中,十分重视行政职能的作用,并在完善行政体系和管理上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建树,他亲自筹划和推动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国家管理制度,努力做到令顺民心,政令畅通,有力地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他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社会治理和建设中,十分重视民生工程,提供各种社会保障。管子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民间疾苦有很深切的体会和了解,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指引下,他一再强调本厚民生,十分重视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他指出: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他把关心民众疾苦,把改善民生提高到了治国之根本的高度来对待,致力于做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济,使万民安居乐业,社会平稳安祥。为此,他不仅规定了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的政策措施,还从各方面加强惠民工程和社会建设。这集中表现在他提出了九惠之教,实际上就是九项社会保障措施,涉及到许多社会事业建设。例如第一项老老,要求在城邑、国都设置掌老的官员,对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八十岁以上、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分别给予不同的优待。第四项养疾,要求在城邑、国都设置负责养疾的官员,对聋、盲、喑、哑、跛足、瘫痪、畸型,不能生活自理的,由国家将他们收养在疾馆。第六项问病,要求在城邑、国都设置掌病的官员,对士民中患病者,分别加以慰问。掌病官员要巡行国中,以慰问病人为专职。第七项赈困,遇到灾年,穷人疾病多,死伤多,要散仓粟以食之。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关怀与救助弱势人群,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与保障措施,由专人负责加以落实。这对消减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是重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管子执政的齐国,在经济较快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过程中,社会利益关系的格局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商巨贾操控市场牟取暴利和大土地所有主囤积居奇、掠夺小民,权贵人物兴风作浪,搜刮财富,形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二是由于不同行业收益差距大,加上个人劳力、智力不平衡,形成收入上的很大差距。他在《国蓄》中指出: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十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这样的结果,人间的贫富就会相差百倍之多。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同时,管子还一再强调指出,人君包括官吏,唯好金玉货财的严重危害性,货财行于国,必然造成法制毁于官,国家就不可能得到治理,百姓不得安居。为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管子一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加强吏治,要求上下一体,严格依法办事。他在《法禁》中规定了十八禁,都是用来规范和约束官吏行为的,也可以说是防范背法行事、贪欲敛财的禁令。另方面就是在经济领域,严格要求扶贫济困,薄征敛,轻征赋,贷无种,与无赋,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穷,振罢露,资乏绝。同时,强调大力发挥国家在经济上的调控、统筹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掌控重要物资,确保粮食等生活必需员的供应;根据市场供应和物价涨跌情况,做好调节工作,平抑市场物价。以利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是从多方面整顿吏治,加强社会教化,宏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官风端正与否,严重影响整个社会风尚。管子在狠抓吏治的同时,十分重视官德教育。是他首次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论断,用来要求和规范官吏和民众的行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大力宏扬四维,就能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他十分重视官德修养,反复强调要清除私心、私欲、私念的干扰和作怪,办事要秉持公正,谋取利益要行之有道,坚持做到三不;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常,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他对加强教化,端正道德风尚也十发重视。他在谈到为政与施教的关系时,认为政令与教化都十分重要,两者要互相配合好,而不能单打一。他还特别强调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狠抓苗头,防微杜渐。他在《权修》中说: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他还指出,道德教化要说到做到,贵在行动上落实。正如他在《枢言》中所说:先王重荣辱,荣辱在为。天地无私爱也,无私憎也,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祸福在为,故先王重为。重为就是要言行一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作者简介:陆德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

上一条:《管子》社会治理思想的法文化审视      下一条:管学吟 方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