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论诸葛亮对《管子》经济思想的继承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3 9:58:20


论诸葛亮对《管子》经济思想的继承

 

李富侠

 

[摘要]诸葛亮足智多谋、鞠躬尽瘁,为流芳千古的贤相,其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对蜀汉的治理。然而,从诸葛亮出仕之前自比于管仲,为相之后多次为后主刘禅抄写《管子》一书,结合其治蜀的实践,可以看出诸葛亮熟习并借鉴管仲的治国方略。本文试图通过以农为本、盐铁官营、轻徭薄赋、货币政策等方面,来探讨诸葛亮治理蜀汉对《管子》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诸葛亮;《管子》;;管仲;经济思想

 

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通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五霸之首。因此,《左传》、《说苑》等典籍记载其事迹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论其功业赞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足见其赫赫业绩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管子》是从春秋到战国时代管仲学派记录和发挥管仲思想的论文集,包罗万象,宏博精深,堪称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在先秦诸子著作之中,《管子》以其丰富而独到的经济思想著称。今人胡寄窗在谈古代经济思想时亦云:《管子》是战国中后期出现的一本伟大经济巨著,有将近二分之一是研究经济,这在先秦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2]因此,在注重研习诸子著作的古代社会,《管子》一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其在治理蜀汉取得的经济成就也令后人景仰。诸葛亮寓居荆州,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3]刘备三顾茅庐,亮献计以《隆中对》,分析天下形势,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4]诸葛亮认为刘备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吴对抗曹操,就可以巩固政权并发展经济,实现民殷国富的目的。夷陵之战失败以后,荆州失守,蜀汉面临严峻形势,刘备认为只有诸葛亮才能力挽狂澜,因此将后主托付给诸葛亮。刘备遗诏敕后主刘禅曰: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5]这些透漏出诸葛亮教导后主、治理蜀汉时很重视《管子》。清人刘献廷指出,诸葛亮的经国治世思想来自于《管子》,诸葛孔明为千古一人,其学术全从此书出。[6]梁启超也认为,诸葛亮是能继承和发扬《管子》的。本文将诸葛亮对《管子》经济思想的继承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为本,重视有用之末产

管仲面对齐国大乱后的动荡局面,主张先修内政,富国强兵,亲邻国,然后团结诸侯择乱而征。在经济方面,实行四民分业,把人口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让他们分别居住,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职业要求并提供职业保障;将国家所控制的因战争而荒芜的土地,按照井田的规划形式均分给农民;提倡修筑水利工程,使田地既收沟渎灌溉之利,又无洪水泛滥之患;提倡毋夺民时,政府不在农忙时节征发劳役,以保护农业生产适时进行;提倡养桑麻,育六畜,通货积财,其结果不但使民富国强,消除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性,而且牢固的奠定了称霸诸侯的经济基础。

《管子》一书体现了管仲的农本思想,而且主张禁无用之末产。本&就是以农业生产为本,《牧民》篇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7]只有民富才能国强。《管子》把末产与文巧并称,也就是指陷国家人民于贫困的玩好生产。《重令》篇曰: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而工以雕文刻镂相稚也,谓之逆。[8]而与生产相关的工商业,则是持鼓励态度,《五辅》篇曰: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9]其极其重视生产工具和军事械器的制造,《幼官》篇曰毋乏耕织之器, [10]《小问》篇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11]这些政策是适应当时齐国国情的。

东汉到三国时期豪强纷争、割据称雄,与春秋时期列国纷争的历史又多有相似之处,这是诸葛亮治蜀继承管子经济思想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诸葛亮熟读并推崇《管子》的治国安民思想,且平日里以管仲自比,辅佐刘备成就霸业;夷陵兵败,刘备去世,后主孱弱,蜀汉能得以与魏、吴鼎立主要仰仗诸葛亮。夷陵战后,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决定休养生息,以发展农业为根本措施,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企图以国富民安来维持蜀汉政权。

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认识到只有农业经济基础巩固,国家才能实力雄厚以对外进行战争、内部出现比较稳定的政治局面。诸葛亮认为只有民富,才能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预凶年,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12]他反对利与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13]的现象。诸葛亮命地方官重视农耕,兴立屯田,保证粮食丰足。诸葛亮还重视益州地区的农业水利建设。都江堰,《水经注》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俗谓都安堰。[14]诸葛亮认为此堰农本,国之所资,[15]专设堰官对此堰进行保护和疏浚。诸葛亮修筑九里堤捍护成都城,防止水患,并告尔居民,勿许侵害、损坏。有犯,治以严法。[16]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来源的稳定。

诸葛亮与管子一样,反对并限制妨害农事的雕文刻镂等无用之器的制作,关心与农战相关的器物制作。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等运粮工具为了节约粮食,继续实行的禁酒政策;为了实现先主遗愿,诸葛亮发展益州的铸造兵器之冶铁业。晋人袁准评价诸葛亮成就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17]这样就保证了民生与军需物资的生产,而不至于使百姓走上奢靡之途,从而使蜀汉政权在纷争中得以维持,与管子时之齐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窥诸葛亮以农为本思想,以及对末产之态度是与《管子》经济思想相一致的。

二、盐铁官营,发展商品经济。

盐铁业事关国计民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管仲对此有卓识的看法,总论天下铜铁之山,乃兵器和钱币之所自出,为自古以来历代国家得失存亡之所关。[18]《管子》的《国蓄》篇、《海王》篇以及《轻重》各篇提出对食盐、铁器等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即官山海的政策,通过控制这些生活必须品并提高其价格,来使百姓间接纳税,既可以积蓄大量财富来增强国家实力,又可以缓和王道统治与百姓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管子》积极发展工商业,鼓励跨国经商,对外来客商实行关市几不征的政策。如《海王》、《轻重》等诸篇,从人性好利出发,提出依靠经济利益控制臣民,君主通过市场牟利并用商战削弱甚至打败敌国。《管子》的这种兼并天下财源为君主统治服务商业治国思想,与一般商业富国的经济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使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别具特色。

蜀汉地区盐铁资源丰富,自古以来煮盐业、冶铁业就很发达。东汉朝廷取消盐铁之禁,允许民间经营,官营制度瓦解,豪强地主和工商业者控制了盐铁经营而获得巨利。刘备率军入蜀之后,在诸葛亮等人的支持下,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19]重新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控制此战略物资,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从经济上打击了豪强势力,进而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还多次到生产现场给予指导,改善生产工艺,后来的诸葛盐井之名即是佐证。蜀汉冶铁业以铸造兵器为主,辅以制作生产和生活器械,这是南征北伐的需要,也是发展生产、使民安居的需要。同样,财政收入的增加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蜀汉以王连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20];又以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21],二人因督导盐铁生产取得卓著成就而被升职,足见诸葛亮对盐铁业的重视。

三国时期蜀锦天下闻名,成都别名锦官城,就是由于管理丝织业的机构锦官设在此处。夷陵之战后,存亡之际诸葛亮没有放弃实现《隆中对》所述业绩的信念,而是积极应对,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22]诸葛亮充分利用此得天独厚之利,提倡养蚕种桑,开辟丝源,扩大蜀锦的生产规模。他还设置锦官,专门组织和管理蜀锦的生产与调拨,从而使发展蜀锦的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蜀锦不仅成为蜀汉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而且使益州百姓的生活来源得到保障。然而诸葛亮并不局限于在蜀地扩大蜀锦生产,还将蜀锦作为手段积聚天下之财于蜀汉。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孙吴和曹魏由于国内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均多次派人入蜀购买蜀锦。以蜀锦外销来使财富聚集到蜀,这是诸葛亮继承《管子》商战思想的典范,通过与他国交易使民富,增强本国实力,稳定政权。

三、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

管仲在齐国实行井田制度,均分土地,使人尽其力,土地资源也达到利用的最大化。他主张巧取轻税,反对重税,国家税收要合民心,而不是影响百姓生活。在土地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根据土地好坏来确定纳税的等级。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从而增强国家实力。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主张减少关税,《大匡》篇有文曰:桓公践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23]《管子》认识到应该少征或者免征强制性的人头税等赋税,而应该扩大税源,巧征渔业税、山泽特产税等间接税。这样才能取民有度,使百姓安服,《霸形》篇云:齐国百姓,国之本也。[24]在安民的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结合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司马迁曾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25]管仲通过广开税源等经济政策使齐国实力大增,最终成就了霸业。

诸葛亮要成就《隆中对》所言之伟业,就必须获得民众的支持。由此,他总结出富国安民的唯一办法就是,唯劝农业,无夺其实,唯薄赋敛,无尽民财。[26]鉴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农民破产流亡,田地荒芜,生产衰败的社会现实,夷陵之后诸葛亮辅后主下诏书曰:务农殖谷,闭关息民[27],暂时放弃军事争夺,将重心转向蜀地的发展。诸葛亮将成都附近荒芜的土地分给逃战乱失地的农民,使他们安居恢复农业生产;调控物价,避免商人对百姓个过分剥削;为了增加军粮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组织士兵实行军事屯田,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28]诸葛亮还实行精兵政策,始终把兵员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对前线的战士实行定期退伍是制度,这样既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减轻百姓的兵役负担,又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安定百姓的生活。

诸葛亮轻徭薄赋的安民措施,不但使蜀汉政权巩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阶级矛盾相对魏、吴各国也较为缓和。陈寿在《三国志》中评魏曰民不堪役,评吴曰虐用其民,因此魏、吴农民迫于生计而多次起义。蜀汉农民流亡、不堪负重等,史书没有直接记载,相反却记载诸葛亮“行法严而国人悦,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29]诸葛亮还招降战俘来蜀地生产,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鼓励国内人民耕种足粮并通过生产蜀锦而获利,是故蜀汉仅发生三次农民起义,为三国中阶级矛盾最缓和者。蜀汉在三国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却能在魏、吴长期的战争夹击中获得较长时间的存在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与诸葛亮的农战思想密切相关的。这也是诸葛亮对《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铸造钱币,利用货币政策,适时调整物价。

货币同各种商品有直接的联系,国家要对它进行管理,以控制最重要的粮食和其他商品的流通,使商品价格和商品流通能够正常化。《管子》认为财货流通是治国利民之大计,因此《轻重》诸篇专门论述商品与货币的关系,认为通过货币政策可以防止本国产品外流,避免富商大贾囤积居奇。黄金和刀币是当时通用的货币,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30]主张利用货币杠杆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31]国家贮藏货币,是为了作为控制万物的手段,而不是为了满足积累财富的需求,三币,握之则非有补于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32]在富而治的王道经济观指导下,《管子》实施称作轻重术的轻重策略。其实质是视粮食为国之根本,适时实施轻重策略乘对方弃农兴末、粮食储备缺乏以至发生粮荒、军队供给严重不足之机,举兵讨伐,克敌制胜。他还善于经营各国间的贸易,充分利用价格政策,根据本国需求进口或出口某种物资,从而使天下资源财货皆能为我所用,即所谓因天下以制天下。[33]

刘备与刘璋的战争破坏了益州的经济,加之刘备将国库物资分给众将士,致使刘备进入益州之后军用不足,出现财政危机。刘巴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34]一方面发行大面额的货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另一方面利用强制手段平抑物价上涨。蜀汉新铸大面值货币有直百钱、直百五铢钱和传形五铢钱三种。这些货币相对于传统的五铢钱面值高, 在用铜同样的情况下,币值增加数十倍。政府严格管理货币的冶铸,重视货币的质量。刘备集团用这种办法在几个月内就使国家财政状况迅速好转。关于蜀币发行的数量,近代四川威远荆沟发掘出一千七百多枚蜀汉货币,其中直百五铢和传形五铢占总量的一半,可以看出大面值货币流通的普遍性。

诸葛亮等人意识到没有物资多支撑而铸造大钱会给国家安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他们不会把强制控制通货膨胀的战时经济政策作为长久之计,而是把发展生产、活跃工商业作为治国方略。史书没有蜀汉地区出现物价飞涨现象的记载,说明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使人民生活富足、封建经济相当繁荣。诸葛亮重视蜀汉工商业的发展,在鼓励蜀地民众从事生产的同时,还利用独特的蜀锦优势与各国进行商品贸易。由于江东当时尚不能织锦,孙吴政府所藏之锦以及臣僚们所用之锦,全部来自蜀汉。魏国也曾多次派专人到蜀汉购买蜀锦。足见诸葛亮是把蜀锦作为蜀汉聚天下之财的手段,用它来吸引天下财货资源到蜀地,增加蜀汉实力,以经济手段为巩固政权服务。这是诸葛亮继承《管子》王道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

五、小结。

《管子》关于消费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侈靡篇》之中,他鼓励富人奢靡的思想其实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张固也曾对此进行研究,指出:《侈靡篇》就其原文来看,是对周代礼乐制度的思想升华。[35]其围绕探讨如何通过侈靡的政策自上而下的控制臣下的民众,并指出侈靡消费的关键在于富人,富人消费以使穷人来劳动获得衣食,即文本所谓富者靡之,贫者为之。[36]

诸葛亮主张蜀锦等商品外销则是对《管子》侈靡思想的继承。蜀汉地产远不如魏吴,经济也相对落后,诸葛亮利用蜀锦的优势来吸引国外资财,并促使蜀地民众劳动满足生活需要,也即是现代经济学消费促进生产的理论。正是这样拥有他国的资源支持,加之本国统治者的重民准确治国方略,才支持偏居一隅的蜀汉政权才得以具有经济实力与魏、吴鼎立数十年。

诸葛亮一生勤俭节约、廉政爱民,蓄财无余,妾无副服[37];治国主张节约,反对奢靡浪费。诸葛亮反对汉以来厚葬重敛、甚至不惜倾尽全力举办丧事的风气,主张殡仪从简,并身体力行,在自己病危之时交代,因山为坟,冢足客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38]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蜀汉集团整体作风比较清廉,如车骑将军邓芝终不治产业,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39]陈寿在《三国志》中反复称颂诸葛亮的德政:吏不容奸,人怀自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40]

《管子》一书融汇了先秦儒、道、法、阴阳等多家学说,对后来统治者影响深远。诸葛亮拥有非凡的才智,通古知今,借鉴一切对治国有利的经验,成就了蜀汉伟业。综观全文不难发现,诸葛亮治理蜀汉继承了《管子》一系列的经济思想,将其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取得了成功。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151.

[2]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288.

[3]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4]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5]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注引《诸葛亮集》

[6]刘献廷 广阳杂记 卷三

[7]管子 牧民

[8]管子 重令

[9]管子 五辅

[10]管子 幼官

[11]管子 小问

[12]诸葛亮集 文集 卷三 便宜十六策 治人

[13]诸葛亮集 文集 卷三 便宜十六策 治人

[14]水经注 卷33 江水一

[15]诸葛亮集 故事 卷5 遗迹篇

[16]文物 1983年第5期

[17]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裴注引《袁子》

[18]马非百 管子轻重篇新诠 中华书局 1979 401

[19]三国志 蜀书 吕乂传

[20]三国志 蜀书 王连传

[21]三国志 蜀书 张裔传

[22]太平御览 卷815 布帛部·锦 引 诸葛亮集

[23]管子 大匡

[24]管子 霸形

[25]史记 平准书 1442

[26]诸葛亮集 文集 卷3 便宜十六策·治人

[27]三国志 蜀书  后主传

[28]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29]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注 引袁子

[30]管子 国蓄

[31]管子 揆度

[32]管子 国蓄

[33]管子 轻重丁

[34]三国志 蜀书 刘巴传 裴注引 零陵先贤传 982

[35]张固也 《管子·侈靡篇》的结构与主题 史学集刊 2001年第4期

[36]管子 侈靡篇

[37]北堂书钞 卷38 廉洁

[38]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39]三国志 蜀书 邓芝传

[40]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作者简介:李富侠,女,安徽大学 2010级历史文献学)

上一条:管孟的义利之辩      下一条:论管仲对孔子思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