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3 10:02:48
论管仲对孔子思想影响
吴一德 张乐群
[摘要] 管仲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第一人,他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被认为是新兴阶级的政治改革家、天才的经济学家、杰出的军事家和伟大的思想家。管仲以人为本及仁的思想、道德教化思想、孝悌慈惠思想、教育思想等对百年之后的孔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管仲;思想;文化;以人为本;仁;教育;孔子;影响。
管仲是安徽颍上人,生于公元前723年。在公元前约685年至公元前645年间,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一向被认为是新兴阶级的政治改革家、天才的经济学家、杰出的军事家和伟大的思想家,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当时学术界一巨子,中国之最大政治家。(梁启超:《管子评传》第一章《叙论》,中华书局1943年版。)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第一人,他的青铜塑像在北京世纪坛位列中国古代名人群像之首。
孔子是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却只当了鲁国三个月的大司寇。他的政治理想未能得到施展,后致力于整理文化古籍,创办私学,以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彪炳史册,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为世界十大名人 之首。
管仲与孔子,一个出任齐国宰相,一个出生在和齐国相邻的鲁国。管仲活了约80岁,孔子活了73岁,他们生活的时间前后约差一个世纪。谦虚好学、博学多识的孔子曾经删诗书、定孔乐、修春秋,对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称霸的历史肯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而仰慕管仲相齐的丰功伟绩,赞扬管仲是仁人。孔子深受管仲思想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久远。如果说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管仲的思想无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研究管仲对孔子思想的影想,对了解中国文化的源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明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管仲以人为本思想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
周灭商后,以周公旦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提出敬天保民理论,把爱民、安民作为保有江山的法宝。出于称霸的需要,管仲汲取并发展了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认为:天代表民,天和民为统一而又分离的两个实体。(王兴业:《论管仲对周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文载《管子与齐文化》第115页)管仲以百姓为天,消除了这一分离,把二者当作一个实体,认为民就是天,抛弃了王权神授的面纱,把天的权威归之于民,使民本思想更加明确。他提出了争天下必先争人的理论,说: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业,非得人者,未之尝闻。不务争人,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管子·五辅》)。这说明务人是天下顶重要的事。具体办法就是顺民心、从民欲、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管子·幼官》)他在《管子·立政》中强调说:君之所慎者三:一曰大德不至仁者,不可以授国柄,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政。唯有大德至仁者才可以掌握国家大权。为君者要把国家的大权交给大德至仁的人掌管。管仲还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崇之以仁,养之以义。(《管子·幼宫》)重视农业是根本,而仁义是其关键。管仲在承继太公举贤尚功思想的基础上,把周文化的大比制度发展为选贤制度(即三选)。在齐桓公的选贤令中,强调质仁、为义等思想。当桓公问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时,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桓公问: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吗?管仲说:可以。桓公问:从哪里做起呢?管 仲说,从爱民做起。(《管子·小匡》)可见管仲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的过程中,是将爱民、惠民放在首位的。为了落实这一措施,在选用官吏时强调质仁和大德至仁者。鲍叔牙在向桓公推荐管仲时说:臣之所不如管仲者有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又说:管仲,民之父母也,欲将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同上) 可见管仲的民本思想及仁民的思想是由来已久的。
管仲以人为本及仁的思想对百年之后的孔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不仅对管仲的以人为本及仁的思想认真学习、研究,积极继承,并有创新和发展。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论仁的有五十八章,仁字出现了109次之多。他对仁有多方面的阐释。樊迟问仁,他答曰爱人。颜渊问仁,他说:克已复礼为仁。仲弓问仁,他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勿怨,在家勿怨。(《论语·颜渊》)子贡问仁,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子张问仁,孔子答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孔子主张仁政德治,(论语·为政)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利人。(《论语·里仁》)(杨伯峻译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虽然孔子对仁的诠释不尽一致,概括起来就是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可见,以仁为本的儒家文化就是以人为本的。这种思想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而是对管仲以人为本和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可从孔子仰慕管仲相齐的丰功伟绩,高度赞扬管仲是仁人得到证实。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管仲佐桓公九合诸侯,虽有军事实力,然而他不穷兵赎武,以力服人。谁能像他那样仁呢?孔子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孔子认为,管仲能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各为其政的动荡年代,维护了周天子的尊严,消弭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并联合多方诸侯,抵御了威胁中原安定的夷狄,保卫了华夏文明,因而是仁的。可见,孔子将管仲提出的仁的涵义由爱人,尊重人的价值升华到保卫华夏文明和华夏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对管仲仁思想的重大发展,并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二、管仲的道德教化思想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作为政治家,孔子重视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作为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这无疑也是受了管仲影响的。管仲重视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通过牧民来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管仲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是维系社会安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并强调: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作,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在《管子·五辅》中,管仲对礼和义有心重要阐释: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义有七体,七体者何?中正比宜,以行礼节。同时又说:礼有八经。即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他认为:八者各得其意,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他强调: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特别值得珍视的是管仲佐桓公实践了上述思想。《管子·小匡》中记载:在实行三选制度的过程中,桓公曾下命令:对于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父母、长悌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告,谓之蔽贤,埋没人才,其罪五。对于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滛暴,不用上令者,有者以告,有而不告,谓之下比(包庇属下),其罪五。这样做的效果很好,促使乡长、五属大夫个个修德进贤。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政成国安,以守则固,以战则强。管仲这种大德至仁、义、慈孝、好学等重视道德教化的思想对孔子思想影响很大。
孔子对仁的阐释前文已有述评。孔子对礼也有很多论述。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君臣关系,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于人际关系,他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孔子要求人们以道德行为追求富贵。他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贵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孔子反对不义而富,为富不仁(礼),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欣赏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发展了管仲的孝悌慈惠思想,把孝悌看作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要求君子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同上)孔子把孝悌作为人的道德修养的核心,要求不仅要孝老,更要敬老。他回答子游问孝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老不仅能养活父母就行了,若不敬老、爱老,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何区别呢?他的学生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在答复樊迟何谓也的问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同上)父母活着,依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可见孔子特别讲究孝敬父母要事之以礼。
管仲强调德威并举,德法双管齐下的治国方略,认为:刑罚不足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管子·牧民》)统治者单靠刑杀不足以安邦服众。孔子继承并发展了管仲的思想,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又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重视教育,强调道德教化,因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论语·尧曰》)
三、管仲的教育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管仲特别强调育人、用人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又说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管子·权修》)
受管仲人才思想的影响,孔子不仅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说:舜有臣五人尔天下治。(《泰伯》)他还认为人才难得,人才培养难:才难,不其然乎?(同上)为了培养难得的人才,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并卓有成就,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世代景仰的万世师表。
管仲重视教训成俗,他说:士无邪行,女无淫事,教训成俗则刑罚省。(《管子·权修》)孔子当时有这样感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应该是孔子育人重视德育的直接原因。
管仲提倡家学和民学,并首倡养士之风,把士定为四民之首,给士较高的待遇和地位,使士能脱产学习文武知识,倡导自学和家学,官府对他们施以教育,优秀的士还可选拔为官吏。
孔子发展了管仲的这一思想,是我国私学(家学)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这打破了当时少数贵族对教育的独占权,扩大了教育对象,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促进了当时各国民族文化的交流,对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革新家。他在近五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遗产。
综上所述,管仲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是积极、全面的、深远的。孔子对管仲思想的肯定和继承也是多方面的。司马迁说:管仲卒,齐国尊其政,常强于诸侯。正是因为齐国的政治开明,有尊贤传统,孔子在鲁国得不到重用而去齐国,齐景公却以吾老矣,不能用也(《论语·微子》)为借口打发走了孔子,使孔子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美好政治理想成为空想。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管子评传》第一章《叙论》,中华书局1943年版.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版。
[3]于孔宝:《管仲与孔子》,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4] 郭沫若著《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5-8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 [清]戴望著《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5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
[6]赵守正著《管子注译》(上、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 姜涛著《管子新注》,齐鲁书社,2006 年版。
[8]王德敏、刘斌著《管子十日谈》,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9] 李运燕、李文娟译注《管子》,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
[10]高连秋著《管子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1] 张固也著《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12] 石一参著《管子今论》,中国书店影印,1988年3月版。
[13]梁启超著《名人传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4] 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下),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7月版。
[15]《管子学刊》编辑部《管子与齐文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16]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论》、《古文观止》,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一版。
[17]张乐群.《试论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六期,
(作者简介:吴一德,安徽颍上人,离休干部,原《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副主编、副编审,陶行知研究专家,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安徽省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 张乐群,安徽阜阳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原副主编,副教授,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
上一条:论诸葛亮对《管子》经济思想的继承 下一条:梁启超关于管子研究之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