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也论“死也要死在编制内”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4:38:08


也论死也要死在编制内

 

龚圣理

 

2013年,新年伊始,某地大批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报考环卫工人一事,引发了一轮新闻媒体的跟踪和网友的热议。大惊小怪之中,包涵着所谓针砭时弊的精神,以为抓住了什么深层次的软肋之类。一些人所谓的时弊是什么呢?说千道万,无非是体制不好。王洋一句死也要死在编制内,被解读为体制崇拜症,添油加醋,大肆渲染。可惜这回,他们露怯了,真理并不在他们手里。

 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名研究生落选,主要是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而且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1月14日《华商晨报》)

  首先,死也要死在编制内这话,大概是当事人被新闻媒体追问急了,才说出的。弄清这一点很重要。今天个别记者职业道德缺失,为在同行竞争中出彩出位,以猎奇吸引眼球为能事,经常不顾及当事人感受,逼问被采访人,不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人格,为了深挖所需要的料,就断章取义,不仅常耍伎俩,玩路子,有时还不择手段。

  其次,记者看似达到了目的:抖出了死也要死在编制内的料,并引起了一番炒作,一些网友的热议。但是王洋这句话,真的无大错,不存在被讥诮的理由。

中国的国情是社会主义体制,众所周知,体制就是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总和,包括国体、政体,各类社会结构和劳动组合形式,包括顶层设计和基层组织等等。

这样的体制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就像一座结实的大房子,内部需要调整、修葺是一回事,若因为妨碍商业开发,属于违章建筑,需要强拆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这是个坏体制,需要强拆,宁愿死在里面,当钉子户,当然属于城管严厉打击的对象;反过来如果是好体制,是座经济适用房,在世界上没有达到一人一处高级别墅之前,平民百姓就是说要死在里面也不给强拆,也不为错。

又如果,环卫工人是个有益于社会的职业,有文化的青年去干,自然不是坏事,倘若环卫工作是丢人现眼的岗位,那么不要说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不要去干,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去干;又如果有了文化的青年人,自主择业,在体制内干了环卫,就要受到讥诮,如果他们在体制外卖肉,也一样要受到质疑,那么媒体和记者先生们不知你们想过没有,你们以这样两头堵舆论导向使用体制赋予你们的话语权,究竟要把今天的大批青年学生堵到什么地方去呢?据我所知,有一些读完成人教育的青年宁愿继续让父母掏腰包供养读研,并非真的出于求知欲,宁愿宅在家里而不愿走向社会,也不是嗜好啃老,而是基于现实社会就业难和择业难的双重压力。请问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青年学生究竟应当干什么你们才满足你们的求职域呢?

不错,我们今天应当大力提倡知识青年给中外企业老板们打工,提倡他们自主创业,不主张他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高考、公考。然而,事实胜于雄辩,高考还将进行,公考依然如火如荼,企业用工荒还在继续,高校毕业人数还在增长。且不说是不是每一个知识青年都愿意出国、给企业老板打工,都适合去办公司、开商店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假使他们个个都是经济人,是出色的雇佣劳动者、或商人,将来都当一个好老板,问题是国家体制内的用工、用人,既是一大就业渠道,也是选拔人才的国家行为,青年人根据自己意愿,站起来让国家挑选,譬如到编制内的环卫工人的岗位上去工作一番,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

  再次,死在编制内之无大错,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体内应有之义是公平正义,人人都是劳动者,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尽管世俗的心理中,占上风的依然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富贵荣华、媚官、媚富、鄙视普通劳动者,但媒体时文到处都把最美环卫工、农民工,上访哥,以及自由、人权,挂在嘴上,总不能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吧。传统文化的糟粕,注定有一天是要消亡的,在主流文化中也是见光死,就是说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是与人为善,抑恶扬善,大力遏制旧文化、旧观念的苗头及其变种,为青年人的正当权益大开绿灯,催生新生事物的快速成长。不过落后、垂死的东西,总是企图顽强表现自己,所以在遭遇到死也要死在编制内这句话时,一不小心,那些糊涂、没落的观念,都从最不该吐槽的地方献出了原形。

  复次,死在编制内之所以无大错,是因为这是一句大实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让人人有饭吃,不是旧制度的一夜暴富一夜赤贫,少数人暴富大多数人赤贫。大家都在社会主义体制内生活,包括中国的媒体和记者,而且确实生活得不错。大伙虽然不像少数先富的老板,靠资本原始积累发财,充当特等公民,但起码也不是富士康旗下的工人那么可怜无助。否则为什么有编制的南周和北黄一度被体制查封即清出体制外之后,还要哭着闹着要解禁,即要回到体制内呢?这不是也说明死在体制内的好处吗?

最后,死在编制内之所以无大错,是因为这是出想当自环卫工人的青年之口。许多攻击体制的声音都有一种吃不到葡萄的味道,认为进入体制内的人都是为好逸恶劳、贪图安乐捧一个金饭碗、银饭碗。这种严重弯曲事实的偏颇之论,要害在于,否定了体制内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这一客观现实,同时也否定了体制的设定是客观规律的需要的事实,同时,这种论调的危害还在于,企图堵住一切向体制内输送人才的通道。然而,这回当代有文化的青年发声了,质疑者谓是出于无奈,本文则认为小半是急不择言,多半是发自肺腑。

众所周知,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从事的是最苦、最脏的体力劳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认为,任何体力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如果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都可以视为一种被迫付出,但是这个世界是劳动创造的,劳动也是也人的一种本能需要,社会只有建立起来公正、合理的内在平衡和补偿机制,才能给予劳动者一种真正有效、公道的补偿,而这一点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全民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才可以做到。环卫工人是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而诞生的,它是一个清清白白的行业,环卫工人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并不低人一等,又何况王洋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毕业的知识青年,报考环卫工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选择。面对这样的事情,新闻媒体的态度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传达正能量,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加以赞扬或鼓励;一种是不作为,不闻不问或听之任之;另一种是怀疑、质疑、爆料,哗众取宠,传达负能量。不幸的是,在面对这样的多项式选择题时,我们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并不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报考落选青年的话语,至少它不是广告,自诩自擂:我的体制多么自由,多么人性,多么遍地黄金,而是一语道出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改开之初,有多少体制内的人放弃了编制,搞所谓停薪留职(注意所谓留职,略等于死在编制内)响应号召下海?结果有目共睹,那一批人有几人成了富豪,又是怎么成为富豪的?更多的人还不是被体制外的海水呛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当然也有一些留在了体制外,老了贫病交加依靠吃社保或城市低保,过着后悔莫及的日子。而这一批人命运不济主要原因,恰在于地方国企改制断了他们的后路,就是说没了编制。因此我们的体制就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补偿他们(当然不仅限于他们),这就是近年在全国城乡普遍建立起来的社保、医疗、养老制度。

前些年,广东省广州市也一度出现了姑娘不嫁有编制的公务员的风潮,但是坚持了多久呢?据老一辈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单农村单干风的鼓动下,一批矿山国有企业的职工,放弃了“编制纷纷逃离编制,原因很简单,利益驱动所致,所谓:七级工、八级工,不如乡里老头一挑葱!就是说农产品涨价,通货膨胀。结果,然而国家一时困难过后,那些留在编制内的工人成为了城市居民,而那些见异思迁的逃离者却失去了机会。笔者有几个在农村务农的爷辈,都七十多岁了,每逢提及此事,总是非常后悔,嘘唏不已,也许这就是他们改正放弃编制错误的方式。且不说当年和现在,这些一时之风的风源是谁,受害的又是谁,还是赵本山的那句广告词说的好:不看广告,看疗效!

实行编制这东西好不好,就像实行出国护照和公民身份证好不好一样,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现实的国家社会管理措施问题。也许有一天世界上也不再需要护照和身份证,但是我们能对到行政大厅申领身份证或护照的人们冷嘲热讽吗?有一天中国可能不再需要编制,同样我们没有理由对积极进入编制的人说三道四。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总是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梦想固然美妙,但是现实才是生存之基。

中国人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俗话说,醉酒之后,必定头疼,放浪成习,必生疾病。一切喧嚣最后都会回归理性。低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管子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种百获者,人也。几十年前被林彪一伙污蔑为变相劳改的下乡当农民的知青,他们不仅早已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而且已经问鼎党和国家各个级层的领袖,而八十年代初奉命留校,即留在体制内当团干,而被一心留学欧美的同学称之为没出息的北大学子,也即将登上国之相位,那么,谁能保证今天的硕士学士环卫工人就不是明日中华民族之脊梁?

所以,王洋的一句死也死在编制内,不仅说明了当代青年人择业观念的变化,而且也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体制,越来稳固不可动摇,一些人热衷向往和鼓吹的自由经济体制,即体制外的体制,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博弈中,并没有什么优势,越来越不得人心,越来越缺乏吸引力,相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凸显,被自由化思潮之风和某些不良教育者毒化的青年人越来越觉醒,他们用环卫工人的扫帚向西方自由经济体制投了否决票,从而标志着我们时代和社会生活日趋理性、健康、文明和进步,也就进一步证明十八大所提出的坚定三大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时代的呼唤,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作者简介:龚圣理,安徽颍上人,颍上县垂岗乡团委书记、科协主任,颍上县政协委员,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

上一条:读书的人      下一条:“管”:一个可以代表中国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