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奇情双亮 令名俱完(一)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2 15:24:09


奇情双亮 令名俱完(一)

龚 武

鲍叔牙(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4年) 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齐国大夫,曾短暂任齐国相。

鲍叔牙是管仲的知音,管仲家贫,合伙做生意时,鲍叔牙常常多分利润周济管仲;管仲遇到人生困境时,鲍叔牙是管仲的坚定支持者;鲍叔牙主动推辞掉相国的职位,说服齐桓公捐弃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国。从而使得管仲超人的治国安邦的才华,在四十年的相齐生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公元前645年,管仲临终时,出于种种考虑,未推荐鲍叔牙继任国相,鲍叔牙理解管子的用心,斥责齐桓公身边佞臣挑拨离间的谗言,维护管子的临终遗愿,成就了千古传颂的管鲍之交鲍叔牙的君子之风,被誉为鲍子遗风。鲍叔牙墓葬在今天山东济南钢铁总厂内的鲍山。

鲍叔牙身后的赞誉不绝如缕,这与杰出的政治家千古名相管仲不无关系,主要是得益于后者立德、立功的明星效应:管仲辅佐齐桓公首霸春秋成为名垂千古的政治明星,形成了巨大历史影响力,这就增强了鲍叔牙的历史关注度;同时也得益于管仲立言的话语权:管仲立言集中于《管子》一书,其中原生态地记载了大量涉鲍信息,此外管仲夫子自道对鲍叔牙说过的一段著名的感恩话,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被正史所收录,影响深远。

除了管仲之外,历代文化贤哲也对鲍叔牙的高风亮节和举荐让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赞扬鲍叔牙是荐举贤才的典范;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世代都认为管仲可贵,而可能鲍叔牙更为可贵;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则赋诗称赞管生称心,鲍叔必安;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也都有讴歌管鲍之交的诗篇;曾任颍上知县的明代文学家屠隆曾写道,管仲虽然叱咤风云,如果微鲍叔,或是一累囚罢了。

往事越千年。经过沧海桑田一样的王朝更迭和道德文化的嬗变,管鲍之交逐渐变异为一种不足为训的尊鲍贬管的俗文化现象,尽管这个现象的背后折射了时代的变迁、世风的流变,以及人心的浇漓。

因此今天我们研究鲍叔牙,有两个要注意的事项:一是鲍叔牙和管仲如影随形,不能分割。中国历史悠久,杰出人物繁多,除了少数划时代标杆一样的重量级人物,余下的为普通百姓所了解或牢记的人是很少的,鲍叔牙就是其中之一。近年学界随着管子研究的兴起,鲍叔牙作为管仲的密友和齐桓公政治体队实现首霸春秋之功的第三号人物,不断进入当代的视野。传统的尊鲍贬管固然是一种不良文化倾向,但现代学术上重管轻鲍的态度也不可取,我们应在深化管学研究的同时,加强鲍叔牙的研究,发掘和弘扬鲍叔牙精神。

二是涉鲍研究的信息不对称。与鲍叔牙有关的信息散见于《管子》、《国语·齐语》、《列子》、《吕氏春秋》、《史记·管晏列传》以及《说苑》等典籍中。现代媒体公开发表的研究鲍叔牙的专著专论不多。然而聚集着无比丰厚的典故和成语宝藏的汉语,对历史或历史人物呈现的方式,往往可以另辟蹊径。比方说,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鲍叔牙是谁,却很少不听说管鲍之交这个成语,于是鲍叔牙的名字是通过汉语成语或历史典故,就得以流传。

那么鲍叔牙是怎样一个人,与他相关都发生过哪些动人而有趣的故事呢?

一、 管鲍善交

让我们从管鲍之交这个历史典故或成语说起,这个成语,起源于鲍叔牙和管仲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其核心是善交二字。善在中国文化中是个价值至高的字眼,所谓真、善、美,都是人类梦想达到的境界。善交,这里可作两解:一是彼此都从很高的境界出发,理解和帮助对方,二是交情达到了完美的高度。《列子·力命》篇曰: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列御寇《列子·力命》)

晋代的张湛(字处度)作《列子注》明确记载: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也。历史上最早明确认定鲍叔牙就是今天安徽颍上县人的学者,是万历年间著名的明代文学家、时任颍上县知县的屠隆。

屠隆(1543年-1605年),文学家、戏曲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任颍上青浦知县,离开颍上、青浦时,当地士民数百人尾随送别。改任吏部主事郎中等官职,后罢官回乡。屠隆是个怪才,好游历,有博学之名,尤其精通曲艺。《明史》载其落笔数千言立就,诗文率不经意,一挥数纸。尝戏命两人对案拈二题,各赋百韵,咄嗟之间二章并就,又与人对弈,口诵诗文,命人书之,书不逮诵也。

(《维基百科·屠隆》])

在屠隆所作的《管鲍祠碑记》中写道:颍上县人建立庙祠祭祀管子是出于一种应有的礼仪,但是数千年县里却没有建立一座庙祠,颍上历任县官真是太不好事了,晋代的张处度说鲍叔牙和管仲都是颍上人,因为晋代距离管鲍时代不远,他所说的话肯定是有根据的。

鲍叔牙和管仲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管鲍之交的故事有多种文本,但更为常见的是司马迁的记载: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这里所谓管仲常欺鲍叔,鲍叔牙终善遇之的说法,显然与列子管鲍善交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差别。民间有一个管鲍分金的故事,是说他们合伙做生意分钱,说明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但是管鲍之交的内容,远不止于分金,而有更为深广、丰富的内涵。稍大一些,鲍叔牙与管仲在一块就发生了射蛇分金的传说,这个桥段里最核心的关键词是分金。

关于管鲍分金故事,各地都有自己的版本,可能的情况是管鲍当年走过了很多地方,一个更大的可能是管鲍的子孙在哪里安家,就会把祖宗神奇的故事带到哪里。颍上版本的分金是这样流传的:管、鲍很小的时候在田野里玩耍,鲍叔牙发现一只两头蛇,管仲张弓持箭射去,发现那蛇变成了几块碎金子。管仲说这是鲍叔牙先发现的,该是鲍叔牙先取。鲍叔牙说是管仲射出来的,该是管仲先取。两人推来搡去,都不愿先取金块。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白胡子老头,说你们这俩孩子,年纪不大,但很懂事,金子这么好的东西都让来推去,真是难得,这金子就算是你们的学费,今后就我收你们做弟子,教授你们文韬武略。这个故事与列子的管鲍善交精神是一致的。

鲍叔牙与管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包括早期的患难生死,以及管仲后来辅佐齐桓公实现了齐国的复兴,鲍叔牙在管仲成就大业的人生道路上,作为齐国政治团队的重要人物之一,也始终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的友谊决不可能是建立在单方面的付出,或单方面的索取这样的基础之上,而应该是一种相互爱护、相互体贴、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携手共进的关系,就像有一个爱情的箴言说的:是两颗心相遇碰撞出的火花,而不是一颗心对一颗心的敲打,真正的友谊也是如此,这才是善交的真谛之所在。

管仲囚鲁公子纠被杀,召忽自尽。管仲按照当时的好男不事二主的君臣伦理,也是应当与召忽一样为公子纠殉死的。管仲还是坚持选择了活着,而没有做无谓的牺牲。当时管仲纠结的心路历程,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在生死关头管仲曾说:

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坏,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

(《管子·大匡》)

管仲说的这些大道理是有依据的,但又与当时的道德、文化是相矛盾的,因此是不可能得到世俗层面的认同,只有忘年之交的好朋友鲍叔牙能够理解他、包容宽恕他。也只有鲍叔牙才懂得管仲的内心和宏图远志。管仲面对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果敢选择了生,就是为实现尊奉社稷、宗庙和祭祀的目标,而不迂腐地为虚荣的名节而轻生。管仲这种敢为天下先,是对对周礼文化生死观念一次革命性的突破。鲍叔牙为齐国江山社稷着想,劝阻公子小白放弃做了鲁国囚徒的管仲射他的一箭之仇,力荐管子为齐国国相。鲍叔牙确实是管仲的恩人,如果当初管仲没有活下来,一切都无从谈起。甚至还不仅仅能如此,如果没有鲍叔牙,不仅没有管子以后建功立业大显身手的机会,而且中国的历史的重要一页也将会改写。

二、管鲍一家

鲍叔牙与管仲一样都出生在古代的颍上,即今天的安徽颍上县境内。在管鲍故里颍上,有关管鲍的传说很多,其中一个核心关键词是管鲍一家,意为两姓氏之间结下了永世之好。姓氏与血缘纽带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中国文化中对姓氏和血统关系的把握堪称天下第一。在中国不同姓氏之间认作一家,大抵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原本就是一家,属于落叶归根型。譬如今天说姬、管、周、蔡、霍是一家,指的是这些姓氏共同的祖先,是源于周代的文王姬昌;说姜姓和吕姓是一家,是源起于共同的祖先姜太公,所以俗话好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还有一种属于永世之好型。是比较罕见的情况,就是两个姓氏之间因为特殊的社会关系而结成永世之好,即两个姓氏的后裔遵循家训,世世代代认作一家人。管鲍一家就属于这种情况,与此相类的最著名的还有孔孟一家,或孔颜、孔卜一家,这是儒家创始人孔子与其弟子门人子夏(卜商)、孟子(孟轲)的后代,为纪念师恩以姓氏的方式结下的永世之好。从时间上讲,管鲍结下的永世之好,要早于孔颜、孔卜和孔孟。

管鲍一家内涵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管鲍两家从父辈开始就是好友,就是所谓世交。管鲍从孩提时代就是好朋友,北京话叫发小。管仲幼年丧父,管仲母子回到外公外婆家管谷居住,生活上一直得到鲍家的资助,年龄相近的鲍叔牙和管仲,从童年开始就传递起父辈的友谊接力棒,青年时代共同闯天下,始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由此谱写了一种千古动人的友谊神话。

二是颍上的管鲍后裔恪守两姓不通婚的祖上家训。颍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管鲍两家的青年男女从来不通婚姻的现象。今天在颍上黄桥镇、黄坝乡、十八里铺镇等地,都有管姓或鲍姓祖辈集中居住的村庄,颍上境内的管鲍两姓的居民,据不完全统计约有近万人之多,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管鲍两姓结为亲家的先例。

三是颍上的管鲍两姓之间相互礼让。颍上某些乡镇的管鲍人家之间,如果在红、白喜事席间相遇,管氏必定要让鲍氏坐在上位。事实上,不仅是颍上的管鲍两姓,我们发现各地的管鲍宗亲聚会,即使互不相识,彼此也总是互相谦让、彬彬有礼、相谈甚欢,像是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三、 管鲍奉傅

所谓奉傅,说的是在齐僖公时代,管、鲍教太子读书。当时还不叫老师,甚至也不叫师,而称傅,因此后世官职中还有太傅这个名头,太傅就是教授太子的老师。管、鲍当年就是齐国的太傅。管仲是先上任的,给齐僖公次子纠(姓氏名三合一应称为姜吕纠,一般称姜纠或公子纠)当傅。当时齐国宫廷教育的具体情况,比如齐侯的儿子是要读书的,女儿是不是读书呢就不清楚;又比如,多大年岁开始读书,都不是太清楚,学业是否分段也不太清楚。小白(姓氏名三合一应称为姜吕小白,一般称姜小白或公子小白)是齐僖公的三子,纠的小弟,接受教育要晚(现代著名的早教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一些,因此,鲍叔牙当公子小白的老师要比管仲当公子纠的老师要晚一些。

当时,齐僖公任命鲍叔牙当公子小白老师,鲍叔牙称病不出。管仲就约同召忽一块去探望鲍叔牙。面对知心朋友,鲍叔牙和盘托出了称病不出的原因,说:“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小白是庶出,当太子的事一点戏都没有了,却让我当他的老师,齐侯这是看不起我啊!召忽也说是啊,我们三个人就鼎的三个足,缺一不可,我们得一条心,这个差事一点头绪都没有,不能干。管仲并没有正面反驳二人的观点,而是娓娓道来说了一番话,正是这一番话,改变了鲍叔牙的初衷,才有后来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问鼎齐侯大位,创造了春秋首霸的功业。管仲是怎么说的呢?

管仲说,齐侯几个儿子中,长子诸儿是个贱骨头,即使立为太子也难成气候,幼子小白心眼不小,看问题比较有远见。小白是庶出,虽然跟嫡出长子、次子比是劣势,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嫡出的公子们反而会受到骄横的母亲的连累,出身卑微的小白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同情。将来齐国的政权究竟鹿死谁手还是未知数,所以我做了公子纠的老师,你一定要当公子小白的老师,将来才会万无一失!

鲍叔牙听了管仲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立马上朝领受了齐僖公的任命。有意思的是,这一段隐秘的故事,是鲍叔牙在说服小白放弃一箭之仇,力主举荐管仲为相时的吐槽。

四、以身下之

以身下之,指的是鲍叔牙主动将自己的官职和地位降到管仲之下,与此相仿的成语是甘居人下。现代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总是好讲,要怎么怎么不甘居人下,言下之意是甘居人下似乎成了不长进,没有进取心,缺乏竞争意识的代名词。其实市场经济的法则并是唯一的社会生活法则,古代圣贤和志士仁人大都并不这么看,甘居人下其实包含有积极的意义,就是君子立于世上,德为先,修身养性第一,这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因为古人相信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对待天道、人事的安排第一反不一定是抗衡,而是接受、包容和宽忍,知人论世,要有知人之明,更要有自知之明,这包涵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在鲍叔牙看来,管仲比自己更有治国的才能,把齐国相国这样的重要职位让给管仲,是理所当然、天公地道的,反之,才是不可思议的(类于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著名的不是要当官,而是要革命的意思),因此鲍叔牙对管仲以身下之始终是心甘情愿的。对此管仲虽然并没有丝毫谦逊(马克思曾对所谓谦逊发问:难道真理要向荒谬谦逊吗?)地接受了,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此感受和体味最深的还是管仲,也只有管仲才能说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这样的千古名言。这既是管鲍之交的真实情况,也是管仲对鲍叔牙知人论世的崇高的评价。

在管鲍时代,人们不会说诸如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样似乎很好听的话,但他们真得践行的就是这样一条普世的真理。所他们为人、做事和说话都真实、坦诚、自然。譬如管鲍双方总是用自己的缺点来烘托对方人格的完美,管仲在《史记·管晏列传》里以自己的经商多分利润、办事不妥、入仕不顺、打仗败走、和囚鲁不死等五项人生中最不堪的坎坷经历甚至污点,来诉说鲍叔牙对他的深情厚谊,这客观上衬托了鲍叔牙的品德高尚,也贬低了自己。

古人常常用自己的劣短,来反衬朋友的优长。这充分反映了管仲和鲍叔牙心宅宽厚,肝胆相照,为人真诚,敢于自我解剖。对前面司马迁所引证的那段管仲的夫子自道,历来存在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大部分学者从中认为管鲍之交真正感人至深之处在于,管鲍双方总是用自己的缺点来烘托对方人格的完美。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误读管仲的前半生是失败的人生,是一个贪财的人(经商多分利润),无能的人(办事不妥、入仕不顺),怯懦的人(打仗当逃兵)。这也是一种时代差距吧,后代能说出严于解剖自己的话的人,越来越少。当代人就更不会说了,个个都装老大,一事当前,无论巨细,一切问题都推给别人,跟自己一分钱关系没有的成绩,也乐意往自己身上扒拉,忌讳批评和自我批评,所多的是表扬和自我表扬。这样的现代社会的风气跟古代比,很难说就是一种进化!

管仲敢于解剖自己的短处一样,鲍叔牙在向齐桓公辞相,把相位推荐给管子的时候,同样列举了自身有五个地方不如管仲

 若必治理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理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国语·齐语》) 

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心宅宽厚,肝胆相照,为人真诚,严于自我解剖,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功的古朴之风,是管鲍那个时代可贵的贤者自谦的美德,乃是管鲍之交的真谛。

五、 天下为公

管鲍之间的情谊,究竟是私交,还是超越了私交?这恐怕是最要甄别的一个关键。众所周知,在鲍叔牙和管仲的前半生,尤其是少年时代他们是玩友(发小),青年时代是旅友(游士生涯)或商友(经商)、战友(从军),成年以后是同行(奉傅齐国宫廷)、难友(流亡他国)和同僚(在齐桓公时代同殿称臣)。从某种意义上说管鲍是一对难兄难弟,他们确实风雨相伴患难与共,但也不尽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看,管鲍是生死之交,他们有过以生命相托的历程,但也不能完全概括;还可以从这样一种意义上理解,管鲍既共过苦,也能同甘,他们确实做到了荣辱与共,即或如此,还是不能穷尽管鲍关系的多样性和多彩性。换言之,管鲍之交既有历史性又具有历时性,像一出大戏或交响诗,有开始、有演进、有曲折、有高潮,形式随情境而多变,内容以事变而丰厚,性格因角色而生动,主题随过程而深化,动机于时间而彰显,这一切都浓缩在管鲍二位一体的担当之中,升华为一幕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故事,即在两个人的身体上维系和预示着天下安危和历史走向,这是一种大公无私和天下为公的精神境界。

685年的齐国是一个改朝换代,风云突变的年头,管鲍各为其主,管仲箭射小白,鲍叔牙辅佐小白问鼎齐侯大位,并举兵打败来犯的鲁国,公子纠遇害,管仲囚鲁。这时鲍叔牙动用内政、外交和军事诸种手段,营救管仲,举荐管仲,还亲自跑到鲁国部署和参与营救管仲的外交活动,最终不仅成功营救了管仲,还义无反顾地辞去相位,说服齐侯拜管仲为丞相。

管仲当了丞相,一开始与齐侯小白君臣之间在治国方略等方面还是有一点不和谐,被齐侯晾着。齐侯对管仲兴修霸业的主张和策略,齐侯还有点保留,不愿好好遵循,老是让鲍叔牙奔波带兵四处打仗。结果有的仗输得很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长勺之战,这一仗,弱小的鲁国军队在谋臣曹刿的指挥下,把强大的齐国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管仲曰:吾君惕其智多晦,姑少胥其自及也。鲍叔曰:比其自及也,国无阙亡乎?管仲曰:未也。国中之政,夷吾尚微为焉。乱乎,尚可以待。外诸侯之左,既无有吾二人者,未有敢犯我者!(《管子·大匡》)

危难之中,鲍叔牙沉不住气了,就跑去找管仲讨对策,说这样下去,齐国很危险啊!管仲安慰鲍叔牙说:目前还不要紧的,我也没闲着,国内是事情我在办理着呢。因为诸侯国没有管、鲍辅佐,他们暂时还奈何不了齐国。齐侯呢,最近有点小心眼,过一段时间,他自然会醒悟过来的。果然,不久齐侯改变了观点,认为管子的主张和策略都是对的,就把治国的大权全部交给了管子让他去打理。在管鲍的齐心协力之下,齐国的危局很快得到扭转。

同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即使到了管仲晚年,病榻荐相,管仲没有推荐鲍叔牙继任相位,鲍叔牙也已然无怨言的原因了。在鲍叔牙眼里,管仲总是对的,现代人总抽象地以为这不太科学,认为可笑,其事,科学并不适用于一切场合,有时候艺术在起作用,有时信仰在支撑。人的社会关系衍生的复杂因素,往往会超越那些流行看起来很美的先进理念。比方说,应聘者可以以为老板总是对的,学生可以以为老师总是对的,基督徒可以以为教皇总是对的,儒家可以以为孔子总是对的,工人阶级可以以为马克思总是对的,就是说,个案是不可也不必辩论的。

 

上一条:学习管子,促进改革      下一条:重识“匡天下”——释读《地员》手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