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2 15:49:52
重识匡天下
释读《地员》手记之一
周怀宇
【摘要】审读《管子》名篇《地员》,进一步解读了《地员》的主题及其相关问题。匡天下、其施七尺、地员、立后而手实等重要文化元素,都重新解读。管仲匡天下思想,长期被忽视的另外一半,即匡天下思想的内政思想,重新认识和阐述。匡天下不只是管子的外交路线,而是强化内政,实施经济改革,提升国力的一条强国、大国之路。匡天下的内政实施,从地员开始。地员包含土壤和生态两大重要成分,创立了二十施土壤、90种九州之土的生态评估系统,引领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推动社会发展。内政、外交的配合与组成,是管子匡天下思想的合璧。
【关键词】 《管子》;《地员》;其施七尺; 匡天下;手实 ;二十施
《管子》匡天下的思想,一直和九合诸侯相联系,被视为管子外交军事领域的辉煌功绩。其实,管子内政方面也推行了匡天下的思想路线。以辨土为核心的土壤生态考查与研究,即是匡天下思想路线的内政战略部署之一。《管子》称这项部署为地员,具体内容保存在《管子》卷19《地员》。
地员,实际是一个学术命题。因为地员,从学术研究入手,把脉土壤生态的构成,揭示土壤生态的分布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含盖了土壤结构、草木植被、粮食作物、环境位置、水源水质、人体健康等要素,其研究目的是辨明土壤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成果直接转化到社会实践,驱动经济转型,引领社会发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学术的层面。这不是一个小动作,而是管子的大手笔,是匡天下思想路线通过地员部署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拓展。惟其如此,《地员》开篇即申明主题,大声疾呼:管仲之匡天下也。表面看,这一声疾呼,有点突兀其来。认真解读《地员》,联系管仲唯物的认识论思想体系,其匡天下的思想真谛,恰恰在这里揭开内政的序幕,落到实地。
认真释读《地员》,梳理《地员》的学术成就,总结《地员》的历史价值,认识《地员》的地位,才能够全面认识《管子》匡天下的思想路线,才能深刻认识《管子》推进生态文明的历史贡献。
《地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释读,匡天下、其施七尺、地员、立后而手实等,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元素,各有其义,他们结合一起,拓展了《管子》匡天下的思想边界,派生了很多新义。受前贤之言启发,谨志手记逐一识之。
《管子》卷十九《地员》篇,开宗明义提出: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前人训读,把这一句和下一句连读,训为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
这是常见的旧读,并不害义。但是,章法牵强,两个喻义不同的概念被焊接在一起,斧凿之痕挥之不去。匡天下是宏观政治思想,其施七尺是计量新规,二者连读,犹如冰炭同器。其合理的读法,应该独立句读,各自成章。第一章,夫管仲之匡天下也。下文第二章,其施七尺。再下文渎田为第三章开头。
这样章句,有什么道理吗?先说匡天下,这是管仲相齐的标志性旗帜。但是,《地员》篇之匡天下,十分瞩目,唯有审读《地员》,才能深解其味。《地员》之匡天下,立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内涵。
《管子》中匡天下一共出现5文,其中有4文是对历史总结,一匡天下,或时匡天下,都是描述齐桓公的功绩。唯有《地员》篇1文,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句式和前4文不同,主体是管仲。旧读《管子》匡天下,忽略了这一微小特殊性,混同于前4文的惯例,更加忽略了此文管仲是匡天下的主体。不妨摘录匡天下5文,比较一下。
《管子》卷八《小匡》: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子》卷八《小匡》:桓公曰,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子》卷九《霸言》: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
《管子》卷十六《封禅》:桓公曰,寡人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
《管子》卷十九《地员》:夫管仲之匡天下也。
上述5文,前4文,叙述了桓公的业绩。其含义是兵车之会、九合诸侯,总结了齐桓公取威定霸的历史地位。
《地员》篇开头的匡天下,喻义完全不同,出现了新的含义。
其一,标明地员的主题思想是匡天下。揭示匡天下思想路线,不再限于兵车之会外交军事层面,转而变为匡扶天下、改造社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旗帜。匡天下的内涵拓展了,增添了辅佐国君、匡正天下的新内涵。所以,王应麟直接训读《地員》篇云,管仲之正天下也。
其二,《管子》认为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乘马》)土地问题,是正政的根本,即是匡天下大业的重要问题。地员主旨就是土地,通篇都是论述土地问题,所以,选择《地员》,申明管仲之匡天下的战略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逻辑延续和发展。
其三,《管仲》文献中,仅此地员一篇,提出管仲之匡天下也,标志《地员》与匡天下大计的密切联系,是为《管子》中举足轻重的篇章。
其施七尺,这一句文字虽然简短,其义可独立成章。这一章的内涵很丰富。
其一,公布了一个新的计量单位施。房玄龄注曰:施者,大尺之名也。其进位七尺。这个计量单位,开启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用于计量地层表面土壤的深度,其深度止于土壤下面的水泉。这一计量单位始见于《地员》,也仅见《地员》,乃《管子》首创,成为中国古代标准化计量家园中一个新概念。
其二,以施为单位,公布了20个土壤种类,具有学术指针意义。《地员》中的施,不仅是地表土壤深度的计量单位,也是区分土壤种类的标识。《地员》中运用施为土壤命名。如: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顺次类推,命之曰四施、命之曰三施、命之曰再施、命之曰一施,从一施到二十施,《地员》篇一共记载了20施土壤的命名。施被命名为土壤,其含义超出了本义,成为土壤的新概念。每一施土壤的命名,都有相应的内容,包含很多相关元素:土壤结构、深度、植被、五谷、水、地形、位置、民寿等,施不同,包含的元素含量也不同。《地员》中专题命名的二十施土壤,分别记录了二十种土壤及其相关元素含量,这是广泛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提取的数据,这是勤研究的学术结晶。所获得的二十施参数,可以用做检测土壤的指针,姑且借用指针这个概念。凡是符合这20施指针的土壤,无论其地理位置,无论其丘陵、山地、平原等环境,都视为同样类别的土地。下文详论。
其三,释放了土地改革的信号。国家公布了其施七尺的计量制度,用于测量土壤、辨别土壤、继之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国家经济的主要资源,也是民众的生命线,千家万户、士农工商乃至全社会的成员,无不视为财富的标志。其施七尺的公布,必然为全社会的视听所关注,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地员的本质意义何在?迄今为止,众说纷纭。
何谓地员?《说文解字》释曰:员,物数也。清代学人宋翔凤注曰:此篇皆言地生物之数,故以地员名篇。
唐代房玄龄《管子注》,避开了字面考证,直奔核心内容,注曰:地员者,土地髙下,水泉深浅,各有其位。房注提取土地和水泉两个关键词,揭示《地员》的主要内容,亦即水土问题。房注得到清代另外一名学人王绍兰的认同,王绍兰释曰:此篇凡地之所载纷纷云云,无所不有,而尤重于五土之辨,九谷之宜,盖将以养万民之生,尽万物之性也。故以地员名篇焉。王绍兰的释义,沿袭了房注的精髓。
地表的物数,远远不止于水与土,但是,水土问题是牛鼻子,关系到五土、九谷,关系到万民之生,房玄龄通过这两个问题,揭示地员的实质,其意义在于引导世人认识《地员》的核心价值,即是国土资源的构成,包含《地员》所揭示的土壤相关联的生态信息。
善谋者,以小搏大,《地员》通过辨土,认识土壤与水泉、五谷、草木、环境、人寿等事关民生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固然细微,却承载了匡天下的远大理想,为匡天下路线奠定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兴盛,匡天下宏图,因为《地员》对于土壤的认识而落地生根。
卒读《地员》,全部内容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客观上代表了那个时代生态文明进步意识。尤其是运用生态文明眼光考查土壤,其考查成果,引领经济开发,体现了中国古代生态文明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新水平。匡天下因为地员而有了新义,地员因为匡天下而提升了社会意义。
《管子·地员》篇第三章,提出了立后而手实的问题。何谓立后?何谓手实?这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文化元素。
先说何谓立后?房玄龄一语破的,注曰:立君以主之。房注训立后为立君,其含义是土地分配到人,田地有主耕种,不闲置。从这个意义上说,立后,就是强调土地分配,象国家立后一样,为田地找到地主,把土地和劳动人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执政者时刻关注的大问题。
何谓手实?房注曰:手常握此地之实数也。其义是要掌握土地开垦和种植的实际数据。宋代王应麟说:手实之名,始见于此。也就是说,《地员》首次提出手实的概念,也就是统计土地数据。普通官员可以不关注,但是主要执政者应该心中有数。
房玄龄是唐代开国名相,他和管子职位相类,具有匡扶国家的宏观视野,精辟释读了手实的本义,可谓心灵相通。
《地员》篇提出手实的理念,主张研究国土资源,关注土地数据。这是《管子》一以贯之的思想。《管子·山国轨》篇,提出轨数理论,主张数据为国的执政思想,正是实施立后而手实的土地分配和数据统计的理论支撑。《乘马》篇,提出正地者,其实必正。其含义是正地,必须求实,实际可耕的数字,一定要进行核正。不惟如此,还提出数据统计要全面,曰: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长短大小尽正。强调数据统计不能够遗漏。
地员研究工程浩大,考察土地,最深达到二十施140尺,普查的项目很多,土壤、水泉、植被等等,又能够有立后而手实的意识,注定这个研究项目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
地员在土壤考察和研究方面,含盖生态研究,成就卓著。
其中第一项成就,即是关于二十施土壤的考察,不仅划分了土壤类别,而且确立了20个标准型土壤,按照规定项目,阐明每一施土壤的面貌,以施为单位,按序号逐一命名。每一施土壤都有确定的含义和内容。含义和内容很丰富,归纳起来,包含四大要素:
其一、其施七尺,以尺为单位,测量地表土壤深度,土壤深度至于泉为限。
其二、土壤性状、地表的植被,包含木本和草本类。
其三、五谷生长状况。水质、人体、人寿。
其四、地形、位置、环境。
上述四要素,在每一施土壤中,含有的成分多少不相同,构成了每一施土壤的定义,形成了20施土壤系列。这个系列具有指针意义,对照各地的土壤,符合哪一施土壤的条件,就可以判断其土壤级别。依据《地员》所记二十施土壤的内容,加以归纳列表,进一步认识这二十施土壤的基本面貌。所包含的上述要素及其成分多少列表如次,可以看到20施土壤指针的主要内容。
表1,《二十施土壤生态简明指针》
指针 命名 | 土壤 名称 | 土壤特性 与评价 | 土壤 深度 | 泉(水) | 适宜 草类 | 适宜 树木 | 适宜 谷物 | 地形 位置 |
一施 | 黑埴 | 缺载 | 7尺 | 黑而苦 | 苹蓨 | 白棠 | 稻麦 | 河川 |
二施 | 斥埴 | 缺载 | 14尺 | 咸 水流徙 | 萯雚 | 杞 | 大菽、麦 | 河川 |
三施 | 黄唐 | 行廧落, 地润数毁 难以立邑置廧 宜县泽 | 21尺 | 黄而糗 流徙 | 黍秫 茅 | 櫄桑 | 唯宜黍秫 | 河川 |
四施 | 赤垆 | 历强肥 | 28尺 | 白而甘 其民寿 | 白茅雚 | 赤棠 | 无不宜 麻白、布黄 | 河川 |
五施 | 渎田 | 五种无不宜 | 35尺 | 其水仓 其民强 | 楚棘 | 蚖菕、杜松 | 适宜 | 河川 |
六施 | 坟延者 | 庚泥 | 42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蔓坡地 | |
七施 | 陕之芳 | 庚泥 | 49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狭窄地旁侧 | |
八施 | 祀陕 | 庚泥 | 56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险狭之地 | |
九施 | 杜陵 | 庚泥 | 63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土陵 | |
十施 | 延陵 | 庚泥 | 70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丘陵的延伸地 | |
十一施 | 环陵 | 庚泥 | 77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丘陵的周围 | |
十二施 | 蔓山 | 庚泥 | 84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山岗蔓延地区 | |
十三施 | 付山 | 庚泥 | 91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小土山 | |
十四施 | 付山白徒 | 庚泥 | 98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小山上白土壤 | |
十五施 | 中陵 | 庚泥 | 105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中等山陵 | |
十六施 | 青山 | 庚泥 | 112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青龙之山 | |
十七施 | 赤壤山 | 其下清商 | 119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
十八施 | 磊山白壤 | 其下骈石 | 126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
十九施 | 徙山 | 其下有灰壤 | 133尺 | 不可得泉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
二十施 | 高陵土山 | 140尺 | 无载 | 草土之道十二衰 | 无载 |
上面这份表格,展示了一个重要的特色,生态方面的内容占据了主要成分,不是纯粹意义的土壤研究,而是包含了谷物、水、水质、草木、地形、位置、环境、人寿等众多生态及其环境的元素,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期关于生态文明意识和水平。
表格中有有几个问题解读一下。
其一,这二十施土壤生态简明指针,是一份判断土壤类别的文献,相当于一个工具,适用于各个区域。列表中的地形、位置、环境都是泛指,没有具体地区名。任何区域,无论什么样的地形、位置、环境,其土壤符合上述20施指针的范围,就可以定性其类别,按照具体指针的类别,认识其土壤的生态内容,予以合理经略。
其二,表格中六施到十六施的土壤性状栏,依据《地员》原文是庚泥。所谓庚泥,房玄龄注曰沙泥,郭沫若注曰硬土。《释名》曰:庚,坚强貌。所以郭沫若《管子集校》释读庚泥为坚实之泥,故不可得泉。
其三,表格中,从六施到二十施的草木栏,采用《地员》二十施之末的概括的结论。原文如下:
凡草土之道,各有榖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叶下于,下于苋,苋下于蒲,蒲下于苇,苇下于雚,雚下于蒌,蒌下于,下于萧,萧下于薜,薜下于萑,萑下于茅。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
原文大意是:什么样的土地,生长什么草类,有一定的规律。取决于土地的位置,或高或低,各有不同的草类生长。大致按照海拔,从低到高,植物类别顺序,依次是:叶、、苋、蒲、苇、雚、蒌、、萧、薜、萑、茅,共计12种,代表十二衰,即十二个层次植被种类。
《地员》中还有5种土地,不符合上述20施土壤生态的指针,也进行了总结,予以单独命名,并且说明了特性。现在依据《地员》关于这五种特殊土壤的评估与论述,摘录主要内容列表如次,见表2。
表2,《五种特殊土壤特性简明表》
名称 | 性状 | 泉水位置 | 草 | 树 | 土地位置 |
县泉 | 其地不干 | 凿2尺至泉 | 如、茅、走 | 樠 | 山之上 |
复吕 | 无记录 | 凿3尺至泉 | 鱼肠、莸 | 柳 | 山之上 |
泉英 | 无记录 | 凿5尺至泉 | 蕲、白昌 | 杨 | 山之上 |
无 | 无记录 | 凿14尺至泉 | 兢、蔷 | 格 | 山之材 |
无 | 无记录 | 凿21尺至泉 | 葍、蒌 | 榆 | 山之侧 |
《地员》关于上述这5种特殊土壤的研究,虽然种类少,总结的内容也很简单,其意义很大。这五种特殊土壤,绝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而是《地员》的一项重大成就。
首先,这五种特殊土壤,占地地理范围很大,幅员广袤。《地员》对于这5种土壤总结的内容越是简单,越是说明这里不适宜农业开垦和生产,人烟稀少,不适宜居住。但是,这里有新的特点,或者植被丰富,或者地下资源丰富。这五种特殊土壤的研究与论述,就揭示了国土资源新的利用价值,这《五种特殊土壤》指针,对于进一步认识未经开发的土地,哪怕是荒山秃岭,具有学术研究引领的指导意义,从而昭示了《地员》的深邃思想和学术价值。
其次,这五种特殊土壤中,属于生态项目的内容占据主要成分,例如地形、植被、水资源等。表现了鲜明的生态意识。
综上所述,二十施土壤、五种特殊土壤的研究与论述,不仅从学术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科学观,也体现了匡天下政治梦想的脚下之坚实基础。
2013年4月29日成文于合肥安大鹅池蔽庐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0《地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2](唐)房玄龄《管子注》卷19《地员》,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3]转引黎翔凤撰《管仲校注》卷第十九《地员》。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71页。
[4](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0,。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子部》。
[5]参阅周怀宇《博学,引领经济·论《管子》的经济博弈观》,载《管子研究》2012年第2期,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刊
[6] 庚泥,即硬土。(唐)房玄龄注曰沙泥。郭沫若注曰硬土。依据《释名》:庚,坚实貌。参见郭沫若等集校《管子》。
[7] 《地员》曰:草土之道,各有榖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意为种草本植物生长的规律,按地势高下,有十二层次,即十二衰。
[8] 郭沫若《管子集校》,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版。
(作者简介:周怀宇,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
上一条:奇情双亮 令名俱完(一) 下一条:管仲的生态智慧及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