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3 11:29:34
管子一匡天下与祖国统一大业和
管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刘国旗
2013年5月18日,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在颍上县举行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管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管子一匡天下与祖国统一大业。管研会秘书处收到学术论文70篇。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学者分三个会场进行了交流和互动研讨。现将参会论文综述如下:
一、管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李培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与美丽中国梦,读<管子·水地>篇有感》一文解读了《管子》第三十九篇,水地篇,文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管子的万物和谐共生思想和从现实着眼,努力寻求一个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从而实现美丽中国梦。
段多梅的《从<管子·地员>篇管窥我国古代的生态观》一文认为,《管子·地员》篇是对自然生态的系统总结与阐释,蕴涵了丰富的生态学知识。从中可窥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积累了丰富的植物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知识,《管子·地员》篇对这些知识加以精辟论述,阐明了古代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是一篇影响深远的生态地植物学文献。文章从植物生态、土壤生态、人与自然环境生态探讨其中的生态观、生态知识与生态理论价值。
周怀宇的《重识·匡天下·释读地员手记之一》一文从审读《管子》名篇《地员》,进一步解读了《地员》的主题及其相关问题。匡天下、其施七尺、地员、立后而手实等重要文化元素,都进行重新解读。管仲匡天下思想,长期被忽视的另外一半,即匡天下思想的内政思想,重新认识和阐述。匡天下不只是管子的外交路线,而是强化内政,实施经济改革,提升国力的一条强国、大国之路。匡天下的内政实施,从地员开始。地员包含土壤和生态两大重要成分,创立了二十施土壤、90种九州之土的生态评估系统,引领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推动社会发展。内政、外交的配合与组成,是管子匡天下思想的合璧。
张瀚池的《<管子>生态思想研究述评》一文认为,《管子》中的生态思想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从朴素的生态观和生态保护思想、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哲学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等不同角度进行的深入而细致的探析。
张岭撰文《管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使生态文明的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文章就管子思想与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管子思想是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
王洪明的《管子生态环境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一文认为,《管子》的生态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对现代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内容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管子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较大当代价值,对我们今天充满了启发意义。
王月宇的《关于管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讨论》一文指出,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海洋,成长于陆地,发展于劳动。在数亿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流派。《管子》就是百家争鸣的伟大成果之一。《管子》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历久弥新,至今仍熠熠生辉。
汪锋华的《管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 》一文认为,《管子》一书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上,主张无违自然,既强调人之主体性的人君天地,又强调人与天地自然共生共荣的人与天调&, 要求辩证地遵循自然规律,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孙军红、王美美的《管子和的哲学阐释》一文,在天命秩序崩溃的时代背景下,管子积极探讨和谐治理理念。文章从以人为本之和;社会治理之和;修身养性之和;人与天调之和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凡樊撰文《管子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指出,管仲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管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个方面。文章从《管子》思想折射出的当代尊重客观规律、优化国土资源开发、节约资源、防灾减灾的生态理念进行论述。
朱华的《西方环境史学者对<管子>的生态解读》一文指出,以Robert B.Marks 为代表的部分西方生态环境史学者对中国传统文献的理解仍有欠缺,文章期待他们更大的进步。
高 旭的《<管子>与<淮南子>农业生态观之比较》一文指出,《管子》与《淮南子》都蕴含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而且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历史联系。强调农业生产的政治性,坚持农本理念,是《管子》与《淮南子》农业生态观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二者论农都凸显出天人关系的特殊性,主张天、地、人相和谐的生态发展;二者都反对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过度干扰和影响,深刻反思人类农业活动的现实的局限性。与《淮南子》相较,《管子》农业观在生态意蕴上缺乏更为浓厚的黄老道家气息,且其农本立场受到重商思想的一定影响,但《管子》所主张天、地、人相和谐的三度农业生态观对前者影响深远,成为其农业生态思想得以承继与融会的重要资源。
李学俊的《人与天调,道统天下:建设大美中国》一文指出,当代文明是纵欲消费和资本利润最大化,国家追逐GDP的文明。因此,是受到资本、政府、官员与民众各方欢迎的文明模式。而这种文明模式不应该是中国的榜样。进而论述了《管子》提出了人与天调保护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模式,建立了道统天下的文明模式,使人的消费建立在与生产匹配均衡,生产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再生产匹配均衡基础之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为今天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何 迈的《重温与借鉴老庄的生态智慧》一文介绍了《老子》与《庄子》生态智慧、思想和哲学的借鉴和运用。文章从人源泉于而又统一于自然;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实践无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蒲霞的《<管子>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一文认为,《管子》一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说明,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文章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动物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和人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熊牧的《管子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从《管子》与自然资源的优化开发;《管子》与全面资源节约和《管子》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刘雨航的《<管子>生态环境思想对于当代环境问题的匡正》一文,从个人的角度遵守自然规律;从政府角度克服自然灾害;从社会角度保护自然资源三个方面阐述了《管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从这三个角度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间的矛盾做出恰当的取舍。
陈宏光的《管子的生态法治思想研究》一文指出,管子作为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的理政者,其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和思想均值得后人整理归纳和研究。在对其治国理政思想研究过程中,其在良法之治观念支配下的立法思想颇具独特性,管子的立法思想对今天的人大立法和政府立法都有着实堪重视的指导意义。
石耀辉的《<管子>与<荀子>生态思想比较》一文,从生态认识论:管子人与天调;荀子制天用天。生态伦理观:管子敬养山泽; 荀子强本节用。生态保护论:管子四时之禁;荀子不绝其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形势下,学习和借鉴管子和荀子生态思想,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一定会有其积极的作用。
何 娟的《漫议: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一文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处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折的时期。从大自然的生态和美学价值来讲,大自然是人类自然财富最伟大的创造者,大自然还直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美学价值。
张绍良、何芳丽的《管子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精神底蕴》一文指出,管子关于生态意识的诸多思想内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意识认识与生态保护理念的精髓;管子思想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精神底蕴。文章号召要深入学习管子,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更高平台,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梁家贵的《<管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一文指出,《管子》蕴含有极其丰富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思想,主要包括:观念上,敬畏大自然;理论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中,遵循大自然规律。
梅良勇、林于良的《管子生态消费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一文认为,管子的生态思想,特别是生态消费思想相当丰富。管子对资源和生态问题予以密切关注,揭示了有限的资源、民力、财富同人们无限的消费欲望之间的矛盾,较早提出了节俭的消费观。管子预见到了奢侈消费蛊惑人心、消磨人们意志,最终将导致国家衰败的现象,并据此提出应从奢侈品的生产环节入手,限制甚至禁止奢侈品的生产来化解奢侈消费之风。
何亦邨的《管子治国生态初探》一文指出,生态一词最早指的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文章提出《管子》治国生态的大生态新概念,并对其进行定义和论证,意图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结合时代特征,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上,深度解读管学,高屋建瓴地对管学进行系统化、时代化、创造性的研究。
陈晓雯的《管子生态观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从人与天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政令与法制并存:政府要加强对重要资源的管理;统筹兼顾,多样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顾家旺的《<管子>中的生态思想域研究》一文认为,生态一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基于生态理论研究的推进,文章从该视角整理《管子》中涉及到的一些生态思想域。文章从发展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思想;治理民众的生态系统思想;生态哲学思想和政治生态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曹怀锋的《管子土壤分类浅探》一文,论述了《管子》中的《水地》篇和《地员》篇之间的关系,为《地员》中的土壤分类,找到新的理论依托。《地员》中的土壤分类,与水的关系重大,分类的结果科学合理,为古代农业做出贡献,为一些农业税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陈宏光、童海生的《管子生态法治思想论纲》一文指出,治国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法治思想,文章从管子的生态认识论,管子的生态法治观,管子的生态启示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李纪三的《管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文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探究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籍,当前雾霾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干旱等问题越发严重,面对今天复杂多变的环境,管子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和指导。
郭世东的《试论<管子>对我国生态伦理思想的贡献》一文认为,管子对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贡献,探讨《管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实践,发掘其历史价值,对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强调天地人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强调天地公平、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顺应自然之道、利用自然生产富民的思想和保护自然环境、加强法治保障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管子一匡天下与祖国统一大业
方钱的《从管子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看祖国的统一大业》一文从管子的治军策略兵在精而不在多看祖国军事的发展;管子的治国理政之道看祖国政治之所兴;管子的用人策略看祖国的爱民富民之政三个方面来探讨管子的一匡天下思想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借鉴和影响。
张明辉的《管子一匡天下的境界》一文,认为管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其最大的意义在于管用。管学的核心价值最终还是应该归结为管子一匡天下的境界。这种境界可概括为:对现实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对责任的担当。
周春江的《浅析管子一匡天下思想及对祖国一统的意义》一文指出,管仲在当时齐国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齐国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管仲的雄才大略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他一匡天下的思想也得到了发挥和实现,文章从一匡天下的来源及涵义、一匡天下思想在齐国的实践和一匡天下思想对祖国一统的启示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李标的《管子一匡天下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复兴》一文指出,《管子》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本经邦治国的书籍,其中的一些先进的思想被世人沿用至今,历千年而不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依旧震撼着我们的内心。面对着以祖国统一大业为核心的民族复兴,《管子》不仅在千年之前就做出了回答,在今天也给人以启示。
邓 焱的《以正促统·论一匡天下与统一大业》一文借鉴管子的一匡天下,探讨完成统一大业的对策。
刘旭东的《论<管子>一匡天下·的若干思想》一文指出,《管子》一书包含了许多治国思想,其中尤以政治、经济为主。而在政治方面,主要体现了儒、法、道三家思想,三家思想柔和在了一起;在经济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农业、工商业、货币、宏观调控四个方面。这些治国思想的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富国强兵,进而统一诸侯,一匡天下。
朱梦荞的《浅析<管子>中的治国思想》一文认为,《管子》的治国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经济、政治、人才,并且它的治国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谢璐、陈宏光的《重商主义思想视野下一匡天下思想的时代解读》一文选取对管子一匡天下的思想进行归纳,重点在于对一匡天下思想的源泉和原则,实现的路径,外交策略等进行分析,以期对管子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和研究能够有所探索。
三、三管-管学研究
龚 武的《管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指出,管学研究,作为一个文化结构,在研究或形成结果的过程中,不可回避地要涉及与被研究对象相关的人物、事件、历史、人文环境等诸多要素,文章从时间、空间、器物、制度和文化五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龚 武的《奇情双亮 令名俱完·鲍叔牙初论》一文指出管鲍之间的典故流传很广,但是很多涉鲍研究的信息不对称。文章从管鲍善交、管鲍一家、管鲍奉傅、以身下之、天下为公、进贤为贤、勿忘在莒、管仲哭鲍、投桃报李九个典故进行了论述。
程 成的《管仲德政新诠》一文指出,管仲行德政,一匡天下,垂功后世。文章从德政是管仲体恤民众,民本思想的反映。德政其含义远超出恤民之上,不仅直接造福于百姓,而且有着直接的现实效益和政治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杨婧的《 浅析<管子>的人本管理思想 》一文指出,《管子》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探讨来研究在其管理思想中体现的朴素的人本原理。文章通过对《管子》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基本点展开,深入探讨《管子》的人本原理打下基础;深入探讨《管子》一书中所体现的人本管理,通过对人才的选拔标准、组织建设、绩效奖励以及人性化管理来展开;通过在《管子》人力资源管理诞生的社会背景来探讨《管子》人本管理的时代特点,以及通过和现代管理的比较来凸显《管子》人本管理与现代管理的本质区别。最后分析《管子》人本管理的局限以及对当今的借鉴。
崔兰海、陈汝娇的《论唐人对<管子>青铜管理和货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文从《管子》青铜国有理论和货币理论,《管子》官山海思想在唐代的应用和发展,《管子》君立币,以御民的货币理论在唐代的继承与发展三方面进行探讨。
朱杨的《桐城派名家视野中的管仲与<管子>以管同、戴钧衡、马其昶为例》一文认为,不同时期桐城派的作家对管仲的功业、人格都有很高的评价,对于《管子》一书也有关注,马其昶对此书还撰写专门的读书笔记。管同、戴钧衡与马其昶是桐城派前、中、后三个阶段代表人物,他们对管仲与《管子》的关注较多。由于桐城派延续两百多年,不同阶段的桐城派作家对管仲与《管子》的关注重点,研究角度与评价内容都有差异,文章指出这与作家所处时代和桐城派本身发展有密切联系。
钱高丽的《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以管子、庄子、孟子为例》一文认为,管子,庄子,孟子在出生的地点上都属于今天的中原地区,且相距不远,生活的年代上也同属东周,相差不大,同时,他三人又分属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派别,而且都是其各自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法家,道家,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无可比拟。他们三人及其思想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又是中原文化的摇篮。
李振宇、吕明、贾吾智的《管子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设计》一文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文章深入研究了管子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系统分析了管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功能上的契合点以及管子思想的价值意义,最终设计出管子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途径。
黄孝鹏的《<管子>中蕴含的系统思想及其对现代系统工程的影响》一文指出,挖掘、梳理和综合集成经典文献《管子》中蕴含的系统思想,丰富和扩充现有的系统思想,探讨其对系统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层面的影响,阐释其对现代系统工程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基本问题,为深入研究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提供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启示、参考与借鉴。
张殿兵的《管氏源管仲及其后裔史考》一文指出,宋代史学者郑樵把管姓起源分为三支。一支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三子管叔鲜。另两支出自周穆王姬满的后代管仲之后和管姓出自鲁大夫之后。文章从管仲之姓始出周穆王;管仲溯源黄帝后裔和管姓衍生的阴和拜姓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管氏源管仲及其后裔史。
沈梓文、陈建林、邹云龙的《管仲之后才女管仲姬》一文指出,管仲姬即管道升。文章从管仲姬生平,随赵孟頫飘宦海,好性情貌丰伟和诗书词画古今无双四个方面对管仲姬作详细解读。
杨国宜的《<管子>和谐治国理念的现代诠释》一文论述了《管子》书中范围甚广的和谐理念,及其和谐治国的具体方略,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借鉴的东西。
张殿兵的《鲁迅诗中黄羊祭灶典故源自管仲后裔》一文指出,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的灶神或灶王爷的祭拜日。而鲁迅先生的《庚子送灶即事》一诗中的黄羊祭灶典故就源自管仲后裔。
戴 立 轩的《张耒及其<读管子>诗》一文对张耒进行了介绍。文章从张耒认为管子志向高远,把救民于水火看成是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张耒充分肯定了管子的历史功绩和张耒在诗中驳斥了一些儒士们对管子的曲解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冯传礼的《齐桓公与管仲和易牙》一文讲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国家,齐桓公贪于酒色和田猎,最终不听管仲劝说任用易牙为相,以致死后无人问津的故事。
赵志勋的《试论管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一文,认为管子的民本思想始终围绕着顺民心、应民情而展开,主张统治者在施政过程中一定要顺应民心。管子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包括:哲学价值从唯天是从到人与天调,从神本到人本,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管理学角度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看,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三个方面。
周怀宇、米学芹 、朱梅光的《徽州鲍叔牙后裔的孝文化贡献》一文指出,鲍叔牙的后裔,繁衍昌盛,今安徽徽州鲍氏宗族众多。歙县棠樾和长塘两大鲍氏宗族以慈孝闻名,是徽州众多鲍氏中突出的望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益方面有很多贡献。尤其是继承孝道,有很多建树,对于促进孝文化与徽商经济结合具有积极意义。鲍叔牙早期经商的品德再现于远孙,鲍叔牙商业文化理念在后裔的血脉中流淌,依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周怀宇、樊程的《再论鲍叔牙后裔徽商的孝文化》一文从孝文化铸造商业文化之魂;孝文化之魂支撑徽商的辉煌;修建宗祠、宗谱、牌坊,光大孝文化;建构家族礼仪,发展孝文化;妇女层面的孝文化独放异彩 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王月宇的《与管子有关的四个成语》一文,讲述了以人为本,老马识途,管鲍之交,管鲍分金四个成语。
江慧萍的《管子安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文指出,《管子》安民思想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文章通过对其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管子》的安民思想。
王好华、谷超杰的《中国模式把管子推向世界》一文指出,世界有病,中国模式是救治的唯一妙方。中国模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管子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为辉煌的一页。用中国模式的特点解读管子,不仅是对管子精华的发掘和宏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增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并走向世界,管子文化也将同孔子文化一样走向世界。
刘国旗的《论管子四民分业定居》一文从士农工商定居区划划分、排序和士农工商的基础性阐述《管子》的四民分业定居。
戴立轩的《试论管仲之为人》一文从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管仲与好友鲍叔牙的关系;管仲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家人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管仲的个人品质其实像他所建立的功业一样优秀。
范市兵的《晋书·载记涉管言论发微》一文指出,《晋书·载记》出现三处涉及管子的言论,或用于议论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关系,或出自少数民族贵族之口。体现了晋代、唐代诸人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及与中原汉族之间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展现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交流和融合。
陈汝娇、崔兰海的《论<管子>婚姻立法的雏形》一文认为,婚姻是形成家庭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管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关心社会婚姻的文献记载。其调解男女婚姻关系的手段体现了行政管理制度的制约,并附之以惩罚的措施,上升为法的层面。已经具备了法的特性,文章称之为婚姻雏法或者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婚姻法。这对当时及后世调解婚姻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供了有益借鉴,其在婚姻史上、法律史上都有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上一条: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开幕 下一条:管子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精神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