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4:43:54
管子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精神底蕴
张绍良 贺芳丽
《管子》是中国国学在导源时期承前启后的一部综合性、系统性的先秦诸子中的巨帙。管子思想学术的丰厚性、先导性、独创性是中国国学奠基石。管子关于生态意识的诸多思想内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意识认识与生态保护理念的精髓;管子思想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精神底蕴。我们要深入学习管子,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更高平台,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一、管子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意识的精髓。
1、管子思想道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原。
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把道作为基础,认为生(创造生命)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管子最早提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原。管子提出: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①管子认为物质世界从无限到有限,都是由一个统一的本原道所构成的。道不仅是万物存在的本原,而且还体现着万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管子提出: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②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③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④道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说明的,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根源;是[6(《老子·第二十五章》)]宇宙间一切事物生息变化的基本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⑤管仲卒于公元前645年;老子撰写《道德经》的时间在公元前520年之后,已是管子死后120年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是宇宙根本规律,道是宇宙万物产生本原,是管子最早提出来的。管子思想并且是后来的道家理念的启迪者。
2、管子是古代生态意识的总代表。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万物一体,都是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此,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屈物之性以适吾性,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存爱念,使万物都能够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各适其天朴素自然生态意识。
在古代思想家中,老子提出尊重自然权利的思想理念,他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⑥道家认为,应该平等尊重一切生命和自然物,因为他们都与人类一样是为道所创生,蓄道以德,因此,与人类具有相同的尊严。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他人和世界上的所有动植物生命。儒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宋代理学人物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这种朴素生态意识认为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达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宋明时期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7(《管子·五行》)]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他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二程中的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他用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云谈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这是仁者的乐。
中国国学中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存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朴素生态意识;是对管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因为管子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总代表。管子认为只有知天、得道、顺天、用道,深刻把握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天地万物心存爱念,做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柔风甘雨,百姓乃寿,百虫乃蕃;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六蓄牺牲具,民足财,国富⑦。人既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那么人的行为就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界的谐调,生态平衡,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收,六畜兴旺。最终达到社会安定,国家美好。
3、管子思想是古代朴素生态意识的精髓
管子是思想家、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实践家。思想家的卓越认识化作政治家的行为,他不但有理念,尤其贵有实践。 管子思想中有系统地保护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他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强调“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8(《管子·权修》) 9(《管子·七臣七主》)
10(《管子·禁藏》) 11(《管子·立政》)
12(《管子·地数》)]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⑧基于这种认识,他在国策施政方面,提出《春禁》、《夏禁》,严正指明春天、夏季在生物繁衍、发育的季节里要禁止采伐捕猎,不然将会严重影响到各种动植物的物种延续,而使资源不能再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春正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正不禁则五谷不成。⑨当春三月勿杀畜生,勿拊卵,勿伐木,勿夭英,勿拊竿,所以息百长也。⑩规定写得很明白,春天到来了,要爱护草木,要保护幼小的动物生长,不杀牲口,不剥食鸟卵,不要砍伐树木,攀折花木等等。
硬的方面,管子化思想为行为,通过制定国家法律保护生态和谐。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⑾。强令要求在山泽林区,严禁堆放枯草,不许堵塞河道,以防止水灾毁林毁草。为有力保护生态环境,管子主张制定严格的法律进行惩治: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⑿从思想到法律,管子思想超越了古代的思想家、是古代保护自然生态和谐朴素生态意识的精髓。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动
1、生态文明建设是认识发展的过程
中国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显著、人民收入相对低下的现实,中国要崛起,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和广大人民的迫切心愿。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0多年同时,我们对资源的利用、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都在同步增长,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峻。一年要进口5.2亿吨石油;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扬砂天气的面积越来越大,今年3月份的一次扬砂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公里。雾霾天气次数越来越多;空气、水质、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认识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是当代中国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
2、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的最强音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深入人心。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正确的。但面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环境危机、资源乱象、沙漠化、大城市病等全球性难题,党和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生态文明建设,才是人民享受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发展。没有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就没有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生态文明,我们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丧失生态安全,人类社会必然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因此,五大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最重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都要以生态文明作为出发点,一切发展都必须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的最强音!
3、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动
中国梦是十三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中国梦的内涵实质是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复兴。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无以数计的仁人志士为之牺牲、为之奔走的大目标。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年GDP已经超过50多亿人民币,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位,我国的人均收入也有显著提高,华人旅游人数已上升为世界第一。我们已经达到了初步富裕,我们的祖国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金砖五国之一。但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变,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线,积极转变观念,清醒面对发展的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和全球形势,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和负责精神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新机遇,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拼搏!
三、管子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厚的精神底蕴
1、生态文明的内涵实质
《周易》记有文明概念: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一词有多种含义,现代使用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指文化,如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五大提出的政治文明都是这种含义的文明。二是指社会进步状态,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是社会进步状态内涵的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更进步的新文明。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文化含义的文明只是它的构成。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2、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新要求。十八大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是凝聚力量的旗帜,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发展、新认识。
既往,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了五条具体道路,包括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框架更加清晰了。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且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又前进了一大步。建设美丽中国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
3、管子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继往开来的深厚精神底蕴。
从社会进步的漫漫过程看,人类产生、社会形成、产生了物质追求;阶级出现以后产生了政治要求,产生了精神享受,又产生了社会需要。人类、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的产生都来源于生态。没有符合人类产生和生存的生态条件,就没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所有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现代国际社会随着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臭氧层损害、生物多样性锐减、部分资源枯竭、人类生态日益恶化后,人类痛定思痛,国际社会形成的共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开启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管子早在几千年以前就通过探讨万物的产生本原,分析万物的客观现象,揭示万物的运行规律,形成了自然和谐观。从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意识出发,提出了人类对于自然应当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了人与天调的生态和谐思想。管子思想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是朴素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管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深厚的精神底蕴作用;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管子思想永远是浩瀚天空中的北斗星座。
2013年4月1日
注释 1、2(《管子》心术上) 3(《管子》·宙合)目 4、5(《道德经·上篇》)
6(《老子·第二十五章》)
7(《管子·五行》)
8(《管子·权修》) 9(《管子·七臣七主》)
10(《管子·禁藏》) 11(《管子·立政》)
12(《管子·地数》)
上一条:“管子一匡天下与祖国统一大业”和“管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下一条:“人与天调”,“道统天下”: 建设大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