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1 16:36:04
试论管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
赵志勋
[摘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的民本思想始终围绕着顺民心、应民情而展开,主张统治者在施政过程中一定要顺应民心。是故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管子民本思想主要内容:政治上,德礼为本,爱民惠民;经济上,养民、重民、富民;法律方面,立法顺应民心,严格治法以安民;民生上,对弱势群体密切关注和采取保障政策。管子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首先哲学价值从唯天是从到人与天调,从神本到人本,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从管理学角度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最后,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看,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核心理念。
[关键词]管子;民本思想;内容;时代价值
管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实践家。他的远见卓识和民本思想,把一个动乱落后的齐国引向了强盛之路。管子的思想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哲学、教育、文史、地理、伦理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先秦诸子治世思想的所有领域。
《管子·霸言》中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并且在《管子》一书中多次提到顺民心、为其民、得民等表述,着重强调了民本,从中可看出在管子的心目中,民众占有重要的位置,呼吁统治阶级多加关注人民大众的疾苦。管仲民本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同时对于今天我们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管子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国力强盛,位列七雄之冠。应该说从根源上说在于管仲民本思想的提出和实践,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休养生息,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管仲民本思想贯穿在其著作《管子》一书中。每个章节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关于民生问题的叙述。
其中《牧民》是《管子》著作中涉及民本问题最多,也是最为集中的一篇。它专门谈如何治理民众的问题,认为治民的首要关键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建立维系国家安危的礼义廉耻。治民应当顺民心,为此必须满足民众的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管子》开篇就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財,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財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其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核心观点。
《权修》,顾名思义,即修治权利,加强君主统治。该骗讨论较多的是如何凝聚民众、富国强兵、以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文章指出,国家要做到外可迎敌,内可固守,必须开垦田野、禁止末业、爱惜民力、奖罚分明。要做到这些君主必须遵守法度,从细微之处处理国民的礼义廉耻。
《立政》认为,国家单靠强制不足以立,重要的是对民众轻徭薄赋,发展经济,在用人上做到德当其位、功当其禄,强调经济对国家安危的决定作用,强调德治和任贤的政治原则。
《五辅》强调执政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体现六德的措施,主张改善民生、输导财货流通、改善交通、减税宽邢、救人之急、赈灾灭害;二是义的七项行为准则,即孝悌慈惠、恭敬忠信、公正友爱、端正克制、勤俭节约、敦厚朴实、和睦协调;三是保证在八个方面有礼,也就是上下有礼、贵贱有礼、长幼有礼、富贵有度;四是处于五个不同地位的人即君主、大夫、官长、士、庶,各尽其责;五是权衡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五辅》片再开头提出的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这些内容都是管仲民本思想的体现。
《问》是站在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上,提出了详细的施政调查问卷。这篇施政报告涉及到问独夫、寡妇、孤寡、疾病者几何人者?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也?等等民生问题。
《治国》明确提出了栗者,王事之本,体现重农思想。该文指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证明利国利民,必开始于农业。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所以治国往往是富裕的,乱国往往是贫困的,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一定要先使得百姓富起来,再加以治理。
《入国》的内容也是管子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治理国家中,管仲十分重视社会福利,在利义并重的道德教化观念指导下,对民众进行社会救济。当桓公宰相刚40天,就五次督促桓公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对百姓实行教化。它主要提出了九惠之教:敬老、爱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赈困、接绝。
管子在其著作(《管子·右国颂》)又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位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避恶,耻不从狂。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避恶,则行自全;不从狂,则邪事不生。(《管子·右国颂》)
总之,管子的这些思想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治家、国君、帝王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治国之道。
二、管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的民本思想始终围绕着顺民心、应民情而展开,主张统治者在施政过程中一定要顺应民心。是故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一)政治上,德礼为本,爱民惠民
德刑关系事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法两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儒家主张以德为主,刑以辅德。在这个问题上,《管子》的主张与儒家大体一样,认为君主应该以德为本,反对一味依靠杀戮刑罚,《小问》中有关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充分表达了这一观点。齐桓公曰:我欲胜民,为之奈何?管仲对曰:此非人君之言也。胜民为易,夫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胜民,就是以力服民,就是用严刑重罚的方法制服人民,《管子》认为以刑服民只能是权宜之计,不是治国之道,不能带来天下的长治久安,要想成就天下之大业,还是要靠以德服民。爱民,就是要与民为一体,主张统治者成为民众所真正需要的一部分。统治者与民众融为一体,才是国家兴旺发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实行德政,君主必须自己首先有德,应该做人民的表率。是故有道之君,政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管子·君臣上》)君主之德行是为君之根本,在治民方面,君主的智慧和才能可以放在一边,对待百姓主要靠德行,只有君主自己以身作则,百姓才能受到教化。《管子》认为,君主要像父母爱子女一样爱护天下百姓。在《入国》篇中,管子提出了九条惠民的政策,即对于九种特殊的群体,要予以特别的关注。要实现德治,管子认为还必须对百姓施行道德教化,以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准,教化的重要内容就是礼、义、廉、耻。礼义廉耻被《管子》称为国之四维,也是统治者和百姓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中国古代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通过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可以是百姓明白上下、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具有道义感、廉洁心,百姓的道德素质大大提高,就不至于走上犯罪道路。
(二)经济上,养民、重民、富民
要做到顺应民心,《管子》主张在经济方面应该做到养民、重民、富民。养民,就是要制民经产,让人民拥有自己的产业,朝有经臣,国有经俗、民有经产(《管子·重令》)。人民如果没有自己的产业,国家的财用就会不足。要求老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重民,就是要求统治者重惜民力,取民有度。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权修》)。爱惜民力始终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治国经验,事实证明,过度消耗民力,就会官逼民反,最终引起农民揭竿起义。圣明的君主总是顺应民心,安定人心,行动都从民众关心的问题出发。
《管子》还认为必须开源,就是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管子》认为国家的贫富与其治乱兴衰密切相关,治理好的国家往往是富裕的国家,而混乱往往与贫穷连在一起,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管子·治国》)。
如何实现富民,《管子》认为首先要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粮食是民生之本,是国家财用之本,栗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管子·治国》)。粮食充足,百姓就能够安居乐业,国家就会稳定,君主就能成就王业。除了发展粮食生产外,还要有限度地禁止奢饰品的生产,即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管子·治国》)。
(三)法律上,立法顺应民心,严格治法以安民。
《管子》从立法、执法等角度阐述了其民本之道。首先,《管子》认为立法应该顺应民心,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管子·形势解》)。在《管子》的思想体系中,法律不仅是制裁犯罪的有效手段,也是君主李永民利、争取民心的重要工具。其次,严格执法也是《管子》的一个重要主张,管子从争取民心的角度去认识严格执法的重要价值。严格执法就是要求君主严格赏罚,有功必赏,言而有信,取信于民。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也,未之有也(《管子·七法》)。如果君主在百姓面前失去信用,人民就会对君主丧失信心,就会不服从君主的统治,这样君主的我统治就很难维持。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如果君主在执行刑罚方面不严格依照法律,而是感情用事,就会产生民怨。最后,要惩治犯罪以安定民心。夫盗贼不胜,邪乱不止,强劫弱,众暴寡,此天下之所扰,万民之所患也。忧患不除,则民不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则民望绝于上矣。(《管子·正世》)。如果犯罪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百姓就难以安居乐业。可见,《管子》不仅重视法律对犯罪的预防作用,更看重法律对社会的调控功能,更从争取民心的角度去认识法律的价值。
(四)民生上,对弱势群体密切关注和采取保障政策
《问》其实就是一篇对弱势群体人口调查报告。当政者需要掌握诸多情况,如孤儿是否有其田,寡妇孤寡疾病者有多少人,贫民负债有几何家,不田弋猎者等等。在此基础上,实施九惠之教(《管子·入国》),在九惠之教的基础上,《五辅》提出了六兴和七体之说,也是其爱民的表现。这些政策的实施,保证了贫困家庭和一般家庭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稳定,都是很有见地的社会救济措施。
三、管子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以管仲为代表的齐国政治家对民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极其深刻和充分的,这种认识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哲学价值从唯天是从到人与天调,从神本到人本,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是借鉴《管子》的民本思想,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第一次将人的本质问题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来考察,使其社会化、实践化、现实化。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再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划时代的思想突破和理论超越,驱散了长期以来笼罩在这一问题上的层层迷雾,使人的本质问题成为可理解、可把握、可实践的关于人和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而实现了把理论哲学转变为实践哲学的历史性转折。马克思以其独创而鲜明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探索民本思想,颠覆传统哲学价值从唯天是从到人与天调,从神本到人本,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本和人本是相联系而不是分割的,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本与物本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从管理学角度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管理学角度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的政策制定一定要符合民众的意愿,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政府的政策想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并有效的执行,必须是其顺民心,符合民愿。要求政府在实践中问政于民,体察人民的疾苦,倾听人民的心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政策执行要有人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倡导的公民本位要求执政要有公民参与,这样才能体现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管仲国之石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政府绩效的评价标准要以公民满意为准,政府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人民。政府做事的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三)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看,树立以人为本核心理念
发展经济,必须把保障和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幸福作为最高行动准则和根本价值标准,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权利为代价。要不断强化依靠人、为了人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真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权利,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在经济上就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上就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上就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建设上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环境上就是实现生态文明;以人为本,前提是使人有一个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的自然环境。在环境保护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做到可持续发展,让一个拥有蓝天碧水、青山沃土、鸟语花香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汲取《管子》民本思想有益成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发展质量的平衡性、层次性,最终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管子》
[2]李山.《管子》译注,(中华经典藏书)[M].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
[3]孙立明. 试论《管子》以人为本的财政思想[J].
[4]张玉华.管子的民本思想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启示[J].今日中国论坛,2008(9).
[5]郭丽.论《管子》的社会和谐思想[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7(4)
[6]池万兴.论《管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治国实践[J].管子学刊,2007(3)
[7]杨永林.《管子》民本思想述评[J].管子学刊,2006(2)
[8]张越.论《管子》的富民思想[J].管子学刊,2007(1)
[9]赵清文.论《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J].管子学刊,2004(4)
[10]王巍 .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
(作者简介:赵志勋,男,河南洛阳人,平顶山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社会主义人本思想)
上一条:管子“和”的哲学阐释 下一条:管仲德政新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