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管子“和”的哲学阐释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1 16:40:35


管子和的哲学阐释

孙军红  王美美

       

 

[摘要]在“天命秩序崩溃”的时代背景下,管子积极探讨和谐治理理念。首先是,“以人为本”之“和”。对于家庭、家族而言,人与人之和当然就是“子孙和顺”了;对于朝廷而言,更多的是“上下和”了;对于诸侯国而言,也力求主张“诸侯和”。按照逻辑推理,“上下和”的反命题,那就是“上下不和”。其次,“社会治理”之“和”。从道德关系方面认识到“和调乃能处安”、“和合故能谐”等。从利义关系方面认识到“君以利和”、“以和亲于民”、“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等。从政法关系方面认识到“和(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以政为仪,和则能久”等。再次,“修身养性”之“和”。管子认为,“和”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和要诀。《管子》提出:“心安则国安,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最后,“人与天调”之“和”。管子认为,“天地和调,日有长久”、“人天和调”等。主张运用“和”的范畴表述一种关注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自身心灵之和、人与自然之和的维度,也可以说面对诸侯林立、诸侯争霸的复杂局面下,管子作出的“和”回应。

[关键词]管子;和;哲学

 

管子(前723—前645),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在“天命秩序崩溃”的时代背景下,管子积极探讨和谐治理理念,主张运用“和”的范畴表述一种化解时代危机的一应对措施,也可以说面对诸侯林立、诸侯争霸的复杂局面下,管子作出的“和”回应。这种回应涉及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自身心灵之和、人与自然之和等维度深入细致探讨“和”之道,并且辅助齐恒公,最终成就霸业。“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史记》卷六十二),“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左传》襄公十一年),齐恒公以霸,“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卷六十二)。孔子对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政绩,大加赞赏,并许之以“仁”者的称号。他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借用管子“和”的范畴,管子“和”的思想是古代构建和谐的一个成功案例,对这种思想的梳理和阐释是具有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以人为本”之“和”

   

在古代中国,《管子》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管子·霸言》说:“霸王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人的关系是讲人要知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际和谐,管子的人与人之和,是从“家”开始,这个“家”有小家和大家之分,所谓小家,也即是家庭或家族;所谓大家,即是诸侯国。

第一,对于家庭、家族而言,人与人之和当然就是“子孙和顺”了。管子认为:“和子孙,属亲戚,父母之常也。”(《管子·形势解》)和睦子孙,团结亲戚,这是父母的常规。“父母不失其常,则子孙和顺,亲戚相欢。”(《管子·形势解》)父母不失其常规,那么子孙就和顺,亲戚之间相欢。“子妇不失其常,则长幼理而亲疏和。”(《管子·形势解》)子妇不失其常规,就会长幼有序而亲疏和睦。管子也注重“夫妇和勉”,强调夫妇之间的“分敬”和“无妒”的理念。管子明确提出:“分敬而无妒,则夫妇和勉矣。”(《管子·宙合》),管子注重家庭和睦主张亲属之间应互敬互爱。管子倡导树立“孝悌慈惠以养亲戚”(《管子·五辅》)、“和子孙属亲戚”(《管子·形势解》)的良好伦理道德风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关系稳固,社会和谐才有保障。

第二,对于朝廷而言,更多的是“上下和”了。管子认为:“凡立朝廷,问有本纪。爵授有德,则大臣兴义;禄予有功,则士轻死节。上帅土以人之所戴,则上下和。”(《管子·问》)这就是说凡主持朝廷政事,进行调查就要有一些原则。爵位授给有德的人,大臣就提倡仁义;禄赏赐予有功的人,战士就不怕牺牲。君主任用人所爱戴的将领治兵,上下就和睦。这是一个总的原则。那么君臣关系、臣臣关系的“和”的怎样呢?在君臣关系方面,管子认为:“上帅士以人之所戴,则上下和。”(《管子·问第》) 君主任用人所爱戴的将领治兵,军中上下就团结和睦;在臣臣关系方面,“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管子·立政》)只有崇尚道德而能真正行仁,才可能胜任国家的事情而取得民众的拥抱。只有见到贤能的人就进行推让,才能使大臣同心协力。只有掌握刑罚而不避亲贵,才能威震邻敌;只有重视农业,注重地利,不轻易课税的人,才能使民众怀念自己的产业。

第三,对于诸侯国而言,也力求主张“诸侯和”。管子认为:“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管子·五行》)人民有足够的财产,国家富强,上下亲近,诸侯和谐,只有国家安宁,战事不兴,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外内均和,诸侯臣伏”(《管子·四称》),也就能实现管子心中的霸业了。

按照逻辑推理,“上下和”的反命题,那就是 “上下不和”。在这方面,管子认为:“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管子·立政》)君主不像君主的样子,臣子当然就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当然就不像儿子。君主不按照他的身份办事,臣子就会超越应守的规范。这就是所谓的“上下不和”,结果当然“政令就无法推行”“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这是违背天的法则,虽然暂时丰满,最终必然枯竭;上下不和,虽然暂时安定,最终也必然危亡。“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这是万事的本性,内容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关于“大臣不和同”。管子所处的时代,君主为了有效地运用权力,控制国家和社会,势必要通过一个官僚机构作为治理国家一个平台,而执行国家政策的则是官僚队伍官僚队伍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柱,而吏治的状态又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所以,大臣之间的和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了,管子认为“大臣不和同”会导致“国之危也”《管子·立政》

管子同时还提出“上下离而不和”的命题。管子认为:“臣不亲其主,百姓不信其吏”,那么这就是“上下离而不和”了。“故虽自安,必且危之。”所以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那么,怎样才能“上下和同”呢?管子认为:“和同而有礼义”是解决“处安而动威”。国家富起来了,才能有足够的财力给人民排忧解难,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做到“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管子·五行》)。只有国家安宁,战事不兴,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如果外无大国觊觎,内无动荡纷扰,“外内均和,诸侯臣伏”(《管子·四称》),也就能实现管子心中的霸业了。总之,要想人与人之和,“和则能久”,必须“以时为宝,以政为仪”,人不倡不和,天下始不随。“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管子·白心》)这里明确提出了“和则能久”的观念,其意是说,治国达到了“和”的境界,社会秩序安定,就能实现长治久安。还要“慕和其众,以修天地之从”,即要能凝聚民心、民力,这样才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二、“社会治理”之“和”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的宗法社会,维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要使社会内容的各种要素处于协调发展的良性状态,这就是先贤追求的人与社会的和谐。

()道德关系之和

    第一,“和调乃能处安”。管子认为:“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蒙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这就是说,用孝悌慈惠来供养亲属,用恭敬忠信来事奉君主;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罪;用节约省用来防备饥馑;用敦厚朴实来防备祸乱;用和睦协调来防备寇戎。这七个方面,都是义的实体。人民必须知义然后才有威信,有威信才可以取胜战争而防务攻固。所以说,义不可不行。

第二,“和合故能谐”。讲的是“和谐”的重要思想,其理论渊源非常悠久。管子认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管子·兵法》)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ud管子认为:“德者得也。”“化育万物谓之德。”(《管子·心术》)“德”就是“得”。“得和” “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听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 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 顺应大势遵循事理以建立常规常法,普遍了解远近情况以加深明察国事。国计收支明审。法令随着稳定。赏罚坚决,臣民便遵守法度。不采用戒备手段而以德亲和百姓,人民也就朴实了。这样.君主欢娱而安定。官吏敬肃而严谨,人民敦厚亲睦,百官没有邪吏。朝廷没有奸臣。民间无侵夺之事。社会上也没有受刑的罪人。

()利义关系的和谐

管子认为,要取得民心的支持与拥护,首先要考虑给人以“利”。“君以利和臣以节信。则上下无邪矣。”(《管子&·君臣下》这是君臣相守之道。如富国富民 以利致和、崇利重义 利义致和。因为人都是喜利恶害、趋利避害的。民对利的追求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没有任何其他选择。他说:“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为利所处。”(《管子·侈靡》)“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管子·形势》)因此他总结性地提出“得人之道,莫如利之”(《管子·五辅》),“君以利和”(《君臣下》),“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则民人从”(《管子·玄宫》)。君主只有给人民以“利”,才能做到君臣和,上下和。[1]

但是,只有“利”,还是不行的,必须有“义”。管子认为“义”就是“宜”,人们的行为要适宜。他说:“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管子说:“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管子·五辅》)“中”提到治国之本的高度,说“中正者,治之本也”,中正然后和调再后处安只至动感。这是管子以“中”致“和”的思想。认为执政者如果在处理问题上不中不正,就不能得到天下大治。他说:“治之所以不立者,齐不得也。齐不得则治难行。”(《管子·正世》)在这里,“中”与“正”实际上是二而一的东西,无过无不及谓之“中”,不偏不倚谓之“正”,故中就是正。因此他说:“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管子·正》)他一再告诫执政者自己首先要做到无私中正,“中正以畜慎”(《管子·宙合》)然后才能正其民,才能做到上下同心,臣民和协。但是,道德礼义还是不行的,还得有“法”。依法治国 以法致和。

(三)政法的和谐

管子认为,只讲道德礼义是不够的,还得有“政”、“法”。管子认为,政治和谐,是和则能外。“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管子·白心》)这里明确提出了“和则能久”的观念国达到了“和”的境界社会秩序安定就能实现长治久安,要“慕和其众,以修天地之从”(《管子·势第》),慕和自己军众,以等待天时地利的到来。

管子认为:“和(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管子·七法》)“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管子·君臣》)指出法是君主用来统一人民的行动和使用属下的,是天下的最高准则,是君主的法宝。他把法分为国家大法、官爵制度、符籍制度、刑法制度四部分,名谓“四经”。指出国家大法不严明的话,国君左右的奸佞就会得逞;官爵制度不严明的话,奸邪的官吏就会得逞;符籍制度不严明的话,奸民就会得逞;刑法制度不严明的话,盗贼就会得逞。一个国家,如果被奸佞、奸吏、奸民、盗贼这四种人得逞的话,那还谈得上什么君臣和、大臣和、上下和、万民和呢?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在依法治国的问题上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做到公正、无私。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管子·任法》)。在法制面前人人平等,不分上下贵贱贫富,这样就能做到君臣百姓和协辑睦。

三、修身养性之和

管子认为,和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和要诀并提出:心安则国安,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管子·心术上》心安是国安的反映和保证,要求国安,就必须和谐地处理好各种矛盾,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达到共生共荣的状态,只有人和才能心和。

第一,从人的出生来看,人即是天地和合的产物。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尘,不和不生。(《管子·内业》)和也是蕴积人的精气的来源,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疾然和平,以为气渊。只要人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就能做到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内心的和气也就自然有成。因而,管子主张人应该时常察和之道,体悟了和的大道,就能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精存于心中,人就自然生长,表现在人体外面就安适而颜色光鲜,掩藏在内部就是不竭的泉源,浩大而和平,形成气的渊源。

第二,和乃自成。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心的形体,它本身就能自然充实。它之所以有所损伤,必须是由于忧、乐、喜、怒、嗜欲、贪利。能去掉忧、乐、喜、怒、嗜欲、贪利,心就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的心情,利于安静,不烦不乱,和谐就形成了。不以人的感性欲望为人的本性而认为是忧乐喜怒欲利这些自然情感与感性欲望使人失掉了本性所以心乃反济就是要返归人的本性。

三,和之以乐。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管子·幼官》)道、惠、仁、义、德、信、礼、乐、事、言、力、诚12个概念,为道术德行基本内涵。若以此而实行,必获成功,可成霸业。和以反中,形性相葆(《管子·白心》乃喻心境臻于圆满和谐之境,而认为心灵达于圆满自足的和谐境界,则形与性可相互护养。和以反中,形相相葆强调了心灵的中和状态。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行,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内业》),强调了由天地而生人的关键是和,并把这一规律称之为种之道。又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比与和都是不同事物间的结合,即对立统一。他们认为,万物只有按照和的规律运动变化,才能生生不息,永无止境,所以和则能久。万物如此,人心也不例外。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同上)人们只要保持内心的和谐并且按照和的规律认识和对待事物,不但可以其外安荣,浩然和平,四体乃固,九窍遂通,而且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还可以戴大园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遍知天下,穷于四极(同上)。这也就是圣人、得道之人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高理想。突出心之中,心之正。如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管子·心术下》)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管子·内业》),适中之谓,即不偏不倚的意思,也就要求心理、心态要中正、平和、顺适,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同上),在这里解,人的心性原本处于中正、平顺、舒适、欢畅的状态。人心失去这种和谐状态是由于忧、乐、喜、怒、欲、利对人心的侵扰,所以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只有去除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这些情欲对心的干扰,心才能回到和谐的自然本性。

总之,和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和要诀。从人的出生来看人即是天地和合的产物。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尘不和不生。和也是蕴积人的精气的来源,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疾然和平以为气渊只要人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就能做到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内心的和气也就自然有成。因而管子主张人应该时常察和之道,体悟了和的大道就能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

四、人与天调&之和

《管子》提出了著名的人与天调的观点。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辅》)这就是说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做到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2]

 ()天地和调

管子认为天地自然是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存在天地万物自有其生成、发展的过程,并认为 天淯阳,无计量;地化生,无法崖。(《管子·宙合》) 天以阳气育 生万物,地以阴气化万物,物之生不可计量,物之化没有崖畔。阴阳者, 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四时》阴阳是天地间的根本道理,四季是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则。基于以上的认识,管子为天地立心,站在自然的角度上,认为天地和调。管子认为,天地和调,日有长久。(《管子·度地》)天地自然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平衡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就能得以维系;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以理也。就会给国家治理带来隐患。因而,人类必须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管子·七法》),遵循并适应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天地之间阴阳调和、四季交替,是万物生长繁衍的法则如果天地之气谐和,则生物从(管子·幼官》),即万物得宜。否则,就会导致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蟆,山多虫螟(管子·七主七臣》)的生态灾难。因而人类必须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管子·七法》) ,遵循并适应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3]

(二)人天和调

第一,必有和之。天地一险一易,若鼓之有楟,擿挡则击。言苟有唱之,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以尽天地之道。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是以圣人明乎物之性者,必以其类来也。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天地有险有易,如同用桴击鼓,根据音乐而有节奏。如果有人唱,必有人应和,应和没有差别,因而尽了天地之道。影子不因为曲物而变直,声响不因为恶声而表现为美声,因此圣人明白物的属性,必因它们的类别。

管子以更大的视野,关注日月星辱辰的运行规律,并认为星掌和。管子认为:是故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次,则贼气遬至;贼气遬至,则国多灾殃。是故圣王务时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圣王所以合于天地之行也。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是故日食,则失德之国恶之;月食,则失刑之国恶之;彗星见,则失和之国恶之;风与日争明,则失生之国恶之。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彗星见则修和,风与日争明则修生。此四者,圣王所以免于天地之诛也。信能行之,五谷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强。治积则昌,暴虐积则亡。

综上所述,管子和的思想十分丰富,涉及面极广,视野也很开阔,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体悟并重新加以创造性地解释和反思,认识到先哲的和智慧,并从中吸取营养,这往往能有效地形成社会共识,促成社会认同。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意义,这也就是研究管子和思想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史美珩.天地人和无所不谐 管子谋求和谐社会的战略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0612.

[2]池万兴论《管子》的和谐社会构建思想[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3]孙波.试析管子的和谐思想[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孙军红,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古代哲学研究;

 王美美,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先秦思想研究)

上一条:重商主义思想视野下“一匡天下”思想的时代解读      下一条:试论管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