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试 论 管 仲 之 为 人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1 16:31:21


试 论 管 仲 之 为 人

 戴 立 轩

 

管仲因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彪炳史册,然而有些历史人物对他还是有些误解。孔子曾经批评他不俭、不知礼,后来有人就孔子的话做了不少引申和发挥。孟子称他是以力假仁,宋朝散文家苏辙说他其家淫侈,不能身踏礼仪(《晏子传论》),又说管仲智有余而德不足(《古史论·齐论》)。特别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以调侃的口气说他稍闲时又有三归之溺(《朱子语类》),给人以很多的想象空间,让人对管仲的为人产生不少怀疑,以至于对管仲的个人品质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本文试图从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管仲与好友鲍叔牙的关系,管仲与同事的关系,管仲与家人的关系等四个方面作些分析,说明管仲的个人品质其实像他所建立的功业一样优秀。管仲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待人真诚,言行一致,善于团结同事一道工作。管仲的为人同样也是值得称道的。

 

一、管仲智慧地处理与齐桓公的关系,既卓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又表现了顾全大局、屈己待人的坦荡胸怀

    管仲是齐桓公的仇人,齐桓公对他又有知遇之恩。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爆发内乱。由鲍叔牙辅佐在鲁国避难的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辅佐在莒国避难的公子纠,两人都急于回国抢夺国君的位置。途中,管仲一箭射向公子小白,因只射中了衣带钩而使小白幸免于难。公子小白装死使公子纠放松警惕而放慢了速度,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回到国内,在国、高二氏的帮助下继了君位,他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威逼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召忽为主自杀殉死。管仲则按鲍叔牙的策划,坐着囚车回到齐国。当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国相的时候,一开始齐桓公是很不能接收的,惊讶地问: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管子·小匡》)由于鲍叔牙的坚持和解释,齐桓公才接纳了鲍叔牙的意见。管仲从一介囚徒一跃而成国相,或有高、国二氏等权贵制肘,又因没能像召忽那样为公子纠殉死而为人诟病,桓公的报仇之心或许还未消散。这种境遇,这种状况,管仲要有所作为,要实现&富国家、强社稷的志向,就必须由齐桓公提供一些资源。所以,就像当年周文王礼遇姜子牙、拜姜子牙为太师一样,管仲向齐桓公提出:贱不能临贵,于是桓公封管仲为上卿。管仲说:贫不能使富,桓公就把齐国一年的租税赐给了管仲。管仲还说:疏不能制亲,于是桓公把管仲立为自己的仲父。对管仲这种做法,孔子看得很透彻并且是理解和支持的,孔子说: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说苑·尊贤》)

   管仲是臣,齐桓公是君,管仲又是齐桓公的仲父。齐桓公既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却又有大邪三;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返。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继,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姉(姊)有不嫁者(《管子·内言》)。这些都决定了管仲面临着重重困难。管仲该怎么办呢?管仲的一系列做法,既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又表现了他坦诚、大度、大处着眼、屈己待人等优秀的个人品质。首先,管仲向齐桓公开诚布公地一再申明自己承诺担任国相的最高原则。《管子·内言》中有这一段记载:桓公元年,齐桓公召见管仲。桓公问管仲: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管仲又请,君曰:不能。管仲辞于君曰:君免臣于死,臣之幸也。然臣之不死纠也,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政而不死纠也,臣不敢。乃走出,至门,公召管仲,管仲反。公汗出曰:勿矣,其勉霸乎!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今日君成霸,臣贪(钦)承命趋立于相位。这一段记述,传神而生动,管仲旗帜鲜明地向齐桓公表明自己的立场,他之所以接受相位,是为了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这也就为以后他与桓公的关系处理上,确立了一道红线。其次,齐桓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管仲的作用,从而真正确立了管仲在自己心目中的仲父地位。齐桓公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无小智,惕而有大虑(《管子·大匡》),他真正接受管仲是有一个过程的。一开始,他急于成功,不听管仲的劝告,连续发动了对宋国、鲁国的战争,结果都失败了。鲍叔牙担心因此会引发国内动乱,就劝管仲有所作为,管仲说,国内的政事我于暗中已料理好了,我们的国君性子急,他的才智能够使他悔悟,姑且等他自己悔悟吧!齐桓公在失败中终于认识到管仲的价值而幡然悔悟,桓公四年,在与鲁国的一次外交交锋中,开始按管仲之计行事。在他征求管仲意见的时候,虽然同时还要听听鲍叔牙的看法,但已经很依赖管仲了,并逐步形成一种行事模式,那就是凡国内外大事必问仲父,以至于最后齐桓公这样说: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命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管子·小称》)对管仲心悦诚服到言听计从的程度。其三,管仲诚心诚意地辅佐齐桓公,适时地对齐桓公的有些作为进行规劝,表现了管仲忠于职守的品质。《管子》中记载了大量的管子与齐桓公的对话,内容丰富,细致入微,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民生和个人修养等各个方面,其中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观点的精辟至今都让人叹服。如果没有在实践中深思熟虑,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升华,有谁能设计出那么准确、那么真切、那么入情入理的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呢?那是管仲在殚精竭虑地与齐桓公对如何治理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探讨。齐桓公也深切地感受到: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之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霸形》)所谓桓管霸业,齐桓公和管仲的事业始终是一体的。齐桓公的成功,得益于管仲的及时规劝。《管子·中匡》中记载,有一次,齐桓公新掘了一口新井,斋戒了十天,很庄重地请管仲饮酒作乐,并和夫人一起向管仲敬酒,可酒过三巡,管仲就不辞而别了。桓公很生气,也感到很不理解。管仲返回向桓公说:臣闻之,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并乘机进而向桓公讲解治国和治身的道理。管仲还特别注重不能让桓公身边的人影响和左右齐桓公。《说苑·政理》记载,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的是什么,管仲回答说是社鼠,即神庙里的老鼠。因为顾忌神像,社鼠很难被消灭。国家也有社鼠,国君身边的亲信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对国君隐瞒善恶是非,弄权为祸,但因有国君的袒护而难以受到制裁。这就是投鼠忌器的道理。在管仲在世期间,桓公身边的易牙、竖刁等人,虽然对桓公百般逢迎,都没能使桓公动摇对管仲的信任,没能对齐国造成危害。桓公的三个夫人、六个如夫人,也没有干政的现象。其四,《韩非子》中有一则故事,说管仲是一个不报私恩的人,但他对齐桓公,对齐桓公的知遇之恩,他还是有所报答的。他以伤害自己名誉的方式,来维护齐桓公的形象,减轻百姓对齐桓公的意见。《战国策·东周策》有云: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这段话并非为管仲有三归之家解脱,因为管仲不是一个贪财的人。有这么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管仲与鲍叔牙年轻时,在经商的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因找不到失主,就把金子分给当地穷人。为了赞扬他们拾金不昧和同情穷苦百姓的优良品质,当地百姓就在管、鲍分金处建了一个亭子,名曰分金亭。至今,江苏泗洪仍有这么一个亭子,《阜阳市志》记载,在阜阳老城东郊,原来也有一座分金亭。管仲的家乡也广泛传说着这样的故事。传说当然不是信史,但起码可以说,民间不认为管仲是个贪心的人,也不是一个只顾自己享乐的人。从管仲自伤以掩桓公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管仲的为人。管仲这样做,还会有另外一种考虑,就是不能让自己的声誉超过齐桓公,以至于引起齐桓公的猜忌。管仲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二、管鲍之交,千古绝唱。从管仲与鲍叔牙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两人共同的志趣,也可以看出管仲诚信和光明磊落的品质

 

   管鲍之交,历来被看作是人之相知交友的典范。中国的传统道德认为,只有那些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志趣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关系的准则,便是相互以诚恳之心相待,朋友之间应该推心置腹,言而有信,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管仲与鲍叔牙,便把这种朋友之间的真诚情感发挥到了极致。

   管仲和鲍叔牙,终生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管仲和鲍叔牙一生的交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人到齐国之前的青少年时期。根据管仲家乡颍上县管谷村的传说,管鲍两家是世交,两人从小便在一起玩耍、读书、习武,整日形影不离,亲如同胞。长大后又在一起当兵、从政、经商。鲍叔牙对管仲的志向、能力、智慧、人品,有着别人所不能有的非常深刻的了解,所以,鲍叔牙在管仲穷困潦倒时给予忘我的全力帮助,在他看来是本该如此、理当如此的事情。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史记·管晏列传》)管仲的这一段深情表述,表明在鲍叔的面前,管仲毫无必要刻意掩饰自己的窘境,他们之间几乎没有隐私可言,他们之间从来都是光明磊落的,这正是他们终生友谊的坚实基础。第二阶段,是两人到齐国以后,管仲担任齐国国相之前的时期。《管子·大匡》中记载,管仲和鲍叔牙到齐国以后,齐僖公委派管仲与召忽辅佐公子纠,委派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鲍叔见小白年龄小,以后继位的可能性不大,不愿干,就托病不出。管仲帮他分析了齐国的情势,分析了小白以后接任国君的可能性,鼓励鲍叔接受任命。还一再嘱咐他一定要尽心尽力辅佐小白,不可存有二心,否则就得不到信任,得不到信任就说话不灵。今后不管是纠或是小白继位,两人都要相互推荐,共同辅佐。事实证明了管仲政治眼光远大。在小白成为齐国国君之后,鲍叔牙深怕仍在鲁国的管仲遭到杀害,暗中送信给鲁国,想方设法保全管仲的性命。并亲自到鲁国去,把管仲接回齐国。鲍叔牙为管仲能够成为齐国的国相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在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为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柄),臣不如也;忠厚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仪而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桴),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管子·小匡》)鲍叔牙认定管仲为人宽惠忠厚,有非凡的治国才能。管仲,桓公之贼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桓公,七十言而说乃听,遂使桓公除报雠之心而委国政焉。(《说苑·尊贤》)第三阶段,是从管仲任齐国国相以后一直到去世这个时期,在这长达四十一年的时日里,可以说,鲍叔牙是处处、时时、事事都给管仲以支持。特别是在调整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桓公五年,这是桓公在心里开始接受管仲的时候,但对管仲的作用多少还有一点怀疑。这一年,宋国攻伐杞国,桓公想用武力解救,被管仲劝阻了。管仲建议派人用重金出使到宋国交涉,如不成功,就接纳杞侯而加以封赐。桓公又征求鲍叔的意见,鲍叔说:公行夷吾之言。于是桓公就派人出使宋国,宋公不听从齐国,终于攻伐杞国。桓公就建筑缘陵城封赐给杞侯,给予兵车百辆,甲兵一千人。第二年,狄人攻伐邢国,邢国的国君出逃到齐国。桓公就建筑夷仪城封赐给邢君,给予兵车百辆,士兵一千人。接着,狄人又攻伐卫国,卫国的国君出逃到齐国的虚地,桓公又要给以封赐。隰朋、宾胥无二位大夫有了不同看法,说不能再这样做了,自己的国土用完了怎么办?桓公问管仲:奚若?管仲曰:君有行之名,安得有其实。君其行也。公又问鲍叔,鲍叔曰:君行夷吾之言。桓公筑楚丘以封之,与车三百乘,甲五千。(《管子·大匡》)当桓公对管仲的意见稍有犹豫的时候,鲍叔牙总是告诉桓公,要按管仲说的办。如果没有对管仲能力的充分信任,鲍叔会这么做吗?如果没有对管仲人品的充分认定,鲍叔会这么做吗?鲍叔牙正是从国家大局出发,从管仲的个人道德品质和智慧能力上,坚定地认为夷吾所居国国重。他对管仲的支持始终如一,他们的友谊终生不渝。鲍叔牙还时常提醒齐桓公,同时也提醒管仲,在不断取得成功的时候,要戒骄戒躁,善终如始。有一次,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在一起饮酒,饮到兴浓时,桓公向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身为我祝酒呢?鲍叔牙捧杯起身,说:希望您不要忘记出奔莒国的那些时日,希望管仲不要忘记曾被监禁在鲁国,希望宁戚不要忘记曾在车下喂牛。桓公离席拜谢,感谢鲍叔牙的忠告。

   必须要说到的,是管仲临终荐相的事情。管仲临终,生病在床,桓公探视,问管仲之后何人可以接任。当桓公首先说到鲍叔牙的时候,管仲说: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生不忘。(《管子·戒》)鲍叔牙,品格端正,嫉恶如仇,是一个坦荡君子,他是不会容忍他的朋友有任何污行的。道不同,不相与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鲍叔牙从始至终地礼让、尊重、信任管仲,也折射出管仲具有和鲍叔相似的优秀品质。管仲不推荐鲍叔接任国相,也更说明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绝然不同于那种拉拉扯扯、结党营私的酒肉朋友。

 

三、管仲诚心诚意对待同事,不弄权,不骄矝,宽以待人,严以责己,团结同事合作共事,循名责实,不慕虚荣,表现出了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大凡一个人的成功,都不会是仅仅某一个人的作用,必须有一个精英团队共同奋斗。管仲当然也不会例外,他必须化解不利因素,凝聚一般人同心同德。管仲任齐国国相以后,实行君主制下的相国负责制,管仲总揽国政,权力在高氏、国氏之上。按周制,诸侯国设三卿,其中二位是周王任命,称为正卿,高傒、国懿仲是齐国正卿,原是桓公的内辅,与桓公关系密切。管仲对待这两位权贵,不巴结,不逢迎,不压制,不排斥,而是真心实意地尊重、依靠他们,用实际行动影响他们。管仲任职不久,就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行政组织上实行国野制,叁其国而伍其鄙。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三分齐国,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管子·小匡》)并且,作内政而寓军令,三国故为三军,三军中有国君的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国、高二人像国君一样,有指挥、调动军队的权力。还让国子为法官,让高子记录工匠商人中有善行的人。管仲实际上把国、高二人摆在与齐桓公并驾齐驱的位置上,并不是以国相之尊,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而是实实在在地对这二人高看一眼,视为后盾。这样,国、高二人自然就心悦诚服地配合支持管仲。《管子·小匡》记载,有一年正月,桓公听取乡长报告政事,要求惩恶扬善,推行三选法选拔人才。国、高二人就回去抓紧加强对所管乡的治理,并对乡、连、里、轨层层安排落实。管仲实行的改革,肯定会触犯国、高这些既得利益者,管仲夺佰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佰氏,齐国下大夫,按齐国原来对下大夫的规定,他应该有騈邑三百家。可管仲给没收了,佰氏却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反映了齐国贵族对管仲的真实态度。试想,如果国、高他们对管仲的行政从中作梗,管仲将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如果管仲的所作所为不为国、高他们所认可,这些既得利益者会自愿地支持管仲吗?国、高二人没有因管仲一下子蹿升到国相的位置而心生恼怒,包括他们二人在内的齐国权贵很快接受并主动配合管仲,不说明他们拥护管仲、折服于管仲的行政理念和人格魅力吗?

管仲有一个精英团队。管仲担任国相后的第三个月,有一次和齐桓公讨论官员的安排。管仲说:升降揖让,进退闲(娴)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垦草入(立)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管子·大匡》)管仲的这一段话,释放出他两个方面的心态:一是他真实诚恳地表现出他有自知之明,他的团队成员的能力,有他自愧不如的地方。二是他自信有能力整合并率领这个团队,辅佐国君成就霸业。若欲霸王,夷吾在此,不虚假,不客套,不绕圈子,直截了当,表现了管仲心口如一、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个人品质。在以后和同事们长期合作共事的日子里,他始终是不妒能,不贪功,与同事保持在人格上的平等,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显示了大国之相的风度。他的团队精英们,围绕着国家的既定方针,不遗余力地积极工作。隰朋担任大行,即外交大臣后,曾统帅诸侯联军平定晋国之乱,与秦穆公共立晋公子夷吾为君(晋惠公)。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各国的侵略。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把因受外族侵扰而即将灭国的杞国迁到那里安置。隰朋使齐国的外交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功。管仲在临终时推荐隰朋作为自己的继任者,说朋之为人也,好上识而下问,居其家不忘公门,居公门不忘其家,事君不二其心,亦不忘其身。举齐国之币,握(渥)路(露)家五十室,其人不知也。大仁也哉,其朋乎!(《管子·戒》)认为隰朋是接任国相的最好人才。宁戚是卫国人,担任大司田的后,主管农业。农业是齐国的基础,他忠实地执行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他曾单身匹马出使宋国,说服宋公归附齐国。齐桓公和管仲不在国内的时候,总是把国政委于宁戚。

管仲曾说: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尝试多怨争利,相为不逊,则不得其身。大哉!恭逊敬爱之道。(《管子·小称》)这就是管仲做人的原则,也是他与同事相处所遵循的准则。正因为如此,管仲的同事们才忠心耿耿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共同努力,使齐国崛起于众诸侯国。

 

四、管仲事母至孝,对妻子彬彬有礼,管仲对家人有着慈爱之心

 

据管仲家乡颍上的传说,管仲的父亲去世得早,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苦。管仲与鲍叔牙在外经商,常常多分财利。管仲当兵打仗,三次从战场上最早撤退。鲍叔牙都很理解他,知道他家贫有老母亲要赡养。从中可以看出管仲事母至孝。

管仲的妻子是谁,史无记载。《说苑·善说》中说到,在一次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子路说管仲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孔子说管仲家残于齐而无忧色,非不慈也,知命也。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可见管仲到齐国以后,妻子就死了。孔子实在是管仲跨越时空的知音,他很理解管仲的遭遇。妻子死了,管仲没有忧伤的表情,不是无仁慈之心,而是知天命如此啊!《列女传》中有一段讲到管仲的一个小妾的故事。这个小妾名叫婧,学识渊博,聪明伶俐。当初,宁戚想见齐桓公,就想了个办法,他替人赶着牛车,停在齐国都城的东门之外,这是桓公外出要经过的地方。这一天恰巧桓公乘车过来,宁戚便迎上去,敲着牛角,唱着悲歌。桓公意识到这是非常之人,叫管仲去迎他入宫。管仲见到宁戚后,宁戚吟了一句古诗: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何意,在家不上朝一连琢磨了五天,也没能想清楚宁戚意图何在,而显得思虑重重。丈夫闷闷不乐,婧看在眼里,便问:敢问是国家大事呢,还是您在谋划什么呢?管仲回答说:这不是你们女人所应该知道的事情。婧说:妾听说,老的不要以为他太老,贱的不要以为他太贱,年少的不要以为他太年少,弱的不要以为他太弱。管仲问这是什么意思,婧说:当年太公望七十岁了,还在市场上帮人宰牛,八十岁才作了周文王的军师,九十岁被封到齐国,您能说他老吗?伊尹,原来是一个身份低贱的人,商汤立他为三公,他治理天下得太平,您能说他贱吗?皋子五岁就在帮助大禹了,您能说他太小吗?骏马駚騠生下来七天就超过它的母亲,您能说它弱吗?这时候,管仲乃下席而谢曰:吾请语子其故。告诉婧事情的起因。婧笑着说:别人已经告诉您啥意思了。古代有一首《白水》诗这样说:浩浩白水,儵儵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知?这个宁戚是想当官为国做事啊!管仲大喜,去向齐桓公作了汇报,桓公于是准备好府宅,斋戒五日,让宁戚做了大夫。从这个小故事的细节中可以看出,管仲对小妾婧彬彬有礼,夫妻生活有情有意,婧的表现很像是家庭主妇。管仲是否有别的妻妾,未见有史料记载。管仲对小妾尚且如此,对妻子不会是更好吗?可以看出管仲对家人是很有爱心的。《管子·五辅》有一段关于德有六兴的论述,其中说到: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瘘,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管仲倡导这样的德政建设,显示了管仲的大爱之心。

[参考文献] 

[1]陈书仪.管子大传[M].齐鲁书社,2008.

[2]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程翔.说苑译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戴立轩,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上一条:管氏源管仲及其后裔史考      下一条:中国模式把管子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