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国旗 时间:2022/10/18 16:42:18
颍上古八景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强县战略
关于保护开发颍上历史景观资源
促进文化和旅游建设的调研报告
郑文卫
一、炫丽多彩的颍上历史景观资源
颍上历史悠久,境内考古发现的多处文化遗存和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商代以前,新石器时期,颍上就出现了灿烂的文明。1982年,在王岗郑小庄子商周贵族墓葬群中,出土了以丁字鼎为代表的一大批商周青铜器。这些国家级文物,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颍上其他地方出土的重要文物,因颍上没有博物馆,只好长期寄存于安徽省博物馆和阜阳市博物馆。
颍上最早属于周代封国蔡国,后属楚地。颍上作为邑治的地名,已超过3000年,仅可考文献记载也有2600多年。人杰地灵的古颍上,有相当完整的发展历程。祖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财富,不仅出生了管子、鲍叔牙等重要历史人物,而且也是许多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由此积淀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景观资源。[1]
颍上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可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宋代开始兴建的历史景观古八景
颍上历史上有八景之说,这是由宋代颍上以西湖十景、长安八景为启迪而打造或兴建的。明、清及民国和现当代的县志对颍上八景的具体内容和表述,大同小异。八景依序为:
1.文地春风:位于建颍乡文地村。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时,从楚国返鲁,途经此处,在此住过。后来此处更名为文地村。相传孔子先到此处,子路因有事拉后。在高河沿附近碰上个老农。子路询问他见到孔夫子没有,老农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谓夫子?孔子住下后,听说管子家乡就在附近,便对学生说教了管仲之事,对管仲予以很高评价。[2]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九月,县长张鼎家撰文,许敬函在孔子止宿处立一纪念碑。[3]
2.白庙晓烟:位于县城北部5里处颍河左岸的晓烟庙沟。昔有古井,相传有白龙于此升天,故建庙祀之(据考,白庙即白公庙。白公,名胜,楚国公子,楚国侵入中原,颍上曾为其封地,改颍上为慎,即始于白公)。此处因湖洼地多,林木多,每天晨雾弥漫,很多人起早来此烧香祈祷,这样晨雾香烟交织在一起,飘浮在林木之间,蒙蒙笼笼,苍苍茫茫,更增加了神秘色彩。
3.映林晚照:位于江口镇北八里的聂家湖畔。昔有映林村。因湖边林木丰茂,水波清澈,人烟聚集,每当傍晚在夕阳的照耀下,水面上金光闪闪,波光粼粼,林木、村落皆染上金色,如图画一般。
4.甘罗故址:位于刘集乡穆岗村附近,是战国名相甘茂和甘罗爷孙的故居。甘罗墓葬于此处颍河边,其墓地早已塌陷于河里,现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安徽巡府陈彝题写的秦上卿甘罗墓碑一块。这里还要说明的是:颍城北部6公里的颍河南岸的高河沿,古称甘城,现余遗迹;史载其为甘罗府居,梁代在此设过下蔡郡府,后又设过甘城驿,颍上县城也曾置于此。
5.赛涧流泉:位于赛涧乡颍河入淮处上方。相传此处河中有72眼涌泉,涌出水浪高出水面数尺,水花飞溅如玉珠散落河面,水声潺潺,如丝弦悠扬。特别在夜晚,星散河里,水天一色;泉声悠悠,甚为悦耳,舟行此处都不忍离去。因泉水像山涧里的飞瀑倒悬,故名:赛涧。相传此处在清代以前建有奎星阁,所以此景点又叫奎星凌霄。[4]
6.莲池月夜:位于县城西部黄沟流入五里湖处,即现在的阜颍公路桥附近。此处湖面长满荷藕,夏季满塘荷花迎月开放,水面烟雾蒙笼,煞有莲花仙境之感。此处有莲花庵一所,有高僧居此,其门楹联曰:蒲团坐落三更月,木鱼敲散一天星。清县令贵中曾在此建爱莲亭一座。
7.江口晴波:位于江口集西,乌江入颍处。两水相汇,浪花激荡,波光粼粼。在阳光晖耀下,金光闪闪,更有白帆远影,渔歌唱和,美不胜收。故江口镇亦曾以晴陂镇、江陂镇命名。
8.桐邱古木:位于半岗镇清凉寺西2里处,有以桐邱名之的土丘一座,上有古木一株。
第二类:后世附会的概念历史景观
民国《颍上县志》记载:颍上人慎雋在八景之外复增八景:分别唤着魁阁凌霄、管墩步月、东堤柳浪、北郭梨洲、竹刹霜钟、梧冈疏雨、颍滨帆影和沙渡横舟。值得注意的是,在慎雋的概念景观中出现了管墩步月,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此外这些概念中,如管墩、魁阁、东堤、梨州、梧冈、竹刹、颍滨、沙渡,大抵都是有风物根据的。 只是魁阁凌霄与奎星凌霄有些雷同。以上这些景点,更多只是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和一个富于意象的名字。
第三类:大量未经开发的原生态历史景观资源
考察调研证实,颍上县境内历史景观资源十分富饶。直到上世纪的40年代,颍上存有古市镇31处,村落623个,祭坛4处,庙宇建筑130处;而文献记载的庙宇则有247处之多,如新庙湾的管子庙、龙王庙村的龙王庙等,仅仅八里垛子就建过8座寺庙;存有古迹如管鲍故里、管谷、管鲍祠、慎城、甘城、段王城、荆亭城、武阴城、留犊湾、张公潭、屠堤、爱莲池、河洲书院、黄宪故里、黄庭兰亭碑刻、宋家花门楼、黉学大成殿、明伦堂、常家祠堂、白衣庵、白马寺、颍城城墙、护城河、颍水新河等约50处。
古墓葬管仲衣冠冢、夷陵、留陵、甘罗墓、黄宪墓、竹林七贤墓等近30处。
此外还有与神话、传奇相联系的淮、颍、肥三川和焦岗湖水系的沟渎、湖泊近60处,以及张公潭、白龙潭、老龙潭、赵龙潭四大水潭,16处著名的水塘。
考察调研强调,管子和鲍叔牙出生地故居、管鲍祠,以及尤氏花园等更是我县重要的景观资源,急需要加大研究、开发、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和步幅。
第四类:其他文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5年颍上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颍上历史文化集锦》概括的颍上新八景,是对保存相对较好的景观资源和近年兴建的优质旅游产品的概括,其中尤以远眺齐鲁(管仲广场管子铜像)、生态明珠(张庄公园)、绿岛仙境(八里河旅游风景区)、古镇长虹(南照镇和淮河特大桥)、迪沟竹音(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和焦岗渔鼓(焦岗湖湖滨旅游和鲁口子锣鼓艺术)等为代表。
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除管子、鲍叔牙、甘罗的传说以外,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代表颍上花鼓灯、推剧(四句推子)以及其他民间灯舞、灯歌,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歌谣、故事、手工艺、美食、民俗文化等。
近现代文化遗迹尤成章墓、戴厚英雕像、戴厚英墓、润河闸坝指挥所,以及红色文化资源颍上烈士祠、黄家坝起义烈士纪念碑、周丽平烈士纪念等。
考察调研认为,所有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都值得认真研究,用心珍藏,细心呵护,保护好,开发利用好。
二、对颍上历史景观资源的再认识
颍上的管子和鲍叔牙的出生地、 “管鲍祠”、尤氏花园等历史景观资源,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保护利用,大致有四个原因:一是宋代统治者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独尊儒术,轻视诸子百家,朱熹等儒学宗师对管子功业和管子之书采取否定和虚无的态度,影响了后朝乃至现当代,因而难以形成重视管、鲍文化的氛围,也对颍上祭祀管鲍和修复管鲍遗迹带来了困难和负面影响;二是地方志(古称方志)兴修起步于宋代,元代中断,直到明万历年间才重修;修志较多的是清代,保存了大量史实,但思想局限明显,研究水平较低,如清代道光《颍上县志》,甚至刻意抹去管子、鲍叔牙、甘茂、甘罗是颍上人的史实;三是宋代兴起的古景之风,后势难续,后朝形成的景观资源如明代兴建的管鲍祠,民国初年兴建的尤家花园等,均没有列入其中。因此在所谓古八景里,就没有管、鲍的内容,也不包括更晚一些形成或发现的景观资源;四是历代对管子和鲍叔牙的出生地的研究、考证缺失。现在无论是说管子出生于管谷,还是说管鲍二人都出生于管谷,这些意见都不能获得当地管鲍后裔认同。因此,管鲍故居所在具体方位的确定,还须做一番学术求证和观念协调工作。
宋代形成古八景,当时该是有依据的。但是,有的依据因自然变化,景观已经不复存在,如赛涧流泉、丘桐古木;也有的当时是就景取名,时过境迁,也难觅踪迹,如映林晚照、莲池月夜、江口晴波;还有的,因为时代久远,建筑毁坏,缺乏保存,如文地春风、甘罗故址、白庙晓烟。除了个别景点留下碑石,其余基本上没有留存遗迹。
文地春风的孔子止宿处碑(民国时代留下的),现在立于管谷小学内;甘罗墓碑留存的有2块,一块是清末的,另一块残碑,年代不可考,现树于刘集乡甘罗村的一座纪念亭里,亭前立有甘罗全身铜像一座。
新中国成立以后, 由于历史原因,景观资源开发利用限于维持现状的态势。如省文保单位尤家花园和尤氏庄园,建国后改为淮上公园,有江北第一园林之称:楼阁水榭一应俱全,林木花草种类繁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该园曾是颍上县及其周边地区人民,节假日主要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尤氏庄园长期被当作办公场所和职工宿舍使用。最初时,两园内的家具、摆设、书、画、雕塑、各类器物、盆景等文物众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管理不善,这些文物不仅如今已散失殆尽,而且遗存下的房舍、门墙等也大都成了濒危建筑。前些年,颍上旅游和文化部门对尤家花园,做了抢救性、保护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维护文物本来面目,修旧如旧的基本要求,还差距很大。尤氏庄园,现在依然是繁殖场办公场所和职工宿舍区,其主要建筑几近于成为一堆废墟。
颍上新一轮城建开始1996年,被称为96一号工程,就是搞解放路改造,然后是人民路改造和102线(当时命名管仲大道,即现在的中心大街)拓宽改造,兴建了管仲铜像广场。围绕省文保单位管鲍祠,兴建了管仲商贸城,和管仲农贸大市场两个工程。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已经具备明确的管鲍名人品牌意识。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管鲍祠四周的地皮,已开发成商铺和游乐场,管鲍祠保护和修复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
简略回顾颍上景观资源开发和利用走过的路,认真汲取经验和教训,这对对地方古代景观资源,发掘和恢复性开发利用,坚持以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剔除不客观、不合理因素,摒除主观随意性,尽可能还原颍上一个客观、完整的历史人文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恢复性开发、保护性建设颍上绚丽多彩的景观资源,比如推出十景、十二景、二十景,或更多的历史景观,那么围绕管鲍故里和管鲍之交这些最重要的颍上历史景观资源,做好文章,不仅是名至实归,而且将有利于助推颍上文化和旅游经济迈上新台阶。
目前宜以管鲍文化资源为龙头,整合古八景,打造颍上古十景,这十大景观是:
1.管鲍故里。颍上县是管子故里,或管鲍故里。传统的说法是管谷为管子的出身地[5]但是,随着管学研究的深入,引发了管鲍究竟出生在颍上县内什么地方的不同意见。[6]一些管鲍后裔不认同管鲍出生管谷的说法,而认为管子出生于管庄(管台孜),鲍叔牙出生在鲍庄,而今天的管庄、鲍庄就在管谷的附近的颍河北岸,阳台湖畔。
实地调研发现,在管谷、管庄和鲍庄构成的跨颍河三角地带,涉及到黄桥和建颍两个乡镇、三个村(社区)大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大致可以界定为管鲍出身地带。管谷村现无管鲍后裔居住,也没有管子母亲谷氏后裔居住;管庄(管台子)现存在自然村落,其中管台子居住有管姓人家600多人;鲍庄分为新、老两个鲍庄,其中老鲍庄为鲍叔牙出生地,新老鲍庄人口有鲍姓宗亲800之多。
由于县内管、鲍出身地具体点位未可确定,故各地不宜各行其是擅自打管子故里和管鲍故里旗号,建造纪念性建筑,以维护颍上县全境通称为管子故里或管鲍故里这个大局。有鉴于此,在未来管鲍故里和管鲍故居景观营造项目,,在出生地歧见没有弥合之前,不急于落地,而宜另辟蹊径,如建中国管园或管子文化产业园等。
2.管鲍之交。管鲍祠,现存于颍城管仲商贸城内。
管鲍祠是管子和鲍叔牙的合祠,旧时虽有乡贤祠,而两姓氏名人合为一祠,却极为罕见。足见管鲍之交,非同寻常,弥足珍贵。管鲍祠原为明代颍上知县、著名文学家、戏剧作家屠隆(公元1542-1605)于万历六年(1578年)所修建,并作《管鲍祠碑记》以纪其事。[7]
管鲍祠修建之后,明末毁于战乱。崇祯十二年(1639年),学谕汪廷宏主持重修,清嘉庆年间毁于火灾。道光六年(1826年)万如陵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大火。管鲍祠南临大寺塘,祠东有九合桥,奠念管仲九合诸侯之功;祠西有四维桥,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祠院内西南有管仲衣冠冢,即管仲墩。墩前树碑两方,一书管仲父墓,为明万历十六年钦差整饬颍州等处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杨芳所题;一书呜呼大政治家颍上管子之墓,是民国15年县知事倪焕奎立。九合桥、四维桥今均不存。现存为民国建筑。[8]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管鲍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
管鲍之交景点即管鲍祠,是历史景观资源中,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处,但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扩展空间,增加新的内容。其他八景资源依类排序为:3.文地春风;4.白庙晓烟;5.映林晚照; 6.甘罗故址;7.赛涧流泉:8.莲池月夜; 9.江口晴波;10.桐邱古木。具体内容可参见上文,兹从略。
原八景中有的景,也可以为更优质的景观资源所取代,作为颍上十大古景恢复性开发、保护性建设的参照,可以从八景之外的复增八景中,或优质历史文化资源,如张路斯(张龙王)的龙王庙、白公胜的白公庙,朱元璋驻足的清凉寺,或&颍上新八景中找到灵感和启发。
颍上具有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比较优势,与寿县文化和旅游硬件建设相比,颍上也有颍上的优势。但颍上的差距,也是颍上最需要的,就是要发挥后发的优势,建筑一座大型综合性的博物馆:颍上历史博物馆(或管子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可以浓缩颍上几千年的历史、现代、当代人民的,勤劳、智慧的创造的文明精华,向世界展示和呈现,是颍上驶向未来的一艘的文化航母。
三、关于开发利用古代景观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建设构想的建议
(一)尊重历史,推陈出新,把管鲍故里、管鲍之交等为代表的十大历史景观,确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恢复性开发、保护性建设的重点工程。这些景观的初步构想为:
1.管鲍故里景观。规划建设中国管园或管子文化园。假设管子的出生地在管庄(管台子),即颍上县黄桥镇新庙村的管庄(管台子)。鲍叔牙的出生地在鲍庄,即颍上县黄桥镇黄桥社区的老鲍庄,上述两地可各建一座故居纪念馆。管子青少年时代与母谷氏寄宿于外婆家,也就是管子母亲的娘家是管谷湾。因此,管谷湾也是管子的故居所在地,可建管母纪念馆。
想象或复原展示:尽快制作中国管园或管子文化园(具体参见《颍上历史文化集锦·管鲍文化系列》篇)和一河两湾管鲍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规划想象的三维图像或模型。比如根据一河两湾地理风貌,在这三个老自然庄,分别建起管子故居、鲍叔牙故居和管母纪念馆,在颍河上建一座观光索道或桥梁(拉索桥),将管谷湾与新庙湾连接起来。但景点的开发和布局则需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具体参见县旅游局编制的《颍上县中、长期旅游规划》中的一河两湾管鲍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部分)。
如果一河两湾管鲍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短期内难以实现,可以作为颍上今后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代概念产品,努力的方向。但总体景观效果模型,可以微缩展示在博物馆中。
2.管鲍之交景观。管鲍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为颍上知县屠隆所建造。后来屡遭兵燹毁坏,多次重修,现保存为民国初年的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于管仲商贸城内,为颍上文物所办公所在地。
想象或复原展示:今天的管鲍祠虽然基本保存了古景风貌,但对照记载,还是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如原记载:祠东有九合桥,祠西有四维桥,以及正殿厢房东西通道各修一孔圆门,东曰:荐贤门;西曰:分金园等等,有的建筑早已消失,有的已经名不副实。周边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整体搬迁的方案不可行,那么就要向周边拓展,实施管鲍祠扩建工程,加大管鲍祠作为景区的纵深空间,同时对商业店铺的经营范围加以规范,比如将其四周辟为文化用品、字画、文玩、旅游纪念品、图书等市场,而将饭店、歌厅、服装等商铺适当外移和减少。
同时,可将想象的景观或现有景观微缩展示在博物馆中。
3.文地春风景观。即孔子止宿处,也有称文帝春风的。当时建筑载体、格局、样式不详,现仅存民国二十二年孔子止宿处纪念碑一块,立于建颍乡管谷村管谷小学院内西北角。
想象或复建展示:古代农舍一座,纪念亭一座,石碑一座。如置于博物馆,农舍和纪念亭用美术微缩景观,配合以石碑原物展示之。
4.白庙晓烟景观。推算白庙遗址,位于晓烟庙沟,大约位于今城北新区M水系、颍上一中新校区附近。庙已经不存在,地貌景观已不可复得。
想象或复建展示:湿地丛林自然景观,古庙宇一座,古井台一座,白龙腾云而出。如置于博物馆,宜以美术微缩景观展示之。
5.映林晚照景观。江口镇聂家湖依旧存在,映林村已不好寻觅。颍上多湖光林色,傍水而居人烟稠密处众,朝夕之时,云蒸霞蔚,波光倒影,可为颍上自然风光之典型。
想象或复建展示:宜以美术微缩景观再现颍上自然生态和农家依林傍水(湖泊)而聚集生活、生产之场景于博物馆内。可再现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牛羊归来,飞鸟相与还的农家田园诗般的景象。
6.甘罗故址景观。甘罗故里为目前唯一得以部分重新复建之古景。现于刘集乡穆岗村境内,新建有仿古亭一座,内立存明代甘罗墓碑一块。据考甘罗墓现已塌陷于颍河河床内,抑或已位移至颍河南岸滩涂。
想象或复建展示:甘罗故里应为古村落一处,古亭一座,位于古颍河左岸。按照此想象景观宜以美术微缩于博物馆展示之。墓碑或以实物,或以实物复制石碑一并展示。
7.赛涧流泉景观。赛涧位于颍河与淮河交汇处不远,此乃古代颍河入淮处泉涌自然奇观,由于地理地势条件自然改观,河内涌泉现象早已不复存在。
想象或复建展示:复建(或微缩建造)古赛涧铺奎阁凌霄阁景点。赛涧流泉,可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声、光、电甚或3D手段动态展现其胜景,宜以美术微缩景观模型模拟展示颍水入淮,泉溅雪浪,星河散落、水流淙淙的蔚然景观。辅佐以文字说明,
8.莲池月夜景观。莲池月夜古景所在地,应处于与今城北新区颍阳路与102省道接线及五里湖北岸附近,现已建有相似的景观带,仅仅缺少一座莲花尼庵而已(似可考虑将县内白衣庵整体迁移此处)。
想象和复建展示:宜以博物馆美术微缩景观和文字说明展示之。
9.江口晴波景观。江口晴波,描绘的是古镇江口集西边颍河的支流乌江与颍河交汇处古颍河上白帆远影、渔歌唱晴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自然风光。
想象和复建展示:颍河畔古镇、交汇河口、白帆船、渔船,与岸边的林木,映衬着天际的蓝天、红日、白云,是非常生动的一幅水墨丹青画卷,宜以美术微缩景观辅佐图文说明,加以展示。
10.桐邱古木景观。这是唯一曾得到资源整合、得以某种程度存留的古景现,现与半岗镇清凉寺古刹合二为一。寺庙前些年曾得以捐赠修葺,镌刻于寺庙门上的楹联桐丘鸣鹤,淮渚潜龙聊以存照。
想象和复建展示:近处是阜丘、青桐、鸣鹤,古刹、远处是波光粼粼之滔滔淮水,天际隐绰有远山。宜以图画和立体微缩景观、鹤鸣音响效果等相匹配展示之。
(二)适当集中,统筹规划,将第一批十大景观资源与江心洲、颍右老堤开发或建设新园区结合起来,作为颍上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恢复性开发、保护性建设的上策。十大古景资源分布在黄桥镇、颍上老城区、建颍乡、刘集乡、半岗镇、,赛涧乡、江口镇、颍城新规划区等处。如果原址恢复性建设,有的如管鲍之交的管鲍祠、甘罗故里的甘罗墓等还可以,如果全部在原址复建,显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景点不集中,过于分散。受到环境、交通、食宿、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约束,难以提高档次,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优化;二是在建设和管理成本过高。单一景点,有的存在于民居点或乡村之中,管理难度大,容易导致景点退化,而且加大了建设和维护的成本。因此上策是,最好围绕江心洲开发,搞好规划布局,或者在颍右八、九公里的老堤,一线串珠布局,或者选择更适宜的地带,建设新园区。总之,结合十大历史景观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为颍上重新打造一道亮丽的、搞规格的风景线。
(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十大历史文化景观恢复性开发、保护性建设,当作颍上跨越发展、率先崛起的新抓手。在中共颍上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几套班子齐心协力,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恢复性开发和保护性建设,以此当作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强县和旅游强县,最终建设成文明、和谐、科学发展强县的突破口。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切实把古代景观资源恢复性开发、保护性建设当作全县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尊重古人的智慧和劳动,尊重景观营建的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最近的将来规划建成一批以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为主题的高标准的文化旅游景点(如龙王庙、滨河公园文化墙等),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建设,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增长极。千方百计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领导的力度,加大部门合作的力度,加大规划设计的力度,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的力度,加大融资的力度,加大建设的力度,将历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与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颍上的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列入十二五规划和县旅游发展规划的中国管园的规划、建设密切结合起来。要抓紧对那些优质文化或历史景观资源,管子纪念馆、管子文化墙、管子鼎、管子文化广场等先进行项目设计、工程建设。运用人才和就业政策的杠杆、优化经济环境的杠杆和金融资本创新的杠杆,招商引资,招商引智,把打造一批以古代景观资源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高端产品,当作今后一个阶段,城乡建设、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
(五)高起点设计,大手笔规划,把优质历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作为兴建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的新机遇。建设颍上博物馆,必将起到助推颍上在皖北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崛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是兴建颍上博物馆,打造颍上文化旅游高端品牌,一是对现有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加强资源整合,进行内涵改造,促使升级换代,使之提高质量,完善配套。对暂时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不建、缓建或后建的文化或景观资源的项目,如白庙晓烟、赛涧流泉等,可先行开发微缩景观等替性代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包括已经建成的或即将建成的文化旅游景点,都可以在将来的博物馆中,运用图片、雕塑、文字和声光电三维展示的方式,加以展现。
(六)深入调研,脚踏实地,把科学态度、实干精神,融入对优质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的巧妙构思、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全过程。主管单位和有关业务部门,应尽快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在此基础上,将历史景观资源发掘出来,并加以分门别类地筛选,编制相应的专业规划和项目。建立颍上历史景观资源项目库。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建设项目,要本着富规划、穷建设的精神,大手笔的规划、高档次、高质量地建设,依法监管。穷建设的含义不是凑合,也不是不讲求建设的质量,而是讲究经济的建设,要精打细算,算好效益帐,把钱花在刀刃上;一次性的规划,可以分步地实施。
(七)发扬民主,科学决策,把历史景观资源恢复性开发保护性建设工程,作为建设美丽颍上、美丽中国的新抓手。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注重舆情引导的力量。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即尊重知识,敬畏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要依法办事,集思广益,赢得公众的支持。组织并领导全县人民积极参与、衷心拥护并自觉融入文化景观资源恢复开发建设,这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肩负的责任和时代的要求。
我们要团结拼搏,努力奋斗,辛勤耕耘,坚持不懈,把老祖宗留下的每一笔宝贵资源,都恢复保护开发利用好,用扎实的业绩,丰硕的成果,为建设美丽颍上、美丽中国,谱写新篇章。
注 解:
[1]历史景观资源主要由自然风景、故事传奇和人工建筑三要素构成,其中人工建筑是舞台,自然风景是道具布景,故事传奇就像是演员。
[2]其语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力也,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也。意即不是管仲扶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并协助各诸侯国抵抗夷狄入侵,说不定我们都成为夷狄统治下的奴隶了。因夷狄少数民族不挽头发,其衣扣在左边,故被发左衽是夷狄的象征。
[3]颍上有名文地春风者,在县北二十里,相传孔子自楚返回至此,县志载:盖圣人所过之处,野者化而为及,如春风之化有万物,故曰:文地春风。余观风邑北,通径其地,集土人而问之,已实是而名非矣。然故老问间,有识之者犹津津而乐道焉:地在荆家圩之西,昔名文地营,今以荆家营名矣。夫古之过客之宿此者,何可胜数,乃经圣人之一宿,地遂因之见重,信乎!所存者伸而所过者,化也。爰立石于此,用彰圣迹并励邦人。
[4]顺治年间,奎星阁不存,知县翟乃慎便用赛涧流泉为此景点命名。乾隆十七年,知县许晋重建奎星阁,又用奎阁凌霄代替此景名。后因殿阁毁坏,仍用赛涧流泉原名。关于此景有很多神话传说,说河下有龙呼吸时喷出泉水,故行舟者到此烧香叩头。后来由于颍河泥沙淤塞,流泉不再喷涌。
[5]鲍叔牙的籍贯,山东与我们还存在争议,并没有完全解决。但由于管鲍之交的魅力,原先坚持鲍叔牙是山东人的学者纪连海,2010年来颍上讲学时,已经率先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支持鲍叔牙是颍上人的观点。
[6]2011年4月,在拍摄纪念颍上县管子研究会成立20周年的电视采访中,管谷村所在地颍河对岸的管庄(管台子)管氏后裔管华敏认为:管子就出生在管庄(管台子);鲍庄的鲍氏后裔鲍振官,非常肯定自己就是鲍叔牙的后裔,鲍叔牙就出生在鲍庄。当问及怎么看待管子出生于管谷的说法时,管氏后裔说,因为管子出生后父亲死得早,母亲带管子回到了娘家生活。这次调研中,当问及管台子和鲍庄是不是从河对岸(管谷)搬迁过来时,管鲍后裔均否定了这种说法:我们从来没有听老上人(土话:即老祖宗)说过这回事。一些管鲍后裔甚至对管鲍出生管谷说法表示了愤慨:那都是他们胡扯出来的。
[7]屠隆记载:颍上祠管仲、鲍叔,礼也。然而由管仲至于今,数千年邑无祠。于是捐俸掊金,以士民所乐,输为两公祠 。(屠隆《管鲍祠碑记》)
[8]民国22年(1933年),颍上县长张鼎家募资复建。祠内存正殿三间,堂内供管、鲍牌位。其祠为前后两层扶梁起架结构古建筑,青砖瓦,飞檐走阁,气势恢弘。正殿塑有管仲和鲍叔牙立像,左壁镶嵌石碑一方,镌刻有《管鲍祠碑记》。院内有管仲衣冠冢和明代和民国所立墓碑两块。前排门房内墙上镶嵌一块民国时期所立的纪念碑。
[9]1986年10月,安徽省和颍上县两级政府,拨款重修管鲍祠。面积扩至2600多平方米,新建厢房、大门等5间,院墙百余米。门楼上方书管鲍祠三个金色大字,正殿高悬挚交千古额匾,楹联为宋日昌所题书:佐霸肇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殿内新增楹联为:相齐桓公一匡天下,友鲍叔牙万古高风。正殿厢房东西通道各修一孔圆门,东曰:荐贤门;西曰:分金园。
上一条:徽州鲍叔牙后裔的孝文化贡献 下一条:笔尖上的颍上(四)——一个公安老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