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管子》警句名言启示录(一)

来源:刘国旗    时间:2022/8/16 15:04:04


《管子》警句名言启示录(一)

陆德生

前  言

为了解管子的思想精华,记取他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认清其当代价值,特赏试编写本文,以利于读者掌握《管子》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发挥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伟大实践中,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古为今用的积极作用。

一、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子·牧民》

这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顿和弘扬四维。四维要是得不到实行和弘扬,国家就会灭亡。那么,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四者缺一不可。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是管仲提出的一个富有创意的思想,对于全面加强道德建设和搞好国家治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管仲的原意,四维的内涵和作用主要是: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不从事坏勾当)。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不难看出,管仲倡导实行四维的根本目的,在于君位稳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消除恶行,从而实现国家大治,国强民安。所以,管仲特别强调:四维张则君令行,治国必须紧紧抓住四维这个根本。现在我们也强调礼、义、廉、耻,当然这四维具有新的内涵,而且更丰富、更深刻,更适应现代理政治国、促进社会进步、加强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毛泽东同志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论十分重视,这当然是一种批判地继承,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和涵意,但同样强调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在治国理政中的重大意义。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十分警惕国家干部腐败变色的问题。他在狠抓反腐倡廉,严惩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时,曾尖锐地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我们党和国家历耒重视吏治,重视道德建设,抓紧官员德教育,严惩贪污腐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道德滑坡,干部队伍中出现严重的不正之风,贪污腐败已经成为最大的公害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重新加以诠释的礼义廉耻耒教育和规范国家公务人员的言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官德建设,对于弘扬我们革命队伍的优良传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做到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用良好的党风带动社会风气,用官德来推进社会道德,努力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这句话的意思是:仓库里粮食充实,大家便知晓礼节,百姓衣食耒足,就会懂得光荣与耻辱。

在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就重视伦理道德,但往往在人性善恶上争论不休,或者离开物质经济条件而空谈道德说教。《管子》第一篇《牧民》,就提出了道德观念同社会物质生活、经济基础是什么关系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并且作了精采的回答。他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他要求凡是拥有土地、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抓紧农时季节,保证仓库粮食充实。国家富裕,远方的百姓就会来归附。土地得到很好的开垦,百姓社会长久留在那里安居乐业。仓库里粮食充实,大家便知晓礼节;百姓衣食丰足,就会懂得荣与辱。这里强调了抓好经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条件对于伦理道德建设的决定作用和促进作用,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的,这个思想对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我们还要进一步看到,在《管子》相关论述中,并不是光强调经济条件对道德建设的作用,认为经济条件的改善就能自然而然地提升社会思想道德境界,而不用教育、教化、管理、法律等手段去推动和实现思想道德的提升。《管子》中一再强调要重视一树百获的树人工程,又说:章(彰)道以教,明德以期,民之兴善也如化,汤武之功是也。他一再强调教化和明法的功能与作用,这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三、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这就是说:政令能够推行,在于它顺从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因为它违背民心。

管仲还曾说过: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令顺民心则威令行。它的意思是要让政令能下达到通畅的流水的源头,就要使政令顺从民心。政令顺行民心就会有权威、能推行开来。

我们知道,管仲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率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在相齐治国的过程中,制定政策法令十分重视民众的要求、愿望和情绪,所以广受欢迎,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他在这里强调指出。政令的兴废与能否推行、行之有效,关键在于顺民心还是逆民心。这是他的人本思想的必然表现,也是他执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9月所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使政策法令顺应民心,而不是违背民意,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牢牢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坚决做到开门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这里,首先有个立足点和出发点问题,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作决策,谋发展,同时还要坚持统筹兼顾,公平公正,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发达地区和后进地区的关系,不同利益人群的关系。而为了做到顺从民心,正确决策,一定要坚持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办事,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听取民意,善于集中民智;还要切实发挥听证会、论证会在决策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专业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复进行科学论证,务必使决策可靠、可行。在党、政机关正式作出决定时,一定要经过领导集体的认真讨论,按照议事程序办事,不搞由少数人或个别人拍胸脯作决定,坚持由集体作出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令顺民心,切实可行,行之有效,避免折腾,少走弯路。

四、民恶忧 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管子·牧民》

这就是说:百姓厌恶忧患劳苦,我就要使他们安逸快乐;百姓厌恶贫困卑贱,我就要使他们富裕显贵;百姓厌恶危险灾祸,我就要使他们生存安定;百姓厌恶灭种绝后,我就要使他们生养繁衍。能使百姓安逸快乐,他们就会为上而任劳任怨;能使百姓富裕显贵,他们就会为此忍受暂时的贫贱;能使百姓生存安定,他们就会为此而赴汤蹈火;能使百姓生养繁衍,他们就会为此而献出生命。所以能顺从百姓的四种欲望,那么远方的百姓也会感到新近而来归附;要是实行百姓厌恶的四种东西,而使他们陷于那种境地,那么原本亲近的民众也会背叛逃离。由此可见,懂得给予就是取得的道理,做到欲取先予,是理政治国的法宝。

管仲十分重视研究分析广大民众的心理、愿望和要求,他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是广大民众为了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他一贯强调要为民兴利除害。他在这里着重论述的四欲、四恶,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普通愿望与要求,他从中得出的为政之道和决策依据,就是要从其四欲,为民众谋福祉,去其四恶,为民众保平安。这些可以说是予,给予民众的利益和好处,为民众创造的良好生存环境。这样民众就会尽心竭力为国家出力效劳,为国家贡献出一切。这就是国家所取得的好处,所得到的报答。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予和取的关系,实行先予后取的政策。毛泽东同志对此十分重视,在论述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时就强调指出: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也一再强调处理好取和予的关系,在三农问题上,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更是适应新时代新情况的新创举。还要指出,管仲在论述予与取的关系时,其内涵很深广,不仅指经济,指民生,而且包含社会治理、和谐安全、政治清明、执法严明等等,总而言之,凡是人民所期盼的、所要求的,就是我们要努力去做的,要使其实现的;凡是人民所厌恶的、所反对的,就是我们应当设法改进的,务必加以消除的。总之一句话,一切要以人民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

《管子·牧民》

这就是说,驾驭和治理人民所要掌握的用以指挥方向的马缰绳,就在于君主喜欢什么、看重什么;引导民众走向何方的门径,就在于君主提倡什么、追求什么;号召和吸引民众的途径,就在于君主爱好什么、厌恶什么。

管子的这段论述,旨在告诫管理国家大事的人,从君王到各级官吏,要端正指导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对于所贵、所先、所好、所恶要有明确的态度,把握正确导向,明确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喜好什么,厌恶什么,牢牢掌握工作中的先后轻重,切实做到爱憎分明,才能在理政治国中紧紧抓住驭马的缰绳,也可以说才能抓住治国安邦的总纲,从而做到纲举目张,引导人群走上正道,把社会治理好,把国家建设好。管子的这些论述,在今天仍然值得重视,而且应当引起各级干部的深思,从各方面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行,在工作中,在社会活动中,在与群众接触中,以自己的言行体现出崇高的追求、亲民的风貌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好地引导群众奋发向上,弘扬新的社会风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正能量。

六、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管子·形势》

这就是说,骄傲自大,喜好独断专行,是办事的祸害。在本文中,他还指出:譕(通谋,指谋虑)臣者可以远举;顾忧(顾虑后患、考虑周全)者可与致道。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举长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也。欲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这就是说:深谋远虑的人可以共图长远大计,思考周全的人可以共同推行理政治国之道。那种贪图速效而只顾眼前利益的人,走开了就不必召他回来,这种人不能筹划大事、谋取长远利益的人能有远见卓识,能决断大事的人能得到群众的信赖。要得到人们的信行与怀念,就一定要坚持实行德政而不可厌倦。

管子在这里阐述的是为政者的修养、眼界、胸怀、思想作风问题。他不仅尖锐地批评了骄傲自大、独断专行的领导作风,认为它是治理国事中的一大祸害,而且强调指出了善于深谋远虑,利弊得失考虑周全、目光远大不图一时之功、善行决断大事的人,才能正确推行治国之道,并且获得群众的依赖与怀念。概括地说,既是反对,狂妄专断,刚愎自用倡导胸怀全面,多谋善断。这确实是狠有足地的。当今的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推进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和社会矛盾突现的复杂局面,在作决策、定项目,处理多种问题时,应敞开胸襟,虚怀若谷,多听各方意见,努力做到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这才是成事的根本之道,民众之大幸。

七、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管子·形势》

这就是说:对当今的社会有怀疑,可以考察古代的情况,不了解未来会是怎么样,可以回顾、观察以往的历史。万事万物的本性,情况虽然不同,但其道理和归宿却是相同的,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我们知道,管仲不仅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而且认为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还不可能科学地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但他强调要按天道办事,他的思想和举措是适应春秋早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所以,管仲在论述社会发展趋势的《形势》篇中告诫疑今者和不知未来者,要很好考察、审视以往的历史,从中可以得到鉴古知今、开创未来的教益。

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学习历史,迈向未来。我们党历来强调学习、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因为今天和未来是从过去的历史走过来的,今人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实践、历史的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前进的。所以,一定要重视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前进的方向,发挥解疑释惑的作用,资政育人的作用,解决好现实生活中提出的种种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前进。

 

(作者简介:陆德生,安徽省人大原秘书长)

上一条:重商主义思想视野下一匡天下思想的时代解读      下一条:论《管子》婚姻立法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