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再论鲍叔牙后裔徽商的孝文化

来源:刘国旗    时间:2020/5/7 15:32:57


再论鲍叔牙后裔徽商的孝文化

 周怀宇  樊 程

 

鲍叔牙后代迁移徽州,徽州鲍氏家族的统谱、会谱、宗谱、族谱、家谱中均有记载。

根据《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序》记载,棠樾鲍氏的祖先是青州人,因西晋青州大乱,携子孙迁至新安。棠樾鲍氏来自青州。古代青州,《禹贡》中的九州岛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海岱惟青州,含今泰山到沿海地带。

至宋,文学荣公建别墅于棠樾。越四世,而居美、居安二公,自州之西门徙焉。二公之弟居仁公徙蜀源,传五世,而昌孙公徙岩寺镇。因此,荣公、居仁公以及昌孙公分别为堂樾鲍氏三族的祖先,而断自荣公为始祖。

自宋代,鲍氏宗族的始祖荣公迁徙至歙县棠樾,经过百余年的繁衍与发展,不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而且名人辈出。

明清时期,棠樾鲍氏宗族发展为著名的望族,在经济和文化上有很多建树。尤其是在践行孝文化方面,有很多作为。今天考察他们在孝文化方面的作为,对于十八大指出的五位一体,加强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优化环境建设或许有一些借鉴。

依据乾隆和嘉庆年间编修的《重编歙邑棠樾鲍氏三族宗谱》和《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中,关于棠樾鲍氏宗族孝道的记载,其内容十分丰富,值得认真总结。

1、孝文化铸造商业文化之魂 

棠樾鲍氏祠堂的文献《世孝祠记》记载:孝者,百行之原也。这是鲍氏对于孝道的基本认识。在这一基本观点支配下,鲍氏十分重视旌表宗族的上下孝行人物,包含历代的孝行人物,敬述先德,用勖后人,于宗祠外别建世孝祠,合累世孝子之主祀焉。在《世孝祠记》中记载了鲍氏宗族在各朝各代闻名于乡里孝子贤孙的事迹。

宋元之际,宗岩公与子寿孙公,遇贼龙山,争死,获免也。[元代元风公尝弃妻子,负母入山避乱,乱定归,妻子俱无恙。 

明代,鲍氏名宦鲍象贤之祖父灿公,吮母疽,获愈;叙亷公病,三刲股疗之。后父殁,其榇左墙茁三异葩。

清代,逢昌公又以孝行受旌,朝廷并赐建旌表孝子鲍逢昌坊。

棠樾鲍氏孝道观在支配商业发展方面,具有文化资源的意义。明清时期,由于棠樾鲍氏宗族子弟大量外出经商,孝道成为商业文化的宏大精神资源,在鲍氏日趋兴隆的商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鲍氏家族的历史证明,传统孝文化不仅能够和谐家族,广结善缘于乡里,也能够理财,经商,措之天下无所不行。本于其敬也,敬发乎情者也,尽则诚信,诚积中而容作于外,施于人而人顺也。

清代棠樾鲍氏宗族的大盐商鲍志道与鲍启运、鲍漱芳父子,他们经商的致富的全过程,都体现了孝道的文化资源。

鲍志道为了赡养穷困的母亲,不辞年少,11岁,走出大山,奔波江西、浙江、扬州、湖北,学商、经商。

鲍志道出门时,没有盘缠,向别人借钱,一天转下来,没有借到分文。志道母亲从箱柜底层拿出一直珍藏着志道婴儿时的穿戴,将他小时候虎头帽上镶嵌着的那枚康熙通宝铜钱取下,放到志道的手心里,语重心长地说:这是家中仅剩的一文铜钱了。今天给你,以后咱家的兴旺就要看你了!志道眼含热泪,扑通跪地,抱着娘的腿,珍重地收下这一文钱。

鲍志道翻山越岭,徒步往江西鄱阳。听说,投奔那边做生意的乡亲,一路上,渴了饮山泉,饿了吃冷饭团,困了就在树底下歇会儿,在鄱阳,志道一边帮人打工,一边学习会计。后来辗转到浙江金华做些小生意。再后来,从金华到扬州,从扬州又转徙湖北。20岁时,在扬州应聘当上了一个大盐商的经理,逐渐有了一点积累,投资盐业,凭他一颗孝心,处事公允、急公好义,赢得了商业圈信任和,声誉日益高涨,终于成为家资累至巨万的盐商。

鲍志道因为资金雄厚,盐引业务多,出任两淮总商二十年。巨富之后,坚持孝道,生活勤俭,重礼好义,始终没有忘记宗族重孝的传统,屡次捐赠义田,大修祠堂等实际行动践行孝道,传承和发扬了鲍氏宗族世代的孝道精神,进一步促进了棠樾鲍氏宗族的繁荣与发展。

孝文化在经商过程中,有很多精神资源,直接演绎为诚信、公道、和气生财、童叟无欺;在经营种类方面,医药、盐茶等直接为民生服务的行业。获得利润反馈家乡、反哺同宗子弟,反哺教育事业、修桥铺路等公共事业,修建祠堂、祖坟等。

2、孝文化之魂支撑徽商的辉煌 

清代棠樾鲍氏宗族商人的孝道很突出。不只是上述鲍志道一宗。 

棠樾鲍氏宗族子弟,早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开始外出经商,逐渐形成举族经商的传统。这也是明清中国东南地区资本经济萌芽使然。

在历史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徽州也有自身的特殊因素,本土地区,山多地少,生活贫困。面对商品经济发展,徽州人们,乃至鲍氏宗族子弟为了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供养父母,不得不外出经商。

徽州商人,不管走到哪里,他们有徽州宗族的烙印:即使远离故乡,也仍未忘记敬宗庙、祭祖等各种孝道。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即是对宗族及父母兄弟的责任义务,竭力尽孝。

棠樾十纨裤子弟鲍汪如,洪武时官府举其出仕,他辞而不就,后游历四方,开始经商。在当时能够辞官不就,坚持经商,这是鲍氏宗族子弟践行孝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经商很苦、很累。但是为了争取家庭和家族的经济命运,他们毅然选择经商。

十三世祖鲍万善,汪如公子,经营商业,积累起家。

十四世祖鲍邦灿,万善公第三子,曾经挟资经商于外乡,致富后,回归家乡,尽心尽力地侍奉有足疾的母亲,甚至吮母足疽,为人称颂,后闻于朝,嘉靖时建坊以旌表。

十五世祖鲍光祖,虽然经商往来于外地,但一直承担着终身侍奉父亲的职责。清代,随着棠樾鲍氏宗族外出经商的人数增多,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不但没有忘记为人子女,为宗族子弟的职责,而且,这些宗族商人还将经商获得的财富,尽孝于父母,造福于宗族,将经商与尽孝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践行孝道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鲍文玉,家本富饶,但由于其父时遭家仆盗葬事,吁讼不休,家渐贫困,文玉为了家人的生活,行贾于外,转徙瓯粤间。明清之际的鲍寅宾亦是家道中落,而兄弟四人,父卒于栝苍,奉丧还里,敦勖两弟读书励行,皆为邑诸生。而自与其季(弟)服贾,以养母。可见,清代徽州宗族子弟为了摆脱家庭困境,让父母更好的安享晚年,采取经商的途径致富,以尽孝道。

清代棠樾鲍氏宗族不仅用经商的途径,赚取钱财,尽孝于父母。富裕之后鲍氏宗族商人,还为自己的宗族做出种种义举,将义行与孝行相结合,以表达尊祖敬宗之意,彰显孝道。

清代嘉庆年间,鲍氏宗族内部设置有节俭户田、体源户田、敦本户田三种义田,共1300余亩,数量巨大,都是由宗族商人捐赠设置的,以用于救济族内不同人群的公共产业。

体源户和敦本户都由商人鲍启运连续多年捐赀设置,共1200余亩。两种义田的田租分别用来救济族内鳏寡孤独之人,以及荒年青黄不接的贫困之人。正如《支谱》中《宪示》所讲:“鲍启运承父训,睦恤宗支,先从积蓄,以赡四穷。兹又增捐,而具周贫乏,力敦六行,孝义两全[9]。可见,经商富裕之后的族人鲍启运谨记父亲教导,为宗族谋利益,是对父亲尽孝。而其捐赀置田给宗族,为有共同祖先的族人服务,是传统的宗族观念所驱使的,这亦是尊祖敬宗的孝道之举。

节俭户田是大商人鲍志道之妻汪氏设立,专门用于救济族内的妇女,其田租分配原则是按宣忠堂三大房女眷公分,除去不要此谷者,总按要者名数均匀分派。所有男丁、童稚、暨未出嫁女,一概不分。节俭户田表面上救济的是贫困的女眷,而徽州宗族妇女较为传统,在丈夫外出经商之后,更是承担起了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的职责。所以,实际上该义田亦救济了妇女所在的整个家庭,此义行亦是彰显孝道的一种表现。

经商之路艰辛万苦,许多徽州宗族子弟远在外经商,客死他乡,其子却能千里寻父,以尽孝道。例如据《鲍恩锡公偕配吴孺人伯子德成公墓表》记载,鲍公经商在外,不久病逝于大梁,其子德成公痛父卒于客邸也,哀毁骨立,走数千里,抚榇归。之后,德成公子承父业,仍经商于楚地,并由子鲍质庵随从,最后卒于汉上,质庵偕其伯氏、仲氏扶榇返徽,迢迢千里,惊涛拍天,断岸荒驿,维舟而哭。[质庵送父还乡后,供养老母,终其身。无论是跟随父亲在外经商,还是回乡面对家中年迈的母亲,徽州宗族子弟都能竭尽全力,尽自己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太学生鲍梅峰更是做到了这一点,父客汉皋,梅峰在家奉母甚谨。母多疾,床第汤药,梅峰必躬亲。鲍梅峰不仅侍奉家中母亲如此尽心尽力,对在外经商的父亲,亦是如此,闻父病,不假装束,轻身赴楚。凡二千里,不数日得见父,父为之欢乐。

清代徽州宗族子弟经商于全国各地,远离家乡,即使如此,无论是自己,还是子嗣,面对亲人,都要极力侍奉,孝顺恭敬,尽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3、修建宗祠、宗谱、牌坊,光大孝文化 

棠樾鲍氏宗族以孝闻名于徽州,世代传承孝道。北宋年间迁入歙县棠樾的鲍氏宗族,自始祖荣公起,世代以孝义传家,并着称于徽州。清嘉庆年间鲍志道修建的世孝祠,就是棠樾鲍氏宗族以孝名世的专祠。棠樾鲍氏宗族世孝祠的修建,向后世子孙彰显先人的孝行,让子孙后代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孝道精神,践行孝道。

祠堂是族人遵循朱熹《家礼》祭祀的地方,祠祭是子孙们尊祖敬宗的重要表现。因此,徽州宗族十分重视祠堂建设,而清代宗族子弟中富商的慷慨解囊起了重要作用。

清代嘉庆年间,徽州歙县棠樾鲍氏的大盐商鲍志道和鲍漱芳父子出资重新修建了万四公祠,俗称男祠,只奉男主,不祔女主。鲍志道的胞弟鲍启运为了女性祖先之灵有所依托,建造清懿堂,俗称女祠。徽州商人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以及对宗族的归属感,出资修建祠堂,让子孙后代都铭记祖先恩德。更有甚者,为了向宗族子弟宣扬孝道,大盐商鲍志道还专门为棠樾鲍氏宗族历代孝子建了一座世孝祠。 

无论是清代徽州宗族商人给宗族捐赠义田,还是修建祠堂,这些义举都表达了宗族子弟尊祖敬宗、彰显孝道之意,是孝行的重要表现形式。

修谱,就是修撰家史,是敬宗庙、恭祖旧的家庭历史总结,其意义在于继承先祖的优秀意志,激励后人奋发图强。鲍氏宗族修谱立传,宣扬孝道,凝聚族人之心,谱牒收集很多孝子贤孙的资料,为有孝行的宗族子弟立传。清代棠樾鲍氏宗族于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两次修谱,分别为《重编歙邑棠樾鲍氏三族宗谱》和《堂樾鲍氏宣忠堂支谱》。赵华富先生在《徽州宗族研究》一书对程尚宽《新安名族志》中记载的40个宗族的忠孝楷模进行统计,棠樾鲍氏宗族,有科第仕宦37人,孝子贤孙3人,节妇烈女16人,隐德义行者17人,儒林著述者3人,其在统计的40个宗族中名列前茅。宗族通过对这些忠孝楷模的记载,宣扬了传统的孝文化。

清代徽州宗族孝文化,对整个徽州宗族的建设和管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代徽州宗族为了凝聚外出经商的宗族子弟之心,收集散居各处的族人,宣扬尊祖敬宗的孝道精神,大修谱牒,强化宗族观念。此外,清代徽州宗族还在族谱的编纂中,加入了族规家法等内容,尤其是对族人们践行孝道的规范。棠樾鲍氏宗族的《宗谱》与《支谱》中虽未有明确的族规家法,但是在义田《公议敦本户规条》和《公议体源户规条》中,是有含族规家法的内容,如:对孀居有子的妇人,给予义田;而孀居亲戚家者,不准领给;盗卖祖坟者,永不准给等等,间接宣扬了孝道,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宗族统治。

牌坊,是徽州的孝道文化的重要特征。棠樾鲍氏宗族的以孝闻名乡里,因此也得到朝廷重视,特赐孝子坊,以旌表鲍氏宗族的孝行。歙县远近驰名的七座棠樾鲍氏牌坊群中,包括鲍宗岩父子的慈孝坊,孝子鲍灿的忠孝坊,旌表孝子鲍逢昌坊,以及因大盐商鲍志道父子为尊祖敬宗,彰显孝道,大行义举而建的乐善好施坊,四座旌表鲍氏宗族孝义行为的牌坊,其中清代两座。可见,孝子坊所占比例之大,也表明了鲍氏宗族及朝廷对孝道的大力提倡和宣扬。

4、建构家族礼仪,发展孝文化 

棠樾鲍氏宗族极重家族礼仪,以彰显孝道。礼是封建纲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规定。其中,尤其是冠、婚、丧、祭的家族四礼,徽州宗族十分重视,并用大量篇幅,在家谱中进行详细阐述。而在家族庄严肃穆的礼仪规范中,无论是祭祀祖先的大礼,还是家庭中尊老爱幼等细小的礼节,无疑不彰显出对祖宗、对父母的孝道精神,棠樾鲍氏在《世孝祠记》中,记载了宗族祭礼的规定:以每岁季春、季冬朔日举行祭礼,通族咸至,俾自幼习知父慈子孝之道,不待冠后而后祭也。

祭祖,是家礼的组成部分。《世孝祠记》记载,孝然后能事宗庙,同样道理,敬宗庙能够进一步激发孝心孝行。棠樾鲍氏宗族在《支谱》卷十七祀事中,用整整一卷详细叙述了其祭拜祖先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规范祭祖的礼仪。鲍氏宗族提倡尊祖敬宗,族人终身都要参与祠祭,习知礼仪的规定,未冠八岁以上,即命与祭,俾自幼习知礼节。年七十老人不能行礼者,准祭后补拜。而由于祠堂祭祖是宗族最隆重的大典,参加祭祀的宗族支丁,必须衣冠整肃,庄严肃穆。据《宗谱》卷一八三中的《棠樾西畴书院仪礼》规定:当祭,乃祖考陟降之时,各派子孙俱要肃恭致敬,不许喧哗忿争,不许讪言嬉笑。助祭人违者,罚银三分;执事人等违者,罚银五分,送祠公用。可见,鲍氏宗族在祭拜祖先时对严肃恭敬的遵守礼仪是十分重视的,同时这也是鲍氏宗族对族人们尊祖敬宗孝道精神的重视与彰显。

棠樾鲍氏宗族对家礼的规范和重视,使得宗族子弟都严格的遵守家族的礼仪和规范。如鲍宗叔则生平最重宗祊,春秋尝享拜跪祗肃,湘芼苹藻,必以洁诚。岁率子弟洒扫坟茔,不以年老而求逸也。可见鲍宗叔在面对宗庙祭祀时,十分谨慎严肃,严格遵守家礼,以表达其尊祖敬宗的孝意。其次,在家庭行事中,鲍氏宗族子弟也极力遵守礼仪,以尽孝道。鲍翁苍成事奉父亲左右,不论寒暑,并且执礼不愆,不让自己在侍奉父亲时,有任何礼仪的过失。鲍氏宗族子弟在家庭生活中按照宗族要求的礼仪规范严格行事,更是用实际行动彰显孝道。

5、妇女层面的孝文化独放异彩 

明清时期,由于宋元时期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徽州地区外出的宗族商人众多,促使清代在徽州宗族妇女间,节烈风气盛行,正如陆林、焦华富在《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这篇文章中所统计的,仅歙一邑,历代受旌表的烈女节妇,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竟有7098人。节妇在夫亡守寡之后,她们要对死者和生者承担许多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尽孝是最重要的。《孟子·离娄上》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节妇们已经丧失了夫君,但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除了要守贞节外,有孩子的妇人,还要将夫君留下的孤子抚养成人,这样才算尽孝道。《宗谱》卷三《节烈》规定:节烈之纪以昭妇贞示阃,则其曾蒙旌典,及合例未蒙旌者,即详载于小传,后复表而揭诸编首之。但是,有年已三十丧夫砥节,抚孤有成者,虽未合例,亦得附。可见,在清代徽州宗族妇女上谱立传的规范中,对抚孤节妇的重视和提倡。此外,节妇在丈夫去逝之后,还要尽心奉养长辈,以尽孝道。

同样,清代徽州宗族妇女面对远在外地经商的夫君,更要承担起孝敬长辈、抚养后代等家庭的重要责任。如:《鲍烈妇徐氏传》记载:烈妇徐氏的丈夫鲍观澳贾客外,妇独养姑。鲍恩锡公的妻子吴太君亦是如此,在丈夫客居他乡经商后,则舅殁,事姑尤谨。除了尽心尽力的奉养亲人,还教育儿子要孝顺父母。吴太君的儿子德成公受母命经商在外,帮助父亲。父卒后,行千里送亲归。回家后,侍奉母亲亦竭力尽孝。而雪崖公的妻子鲍安人除了衷心侍奉舅姑外,在家道中落,夫君外出经商之后,更是勤纺绩,脱簪珥,以奉堂上欢,不使雪公有内顾忧,并因此得到了公婆的称赞:吾妇孝不殊我儿在侧也。康熙甲寅,三藩叛乱,福建贼寇入新安,安人独奉太安人逃避,途遇贼劫之,安人泣告曰:吾姑也,幸勿杀,杀我可也。贼寇被安人的孝行感动,舍其而去。

清代徽州宗族子弟外出经商之后,妇女在家庭中承担了十分重要的责任,她们不仅遵守封建伦理道德,在丈夫去逝后,严守贞节,仍然要在家中孝敬父母、抚养子女,极尽孝道,传承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棠樾鲍氏宗族与孝文化的关系。一方面,孝文化促进了棠樾鲍氏宗族的发展。鲍氏宗族从中原迁至徽州,本身就带有以孝为核心的儒家传统文化。而在徽州这个相对封闭的地区,鲍氏宗族世世代代以孝义传家,不仅得到了朝廷的旌表,并因此以慈孝之名,闻名于徽州。尤其到明清时期,徽商盛行,棠樾鲍氏宗族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由于受宗族孝道精神的影响,富裕之后的鲍氏宗族子弟多行义举,反哺宗族,为宗族捐置义田,修建祠堂,不仅凝聚宗族人心,还促进了棠樾鲍氏宗族经济的繁荣,极大的提高了棠樾鲍氏宗族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使得棠樾鲍氏宗族发展到鼎盛。

另一方面,棠樾鲍氏宗族对孝道的实际践行,也将孝文化发扬光大。棠樾鲍氏宗族世代传承孝文化,不因朝代的更替而中断。不仅如此,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外出经商的宗族子弟增多,为了加强宗族统治,棠樾鲍氏宗族更加重视孝文化,通过纂修谱牒,修建祠堂、牌坊等多种方式宣扬孝道精神,将孝文化发扬光大。而在宗族孝道精神的影响下,外出的棠樾鲍氏宗族商人,以及在家持家的宗族妇女对“孝”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践行,这些都使得棠樾鲍氏宗族孝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宣扬与传承,并发展到兴盛。

 

                      

(作者简介:周怀宇,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樊程,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

上一条:合肥一中下迁颍上办学纪略      下一条:安徽的管子,中国的管理,世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