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合肥一中下迁颍上办学纪略

来源:刘国旗    时间:2022/8/16 15:16:30


合肥一中下迁颍上办学纪略

曹继安

我上中学的时期,正逢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所幸的是我赶上合肥一中下迁到十八里铺中学办学的机遇,高中阶段由合肥一中老师教给我丰富的知识,对我后来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四十多年过去了,但那些令人涕笑皆非的往事仍记忆犹新。

一、下迁的时代背景

19665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全国各地、各部门掀起文革热潮,大字报、大辩论、大游行、大串连在全国相继展开。

安徽也和全国形势一样,各机关、单位、工厂、学校的人员,大多分为两派,成立红卫兵组织,停工停课闹革命。1966827日,合工大造反派的学生上街游行,在长江路与群众发生冲突,造成了流血事件(即八二七事件),各大、中学校也不断出现批斗、打闹、抄家等暴力事件。1967126日,省委、省政府被造反派夺权。19678月,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来安徽支左,成立了省军管会,往各县、各单位派驻了军宣队,制止了武斗,强力推进各派的大联合。19684月,安徽省及各市、县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并按中央要求抓革命、促生产,完成斗、批、改任务,动员大批干部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根据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一批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校下迁到基层办学。1968年冬天,合肥一中的领导、教职员工(长期生病的除外),携带教具、图书、课桌椅、实验仪器等,一起下迁到颍上县农村办学。

二、在颍上办学经历

合肥一中教职员初到颍上,按照当地文教局革委会的安排,先将人员和教学器材拉到城西十八里铺中学。这里原是一所只有四个班级的初级中学,两幢砖瓦结构的平房教室,一幢教工宿舍,教学生活条件十分简陋,每间宿舍安排4人,还住不下,剩余教职员只能暂时住在教室里。带来的图书、仪器等,只好堆放在铺了二层砖头的操场一角,上面盖上一层绿色雨布。一周后,县里决定将合肥一中下迁的老师分配18人到县东夏桥中学,分配18人到鲁口中学,又将十八里铺中学当地教职员调往周边学校,腾出校舍,才让合肥一中下迁的其余36人有了安身之处,校名仍叫颍上县十八里铺中学。

19692月,县文教局和十八里铺公社共同筹资,为学校新建一幢教工宿舍、一个食堂,基本解决了下迁教工的食宿问题。公社革委会选派了几名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参与学校管理。为不浪费人才,周边群众要求立即招生。校长阎建民、教导主任周禄英(时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周纯麟之妹)经请示县革委会,决定春季招收了两个初三班学生。经过两个多月的教学,广大学生及其家长普遍反映合肥一中教学水平非同一般,每个老师都知识丰富,才华横溢,因材施教,管理有方,是当地教师不能与之比拟的。应广大群众和公社革委会请求,县里决定扩大十八里铺中学办学规模,投资扩建校舍,充分利用合肥一中师资,为地方多培育人才。

19695月初,十八里铺中学发出广告,经统一闭卷考试,从中筛选了180名老三届初中毕业生入学,编为三个高一教学班。这些学生分别来自颍上一中、颍上二中、润河中学、耿棚中学、六十铺中学等校的初中毕业生。我所在的高中试点班的老师,都是合肥一中拔尖的优秀教师。语文教师吕新昌,巢湖人,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政治老师苏平凡,滁州人,华东师大毕业,后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数学老师吴知技,合肥人,华东师大数学系毕业,后任安徽省教材审编室主任;物理老师谈欣伯,上海人,华东师大物理系毕业,后到阜师院任教授;化学老师周禄英,华东师大化学系毕业,合肥一中的教导主任;英语老师陶本玉,后奉调到坦桑尼亚大使馆任翻译、秘书;历史老师、班主任章正良,安徽全椒人,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后任合肥一中校长;社会服务带队导师鲍传奇,六安人,后任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

这些老师知识渊博,德才兼备,备课认真,教学灵活,批改作业细致,课堂要求严格。在那打破师道尊严、社会秩序混乱时期,仍然严肃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甚至课堂提问时答不好问题,不论男生、女生都得站着听课。这样也得罪了一些学生。1970年春天,学生会发起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活动,筹备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批斗谈欣伯老师,我时任学生会副主席、高一(1)班班长,事前曾暗示谈老师躲避,谈老师起初不理解,后来还是在批斗会那天起早离开学校,批斗会没有开成。傍晚他回到学校,看到操场上打倒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谈欣伯”的横幅会标时,才明白我叫他离校的原因。当时,在广大农村中尊师尚德的观念还很浓厚,听到学生批判老师的消息后,很多家长都教训自己的孩子不能批判老师,不准在校胡闹。从此,学生尊敬师长,教工关爱学生的校风逐渐形成,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如同一家人。后来,谈欣伯老师主动找我,每晚给我补一个小时的物理或数学课,直到我毕业离校,使我终生受益。

当时学校的教学计划,是由校领导、贫下中农代表和公社领导共同商定。按照毛主席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工、学农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教导,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成立了学工、学农、学医及大批判小组。学工小组由物理教师谈欣伯带我和十几个同学,到十八里铺医院、粮站、合作社等单位排布输电线路、安装电灯;谈老师带吴本乐等同学到拖拉机站学开拖拉机;学农组由陶福老师带队到附近生产队助民劳动,帮助农民锄地、施用化肥、收割庄稼;还在20亩学校实验田里试种高产作物,将校地收入补助给困难学生。由鲍传琪老师带领学医组到医院、诊所学习医药常识、针炙技术,然后到农村为患者针炙治病。由语文老师吕新昌、李建民辅导,选用我和苏平吉(苏平凡老师胞弟)、徐克利、胡永全、朱家良5人组成写作组,负责主办学校节日专刊、校内简报、为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写稿件。每到寒、署假语文老师李建民都叫我住在他屋,给他看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和史地书籍任我阅读。这对于我这个农民子弟来说,就像涉入知识海洋,每天都读到深夜还舍不得休息。那时,虽然我们学习时间 很紧张,但也感到了生活很充实,确实学到了不少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当时学校的教学管理井然有序,而校产管理却很混乱。由于学校没有院墙,没有图书室、仪器室,校外人能随便出入,地方机关没人管理,外地老师不敢管理,导致校产教具时常失盗。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成立了护校队(我是其中成员之一),在白天防盗、拒要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在夜晚偷盗现象仍有发生。有一天下午正在上课,我隔着教室玻璃窗看到有人拉开堆放图书的雨布,往他携带的粪箕子里扔书。我立即招呼几个大个子同学赶了过去,那人挎起书向校后跑去,我们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校北边小范庄,才把被偷的图书夺回来。其中有一本《热力学》对我们学物理有辅导作用,我与老师说想借阅读这本书,老师说:你先保存吧,反正现在堆那也没用。不料这本书后来起了大作用。七年后,我到阜师院物理系读书时,师院没有现成的热学教材,热学老师陈志中将该书摘要刻印成册,发给我们做热力学经典教材。

197011月,合肥一中的老校长阎建民调往颍上县委任副书记,将原六十铺中学校长陈玉璧调到十八里铺中学任校长,教师还是合肥一中下迁的那36名教师,将一名部队转业的老营长李士业分到十八里铺中学任政工组长,万绍伟调任总务主任,校领导班子趋于配套,教学质量继续提升。1970年冬天,在老校长阎建民的协调下,县里给十八里铺中学调拨了基建经费,增建校舍。按照学校的安排,在数学老师吴知技的指导下,由我绘制了两幢砖瓦结构教室的简易图纸,由十八里铺大队的农民工负责建房。在那段时间,我们高中部的同学上课时正常上课,课余时就到建筑工地抬砖搬瓦,加快了施工进度。19712月,新建的两幢教室竣工,初、高中各招两个班新生,图书、仪器也搬入室内摆放,发挥了它应有作用。此后,每年2月都招收两个初中班、两个高中班,全校始终保持12个教学班的建制,办学声誉越来越高。

1971年夏天,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十二军军长的李德生同志视察皖北,没打地方官员招呼,特地到十八里铺中学察看合肥一中下迁办学情况,慰问一中下迁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们下迁办学成果,并承诺将年老体弱的同志分批分期调回省城,对继续留在本地为贫下中农服务的,要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和生活保障。

19721月,我们试点班高三(1)、高三(2100余名同学应届毕业。在毕业典礼大会上,学校请来原合肥一中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下放到颍上罗洋农场的高蔚青、夏光、金朔作报告,畅谈下乡锻炼的体会和收获,新老校友大多激动得流下热泪,握手、相拥,互相鼓励,表示到农村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哪里需要哪里去。随后,我们与合肥一中老师、学兄合影留念,一一惜别。与我们同时进入高中的原高一(3)班同学,因初中没学到多少知识,教学进度缓慢,达不到高中毕业水平,继续留校一年复读。1972年春节后,合肥一中下迁到十八里铺中学、夏桥中学、鲁口中学的部分教师调入颍上一中,省里又将个别年老体弱或家庭困难的原下迁的老师调回了合肥。在此后的三年中,合肥一中的老师又分三批调回合肥。直到1976年夏天,最后一名调回的老师、我的老班主任章正良才回合肥一中任新职。

三、下迁办学的意义

合肥一中下迁办学虽然时间不长,但其意义深远,成就不凡。对于今天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加强国民基地教育,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借鉴意义:

一是推动了教育资源平衡,开创了高能师资下基层的尝试合肥一中从省城下迁到贫穷落后的颍上农村办学,不仅为偏辟的淮北农村输送了德才兼备、群众期盼的优秀老师,带来了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办学精神,开创了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还为当地培训了大批合格教师和实用人材,受到广大农民的真诚欢迎和高度赞扬。体现了我国面向全民、面向未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正确的教育方向。体现了教育公平、资源共享的全民愿望,其理念和实践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仍不失借鉴和启示意义。

二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只要坚定信念,乐于奉献,也能培育出优秀人才。合肥一中下迁农村办学,政治上受到压抑、生活上非常困苦,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但他们在逆境中并没有消沉,仍然坚定信念,鼓足士气,克服重重困难,兢兢业业抓好教学,尽职尽责的为贫困农民服务。经合肥一中老师培养教育出的学生,有真才实学,毕业后很受社会欢迎。先后有王伟等100多人当上中、小学教师;朱丹群等60多人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郭化兰等47人当了国家机关、社村干部,吴本乐等13人当了拖拉机、汽车司机,曹学之等30多人成为能工巧匠,李景国等18人担任了连级以上军官。特别是首届高中试点班毕业生,先后有40多人跨入了大专院校深造,如彭海滨考入上海二军大研究生,牛学胜考入北京医科大学,李德发进入合工大,徐克利进入安徽大学,林国乐、周平进入安师大,徐永贵、尤增堂、曹继安、曹芳芝、方九英、曹慧芝、胡颍等人进入阜师院,曹成宝考入江西冶金学院,胡恩海考入安徽体育学院。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学后来都在各自岗位成为骨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奉献。

三是注重培训基层师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1970年开始,颍上县教育局都利用暑假组织中、小学老师进行业务培训,邀请合肥一中老师担任各学科辅导员,为基层教师集中辅导授课。通过示范教学、演示实验,解疑释惑,交流经验。五年间,全县有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接受了合肥一中老师的辅导培训,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为颍上中小学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上回忆虽然表达了我对合肥一中老师的崇敬和怀念,但还不能反映出合肥一中下迁办学的成就与全貌。恳请知情师友对我回忆的失当或错讹之处给予批评指正。也请教育界同仁继承和发扬合肥一中下迁办学的百折不挠、求实创新精神,为老、少、边、贫地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曹继安,颍上县政协原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

上一条:安重根:抗日百年义方兴      下一条:再论鲍叔牙后裔徽商的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