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36期 管子治国思想及对后发地区加快快崛起的历史启迪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 9:14:06


管子治国思想及对后发地区加快快崛起的历史启迪

程必定

 

【提要】本文从历史巨典《管子》中,概括出管仲在八个方面的治国思想,一是以民为本,民富国强;二是民有经产,实业富民;三是因俗而动,锐利改革;四是通于轻重,政府调控;五是四维六兴,价值导向;六是以法为法,以法治国;七是节时于政,选贤举能;八是人与天调,生态智慧。这些治国思想对如今的国家治理仍具有当代价值,尤其是对后发地区的加快崛起,更具有诸多的历史启迪。

【关键词】管仲;治国思想;后发地区;历史启迪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的联会国科教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要将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管子文化就是最应该活起来的中华文明之一,尤其是管仲相齐的治国思想,对如今的国家治理就仍具有当代价值,尤其是对后发地区的加快崛起,更具有诸多的历史启迪。

    2600多年前的齐国,是一个远离中原地区的东方诸侯国,国力并不强大,与中原地区的一些大国相比,只能算是个后发地区。然而,在管仲的辅政下很快崛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笫一个称霸的诸侯国,是中国古代后发地区快速崛起的成功典型。如今,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要加快崛起,安徽作为后发省份也要加快崛起,也应从管仲的治国思想中吸取有价值的历史启迪。

近日概览历史巨典《管子》发现, 管仲治国思想对当今后发地区加快崛起的历史启迪,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民富国强

    管仲是中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以民为本为治国理念的政治家,并把民富摆在首位,以民富作为强国的基础,在相齐40年间一以贯之,齐国因此很快崛起而成为强国,在如今,对后发地区加快崛起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在历史巨典《管子》中,阐述以民为本,民富才能国强治国理念的篇章很多,内容也很丰富。比如,开篇《牧民》﹙以下凡引自《管子》的,只注篇名﹚就明确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将民心的向背作为国家兴衰的直接原因,是以民为本治国理念最深刻、通俗的解释,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不简单的。如何才能得民心呢? 管仲的办法是使民众富起来,如在《治国》篇就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呢?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民富与国家有什么关系呢?《霸言》篇说得明白:夫霸王之所始,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显然,以民为本了,而民众富了,国家就会巩固强大起来,这是自然的因果关系。管仲正是遵循这样的因果规律理政,齐国才很快地強大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也逐渐富起来,但是,富裕程度并不高,而且贫富差距还呈扩大之势。如201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巳达56.89万亿元,约9.02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仅6620美元,只居世界88位,而且,少数人越来越富,居民收入差距程度也处世界高位,可统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1978年的2.57,扩大到2012年的3.10,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 尚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安徽虽然是中国改革的发源地,但人民的收入不仅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而且,从1978年到2002年, 差距还呈扩大趋势,如安徽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为66.45﹪, 2002年下降到61.04﹪,2003年以后差距才开始逐年缩小,但2013年也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89﹪。可以说, 从民富的角度看,中国还是世界后发国家, 安徽还是我国的后发省份,还应汲取管仲以民为本,民富才能国强、省强的理念,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安徽。

 

二、民有经产,实业富民

如何才能富民呢?管仲的做法是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农业,同时也积极发展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对外贸易等实业,走的是实业富民的强国道路。这是千古不变的正确道路,对如今后发地区加快崛起仍具有仍有启迪意义。

在《管子》现存的76篇文章中,有30篇文章专讲经济或较多地涉及到经济,说明发展经济、实业富民在管仲治国的思想和实践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春秋奴隶社会末期,管仲主张人民要有产业才能发展经济,他称之为民有经产。如《重令》篇就明确指出,朝有经臣,国有经俗,民有经产。经乃稳定可靠之意, 民有经产即民众要有稳定可靠的私人产业,这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治国思想。民怎样有经产呢?管仲解释为畜长树艺,务时殖谷,力农垦草﹙见《重令》﹚,也就是开垦荒地, 抓紧农时,努力生产五谷;而且强调粟者,王之本事,人主之大务﹙见《治国》﹚,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此外,在《海王》、《国蓄》、《山国轨》等篇,还有鼓励民众发展盐铁等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对外贸易等实业的论述,可谓凡是当时技术能及、能使民富的实业,都是管仲极力支持的。如此实业富民,齐国也就很快富强起来。

如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应该走民有经产、实业富民的发展道路。在农村,我国坚持耕地承包政策长期不变,保证了农民有经产;在城市,国家支持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城市居民也有了经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和混合经济,更多的城乡居民有资产、有实业。如到2013年,我国有私营企业1100万户,个体经济4436万户,有经产、有实业的中产阶层正在我国发展壮大,国家的富强就有了雄厚的民间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实体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常被忽视,一些投资者为获暴利,将大批资金由实体经济转移到房地产及虚拟经济,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性质没有改变,农地非农化倾向加大,粮食自给率下降到90﹪以下。2600多年前管仲民有经产、实业富民的历史启迪告诉我们,必须保护私人产权鼓励发展实体经济,挤净经济中的泡沫;必须保护农民的利益扶持农业尤其粮食生产,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已的手中。安徽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更应要培育民间资产,发展民营实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全省崛起。

 

三、因俗而动,锐利改革

   管仲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古代改革家,他是在齐国混乱与衰退情况下任相的,而要富民强国,必须改革, 在实践中改革也获得了成功,这对当今后发地区加快崛起尤具有特别重要的启迪意义。

史称管仲任齐相执政后,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之﹙见《国语·齐语》﹚。如何择其善者而业之呢?管仲的概括是因俗而动,如《正世》篇有记, 管仲的改革是料事务,观民俗,随时而变, 因俗而动; 《国语·齐语》的概括是与俗好同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所谓俗,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事物,在奴隶社会逐渐解体的情况下,逐渐滋生的俗是带有封建社会性质的新生事物, 因俗而动、与俗好同恶的思想,就是宽容与支持新生事物的改革思想,这样的改革一定会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受到新生力量的支持,也就一定会收到富民强国的效。管仲正是以这样的指导思想锐利改革,如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的行政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寓兵于的军事制度改革,任贤使能、赏善罚罪的用人制度改革,轻徭滅税、向民让利的财政制度改革等,在《管子》一书中都有记载,改革加快了齐国走向富强的步伐。

我国经济在近期30多年获得巨大的发展,与2600年管仲相齐一样,也正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所带来的。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档期,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期,仍需要一鼓作气,继续推进改革。正因如此,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 以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一定会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安徽作为一个后发省份,更应弘扬农村大包干的改革传统,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安徽崛起进程。

 

四、通于轻重,政府调控

管仲因俗而动,锐利改革的范围比较广,在经济上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呢?我以为是通于轻重、政府调控,并且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和当代价值。

所谓轻重,亦商品价格的高低,这是管仲用中国语言在世界上第一个阐述并运用价值规律的人。在历史巨典《管子》八十六篇中,从八十篇以后的七篇都以轻重为名,但最精辟阐述轻重思想及其运用的,则是七十三篇的《国蓄》。从篇名可以看出,管仲是使国家富起的视角,发现并运用价值规律的。他说: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并指出,通于轻重,可调通民利、达到天下大治。为此,管仲提出了各种经济政策,其中最著名、最有效的经济政策是平准。所谓平准,亦即政府对粮食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在价格高时抛售、在价格低时购买,以平抑物价,打击囤商、保护百姓。在《国策》篇中,管仲对此作了阐释,并设了平准令,作为专司平准的政府机构。一方面强调要承认轻重、遵循价值规律,另一方面又强调政府要通于轻重、及时调控,这与当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是看不见手的调节、政府是看得不见手的调节如同一说。早在26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末期, 管仲在治国实践中就认识了价值规律,并不失时机地实施政府调控,是非常可贵而又难得的。正因如此,齐国上下百姓乐业、四业兴旺,府库充裕,民富国强,成为快速崛起的东方强国。

管仲通于轻重、政府调控的治国方略,对如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这两个加快与管仲通于轻重、政府调控的治国方略是一脉相承的。如今,经济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是管仲时期不比可拟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运用好政府的宏观调控, 才能保障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安徽也会受益于通于轻重、政府调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加快崛起,由一个后发省份发展成为经济强省。,

 

五、四维六兴,价值导向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人的思想会出现迷惘甚至混乱,管仲在这个时期在齐为相,他在治国中十分重视对人的教化和社会风尚的培育,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对人与社会的价值导向。研读《管子》全书,我认为,管仲的价值导向可以概括为四维六兴.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所谓四维,即礼、义、廉、耻,是在《牧民》篇提出来的。该篇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把礼、义、廉、耻比作维系国家兴亡的支柱, 用反衬的手法说明四维对国家安危的极其重要性;所谓六兴,是从道德的角度提倡兴办六件事, 是在《五辅》篇中提出来的,该篇说,德有六兴,曰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墻屋,并且指出,此谓厚其生,意即这六兴可以搞好人民的生活。尤应值得注意的是,管仲把搞好人民生活的六兴作为价值导向层面的道德问题对待,是他认为, 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而以上六兴正是民所欲,故他认为,凡此六者,德之兴也﹙见《五辅》﹚,所以他悟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深层道理。这就说明,管仲不是说教式的空谈价值导向,而是从物质层面去推进价值导向,这样的价值导向就能被人们和社会普遍接受,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向,国家才能治理好、强起来。也就是说,价值导向要有物质保障,如果说四维是价值导向的纲,那么,六兴就是值导向的目,两者以价值导向层面联起来,正可以纲兴目张,民富国强。这正是管仲以民为本、唯物务实的高明之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十分重要的。如今我们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的价值导向,也应从管仲四维六兴所体现的以民为本、唯物务实的做法中汲收借鉴, 切忌说教式的空谈,真正从人民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利益高度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安徽这样的后发地区更应如此,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得自己、对得社会、对得国家,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心投身于经济社会建设,共同推进后发地区加快崛起。

 

六、以法为法,以法治国

    中国古代是人治的社会,但不是没有法律, 据《史记》记载,早在夏时就有禹刑, 但却是刑不上大夫,不按法律办事。管仲相齐时却不一样,不仅制定了法律,而且严格按法律办事,以法为法,以法治国,这对今天尤具有继承价值和当代意义。

《管子》八十六篇,专谈以法治国的就有5篇,还有很多篇章都不同程度地讲到了以法治国问题,并且十分强调以法治国。管仲谈法不仅是讲内容,而是更强调用法、执法、亦即以法为法,以法行法。最能反映管仲这种法治思想的是《法法》篇。所谓法法,就是以法为法,以法行法。《法法》开篇就说: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意即不按法去办,事情就没有常规,法不实行,政令就得不到贯彻执行。《禁法》开篇强调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不充许人们私自议论法令制度,意在树立的权威; 《任法》篇还指出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要求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强调了司法公正; 《明法》篇更强调法度,要求从君主到百官,都要守法为之、动无非法;在《七臣》篇,管仲把百官分成七种类型,把按法办事的官员称之为 法臣, 只有这一类官员是好官,他们法断名决,无诽誉,要求百官效仿,成为法臣。所有这些阐述,强调了用法、司法、执法,亦即以法行法,才可能做到以法治国。

我们国家一向强调以法治国,国家法律体系也逐步完善,但人民群众的意见仍很大,期盼也很多,在我省也是同样如此。据省行政学院、省社科院、省徽商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的千人问卷调查表明, 有17.9﹪的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建设最不满意;问及原因何在, 有27.4﹪的社会公众认为监督机制不到位;问及自己在遭遇司法失信时的应对行为,有33.7﹪的社会公众选择没办法,这一结果是今人忧虑的。其主要原因是,法律法令没有认真执行。因此,借鉴管仲在2600多年前以法为法、以法治国的思想与做法,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像安徽这样的后发地区,更应以法为法,治理社会,以法治为基础推进后发地区崛起。

  

七、节时于政,选贤举能

    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治理国家要有正确的政策,而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要有一批贤能的政府官员。管仲相齐40年就是这样做的,他节时于政、选贤举能, 对今天也有重要的历史启迪意义。

所谓节时于政,即针对时势的需要而推行相应的政策,这是在《侈奢》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该篇有这样一段深刻的论述:不方之政,不可以为国,曲静之言,不可以为道。节时于政,与时俱矣。意即不正确的政策是不可以治国的,局限于静止的理论是不可以作为治国之道的。这就需要把握好政策与时势的关系, 针对时势的需要而提出具体政策,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管仲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在相齐40年间总是审时度势,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外交等领城主动改革,适时提出一系列政策,推进了齐国的快速崛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强国。二千多年过去了,物换星移、时代变迁,管仲那时的具体政策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他节时于政与时俱进的政策思想一直影响着以后的中国执政者,更成为历代改革者力图强国的思想资源。如今,中国共产党更把与时俱进上升到执政的指导思想高度,适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面对国内外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也是从节时于政的政策思想高度,适时推出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稳中求进。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管仲节时于政与时俱进的政策思想在当今不朽的时代价值,尤其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更需要节时于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城,与时俱进地推行符合国家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好政策。

再好的政策也要靠人去推行落实,而只有贤能的官员,才能理解好政策、认真推行落实好政策。管仲懂得这个关键点,在他相齐40年间,一贯地推行选贤举能的人才政策,尽力将贤能人才录用为政府官员。《小问》记述的傅马栈最难故事,最能说明管仲对选贤举能的重视:一天管仲陪齐恒公观看马圈,问管理马圈的小吏,在马圈里做什么事最难,小吏一时难以回答,管仲立即回答说,是用竹木编成马圈最难。因为如果先用弯曲的材料,后面只能都用弯曲的,那么,直的材料就派不上用场了,反之亦然, 弯曲的材料就派不上用场了。管仲的这个回答用意深刻,他将曲木喻作小人, 将直木喻作君子,如果国君先用小人,那么君子则退, 先用君子,那么小人则退。说明管仲总是不放过一切机会,对齐恒公选才用人进行巧妙的规劝,因为这是治理好国家的要事。正因如此,在管仲相齐期间,贤能者得到使用,好政策得到贯彻,齐国必然会快速崛起。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执政者都效法管仲选贤举能,受到历史的肯定,就充分体现了管仲的选贤举能历史价值;如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更是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不仅通过严格的程序选贤举能,将优秀人才充实到干部和公务员队伍,而且更加重视对干部和公务员的管理,在反腐倡廉、效能提升、作风改进等各个方面,都制定并逐步完善一系列的管理、考核和监督制度,最近正在全国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中央对高级干部的巡视工作,都在于提高干部和公务员的贤能水平,更体现了管仲选贤举能的当代意义。历史与现实都表明,后发国家和地区更要选贤举能,为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提供人才保障。

 

八、人与天调,生态智慧

人类文明已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普遍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生态智慧,管仲虽然处于农业文明的开始阶段,但他在治齐40年实践中所形成的生态智慧,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管仲根据那个时代的认识水平,体现他生态智慧的言论,主要是从道的高度阐述人与天的关系,响亮地提出人与天调的思想,即人的行为要顺天、适地、合时,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在《五行》篇中就明显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其原因是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形势》﹚。这里所说的其常、其则、其节,就是天、地、时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是可认识的,人们根据天、地、时的规律安排农事, 顺于天,微度人,既成其功,顺有其从﹙《势》﹚,就会大有所获。如何人与天调?管仲在治理齐国中的实践中提出有度、有禁、有治的政策。所谓有度,即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如在《权修》中就明确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因要有度,称故取民于有度,用之有止,国小虽安;所谓有禁,即主张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禁止滥捕、乱伐.如在《国准》中指出了滥捕、乱伐的严重危害,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不益民利,在《势》篇提出了不犯天时、不乱民功的要求等;所谓有治,即对自然灾害的治理, 修复自然界的生态功能,如针对农耕社会人类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水灾的问题,《水地》篇概括了古来治国的经验指出:圣人治于世也,其枢在水,如在《四时》篇中指出春天要修沟渎,夏天要除漏田,秋天要补缺塞坼,冬天要作土功之事,并置水官、匠水工,具体负责兴修水利。由于管仲的生态智慧及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了齐国的经济发展,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强国。

管仲的生态智慧是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智慧, 如今我们虽然己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但面对的生态问题却越来越多,管仲人与天调的生态智慧在当代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30多年的快速发展 ,但生态环境问题却愈发严重,据世界银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全国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而对国民健康造成的损失更难以计算。正因如此,2008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这就更需要吸收管仲人与天调的生态智慧,努力建设当代的生态文明。特别是像安徽这样的后发地区,更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后发地区崛起之路。

管仲故里颖上县长期以来自觉汲取管仲的生态智慧,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的崛起之路,不仅成为皖北地区的经济强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走在皖北地区的前列,先后获得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县城及安徽省园林县城等称号。颖上县的成功实践表明,管仲人与天调的生态智慧仍具有当代价值,很值得作为后人的我们去继承和发展,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推进后发地区的加快崛起,更好地建设美好家乡、美丽中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姜涛编著:《管子新注》,齐魯书社,2009年。

[2]《国语·齐语》﹚,见《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岳麓书社,1988年

[3]《战国策·齐策一》﹚见《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岳麓书社,1988年

[4]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程必定:《管仲的生态智慧及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载《2013年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2013年5月。

 

[作者简介]

(程必定,安徽省政府参事,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长)

上一条:总第36期 《管子·轻重》诸篇中的“讲故事”      下一条:总第36期 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