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3/31 11:01:23
中国使命:王霸并举 匡正世界
李学俊
[内容提要]
1982年,撒切尔访华演讲道:
吸引侵略者的是软弱,而不是强大。
其潜台词就是:当年英国侵犯中国不是英国的错,是中国自己的软弱。也就是说,强盗有理,被抢劫者祸该。
联合国虽然制定了《联合国宪章》来维护国际和平关系,但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关系的真正规则是:霸道通吃天下,弱国寸步难行;国际交往只有利益,没有道义。
当代世界与中国春秋时代很相似:王道不尊,霸道横行。战争、动乱、谋杀、政权颠覆高频率发生,国际关系中的道义公理原则常常被践踏。
中国正在崛起。但这个霸道横行的世界未必容许中国和平崛起,西方挖掘的修昔底德陷阱与各种遏制正横亘在面前。
面对春秋乱世,管仲辅佐齐桓公举起了尊王攘夷的道义大旗,交替使用远交近亲外交策略和;远攻近亲国际军事策略,将军事战与经济战,贸易战结合,假霸道行王道,借王道兴大道,九会诸侯,一匡天下,建立了道义至上的和平国际关系新原则。
西方主导的当代世界,已如汤因比所言,各种冲突极有可能导致人类集体自杀,而避免此悲剧的唯一出路是世界统一,能完成这个使命的就是中华文明。
世界需要遵守国际和平与公正的道义,历史赋予中华文明匡正世界使命,机遇正在到来,需要中国勇于担当。
中国已经是觉醒雄狮,应该效法齐国,敢于做世界第一的超级强国,王道与霸道并举,匡正世界。
自从国家出现,就有了国际关系与国际竞争。管仲在人类历史最早提出了国际关系与国际竞争理论,并使齐国成为春秋天下第一超级大国。
周朝分封天下后,天子不管各国政治,72国诸侯自主治理,于是自然形成天下各国自由竞争的态势。管仲认为,由于诸侯子孙不断繁衍增加而土地没有增加,于是人口增加与土地有限的矛盾导致无地可分,分封制走入绝境,于是为争夺土地的战争冲突谋杀高频率的发生。据许卓云统计,春秋259年间,仅据《左传》统计,共计发生大小战争1200余次,平均每年为4.63次强,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份仅仅78年,仅占整个期间14.67%;战争频率比战国时代平均每年高出2.73次,是战国时代( 公元前 476 ~公元前 221 年 ) 2.43倍。《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次之多,也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据许卓云统计)。
可见,春秋比战国还更加战乱频繁。
在此国际关系背景下,如何自保或胜出,是诸侯国君们最重要的问题。
管仲根据天下各国的综合战略竞争力,将各国分为三种类型:
1、控制别国的国家;2、被别国控制的国家;3、既不能控制别国、也不被控制的国家:
德盛义高,而不好把自己的名位主张强加于他人;人众兵强,而不用本国的实力制造危难和祸患;天下有大的事变,而愿意使本国走在后面;这样的国家,就是控制别国的国家。
德不盛,义不高,而好把自己的名位主张强加于他人;人不多,兵不强,而好用本国的实力制造危难和祸患;依仗同盟,偷取名利;这样的国家,必然是被别国控制的国家。
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逸亦逸,进退劳逸,与人相从;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也是不被他国控制的。
管仲以国家综合战略竞争力来划分的,因为它决定国际竞争的胜负。
毛泽东也提出了 三个世界理论: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第一世界;欧洲发达国家与日本为第二世界,发展中国家为第三世界。
不同在于,管仲将超级大国不是定义为推行霸道,而是德盛义高,而不好把自己的名位主张强加于他人;人众兵强,而不用本国的实力制造危难和祸患;天下有大的事变,而愿意使本国走在后面,即综合战略竞争力天下第一,假霸道推行王道的大国。
三、齐国国家定位:做和平天下的第一超级大国
根据三个世界理论,管仲将齐国国家定位为主导天下的第一超级大国,而不作超级霸国。
他说认为二者本质的区别是,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其结果是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且(半)者霸
管仲认为要先使齐国成为超级强国,具有综合战略竞争力的绝对优势与霸气威慑暴乱不止的国家,然后再用道义匡正天下:
霸业和王业的模式和运作是这样的。它效法上天,模仿大地,教化世人,改换朝代,创立天下制度,分列诸侯等次,使四海宾服归属,并乘时匡正天下。
它可以缩小大国的版图,纠正邪曲的国家,削弱强国,降低权重之国的地位,兼并乱国,摧残暴虐的国君:处分其罪恶,降低其地位,保护其人民,然后就统治其国家。使本国富强叫作霸,匡正诸侯国才叫作王。
所谓王者,总有其独特贤明之处。德义相同的国家,他不去攻取;道义一致的国家,他不去统治。
其本质就是:不称霸,只称王。
四、齐国外交终极目标: 匡正天下
管仲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有天道胜无天道。因此高举的道义大旗,实施一系列外交、军事与国际贸易,金融国策与谋略,九合诸侯,号令天下,建立合乎道义的国际关系准则。
(一)、齐国和平崛起策略:尊王攘夷
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国际竞争策略,占领道义制高点:
管仲道:当今天子幼弱,诸侯过于强大,只顾自己享乐,不朝见天子进贡。您应当削弱过分强大的诸侯,延续被灭绝的小国,率领天下诸侯来复兴周天子的王室。桓公说:好。
在高举尊王的道义大旗下,齐国占领了道义制高点,最大限度地获得周王室与天下各国的认可,最大限度减少了与诸侯的国际摩擦;在攘夷的旗帜下名正言顺的扩大军备,建立了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威慑天下。
(二)、外交宗旨:继绝国 扶弱国 削霸国 止暴国
管仲制定的齐国外交宗旨是继绝国,扶弱国,削霸国,止暴国, 主导天下和平,深得桓公首肯与践行:
桓公是为天下诸侯各国操劳的。
鲁国有庄公夫人与庆父作乱,两个国君被杀,绝嗣没有后代。桓公知道后,便派使高子去鲁国立僖公为君,使鲁国得以保存下来。
狄人攻伐邢国,桓公便修筑夷仪城加以封赐。使他们男女不乱杂,牛马齐备。
狄人攻伐卫国,卫国人出逃曹地,桓公修筑楚丘城来封赐它。他们的牲畜已经散失,所以桓公给予他们良马三百匹。
天下诸侯称道桓公仁义。这样,天下的诸侯知道桓公为他们服务,所以,诸侯归附桓公,好象去赶集一般。
各国诸侯的使者,总是空囊而来,满载而归。所以,用爱来钓取,用利来吸引,用信来结交,用武来威慑,于是天下小国诸侯,都服从桓公,不敢违背而来归附了。他们喜欢桓公的仁爱,又贪图桓公的货利;相信桓公的仁义,又害怕桓公的武力。桓公看到天下小国诸侯多来与自己亲睦,于是又大加施惠。可以分忧的代他们分忧,可以谋事的替他们谋事,可为动兵的替他们动兵。
攻伐谭国和莱国而不据为已有,诸侯称道他的仁。自东莱交换齐国的鱼盐于各诸侯国,使海关边卡市场只稽查而不征税,存放货物而不收捐,以为各国诸侯之利,诸侯都称道他的宽惠。
修筑蔡、郡陵、培夏、灵父丘等城,以防御戎狄之地,用来阻止戎狄向诸侯暴掠。修筑五鹿、中牟、郧、盖、牡丘等城,以保卫诸夏之地,用来表示中国的权威。
(三)、齐国外交策略:远交近亲
管仲十分重视外交,同时设立了两个外交部,分别管理齐国东西两边国家的外交事务,并派出各国驻外使节:
管仲对桓公说:隰朋聪明敏捷,可任命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胥无坚强而纯良,可任命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
桓公说:好。于是派遣公子开方到卫国,派遣季友到鲁国,派遣蒙孙到楚国出使。五年,各国诸侯都亲附了。
齐国的外交策略是:远交近亲。
对距离遥远的国家采用以礼相待方式,对距离近的国家,采用亲近的办法来对待他们。
所谓亲近和以礼相待的办法,都是用来获得天下各国拥护的国家外交国策。
邻国关系中,总是有无休止的领土的争端冲突,互相之间总是相互设防。谁要完全相信那些外交盟约而不设防,谁就会被欺骗。国际间签订盟约又毁弃盟约的案例不绝于史。1939年德国还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德国很快撕毁条约,向苏联大举进攻。这种互不信任的残酷的现实形成互相戒备的心理,就像囚徒一样被这种心理困惑锁死,始终处于防备之中。
这种互相戒备提防的囚徒困境成为困扰人类最大的障碍之一。春秋时代正是如此,但齐国走出了这个困境:
管子说:审查我们的边境,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订正邻国的封界,不要接收他们的货财。而好好地拿出皮币,不断聘问各国诸侯,这样来安定四邻,邻国就同我国亲善了。
齐桓公说:盔甲兵器十分充足了,我想南征,应依靠何国为主?管子回答说:以鲁为主。应归还侵占他们的常、潜两地,使齐国大海有屏蔽,小海有围墙,环山都有栅壁。
桓公说:我要西征,应依靠何国为主?管子回答说;以卫为主。应归还侵占他们的土地台、原、姑与柒里。使齐国大海有屏蔽,小海有围墙,环山也有栅壁。
桓公说:我要北征,应依靠何国为主?管子回答说:以燕因为主。应归还侵占他们的土地柴夫和吠狗。使齐国大海有屏蔽,小海有墙垣,环山都有栅壁。
在归还侵占他国土地和规正其国界以后,四邻国家都大大亲善起来了。齐国三年治定,四年训练成功,到第五年就正式出兵匡正天下。
1910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新政权在莫斯科发布《对华宣言》,承诺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归还沙俄侵占中国东北的领土以及庚子赔款。由于他去世,此事未果。
所以,齐国此举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主动归还侵占他国领土的典范。
(四)、远交近亲与远攻近亲:外交策略与军事策略的转换
管仲还制定了远攻近亲的国际军事策略。在与四邻国家建立亲善关系之后的第五年,就开始远攻近亲,征讨无道暴国:
东救徐州,分吴地之半;救存鲁国,侵陵蔡国,分割越地。
南面凭藉宋、郑两国而伐楚,渡汝水,过方城,接近文山,责令楚国贡丝于周朝朝廷。周天子感激不尽,送祭肉给齐桓公,荆州诸侯没有不来归服的。
在中原援救晋公,擒获狄王,打败胡貉,攻破屠何,骑寇也开始征服了。
往北则攻伐山戎,制服令支,斩杀孤竹,九夷也开始听从桓公了。沿海的各诸侯国,没有不来归顺的。
往西的征战则夺取了白狄的土地,到西河,并船投筏,乘筏渡河,到了石枕。又悬吊兵车、缠束战马,越过太行山与卑耳山的溪涧,拘捕大夏之敌。又西服流沙西虞之地,秦地戎人也开始服从了。
所以,齐国军队一出就建成大功十二项。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和中原诸侯各国,没有不服从的。桓公与诸侯摆设祭品、书写盟誓,以约誓于上下诸神。然后,率天下安定周室,在阳谷大会诸侯。
总之,有兵车的会盟六次,乘车的会盟有三次,九次会盟诸侯,一匡天下。将士的铠甲还未解绳,兵器还没有开箱,弓衣没有弓,箭服没有箭,就使天下刀兵停息,战争得到制止,各国纷纷行文明之治,以朝拜天子。
天下对于桓公,远国人民望之如父母,近国的人民从之如流水。所以,行地益远,得人益众,这是什么原因呢?
感怀齐桓公的文治而畏慎他的武备。诛杀无道之国,安定周室,天下无人抵御,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大国之君不再那么傲慢周济其国君,不失成功;周济其民众,不失成命。这样,平时居处安顺,出动行事则有成功。不必发动战争,而完成像周文王、周武王的治绩,使天下和谐。
齐国交替灵活运用远攻近亲与远交近亲的外交策略和军事策略,获得天下主导权。
战国时候深得管仲理论精髓秦国丞相范睢(?前255年)根据秦国的战略目标和当时地缘政治情况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避免与大国对抗耗费国力,然后稳步蚕食,扩大实力,最后决战,是秦国胜利的关键举措。
(五)、为天下立规矩:建立合乎道义的国际和平准则
春秋天下大乱,重建国际秩序是首要任务。
管仲借助桓公的王权,将齐国建成了天下第一的超级大国,王道与霸道并举,号令天下,九会诸侯,达成共识,建立合乎道义,遵守周礼的国际和平准则:
先王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既不约束,也不结纽。约结成束就必然解散,结成绳扣就必然折断。所以,国家亲善不在于约束和结纽。
先王也不用货交和裂地的办法来治理天下。因为天下各国的既成的国际关系不可轻易改变,只可以用综合实力统一驾御。
合于天时,合于道义,都要努力去做。合于天时大道则得到自然优势,合于公平道义则得到人民的拥护。既占天时,又合道义,这就能把天与人的力量一并掌握起来了。
先王不采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这样,边境就会安定;边境安定,则邻国亲善;邻国亲善,问题就可以处理得当了。
可见,管仲明确指出,处理国际关系不要约束与结纽,即反对拉帮结伙打击异己这就是春秋时代的不结盟运动思想;反对强国要求弱国奉献财货(货交);反对侵占与分裂他国的领土(裂地);反对在国际纠纷中使用武力。
而确保这些原则的执行就是天子或盟主必须有足够的霸道来威慑天下。
五、塑造齐国国家形象:遵循天道 诚信立国
管仲认为,传之万世的国家,必有传之万世的国宝。这国宝,就是坚决遵循天地的大道规律,勤于内政而不务向外侵略。谨小慎微而不务好大喜功。
如果弃其国宝而向外侵略,则将脱离盟国而失败。若发扬其国宝而谨小慎微,则可以实现其治国之道。
因此,他认为齐国应该诚信立国
先王最重视诚信,有了诚信,天下各国就缔结邦交友好外交关系了。
因此,贤大夫不依靠自己的宗室门第,文士武士也不依靠外国的权力来影响国内。国内取得平平的小利不视为功劳,面对国王平平小富引诱也不为所利用。
所以,存国家,定社稷的大事就在暂短之间的谋划当中解决了。
因此,如果与他国签定了盟约,就一定要遵守盟约:
触犯盟誓和背弃盟约,则有伤害信言。守盟约是讲求德行。提倡天地尊卑的道理,是为了明示权威。薄德,是人群的败类。必须以诚信晓谕天下人,这才是为政之道。
齐桓公原来是一个十分霸道的人,曾经在柯地与鲁君会盟,被鲁国的曹沫手持匕首挟持,答应了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之后想反悔,管仲坚决反对,劝解他坚守盟约。
正是管仲坚持诚信守约,塑造了齐国遵循天道,诚信立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与各国结成良好的国际关系。
六、打击官商勾结,内外勾结 防止被外国制约
在与各国结成良好关系的同时,齐国打击官商勾结,国内贪官奸商与外国势力勾结操控市场,防止国家被他国制约:
管仲说:精通粮食业务的官员外逃,被别国诸侯接纳为官。他们结聚朋党,操纵物价,包揽市场民用。
就国内说,大夫自谋私利而不肯尽忠;就国外说,诸侯串通结聚朋党。精通粮食业务的官员则外逃。所以天子便丧失了他的政权。
同时,对于犯罪的官吏商人要严格控制,禁止外逃:
大臣如果犯了罪,就不可使之出国,那将泄漏国家的内情。
七、流通各国货币 建国际金融中心
齐桓公一直担心各国诸侯不服齐国,问计于管仲:
桓公说:四夷不肯臣服,他们的叛逆政策怕会影响天下而使我受害,我们有办法解决么?
管仲说:吴国和越国不来朝拜,就用他们所产的珍珠和象牙作为货币。发和朝鲜不来朝拜,就用他们的高贵皮张和皮服作为货币。北方的禺氏不来朝拜,就用他们所产的玉壁作为货币。西方的昆仑虚不来朝拜,就用他们所产的良玉美石作为货币。
所以,那种拿在手里观赏,或含在口里看不见而价值大约等于黄金的东西,是珍珠;用它作货币,八千里外的吴国越国就可以来臣服朝拜了。
一张豹皮,是价值千金的。用它作为货币,八千里外的发和朝鲜就可以来朝拜了。揣在怀里或挟在腋下都不显眼而价值千金的,是白玉,用它作货币,八千里外的禺氏就来臣服朝拜了。发替耳饰之类而能价值千金的东西,是良玉琳和美石琅汗,用它们作为货币,八千里外的昆仑虚就来朝拜了。
所以,对这些宝物若无人主持管理,对各地的经济事业若不去联系沟通,远近各国不能互利,四夷也就不会前来贸易朝拜了。
管仲让齐国率先流通各国货物与货币,吸引各国商人到齐国贸易,齐国由于流通各国货币,就成了国际贸易与各种货币自由交换与兑换的金融中心。于是各国货物、资本、货币;人才、商人与诸侯来到齐国,自然也就朝拜齐桓公。
管仲不仅宏观调控国内市场,还调控国际市场:
善治国者,掌握本国的财物,用物价高低来刺激,用号令缓急来参与调节,就是可以做到以一变百的。他并没有向人民求索,而用财如取之大河大海,终而复始地供应不绝。这就叫作掌握物资的轻重大发而驾御天下了。
举国的物价若完全一致,则没有财物可图;举国的物价若相差为十,则将有百倍赢利。那样,我们将运用号令缓急来加以驾御,如左手转到右手,右手再转到左手,外内没有局限,终身没有赔累。
君王就是不直接求索于人,而求索于物资生产的最开始阶段,掌握好四时物价的高低与号令缓急就是了。泉源有枯竭的时候,鬼神有停歇的时候,唯有守物之终始的事业,是终身用之不尽的。这叫作追究物资的本源。
具体如何调控国际市场呢?
管仲说: 武王故意设立了一种重泉的兵役,下令说:百姓自家储粮一百鼓的,可以免除此役。百姓便尽其所有来收购粮食以逃避这个兵役,从而国内粮价上涨二十倍,巨桥仓的粮价也随之贵二十倍。武王用此二十倍的巨桥仓粮食收入购买丝帛,军队可以五年不向民间征收军费;用此项收入购买黄金百万斤,那就终身不必向百姓收税了。这就是准衡的理财之法。
桓公问:现在我们也可以照此办理么?
管仲答:可以。楚国有汝、汉所产的黄金,齐国有渠展所产的盐,燕国有辽东所煮的盐。运用这三者也可以相当于武王的理财之法。
一个十口之家就有十人吃盐,百口之家就有百人吃盐。关于吃盐的数量,每月成年男子近五升,成年女子近三升,小孩近二升。如每升盐价提高半钱,每釜就增加五十钱;每升提高一钱,每釜就是百钱;每升提高十钱,每釜就是千钱。君上若下令砍柴煮盐,征集起来使之达三万钟,阳春一到,就可以在盐的
桓公说:何谓在盐的时价上取得收入?
管仲回答说:饮食无盐则人们浮肿,保卫自己国家,用盐特别重要。君上通过砍柴煮盐以取得收入于天下,那么,天下就无法削弱我们了。
齐国以轻重驾驭天下,利用资源优势调控国际市场供给与物价来进行重新分配财富,使调控国际贸易成为实现天下和平强有力的经济抓手。
管仲还通过主导国际贸易,从五个方面制止国际纷争:
管仲说:请在平衡商品物资供给与需求上作战;在调节商品物价上作战;在物资流通市场中作战;在宏观调控办法上作战;在利用国际国内形势上作战。这就是所谓经过五个方面的战斗就可以作用到军事上了。用粮食与货币作双向调控,实现贸易止战,天下和平:
桓公问管仲说:如果海内统一,控制了天下诸侯各国,解决地势的政策就不用了么?
管仲回答说:现今还是诸侯掌握天下各州的剩余财富,还要利用季节的变化,实行调控市场的办法,使东西南北各个国家相互调剂补助,为取得天下一致而加以调节。
所以说:在诸侯各国分立条件下,则直接掌握商品物资的贵贱来应对各诸侯国;在天下统一的条件下,则利用货币掌握物价涨落,使物价调平就是了。物资商品充足则使之调出,不足则制止流出。
统一天下的君主按时视察各乡、各州的经济情况,故百姓谋求财利不至于互相倾轧,生活极为稳定。国君则掌握大局,奉行利出一孔的政策,这叫作国家整体的经济统筹调控。
可见管仲调控国际市场路径为两条:天下未被统一,就用控制商品来调控国际物价,再通过国际物价来影响他国经济,使人民免除互相奴役的境地;在天下统一的条件下,就用货币调控物价使之平准,再通过物价来影响市场,使人民免除互相奴役的境地。
当然,管仲认为,通过非军事的办法,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侵犯他国领土而实现是人民不互相奴役最好的办法是由齐国掌控国际货币与粮食,通过国际贸易中使用二者进行双向调控来实现:
管仲说:至于各诸侯国的粮食,如果他们的粮价是十,我们是二十,那么各诸侯国的粮食就会流归我国了。如果他们是二十,我们是十,我们的粮食就流归各诸侯国了。
所以,善于治理天下者,必须严守高价流通政策,各诸侯国就无法泄散我国的粮食。粮食流向高价的地方,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
我们国家并不是发生灾荒,而是投放货币加以囤积,使粮价加倍提高,所以各诸侯国的粮食就流入了。这就是我们藏一分就可以吸取各诸侯国的一分。财利不致被外国所夺,大夫也不能占有粮食过多。
这种以重藏轻的政策,使国家可以常保十个财政年度的收入。所以诸侯服从而不会发生征战,本国臣子也服从而尽其忠心。这就是以轻重之术调控天下的办法,谓之为调控天下的实效。
齐国就是这样掌握天下货币与粮食来使诸侯服而无正(征战),制止各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争,使市场交易中利不相倾,免除人民互相奴役。
梁启超对此高度肯定:
管子之经济政策,不外以金谷御百物,而复以金与谷互相御。此政策一面用以对内,一面用以对外。其用之对内也,凡以为对外之地也。以管子之识、管子之才,既自造此优势而复自乘之,因以控制天下。然则管子所以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岂有他哉?本对外经济政策之成功而已!
十、借鉴齐国:假霸道行王道 匡正世界
尼克松1972年访问中国,面对世界上第一个把美国逼到谈判桌前的中国说:我们打不过的敌人就是朋友。
潜台词是:如果中国战败,就不是朋友,而是奴隶了。
十年之后,撒切尔访华演讲道:
吸引侵略者的是软弱,而不是强大。
潜台词就是:英国当年侵略你们不怪英国,怪你们自己软弱,祸该。
西方文明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真实价值观就是弱肉强食,没有道义,只有利益。罗素、汤因比等因此认为,西方主导的世界必然导致人类集体自杀,免此悲剧的唯一希望是建立世界政府:
战争制度只要没有被新的制度即世界政府这种制度所代替,是不会杜绝的,即使在核能时代,只要现在的一百四十几个地方国家不从属于统一的世界政府,战争的可能性还会存在。
他把统一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中华文明: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国家,而是中国。
但近代中国就像一只关在动物园里肥硕无比却没有一点功夫的大熊猫,被几个有功夫的强盗小国打得头破血流。
中国正在崛起,但西方挖掘的修昔底德陷进与各种遏制横亘在面前。
亨廷顿早就警告西方中国正逐渐成为最有可能在全球影响方面向西方挑战的国家。
并提醒美国不惜让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甚至拥有核武器来遏制中国:
美国可以采取扮演次要平衡角色的办法来遏制中国,如果其他大国能够起用均势来平衡中国的主要作用。可以想象的唯一可能就是日本,而且需要日本的政策发生重大的变化:加紧重新武装,获得核武器,在争取亚洲其他国家的支持方面与中国展开积极的竞争。
而奥巴马一上台则宣布重返亚洲,目的就是遏制中国。西方国家一方面冠冕堂皇的说乐见中国发展,一方面对中国围追堵截。
因此,中国就再也不能像动物园里没有功夫的熊猫。
中国是已经觉醒的雄狮,应该效法齐国制定清晰的国家战略与定位,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不做霸国,但一定要敢于做综合国力,综合国际竞争力第一的超级强国, 假霸道行王道,借王道兴大道。
唯此,中国才能真正和平崛起,实现中国梦,维护人类道义,制止霸道,匡正世界。
[作者简介]
(李学俊,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四川自贡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