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37期 对管子两句名言的考辩和思考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0 14:12:22


对管子两句名言的考辩和思考

刘国旗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创造性地提出了管学之说,从三管研究(管子、《管子》和管子文化),到六个走向(走向大众、走向机关、走向教育、走向实践、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管学体系日臻完善,一年一届的管学盛会在管子故里安徽颍上召开,汇集了全国管学专家、学者及管学爱好者。每届参会论文呈递增之势。管研会将来自全国最新研究成果结集成《管学论集》、《管学论丛》等大型书刊,作为管子研究会的成员无不为此欣慰。

    管学内涵深厚,研究管学不能仅仅对先前文章照着说,要追根究源、客观公正,要不偏不倚、不杜撰,科学、严谨、负责地研究管学的真正实质与内涵是学术界的共识。《管子》句句皆经典,不仅古人在运用,对现在仍有很多借鉴意义,我们研究管学,务必从《管子》文本出发,而不能随便摘录时尚流行之语。笔者就经常出现的句子加以考辩,以飨读者。

 

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时下管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很流行,普及率很高。因为它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为数不多达到了现代高度的哲学名句。 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基础,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管子》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关系的高度概括,它指的是经济对意识形态具有决定性作用,已经窥测并臻于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人们只有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才有可能或有条件进行理论、道德、艺术、教育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和实践。但在运用管子这段名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论文或宣传、广告直接引用是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与管子的原文只有则与而的不同,却不可小觑这一字之差。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原文出自管子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篇: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汉代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引证时的原文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在引用管子的原话时改动了一个字:即将仓廪、衣食一句的连词则改成了而。

则为古代汉语连词,现代汉语也还在使用,主要用在复句中连接分句,它表示承接关系,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发生,则可译为那么、就。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则还可表假设关系,则连接的两个部分如果还没有实现的,那么这两个部分之间就是假设关系,则可译为就。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代、刘禹锡《陋室铭》)而表示顺接,可译为然后、就。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史记·陈涉世家》)虽然两个字都能表示承接关系,显然则比而语气更强烈,则强调了一个接近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也显示了管子在治理国家中的智慧和霸气。

管子主张从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以实现富国安民强兵并称雄天下为目标,这在先秦诸子中是很突出的。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揭示了经济对于政治、伦理的基础作用。国家富足了,远方的人民就会前来归附;人民富足了,就会讲礼节、知荣辱。所以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管子·治国》)。反之,国贫民穷,则会导致民贫铤而走险,故《管子·八观》总结说: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

《管子·小匡》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揭示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在人口、富裕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于是,人民就会懂得礼节而务正业,从而有益于社会稳定。

在当时那个王室式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有了这种治国之道思想,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

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有一段话意思与之相近: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抑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其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从正反两方面向君王充分论证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司马迁在引用过程中将则改为而,古人用词审慎,史太公对于史实记载是客观、公正的。而字的改动肯定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司马迁处在西汉武帝时期,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封国土,建诸侯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我们不难体会到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总是很不和谐。可能司马迁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因此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体现了史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默契。

有些学者只用而句。他们只是从必然与不必然说这些联系,而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当时的社会情况,这在训诂学里应该是最忌讳的吧。

总之,用则或者而都是无可非议的,笔者希望的是用这两句话时要知道每句是出自哪里。

二、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最早出现在《管子·牧民》中,即: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人在引用的时候,将管子论述礼义廉耻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其中最常见的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对礼义廉耻的意义和作用的阐释是非常讲究逻辑系统的。

管子礼义廉耻论既出,历朝历代提倡者则不乏其人。譬如儒家经典就提出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本意是说:对于被统治阶层,应该以刑法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于统治阶层则应依靠礼来使他们自律。先秦社会重礼,其实质是借助对传统道德风尚的提倡,维持既定的社会秩序。如此形成的社会结构简单稳定,易于统治,便于管理。

当然,传统文化在被发扬的同时,也会有所创新。但殊途同归,内涵本质是不会变的。

管子把礼、义、廉、耻称之为国之四维,认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这里把道德价值提高到关系国家危亡的高度。《管子·牧民》具体论述了这四种道德规范的社会作用,指出: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礼不逾节就是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谦恭有礼,保持应有的节度。什么是礼呢?《管子·心术上》指出: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礼也。《管子·权修》在礼的作用方面指出:朝廷不肃,贵贱不明,长幼不分,度量不审,衣服无等,上下淩节,而求百姓之尊主政令,不可得也。可见,礼对于维护君主的权威,政令的推行有重大作用。

义不自进就是用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行为符合公义,不自己抬高自己。管子强调礼,也重视义。在《管子·心术上》指出:义者,谓各处其宜也。这就是说,义是根据行事之所宜。《管子·五辅》篇具体指出了义的七种表现和效用: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戮。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蒙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可见,义比起礼来,社会作用更加广泛。它不仅能调整上下、尊卑等人际关系,而且还能避免犯罪、防备灾祸、预防祸乱、戒备敌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有积极效用。

廉不蔽恶是指:在利益面前,保持清正廉洁,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和不端的行为。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管子·权修》)。男女没有界限,人民就不知廉耻。在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的情况下,要求百姓为国家甘冒危难,兵士为国家献身死节,是办不到的。同时,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极受我国人民重视和褒扬。以廉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可令人公正端庄,不掩饰邪恶,不做坏事;临大利而不易其义,无私常乐,无论顺境逆境,自守节操,甘之如饴;与人相处,以礼相待,仁义节度,必然与人和谐共赢。国家端正吏治,从政者廉洁为民,百姓安居乐业,必然使家国兴盛。

 耻不从枉是指:君子知耻,不与道德低下的人同流合污,也不做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管子·权修》说:凡牧民者,欲民之有耻也;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小耻不饰於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即,凡是治理人民的,都要求人民有。要求有耻,就不可不整顿小耻。因为,在国内不整顿小耻,而要求百姓能行大耻,是办不到的。

因此,在管子时代说一人没有廉耻其效果绝不是令人汗颜那么简单。而后时代的社会,有时候有人会说笑贫不笑娼,只要物质基础较雄厚,哪还会想到廉耻这个词。如今,我们经常可以听说各种贪官污吏的报道,可谓是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礼义廉耻被发扬、创新是历史的必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反腐倡廉工作,近些年颁行的轻车简行、八条规定、六条禁令等等各种号令与有效实施,反映出中国未来施政的动向。20140401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提到: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20063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八荣八耻的提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融合的结晶,集中表达了广大群众的共同心愿,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这样的前提下,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重新确立,八荣八耻的提出就非常有必要了。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在刘青山、张子善被处以死刑时,借用管子的话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毛泽东一生廉洁奉公,从不为自己和亲友谋取私利,他的人格风范光照千秋,他的警世名言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早于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就在《五代史·冯道传》中写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意思的: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足见曾经做过颍州太守的欧阳修也颇为重视管子的思想。这一点也值得阜阳欧苏研究的爱好者借鉴。

管子敏锐的社会观察和高度语言概括,虽久不废,流芳百世。即使到了宋代,管子遭遇了朱熹等人的非议和否定,但是大多数有识之士还是在引证礼义廉耻,并说明出处在管子。然而到了民国之后,这句名言成了立到处可见的标语口号,人们却反而很少知道这句名言的出处了。因此民国社会也并没有因为这句看起来叫的很响的名言,改变了最后因为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的失败命运。个中现象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刘国旗,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处秘书,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

 

 

 

 

(责编:刘国旗)

上一条:总第37期 《管子》与立国之“度”      下一条:总第37期 《管子》和谐治国理念的现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