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38期 《管子》论“治世”,“其枢在水”与生态文明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7 10:13:30


管子》论治世其枢在水与生态文明

 

沈素珍 钱耕森

 

这句话,出自于《管子·水地》。原话是这么说的: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这话说得很明易懂,意思是说,所以,圣人治理社会的关键,既用不着去告诫每一个人,也用不着去劝说每一,而只要能掌握着就可以了

那末,圣人治理社会的关键何以不在于其它的抓手,而只在于水这一个抓手,只要紧紧抓住水的性质这一个问题呢?

《管子·水地》给出了答案,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人心正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所谓水一,是指水的成份,并非是杂多的,含有很多杂质的,而是纯一的,纯洁的。所谓水清,是指水的性质,并非是混浊的,而是清洁的、透明的。总之,话虽然说了两句,但只有一个意思,共同强调水质必须是清洁的,而不能是被污染的。所以,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水质纯洁,那末人心就会保持公正;如果水质清明,那末人心就会平易。而人心公正,就不会怀有污浊的、肮脏的欲望;人心是平易的,就不会发生邪恶的、损人的行为。我们现在已切身体验到被污染的水会产生疾病,只有清洁的水才有益于健康。可是这个论断就超越了水质与健康的层面,而深入到了水质与心理和行为的层面,把问题看得更重要。

把这个答案作为前提,就理所当然地得出了关乎治国兴邦的极其重要的结论: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

由此可见,《管子·水地》明确认为,水性与人的心地和行为,非但不无关系,而是颇有关系。凡人的心与行,无论有无差异,均取决于水性。换言之,水的性质并非是完全相同的,而是有所不同的;而不同性质的水就决定了人具有不同的心地与行为,于是人就分为不同类型的人了。

为此,《管子·水地》就进一步从当时当地的水的性质与人的心地和行为的不同的实际出发,作了详细的叙说。夫齐之水遒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敢。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简易而好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齐国的水迫急而流盛,所以齐国人就贪婪、粗暴而好勇。楚国的水弱而清白,所以楚国人就轻捷、果断而敢为。越国的水浊重而浸蚀土壤,所以越国人就愚蠢、妒忌而污秽。秦国的水浓聚而迟滞,淤浊而混杂,所以秦国人就贪婪、残暴、狡猾而好杀伐。晋国的水苦涩而浑浊,淤滞而混杂,所晋国人就谄谀而包藏伪诈,巧佞而好财利。燕国的水深聚而柔弱,沉滞而混杂,所以燕国人就愚憨而好讲坚贞,轻急而不怕死。宋国的水轻强而清明,所以宋国人就纯朴平易而喜欢公正。

这里不惮烦地把当其时的齐、楚、越、秦、晋、燕、宋七个国家的水的性质与人的心地和行为的不同的实况一一加以表明。尽管管子生于齐国,长于齐国,对于齐国功莫大焉,最终还死于齐国,他是非常热爱家乡的,热爱祖国的。但是,他却超越了谁不说家乡好的套路,并没有歌唱家乡与祖国的好山好水,而是坦率地直说齐之水遒躁而复!

既然水性与人的心行二者之间具有着如此的因果性,《管子·水地》就提出了圣人为了改造世俗,改造人心与行为,那首先就要了解水的主张。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

但是,究竟为什么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圣人之治于世也其枢在水

《管子·水地》为了彻底回答这个问题,在上述客观事实和直接的感觉经验的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予以最后的哲理的回答,明确提出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又说:万物莫不以生;还说:水,具材也,具者,水是也,这些话一再表明了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万物生于水,水具有万物。

 

水为万物之本,这种理念,并非始于管子,而是起于远古。水与金、木、火、土共同构成五行。这五行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先民长期的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的经验。先民无不知道逐水草而居,否则度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大禹父子之时,洪水滔天,献身治水,其父不识水性,以土乱堵一气,堵了九年,越堵越坏,以失败而告终。失败是成功之母。大禹总结经验教训,适应水性向下,改为采用疏导的方法,他全身心投入,用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功告成,挽救我中华民族于灭顶之灾,使我中华民族转危为安,为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彪炳千古,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所以,为了巩固治水的成果,含水在内的五行,在夏代就被列为治国的根本大法,为此还设立了专管五行的机构。 

对五行作出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尚书·洪范》。洪范即大法。该篇记录了箕子向周武王所提出的有关治国的九条根本大法,称作洪范九畴。以五行为首: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穡作甘。

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太史史伯,又是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明确提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的论断。这就是说,五行是产生万物的本原。

上述对管子本人及其《管子·水地》一文,一定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管子·水地》一文不仅提出水是产生万物的本源,而且又提出土、土地也是产生万物的本原。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菀,通苑,可引申为处所,意即土地是一切生命的植根之处。又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这意思是说,水,是土地中的血气、血液,就象人身上的筋脉一样,在大地里流通着。所以说,水是具备一切的东西。

《管子·水地》一文,传承了上述思想,对水作为万物的本原,论述得更丰富,更深刻,作出了重大的发展。

 

纵观世界,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也并非只有管子一个人,古希腊就还有一个叫泰勒斯(Thales的人.他生卒年代不详,但他是当时希腊著名的七贤之一,并被公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说:他(泰勒斯)所以得到这种看法,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滋养料,而且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并靠潮湿来维持的(万物从其中产生的东西,也就是万物的本原)。他得到这种看法,可能是由于这亇缘故,也可能由于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柏林柏克尔编:《亚里士多德全集》,<形而上学>,第一卷, 第983页

我国有句谚语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泰勒斯关于水为万物的本原的思想,并非他本人所说或者所写,而是亚里士多德的传说,亚氏不是说了也许、大概、可能这些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话吗?所以西方一些哲学史家指出,这表明是亚里士多德的猜测,他大约没有看到过泰勒斯自己的说明,因为泰勒斯可能没有写过或留下著作。但又以为这种猜测是合于情理的。因为,人类完全可以从这类生物和生理的现家而作出水是万物的根源这样的结论。(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1,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0页)可是,我国的《管子·水地》一文,却说得明明白白,白纸写黑字,当然最初则写在简册上。这是其一。其二是,管子比泰勒斯说的早。泰勒斯虽然生卒年代不详,但是根据公认他曾经预言过公元前的585年5月28日的日食来断定为他的鼎盛年,上推四十年即他的出生年是公元前624年,另一说则是公元640年.传说他活了78岁或者90岁.(请参考《希腊哲学史》1,,139页)而管子约生于公元前725年,卒于公元前645年。他的鼎盛期是公元前685年至645年相齐的40年。由此可见,以管子卒年公元前645年与泰勒斯最早的生年640年相比较,仅晚5年而已。所以说,管子所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话,显然比泰勒斯的类似的说法要早,甚至可能还要早很多年。其三是管子的论述无疑比泰勒斯更加详细,更具理论性。

 

《管子水地》既认为水为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水生的,那末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即使是万物之灵,无庸置疑也是水生的。该文对水生人的过程,作了较生动而详细的描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里,首先就明确了人,也是水生成的。说明了人的形体或胚胎,是当男女精气相合时,由水流布而成的。并进一步说明了胎儿形成的具体过程经历了三个月、五个月与十个月的三个阶段。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脏已具,而后生五内。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内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这意思是说,胎儿满三个月就能含味。什么是含味呢?含味就是含收五味。什么是五味呢?五味是生成五脏的。酸管脾脏,咸管肺脏,辣管肾脏,苦管肝脏,甜管心脏。五脏都已具备,然后才生出五种内部组织。脾生隔膜,肺生骨骼,肾生脑,肝生革,心则生肉。五种内部组织都已具备,然后发生为九窍。                                                                  从脾发生鼻,从肝发生目,从肾发生耳,从肺发生其它孔窍。满五个月,形体完成;满十个月,婴孩就生出来。《管子·水地》接着说:生而目视,耳听,心虑。目之所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淑啾。心之所虑,非特知于粗粗也,察于微眇。 这意思是说,婴儿生出来后,目就能看,耳就能听,心就能思虑。目所能看到的,不仅是山岳丘陵,也能看到荒忽的东西。耳所到龟与龙以及蟡与庆忌也都是生于水。其目的在于论证万物都是由水派生的。但限于篇幅,我们就专注水是如何生人的。

那末《管子·水地》所说的怀胎过程,是否如实?是否符合现代科学?即使有问题,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更何况他们所强调的怀胎婴儿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三月而咀、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的一个全过程,特别是又能提升到水生的形而上能听到的,不仅是雷鸣鼓响,也能听到细小的声音。心所能想到的,不仅是大的事物,也能想到细微的情况。

《管子·水地》考察到这里,就得出结论说: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粗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这里谈到了人是由水凝蹇而成。此外,又谈到玉由水集而成,还谈的高度,比起人是上帝所生的宗教的迷信说法,比起人是老天爷所生的糊涂说法, 岂不有意义吗?

虽然人与万物,各有不同,如有美与恶、贤与不肖、愚与俊之分,但都是地与水所生。《管子·水地》先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这里,强调所有不同的人与物,并非由别的东西所生,而全都是由水(与土)而生的。

但水也是有所不同的,而不同的水也就产生出不同的人。如上述《管子·水地》所列出的齐、楚、越、秦、晋、燕、宋七国之水各异,因而就生出了七国各不相同的人性与行为。

可见,水与人以及万物的关系并不是很简单的,而是很复杂的。并且,虽然人人也都适应了,都习惯了,但是仅此而已,却并不知道水的规律,也不知道如何去利用水。这就有点类似于《周易》所说的对于阴阳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第五章》)。但是,唯有管子既知之又会用之。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则之,人皆有之,而管子以之。这意思是说,所以,虽然人人都习惯了水,但是只有管子能从法则上去了解它;虽然人人都占有了水,但是只有管子能够掌握它利用它。

综上所述,《管子·水地》最后就得出了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与圣人之治世也其枢在水的具有普世性的重要结论。

 

 

党的十八大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原因是,由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直接原因则是,我们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显然,这种现实情况与我们所渴望要尽快实现的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梦相差很大,亟待改进。

诚然,我国的空气、土地、水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仅就水污染来说,据统计: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12年,10大流城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光明日报》,2013年7月10日,07版)

所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但是,即使在高压之下,环境违法案件仍旧频发,一些公共环保基础设施,正在成为当地主要的污染源.如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出水镍、COD不稳定达标。湖南省株洲而霞湾港工业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未按危险废物管理相关规定贮存和处置。辽宁省抚顺巿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均送到矸石场随意填埋,无任何防渗措施。(《光明日报》,2014年4月11日.06版)

真是積重难返。但是,只要我们下更大的力气,从多层面着手,包括弘扬传统文化里优秀的生态思想,认真重温管子的生态理念(管子关于水与万物特别是与人的密切关系,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与圣人之治世也其枢在水的重要思想等),必将有益于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简介]

(沈素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钱耕森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名誉理事

 

 

 

 

上一条:总第38期 《管子》和合思想对现代和谐管理的启示      下一条:总第38期 实用主义视角下管子治国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