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7 10:22:34
实用主义视角下管子治国思想研究
谢 璐
内容摘要: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积累了丰厚的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从今日视角观之,其实用主义的主张和理念从根本上而言是符合民众利益的,对于我国当代社会加强社会管理,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借鉴。本文从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视角出发,着力系统地归纳、缕析出与我国刻下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具有关联性,值得借鉴的实用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并对此进行逻辑展开性论述,以期望对今日之改革和发展有所贡献。
关 键 词:实用主义 管子 治国思想
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生相齐四十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厚的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从今日视角观之,虽然这些实践经验和思想理念因时代的局限性而有所欠缺和不足,但它着力强调了法律的制定要符合实际,选用贤人执法,加强法制监督,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根本路径在于富民,采取积极的措施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等等,这些实用主义的主张和理念从根本上而言是符合民众利益的,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我国当代社会加强社会管理,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借鉴。
本文从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视角出发,将管子的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理念置于当今法治文化视野中进行解读,剔除其相关消极、落后的思想和观点,着力系统地归纳、缕析出与我国刻下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具有关联性,值得借鉴的实用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并对此进行逻辑展开性论述,以期望对今日之改革和发展有所贡献。
一、管子治理思想的总结和时代价值。
(一)法律政令作用吏民规矩绳墨
在古代中国法思想和法文化的语境之中,法和律是分别代表有不同的含义的,这一点与今天我们的提法有着重大的区别。管子之中,对于法、律和令分别都有着详细的内涵界定和各自的作用的论述。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二)执法的理念法虚立,上位危;令出不行,行之者有罪。
1、法虚立,上位危。法律制定之后,就要切实的执行,如果制定良好的法律没有得到实际的实施和执行,只不过是一纸具文而已。对此,管子论述道法虚立而害疏远, 令一布而不听者存,则众必轻令而上位危。如果法令形同虚设,只加疏远的人,命令虽已公布,而不听者安然无恙。那么,人们一定轻视法令,君主的地位也就危险了。
2、令出不行,行之者有罪。法令一经制定,就必须得到切实的实施。在管子看来,令出而留者无罪,则是教民不敬也。令出而不行者毋罪,行之者有罪,是皆教民不听也。令出而论可与不可者在官,是威下分也。益损者毋罪,则是教民邪途也。在上述论述中,管子列举了三种令出的不同情况,都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后果以及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任何时期,法令一经制定并颁布,必须严格执行,私自删减、增添法令、不执行法令、扣压法令、不服从法令的人都必须受到处罚,管子的论述之中所给与的处罚是处死。之所以给予如此严厉的处罚,管子在这里强调要法令制定之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对国家、对统治必将产生极大的危害。在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更要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选贤执法,贤人的标准是谨于法令以治。
1、执法的贤人六标准。管子列举了执法的贤人应当达到的六个标准,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这六个标准分别是谨法令,不阿党;竭能尽力不尚得;犯难离患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毋实虚受。在这六个标准之中,最主要一个就是谨于法令以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一切依法律为准绳。
2、受宪于太史,习宪于君前学习掌握法律法令,培养法律意识。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受宪于太史。大朝之日,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身习宪于君前。在此,管子把各级官吏学习法令的时间和方式都列举出来,有着具体的要求,其可操作性是非常强的。意在强调各级官吏必须首先学法、懂法,法律意识的和执法能力得到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得以增强。
二、管子实用主义的治理思想解在决社会矛盾中的重要启示。
(一)疏而不堵。
关于如何管理好民众,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管子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进行论证。治人如治水潦,养人如养六畜,用人如用草木。意思是说治水橡仅要靠挡、堵是难以解决问题的,疏导更是十分重要的。养六畜如果不关心它,不爱护它,不对他们勤加照料,它们是很很好的为人服务的。挡、堵属于强制的范围,疏导则属于引导协商的范围,对于人的管理和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也离不开这两种方法。同样道理,对于社会的矛盾和纠纷,如果一味的遮掩,不勇于面对问题,有效的进行化解,是很难使矛盾和纠纷得到彻底解决的。理性的做法是对矛盾双方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疏通,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彻底地解决矛盾和纠纷。
(二)明赏不费,明刑不暴。 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赏罚明则德之至者也。故先王贵明。行赏公开就不会耗费资财,刑罚公开就不是残暴,人们受到惩罚也会没有怨言。在此,管子主要强调公开的重要性,只有公开才能做到公平,就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化解而言,实效彻底的公开,才能使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将所有的问题和矛盾摆在明处和桌面上,大家进行讨论,这样,既能也限制暗箱操作的发生,也能够避免腐败现象的存在。
三、管子实用主义思想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和价值。
(一)民富易治,民贫难治的逻辑论证。
1、民富易治,民贫难治观点的提出。任何社会的统治者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以及采取何种治理策略才能够达到自己王朝或者所属统治阶级恩德长治久安,正所谓的万世一系,永久尊待。
然而,正如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所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又往往与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历代的统治者和他们的贤臣名相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有效的治理之道。管子有着丰富的治国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有效治理的策略,这就是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在这个论述之中,管子提出了一个颇具现实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以及怎样才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管子在此强调了富民。只有民众富有了,才可以并且容易治理,国家也能够长治久安。民众穷苦不堪,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必然难以治理,国家也不会长久。
2、民富易治,民贫难治的论证过程。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对于上述论断,管子的采取的是分别是民富和民贫的不同后果进行论述的方式。
如果民众富裕了,必然就会安乡重家,顺其自然而为,安乡重家者就会敬上畏罪,民众普遍如此,那么社会的治理就容易多了。管子从民富这一假设性前提出发,通过论证,达到易治的目的,这一系列的论证可以说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与此同时,采用同样的论证方式,管子论证了民贫难治的论断。最后,不忘谆谆告诫后来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先让人民富起来。
(二)民之穷富与法令之行的关系。
治理意义上的一个准则是,社会的治理必然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国家治理过程中是有规则可循的,作为统治者,着力探究治理之道和治理的通行规则是进行国家治理的条件之一。国家的统治需要法令,法令的制定和实施要有相应的条件和环境。民众的穷富与法令的实施状况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者之间是如何互动联系的,管子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1、民不足,令不行。 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管子认为,民众贫穷的,衣食不足的情况下,法令必然难以实行。这一点如果从今天的视角观察,也是成立的。民间有谚语说的在理,穷乡僻壤出盗贼。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吃了上顿没下顿,谈何其他的发展,又如何求的社会的安定和进步。民众也不会遵循哪怕是制定的再合理和良好的法令,因为大家此时都在为生存而战了。
2、贫富不齐,万民不治。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以贫富之不齐也。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面临的生活环境,自然资源,先天禀赋不同,因而,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也必然不同,这种财富上的差异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但是,这种正常现象的维持是有有一定界限的,那就是民众之间贫富的差异需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贫富差距过大,则对社会的稳定和治理是不利的。
管子认为,如果贫富差距过大,而作为国家治理者的君主又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缩小这种差距的话,法令也就难以实行,因为贫穷的民众和富有的民众之间的矛盾必然会不断上升,最终导致国家的混乱。管子在这里把调节贫富差距的责任归于君主也就是国家,由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民众贫富的差距,在今天看来,仍有着可行的现实意义。
3、政可善为之道民得其所欲。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善治是统治者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如何才能达到善治,管子认为,达到善治的路径是使民得其所欲,也就是让民众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民众得其所欲,人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就必然遵守相关的法令,这样,治理起来就容易的多,社会就会政清民和,实现进步了。
结语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成为了治国方略,然而,我国民众的法治文化,法治理念和经济发展思想,应当以实用主义的思想作为指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不管白猫和黄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对于历史质料的研究和继承也更是如此,要从大处着眼,将眼光放长远,这样才能促进事业的更大更好的发展。
[作者简介]
(谢 璐,安徽太和人,安徽京安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安徽震一律师事务所律师,《江淮法治》新闻聊斋栏目专栏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特约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