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15:52:40
《管子》的治国思想
顾家旺
摘要:《管子》一书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治国理念和管理思想。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旧式大统一王朝崩溃,诸侯国间战乱不断,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法家学派从齐国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建立了一整套的治国之策,使齐国迅速恢复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进步,实现了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关键词:管子;治国思想;民本;法治;德治;举贤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智慧对于我们当代中国梦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管子》一书中的治国思想。它集中记述了春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管仲,一生为相四十余载,辅佐齐桓公治国强齐,成就霸业的赫赫功绩。齐国之所以能够由衰变强,由危转安,由乱到治,最终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仲非凡的政治才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子》的治国思想进行学习和探讨。
一、以民为本,重视民意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代的一些进步思想家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管子》一书也对民众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肯定。《管子. 霸形》篇明确提出: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即齐国的民众是齐桓公争霸的根本基础。又说:夫霸主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其中《五辅》篇则进一步强调人之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即重视人的作用才能符合最高的天道原则。
管子主张以民为本,与其重视发展农业经济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发展农业和多储蓄粮食是立国为政的根本,而事农、多粟离不开人的劳动。故其强调帝王者,审所先所后:先民与地则得矣,先贵与骄则失矣。[1]即君主解决好民众和土地这两个首要问题,治国就抓住了根本。所以,管子十分重视来民和辟地,认为只有招揽到民众,开垦好土地,才能搞好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管子认为能否得民心、能否得到民众的拥护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他说: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2]所以,管子强调国君要以人为本,说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又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向背是治国成败的关键。
那么,基于对民众力量的认识,管子强调为政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必须爱民,而不能胜民。《小问》篇说,齐桓公问何以能胜民,管仲回答说:此非人君之言也。君欲胜民,则使有司疏狱而谒有罪者偿,数省而严诛,若此,则民胜矣。虽然,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公而不见亲,祸亟及于身,虽能不久,则人持莫之弑也,危哉。这就是说统治者用严刑峻法,使人民畏服,虽一时可能得逞,但因不得民心则不能长久,故胜民不能作为治国的原则,否则,民众将会反抗统治者,给其带来祸国亡身的灾难。其《形势》篇又说: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莅民如仇敌,则民疏之。人主能安其民,则事主如事父母,主视民如土,则民不可用。故上施厚,其民报上亦厚;上施薄,则民报上亦薄。这就是告诉君主如果爱民,则民必爱君;如果视民如仇敌,则民必疏远而且不为其所用。[3]
管子既然是人本主义的先驱,他自然明白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个洞察社会发展又具有开拓精神的政治家来说,面对蓬勃涌动的人本思潮,与其压制人性的发展,不如顺应时代的潮流,采取疏导的方式,让人本思潮的涌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把人作为立国之本,在顺应民心的基础上推动了社会的前进。这对于我们今天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的。
二、发展经济、富国富民为立国之本
管子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其中《牧民》篇的首句就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又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并指出: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民众而兵弱者,民无取也野不辟,民无取,外不可应敌,内不可固守。又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4]另外,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荒。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管子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经济是治国的重要内容,而且他还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使区区齐国能够一跃成为中原强国。
1、富民是治国前提
管子主张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富民。他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强调了富民利民是爱民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治国之要。只有使老百姓富裕起来,才能够使国家也真正地富裕起来,真正地做到富国强兵。
2、因势利导,发展经济
管子认为,物质条件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人们致力追求经济,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他分析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威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行无声,而惟见其成。所以,我们当政者应该正视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势利导,满足人们的合理要求,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重农务本
管子指出农业是立国之本: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还深入分析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欧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5]因此,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才能够达到国富民安的目标。
4、本末并重,多种经营
管子重视工商,将工商与士农并列,把工商业者提高到跟农民同等的社会地位。要知道,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的。在此基础上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发展农业并举,认为无市则民乏发展工商业同样是社会所必需的。他主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缩小本末间的差距,而且他还鼓励农民实行多种经营,主张因地制宜,大兴鱼盐、冶铁、山林、桑麻、百果、六畜、川泽等,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5、通轻重之术
管子说夫物多是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人君知其然,故视国之羡不足而御其财物。[6]国家应该掌握市场商品贵贱的时机,来衡量过高过低的物价。可见,管仲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总结出了商品和价格的规律。这与我们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以及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政策不谋而合。
6、鼓励对外贸易
管子从经济观点出发,公开鼓励和支持对外贸易。他知道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政府不仅可以从商业利润中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在与其他诸侯国之间进出口贸易中,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饥是饱、是贫是富、是奢是俭、是虚是实、是治是乱、是强是弱、是兴是废、是存是亡,对于充实齐国的经济实力,分析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激烈形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赏罚分明、厉行法治为治国之道
《管子》的法治思想是非常系统而又完整的,他的法律观、立法观和执法观对于今天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尤其是《管子》法治思想体系中几个关键的创新点更是值得当代的关注。[7]
1、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管子强调依法治国。他主张人性恶的观点,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8]故人性是好利恶害的。所以,治理国家必须采取赏罚等法律手段。管子认为法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他说:法者,将立朝廷者也;法者,将用民力者也;法者,将用民能者也;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9]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令顺民心,如日月之明,如四时之信,有功必赏,有罚必诛,以度量断之等等,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2、强调对执法者进行执法
我们知道,法治系统的关键部分在于执法环节。因此,执法者的素质如何,执法者能否客观、公正、准确地依法执法成为一个国家政权稳定发展的关键。为此,管子特别强调对执法者执法,并在《重令》篇提出: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如今,如果建立文明的法治社会,必须要加强对执法者执法的监督工作。这也是解决目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只有建立起高素质的严格执法队伍,让执法者违法、失职付出毁灭性的沉重的代价,很多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在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过程中,要像管子提出的那样,大力加强对执法者执法的工作。
四、重视个人修养,主张教化百姓
管子很重视对于个人自身的修养,特别是为政者的自我修养。修身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子认识到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修身养性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并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有关内容。
1、谨言慎行。管子说:为政者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10]因此,他提醒为政者言行要谨慎,在决策问题时不要主观臆断,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而应该思之,思之,又重思之,以免由于失误而导致国家的削弱甚至灭亡。
2、节制有道。管子告诫为政者说: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11]因此为政者只有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私欲,才能使诸侯百姓都归附于他,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3、谦而不骄。管子认为:泽之身则谦,去之身则辱。[12]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长守贵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13]
4、天下为公。管子认为私者,雍蔽失位之道也[14]还说:为人臣者,非有功劳于国也,家贫而国贫,为人臣者之大罪也;为人臣者,非有功劳于国也,爵卑而主卑,为人臣者之大罪也。[15]
管子在道德方面主张为政者应该爱民无私,废私立公,作道德的表率,反对奢侈,重视诚信,重视以身作则,及强调道德教化与法治相结合,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从政者也是值得加以继承和借鉴的。
五、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德治
《管子》中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很是值得我们的借鉴。管子本人很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为道德可以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道德来约束统治者,从而使社会协调一致,安定和谐。在道德规范中,管子特别强调礼、义、廉、耻,并把它们称之为四维。《管子.牧民》中指出: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故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认为四维中礼义是对行为的约束,廉耻是指内心的道德情操。人们只要遵守礼,就不会做违法的事情;明白并遵守义就不会欺诈钻营;了解并做到廉,就会光明磊落而不掩盖过错;认识到耻,就正直而不纵容枉曲。这样,邪恶行为就不会发生,国君的统治就会稳定。不发扬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
管子认为人们以礼义廉耻作为行为规范,就可以做到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蒙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16]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六、举贤任能,以法不以亲的用人思想
我们知道人才历来就是各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如此,在古代亦是如此。管子主张选拔人才必须要注重道德标准,认为这样既可以选出贤者,也可以约束为官者,使其不敢为非作歹,从而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其《权修》篇说: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其《立政》篇说: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又说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失于小人,其为祸深。强调为官者首先要注重道德,决不能让德薄的小人掌握权力,否则,其为祸甚大。所以他强调措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备长在乎任贤。
那么,如何才能选到贤才呢?管子主张首先要调查人才的基本情况,同时,求贤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有人君根据制度下乡党征集人才,由乡党立师加以教育,官府则依能授官,度功授禄。
管子认为用人还要以法不以亲,要以法举官。他说今主释法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矣;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矣。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是毁为罚也。比周以相为匿,是故忘主私交,以进其誉。故交众者誉多,外内朋党,虽有大奸,其蔽主多矣。17]此外,他还强调要因材授任,用人之长,如善辩者可使搞外交工作,智者可负责内外情报,公正廉明者可使之作监察工作等等,从而使人尽其才,能尽其用。
参考文献:
[1]《管子.枢言》
[2] [16]《管子.五辅》
[3] 吴洁生,《管子》治国从政思想探要[J]. 《探索》2003年3期
[4][9]《管子.权修》
[5] 《管子. 治国》
[6]《管子.国蓄》
[7] 彭书雄,《管子》的法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年6期
[8]《管子.禁藏》
[10] [11] 《管子.中匡》
[12]《管子.小称》
[13]《管子.形势》
[14]《管子.心术下》
[15]《管子.重令》
[17]《管子.明法》
[作者简介]
(顾家旺 ,安徽省颍上人,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管理学教研室主任,管理学硕士,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