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38期 从《管子》中的治国理念看“中国梦”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11:26:32


从《管子》中的治国理念看中国梦

胡建芳 高 

 

内容概要:《管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内容十分丰富,对国家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论述。特别是其中的治国理念,包括重视经济发展,依法治国,重视人才和军事的作用,都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管子》;治国理念;中国梦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阜阳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子齐国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使得齐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为齐国富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最终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其本人更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成为一代名相。管仲的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话(《管子·重轻甲》)思想,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管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一书中,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管子》一书虽然是托名管仲所作。但其并不是管仲一个人所作,而是反映了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并且包含其他学派思想的一部治国方略总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成果。《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一部著作,对其的评价,后世都对其做出了极高的赞誉,如善变周公之法莫精于管子(赵用贤《管子序》);治国古代之政术者,以管子为能集殷周开国二勋伊尹、吕尚之大成(石一参《管子今诠概论》);梁启超先生就评价过管子说,管子者,中国之最大政治者,而亦学术界一巨子、 其以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 求诸吾国得两人, 于后则有荆公, 于前则有管子,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也(梁启超《管子评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民主、自由的伟大梦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论述。其中包括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以及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中国梦概括来说就是强国富民思想。这与《管子》中的很多观点是有共通之处的,随着国家的发展,更加需要对《管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让《管子》的优秀的治国理念可以运用到现在中国的国家管理中来,从而实现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的中国梦。

一、务本重商,重视经济

《管子》在开卷第一篇《牧民》中说到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认为人民只有粮食充实了,不挨饿了,才能知道接受礼节、法治教育;衣食丰足了,人们才能知道荣耀与耻辱的区别。《治国》篇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治国》),指出土地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要使生产活动能够顺利并得以进行下去,就必须使百姓享有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只有人民富足了,才能有利治理。这种主张藏富于民思想,不同于儒家的不和人民争利思想,《管子》中的富民理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齐桓公为首的统治者从百姓手中获取最大的利,从而实现图霸的目的,这便是书中所说的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山至数》)。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管子》实行四民分居定业(《国语·齐语言》)的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指出务本饬末则富(《幼官》),不征商贾,不禁泽梁,保护工商业的发展,大力开发自然资源。

虽然《管子》中关于民富的目的和出发点和中国梦中关于富民思想,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这种以民为本,重视经济发展,富民的措施和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在新的时期,只有让人民真正富裕中国的发展算成功;只有让人民得到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算完成。必须让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离开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真正的中国梦就不可能实现,也不会有任何的价值。

二、以法治国,德法并用

《管子》中的《禁藏》篇中记载: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 百姓所县命也。认为法是解决疑难问题的依据,突出强调了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必须以法治国(《明法》),主张治国使众莫如法, 禁淫止暴莫如刑(《明法解》) ,虽然强调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主张谨慎使用刑法,认为法者, 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刑罚不审, 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也(《立政》),法和人民的生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刑罚不谨慎,就会引起动乱,这样就会让无罪的人被杀而有罪的人逃脱,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管子》同时主张德和法必须同时使用,认为德,特别是君主的德行,对于治理国家和民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谓治民一众,不知发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七法》),错国于不倾之地者, 授有德也(《牧民》),圣王之身, 治世之时, 德性必有所是(《枢言》),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君臣上》),道德定于上, 则百姓化于下矣(《君臣下》)。

《管子》中关于法的理念和实践为中国古代社会法律奠定了基础,使中国古代的法律艺术逐渐得到完善和也日趋走向成熟,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在管理国家的手段上,《管子》强调依法治国,德法并举,对待管仲的依法治国思想,我们必须抱着谨慎的态度,取其中符合国情的法治思想经过科学的分析改造与发展,为中国的法治思想提供丰富的养料,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而服务。

三、选贤用能,重视人才

《管子》制定了许多选贤任能的法律条令,如在《小匡》中说道匹夫有善,可得而举焉《明法解》中的言勇者试之以军, 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举之, 试于官而事治者用之(《明法解》)。并就何为贤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一时义立《宙合》,二是奉法《重令》。一是从注重贤能的主管道德出发,二是侧着强调贤能之士的主观行为。在《宙合》篇中又认为,但凡大德至于仁爱、见贤肯于让位的人为贤;而刑罚不避亲贵、好本业、务地利而不轻易搜刮民财民力的人为能。

《管子》在《霸言》篇中告诫统治者人才对于统治和争霸的重要性,提出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任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有远见的统治者一定会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谦虚的求取天下贤能之士加以任用。

为了让人才没有遗漏,《管子》还制定了一套下什伍以征的求取人才的制度,就是深入到什伍这一基层居民组织中去征求人才。凡孝佛、忠信、贤良、俊才,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夏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 乡师以著于士师。凡过党,其在家属, 及于长家; 其在长家,及于什伍之长;其在什伍之长.及于游宗;其在游宗, 及于里尉;其在里尉, 及于州长;其在州长, 及于乡师;其在乡师, 及于士师。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凡上贤不过等, 使能不兼官, 罚有罪不独及, 赏功不专(《立政》)。这种措施,有效的让齐国能够最大限度的搜集人才,使得齐国国内的贤能之士得到重用,其他国家的人才也纷纷来到齐国,出现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七法》)。

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人才都是最可贵的资源,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一梦想,就必须要留住人才,让更多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在留住人才的同时,还得用多种手段措施吸引人才,创造更好地条件让人才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四、重视军事,武备强国

《管子》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军事的发展,对战争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参患》篇中说到: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认识到战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治国安邦、成就霸业的重要手段。《兵法》篇载: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所以,《管子》要求明智的君主务积于兵,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

同时《管子》也认识到战争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夫兵事者,危物也(《问》),强调要谨慎使用战争手段。《法法》篇中说: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认为战争是劳民伤财的,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消极后果。《管子》意识到:嘀嗒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重令》)。强调不勤于兵,不厚于兵。勤于兵必病于民,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大匡》)。

治国必须要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家的军事力量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保障。

《管子》中的政治思想理念可以跨越阶级、跨越时代, 在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充分理解《管子》中的治国内涵,汲取其中的丰富的养料,为中国的发展服务。发挥《管子》政治智慧在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中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M].中华书局,2008.

[2] 赵用贤《管子序》[M].

[3] 石一参《管子今诠•概论》[M].

[4] 梁启超《管子评传》[M].世界书局,1935.

[5] 《国语·齐语言》[M].线装书局,2013.

[6] 池万兴 《<管子>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9.

[7]《管子》[M].团结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胡建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历史系12级研究生高超,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学历史系12级研究生

上一条:总第38期 管仲拯救汉武帝 《管子》定型大汉朝经济模式      下一条:总第38期 《管子》的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