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0 14:25:30
中国梦的理论建构与管子治国思想的当代回响
张 鹏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当代国情实际情况,顺应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在新的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全力推进理论建设创新,阐述了中国梦这一崭新的治国理政重要思想。中国梦含蕴着丰富的治国理政内涵,为继续坚持和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的理论助力,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指南和理论旗帜。梳理中国梦的理论建构与管子治国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弘扬管子治国思想和发扬广大古代政治伦理以及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研究发现,《管子》一书既提出的治国思想,对中国梦具有启发意义和理论先导作用。该书提出了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既强调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治国之策,又坚持正义的人道理想。既避免了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考察管子政治思想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思想的考察,发现历史中那些历久常新的政治理念,为当代政治实践提供可行的参照。
一
科学理论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进步的反映,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没有活力。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重大而成功的理论创新,都集中表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作出深刻而系统的论述,是对历史与现实的精准把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梳理,是对时代精神与民心愿景的准确概括,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发展史的深刻领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最辉煌的梦想。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可悲的,没有思想是僵化和愚顽的。中华民族理想高远,意气风发。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正是管子最早提出来的,管仲不愧为中华第一名相,他任齐国相国四十年之久,矢志不移,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使得齐国日渐强盛起来。在历史的坐标上,中国梦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真知灼见,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向往,昭示着国家繁荣、民族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
得人心之道,莫如利之;利人之道,莫如教之。是啊,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且,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见,民心对于治国同样是至关重要的。那如何得到民心呢?管仲很简单的两句话,就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只要通过教化百姓,使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就可获得和维护切身的相关利益。中国梦已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情结和民族情结,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内涵,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前仆后继、不断求索的奋斗精神,回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构,赋予了更加明确的民族历史承担。在当代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梦想,像中国梦这样凝聚人心和民心。中国梦源于对改革发展问题的深入认识。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带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仍旧严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解决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还要解决好发展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不能懈怠,要加倍努力。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社会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是对当下中国实际问题的真实回应,蕴含着鲜明的问题指向,彰显了党的执政自信。管子说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王者用之而天下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一心一意谋发展。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这句话的意思是:仓库里粮食充实,大家便知晓礼节,百姓衣食耒足,就会懂得光荣与耻辱。中国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实在的建设目标,把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更好的教育质量、更稳定的工作环境、更满意的工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更高水平的医疗卫、更舒适的居住、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努力的起点,最大限度汇聚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愿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强国富民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安定团结富强民主。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幸福才有根本保障。
管子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固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国家富强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经济实力和人均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拥有较高的影响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一梦想集中体现了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的五位一体,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尊重经济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必须把国家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强国梦与强军梦齐头并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安全稳定;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放弃正当利益、决不放弃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开放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中国。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就是要实现振兴中华。民族复兴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幸福的坚强保障。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这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顿和弘扬四维。四维要是得不到实行和弘扬,国家就会灭亡。那么,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四者缺一不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是管仲提出的一个富有创意的思想,对于全面加强道德建设和搞好国家治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代的中国落后被动,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窘境,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在挽救民族危亡这一政治理想的感召下上下求索,中国近现代史上演了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慷慨壮举。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探索之路,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发展目标指向的高度统一。中国梦是幸福梦,就是要实现人民生活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全踢人民的幸福梦。民族梦只有同个人梦融合起来,梦想才有根基和活力,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完成,必须不断为人民谋福祉;生活在我们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表达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个人梦与民族梦的殊途同归。中国梦把人民幸福指数纳入了基本体系,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充满了浓浓的亲切感和具体感。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不是彼此各自为政的梦,而是内在融会贯通三位一体的。在国家层面上是民族富强、国家进步之梦;在个人层面上,是人民生活安宁、人生辉煌之梦,两个层次紧相辅相成。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既高屋建瓴,又具体平实,既描绘了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愿景,又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三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探索出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的选择。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经验和广泛的现实指向,展现出旺盛的理论生命力。
管子说为之患者三:有独王者,有贫贱者,有日不足者。意思是管仲就已经指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危害性,这给后世的我们很大的启迪意义。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高扬理想的号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精神筚路蓝缕,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行的理想之光。
实践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明灯。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历史,也能够继续发展未来的前进道路。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拓展和走好中国道路,切实强化社会主义的理想,强化实践现实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探索意识,不断丰富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个没有理想信仰的民族,无论拥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都谈不上真正的民族精神和理论勇气。
管子说:民变而不能变,不可服民取信。意思是:民众要求变革而官府不能适应变革,是不可能说服和取信于民众的。这与马克思主义讲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殊途同归。对于当下全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把握,成为中国梦提出的深层理论依据。爱国主义始终是宝贵的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财富。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汇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传统。实现中国梦就要凝聚中国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中国梦是亿万人民的奋斗目标,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任何梦想都不可能实现。人民群众是是力量的源泉,我们必须以共同的梦想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集思广益和衷共济。善于从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中汲取技术力量,把社会各个阶层的智慧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来,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力量。
四
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中国梦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备化和具体化了,中国梦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需要。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又以全新的视角深化了对共产党发展规律、建设规律,从理论和实践阐发了发展的根本问题。
管子说地不垦,非吾地;民不牧,非吾民。中国梦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改革和建设的思路,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中国梦内蕴着中华儿女的辉煌梦想,成为凝心聚力的精神源泉。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包容性,它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底蕴,以通俗化的方式使老百姓在思想上得到广泛认同。中国梦的提出,描绘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蓝图,表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共同愿景,并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树立了一个的目标,必将有力地抑制社会理想的淡化,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全党的壮志豪情。中国梦包容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国人民更好地凝结成利益共同体,必将焕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共圆中国梦。中国梦与世界梦辩证统一,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
管子说:不方之政,不可以为国。节时于政,与时往矣,不动以为道,齐以为行,避世之道,不可以进取。意思是:错误政策,治理不好国家,治理国家应该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把不变动的看成真理,把看法一致看为忠实品德。不放之政,不可以为国,国策是大方向,要把握好方向。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这句话强调了政府体察民情、关心民意的重要性,政府如果不能够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老百姓就会对政府失去信心、并且抱怨政府,那样的话,政府的政令也就行不通了。这对我们政府现时乃至今后,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梦把发展自己与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统一起来,和世界共发展,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展示出大国大党的智慧与风采。
五
你的梦,我的梦,不能算中国梦。现代中国人的梦,也不等于中国梦。只有古今中国人共同的梦,才算真正的中国梦。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提出两种社会理想,一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公天下,即大同理想;二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是家天下,即小康社会。这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而悠久的梦想。这才是古今中国人的梦,真正的中国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而现实的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家天下。虽然是家天下,只要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与动乱,就算是好的,可以称之为小康。从夏商周三代到清朝,都是家天下。四千多年以来,没有大同社会。因此,小康就成为古今中国人追求的现实理想,即所谓中国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管仲登上相位,挂印理政后,把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作为治国强齐的重要原则,并倾毕生精力建构起一个富民强国的政治思想体系。把践行中国梦为一种价值取向,自觉追求,锐意进取,用汗水成就中国梦必须求真务实。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办实事求实效,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求实效,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子·牧民》)这就是说:百姓厌恶忧患劳苦,我就要使他们安逸快乐;百姓厌恶贫困卑贱,我就要使他们富裕显贵;百姓厌恶危险灾祸,我就要使他们生存安定;百姓厌恶灭种绝后,我就要使他们生养繁衍。能使百姓安逸快乐,他们就会为上而任劳任怨;能使百姓富裕显贵,他们就会为此忍受暂时的贫贱;能使百姓生存安定,他们就会为此而赴汤蹈火;能使百姓生养繁衍,他们就会为此而献出生命。所以能顺从百姓的四种欲望,那么远方的百姓也会感到新近而来归附。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在中国梦的引领下,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汇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洪流。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管子·形势》)这就是说:对当今的社会有怀疑,可以考察古代的情况,不了解未来会是怎么样,可以回顾、观察以往的历史。万事万物的本性,情况虽然不同,但其道理和归宿却是相同的,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史、世界近现代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梦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以中国梦为导引,我们能够进一步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破除思想理论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和路径依赖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并为广大干部群众和理论工作者明确、清晰地认知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提供参考框架,为党的理论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生长点,为在新的话语指向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创见的思路,为进一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作者简介]
(张 鹏,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