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3 14:52:24
知耻与心存戒惧
孙军红
古代的先哲圣贤,历来都把知耻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人有气节,国有国格。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心存戒惧,取舍有度;一个国家有了羞耻之心,才能自尊自强,众安道泰。可以说,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都不能不知耻。
孟子曾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人若知耻,便能心存戒惧,因求荣免辱、维护自身尊严的内在需要而自觉约束自己。这里的耻表现为羞恶之心。作为一个人必须有羞恶之心,这也是基于人类自身除了具有动物性以外,关键在于人还有灵的存在,人性既有善的一面,那么应该有基本的羞恶之心。这也是人异于或贵于禽兽的重要区别。南宋大儒朱熹继承孟子思想,认识到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入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
清朝康熙年间,江苏省吴江县令郭就是从不知羞耻到知耻远耻的典型。《啸亭杂录》中记载,郭因贪黩敛财,被人告发,在接受新任江苏巡抚汤斌质询时,郭认识到自己为满足前任巡抚余国柱的贪欲,而变得寡廉鲜耻,毫无戒惧,乃至入于禽兽之列。在一代廉吏汤斌的感召下,郭深感自己所作所为很无耻,内心体验到一种屈辱、羞恶的情感,于是下定决心,改过迁善,做该做之事,避该避之事。他向世人宣布:前令郭已死,今来者又一郭也。其政治也为之一变,兴学校、禁私派、革火耗、清漕弊,又善断疑案,弹劾权奸,被称为铁面御史。
从道德哲学角度看,知耻,是每个合格公民所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也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知耻才能心存敬畏,遵纪守法,不碰底线。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无所顾忌地冲破道德底线,导致了严重的腐败问题。探其原因是复杂的,但缺乏耻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从治理国家层面看,管子对耻的认识更为深刻。管子认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管子还认为,耻不从枉,即不与道德低下的人同流合污,不做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代宰相冯道一生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为臣,侍奉了十个皇帝,位居将相高位二十余年,无论是处在国有道还是国无道之境,都是官运亨通,富且贵。他晚年撰写回忆录《长乐老叙》,历数自己曾经服务过的君王、获得过的各种官职荣誉以及家人所得到的恩赐。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时评价《长乐老叙》指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冯道的自述不知廉耻,反自以为荣耀,不禁感叹:身为大臣而毫无廉耻,天下岂有不乱,国家岂有不亡的啊!
站在当下理解这番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领导干部若不知耻,心无戒惧,就没有不敢做的事,其结果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和身边人,还极易带坏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系统乃至更大范围的政治环境。所以说,官职越高,权力越大,越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谷梁传》中说:君不使无耻。无耻,则随心所欲,无所不为,无恶不作。一个有了羞耻之心的人,才能知荣明耻,知道底线在哪里,这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深深印刻在心中。(本文原发表于2015年《中国纪检监察》第10期)
(作者简介:孙军红,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哲学博士)
上一条:(2015年第四期)管子语录 下一条:守“廉”与“正人先正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