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管子》与经济活动的调节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4 16:07:20


  

《管子研究》 

《管子》与经济活动的调节

蒲霞

 

内容摘要:在所有内容当中,经济问题约占《管子》全书的三分之二。《管子》所及之经济问题,既有宏观的经济政策,亦有解决具体经济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而这些均以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为最基本的原则。统观《管子》中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调节经济活动、稳定经济发展是其核心内容。《管子》充分认识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强调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前提下,亦重视其他三个环节的活动,并着力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稳步发展为核心,同时顾及分配、交换、消费的正常开展,以实现先富民后富国、社会稳定发展的最终目标。

Abstract: In the middle of all contents, the economic problem approximately composes Guanzi the entire book 2/3. Guanzi institute and economic problem, also has the macroscopic economic policy, also has the solution specifically economic problem measure and the method, but these take defend the state economy to stabilize as the most basic principle.The series view Guanzi about the economic problem discussion, the adjustment economic activity, the stable economy development is its core content. Guanzi realized fully to the production, the assignment, the exchange, expends these four link in social economy activity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in the emphasis tak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under the basis premise, also takes other three links the activity, and exerts oneself coordinates four between the relations.Its basic principle is by guarantee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rries on with with steady steps development is normally a core, simultaneously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ssignment, the exchange, the expense normal development, after realizes first the prosperous common people the rich country, the social stability development ultimate objective.

 

《管子》内容包罗宏富,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内政、外交、天文、地舆、法律、哲学、伦理思想等方面,不仅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实践认知的反映。在所有内容当中,经济问题约占《管子》全书的三分之二,因此有些学者称其为战国中期出现的一本伟大经济巨著

《管子》所及之经济问题,既有宏观的经济政策,亦有解决具体经济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而这些均以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为最基本的原则。统观《管子》中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调节经济活动、稳定经济发展是其核心内容。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四个主要环节,其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生产是最根本的环节,是决定着其他三个环节的重要因素,但其他三个环节也对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四个要素组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即经济活动这个系统,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三个要素的变化。要想保证这个统一体的稳定,必然要协调好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而经济活动系统又与社会的其他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系统的变化,如社会秩序系统的变化、政治体制系统的变化。因而经济活动系统是否能够稳定运行,关系重大。本文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管子》在调节经济活动方面的价值。

 

一.关于生产活动的调节

生产在经济活动系统中处于一个最基本的地位,按照系统的运行规律,它是系统运行的起点,因而它是否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行状态,关系着这个系统的稳定。在各类生产活动中,《管子》特别强调农业生产的根本性作用,强调农业生产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础、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小匡》篇中就明确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在认可士大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作业时,特别强调农民的地位,将农业生产放在各类生产活动的首位。《立政》篇中就已指出:君之所务者五,其中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副也。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即是关于农业生产的。同时《管子》认为农业生产对国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一,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充实,老百姓才能知礼节,才能实现对老百姓的教化,社会秩序也才会稳定下来。正如《管子·牧民篇》指出的:仓廩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其二,农业生产是统治者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础,即《管子》所言:粟者,王者之本事,人立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其三,农业生产的发展是老百姓富裕、国家富足的基本前提,《牧民篇》中就有这样的论述: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而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其四,农业生产是战争是否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对此问题《管子》中多有论述,如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又如《七法篇》所言: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农业生产对国家的发展、富裕、稳定有着诸多方面的作用,《管子》尤其强调国家应采取利农政策,并在各类生产活动中突出农业生产的特殊地位。只有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的进行,才能够维持国家最基本的稳定和社会的基本发展。

对于生产活动中的另一种形式,手工业生产,《管子》也将其与农业生产相联系,注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其基本前提是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管子》也已意识到了手工业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立政篇》所言之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即反映出《管子》已将手工业看作是国家致富的条件之一。但《管子》也充分认识到农业与手工业的协调关系,强调农业是最根本的生产形式,认为在保证农业生产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地发展手工业。对于手工业生产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活动,《管子》认为应该加以鼓励和支持,如手工业生产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生产工具,《幼官篇》就有毋乏耕织之器之言,这说明对于制造农业生产工具的活动是不加制止和干涉的。

农业生产是社会发展之本,《管子》强调的是在保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内适度地发展手工业生产。要协调好不同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和其比重关系,一切生产皆以农业生产为核心。

 

二.关于分配活动的调节

生产活动创造了产品和财富,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而分配活动则因其关系到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经济利益而最具有现实意义。《管子》对于财富分配问题也有不少论述,其最基本的讨论则是针对于财富分配对象、如何致富、财富分配平衡性的问题,也就是富国还是富民的问题,致富的最根本的方式是什么的问题,贫富之间的差别问题。

在富国与富民的问题上,《管子》强调两者皆应重视,富国富民是两个统一体,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持国家稳固的必要基础,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先富民再富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在如何致富的问题上,《管子》认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皆是富国富民的途径,但在这三者之间,农业生产则是最重要、最基础的生产活动,也是实现富民的最基本的方法,即所谓的: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管子》强调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置于所有生产活动的首要地位,以求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富国富民的目的,这就是《侈靡》篇所说:王者上事,霸者生功,言重本

在分配的问题上,《管子》还注意到要协调好富与贫的关系,强调贫富有度。贫富无度则失,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就会出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民贫则难治的局面。贫富无度则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当他们找不到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时,往往会采取某种过激的行为,如停止生产、外出抢劫、攻击富人等,致使生产停顿,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贫富有度才是国泰民安的基本保证。分配是经济活动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何不能实现分配的合理化,必然会出现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行为,从而引起生产秩序混乱,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因此而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关于交换活动的调节

商业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内容之一,是实现交换的一种主要形式。《管子》注意到了商业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市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交换能够获得巨大的财富和利益,这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刺激,是一种鼓励。人们会想方设法将各类产品汇聚于市场,进行交换和销售。而随着市场对农业产品需求量的上升,农民也会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管子》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商业交换活动对于农业生产的促动作用,控制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价格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正如其所言粟重而万物轻,粟轻而万物重,两者不衡立。故杀巨商贾之利而益农夫之事,则清重粟之价金三百,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勤其事矣。农业产品价格高能够吸引农民加强农业生产,但如果农业产品投入于市场的总量过大,反而会降低其价格,《管子》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意识到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市场上商品数量的多少和供求大小之间的关系,即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管子》同时也意识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践的道理,因而主张在丰年由国家出钱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存储起来,不致于因粮食过多而粮价下跌;歉年则由国家将平时储存的粮食投放市场,以平稳粮价。这一做法完全是考虑到要保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国家也才能得以发展,社会秩序也会保持正常状态。

    《管子》提倡以商劝农,在适度发展商业的前提下,以调整农业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量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业稳步发展。在经济活动系统中,交换这一环节的运作也直接影响到生产环节是否能正常进行。

 

四.关于消费活动的调节

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消费直接受到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的影响,生产的产品丰富、分配的财富充裕、交换的产品充足则消费活动才能够得以正常进行,甚至有所提高。而消费水平提高则会对市场提出新的要求,由此而来生产、分配和交换三个环节的活动也要进行调整和发展,这样才能够满足消费的需求。因此,消费又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 。消费在经济活动系统中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

《管子》充分认识到消费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并主张刺激消费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关于这一观点,《管子》中多有议论,如兴时代若何?莫善于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故贱粟米而如敬珠玉,好礼乐而如贱事业,本之始也;能摩故道新,道定国家,然后化时乎?国贫而鄙富,苴美如朝市国,国富而鄙贫,莫尽如暮市。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事,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

《管子》认为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的办法,只要有人进行消费,市场上就需要有充足的商品,生产活动就会因此而进行和发展,但如果无人消费,那么商品交换就无法进行,商品大量积压,生产也就没有办法正常开展了。大量消费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生产发展。如果能够让人们进行正常的消费,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刺激生产,还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听从君主的命令,为国君效力。正所谓: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

    当然,《管子》也不是一味地提倡侈靡,也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和财富情况,提出了不同消费层次的观点。经济薄弱的国家就不能进行奢侈消费,如《事语》篇所言:彼壤狭而欲与大国争者,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缉绩徽织,功归于府者,非怨民心、伤民意也。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以用于危隘之国也。否则就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满,发生社会混乱。富足之人则可以进行奢侈性消费,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商业交换的活跃,促进生产的发展,也可以让贫穷之人有事可做,《侈靡》篇就这样写道:雕卵然后渝之,雕撩然后暴之,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穷人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就能够安心于现实生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管子》充分认识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强调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前提下,亦重视其他三个环节的活动,并着力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稳步发展为核心,同时顾及分配、交换、消费的正常开展,以实现先富民后富国、社会稳定发展的最终目标。

 

 

 

 

上一条:管子》医学史意义      下一条:管仲“和谐观”在企业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