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管子生态思想与美国思想家的生态理念之比较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7 8:51:45


  

管子研究

 

          管子生态思想与美国思想家的生态理念之比较

              张鹏(泰山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论文摘要: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促使人类开始从先贤前哲的著作中寻求生态思想的启迪。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站在中美文化交流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对管子生态思想与美国思想家的生态理念展开比较,可以发现中美生态思想的殊途同归。管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资源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生态思想与美国思想家关于生态的理念多有融会贯通、所见略同之处,这是伟大先贤的思想跨越时空的最好见证。

 

Abstrac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and to promote human began to seek the ecological ideas and inspiration from the works of sages pre. In the 21st century today, stand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the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Guanzi and American thinker compared can found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aches the same goal by different routes. Pipe on man and nature harmony, conserve natural resources, to follow the natural ecological laws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a and ecological thought and American thinker about ecological concept is mastery,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this is the best witness of the ideas of the great sages across time and space.

 

     生态危机的加剧,迫使人类寻找生态文明的思想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知识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长足发展,世纪之交的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生态失衡的爆发个案和大规模环境污染案例。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和案例接二连三、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把人类推上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被告席上,进行跨世纪的严正审判。仅仅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壤荒漠化进程加剧,物种数目锐减,人口急剧增加,氟利昂和臭氧大量泄露外溢、可耕种土地面积日益减缩,大面积的森林草原退化,核辐射、磁悬浮辐射、电磁波辐射如同无形杀手时刻冲击无辜的人群、大江大河内陆湖泊被工业废水废渣污染,在城市和乡村的空气中弥漫的有害气体成分节节攀升,原始森林和次生林被大面积砍伐,部分国家和地区时常降下酸雨酸雾,非典型性肺炎、疯牛病、禽流感、甲肝乙肝流行病不断蔓延世界各地,猪流感大面积肆虐成灾。在气象学领域内,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不时显示出巨大的破坏威力。以上种种不良现象显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已经有些捉襟见肘惊慌失措,大自然正在一次又一次向人类发出振聋发聩的严重警告,从而敲响了大自然与人类关系急剧恶化的长鸣警钟。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新的社会运动生态运动。这场运动风起云涌,其影响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前环境问题,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该委员会于1987年将经过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在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经济发展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地平线上,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溯人类文明史上的生态思想,极具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全球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传统。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就是尊崇自然的思想发端。管仲安徽颍上人名夷吾,史称管子。他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子》书中蕴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态、科技等诸方面的思想,是先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管子》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但这些思想并不仅仅是基于对自然与人的认识和感悟。《管子》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的,直接服务于治国安邦、发展经济和维系民生,立足于齐国国计民生的生态保护的实践,反映在书中所总结的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相互关系的独到认识和经验。生态文明要得以延续,就必须扭转绿色化的错误倾向,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干在实处,才能保持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增加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美国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对生态问题最关注的国家之一,面对严峻的环境危机,美国的思想家以独特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如果要追溯历史,早在上个世纪初美国思想界中已经开始出现生态的气息,美国的思想家们纷纷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警示人们,要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以及忧患意识,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立一种现代文明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意识。美国的思想界在此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当代的华盛顿·欧文、詹姆斯·菲尼莫·库柏、威廉·科伦·布莱恩特、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亨利·大卫·梭罗、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以及瓦尔特·惠特曼等。他们创作的大量作品从不同的角度透露出他们自己所崇尚的各种生态思想。

笔者站在文化比较和思想共鸣的角度,比较管子的生态思想和美国思想家的生态理念,以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思想碰撞融会贯通之效。

                     

                          

     《管子》的核心是自然天道观,论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管子》秉持天人相因的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存在观,既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强调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个体。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人的生命,是由天给他精气,地给他形体,两者相结合而成为人。两者调和则有生命,不和就没有生命。人源于天地,必须和天地之道方能生,和便是道,是自然之道,也是万物生存之道。先秦诸子在和字上是不约而同的,因生产力的限制,人是很难脱离自然直接的供养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对于天的敬畏是朴素的唯物观的要旨。人要求助于自然,必要顺应自然,施可为,毋失和。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1865年,美国律师乔治·珀金斯·马什(George Perkins Marsh)出版了著作《人与自然》,指出恢复自然被干扰的协调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使荒弃的和利用过度的土地得到切实的改良。马什在书中首次提出合理规划人类行为,使之与自然协调,并呼吁设计结合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表明了人们开始关注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系统所受影响之间的关系,在生态思想发展历程上具有启蒙意义。大地伦理(Landethics)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哲学家利奥波德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提出和完善的。1933年5月1日,他发表在《林业杂志》上的自然保护的伦理一文中,利奥波德表述了他的大地伦理思想。在1947年撰写的《沙乡年鉴》一书里,有专章大地伦理论述和深化了这一思想。大地伦理的核心观念是生态整体主义,它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扩展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栖居大地上的人类。其次,大地伦理学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员,而且是普通的一员,他没有凌驾于其他动植物乃至非生命形态之上的特权,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说人类沙文主义。再次,大地伦理学确立了以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为前提的经济、生态、伦理和审美的多重价值评价体系。最后,大地伦理学规定了自己的基本道德原则,那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是他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利奥波德通过他智慧的语言告诉我们,土地的伦理范畴包含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大地上存在的一切。土地的伦理观就是让人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伦理范畴内的成员暗含平等和尊敬,把它们当成跟自己一样平等的分子。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改变了现代智人(Home sapiens)的角色,使之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为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和公民。它隐含着对于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尊重以及对于整个大地共同体的尊重。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类自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人类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都无法脱离自然。人类靠自然界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人类生产生活行为时时刻刻影响着自然界。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因此,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双向互动过程,人类来源于自然,同时又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创造着属于自身的自然。人类的劳动实践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

《管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受制于客观规律,所以要遵循客观规律。所谓失天之度,虽满必涸(《牧民》)正是无视客观规律的自然结果。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管子·形势》天不改变它的常规,地不改变它的法则,春秋冬夏不改变它的节令,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管子》认为做事情必须顺天而行,才能成功;否则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小成就,终究会大败而亡。《管子》是对于政治、经济思想的积极思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并没有自信到相信人能够以主宰者的角色存在于自然之中,也不强调人的行为必然带来积极的后果。《管子》中天、地、人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基于朴素唯物主义构建的有机、统一的生态体系。自然与人遵循共同的运行之道,人必须从自然之道中体味出人之道,生存之道、行为之道。所以人是自然的继承者,道的继承者,而非自然的主宰者。透过《管子》的论述,我们感受到,人主安静,当适意地生存,适天地之意、自然之意、万物之意。人在把握自己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独特地位的同时,要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本身。要尊重的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谋求人类的发展。《管子》叙述了植物与海拔、水等生态因子的关系,叙述了不同土壤与动植物以及人们健康的关系;它要求辩证地遵循自然规律,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在对待自然资源上,他希望通过适度索取和以时禁发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大卫·亨利·梭罗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和思想家之一,他还是美国环境主义的开山鼻祖。他的《瓦尔登湖》、《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一周》、《缅因森林》、《考德角》等作品振聋发聩。梭罗甚至被作为先知一样的人物,被全世界人民所推崇和热爱。梭罗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洞察,对自然的精神意义和审美意义的强调以及对他那个时代所流行的物质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都为生态伦理提供了独特的灵感和支持。在梭罗笔下,自然是有自尊的,也是有个性的。植物是他的邻居,小鱼的争夺食物是两个国家的交战,鸣蝉会唱小夜曲,啄木鸟的狂笑透露出足智多谋。一条鱼跃起,一个虫子掉落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曲线来表达,彷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波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战栗,都无从分辨。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动植物和人类在存在和灵魂方面都是融会贯通的。梭罗笃信自然还能增进人类的耻辱感,因为自然是简陋、清纯和可爱的。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他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大自然是文学创作灵感的家园,是思想家的家园。19世纪的美国,正是人们热衷于奴役自然、掠夺自然的时代,面对经济的超速发展,梭罗意识到人作为一种巨大的征服力量具有双刃剑的特质,他甚至不无忧虑地写道:感谢上帝,人类现在还飞不起来,所以还不能像蹂躏地球一样去蹂躏天空。梭罗的忧虑在其死后终于被言中,人类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已经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限度。

约翰·缪尔生于1838年,也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的大师级人物。他重视调查研究,走遍了广袤无垠的美国国土。以自然学家、博物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闻名世界。1901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我们的国家公园》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朴素的生态思想,他认为大自然充满着自为的思想,客观的规律,浩瀚的力量和优雅的风光景致。大自然的美是上帝的微笑,影响我们的身体、情绪以及精神世界,具有改造人类灵魂的潜在能力。大自然是非有不可的,山岭原野不仅是生长树木和灌溉河流的源泉,也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人们需要美不亚于需要面包。他们需要有地方休憩和祈祷,让大自然平复他们的创伤,唤起他们的欢乐,给予他们肉体和灵魂以力量。他还亲自创立并设计了美国巨杉公园,建立了美国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组织塞拉俱乐部。他还提出了大自然拥有权利的著名理论,他说那些土生土长的玫瑰花不管人们是否在观赏,是否呵护它们,它们都在默默萌芽、发育、繁荣并且死亡。大自然肯定首先是,而且重要的也是为了它自己和它的创造者而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有价值。

                          三

    《管子》是强调利民的,人不能自绝于自然,而当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不无裨益的。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管子·权修》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子·权修》人是天生的消费者,其生产也需借助于自然。天时有分,地利有限,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帮助的有限性,如果人不加节制地消费,民未怠,自然之力已不及。所以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管子》也讲求适度原则。于今日,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度极大提高的同时,过度消费、浪费已成为常见的现象。《管子》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对待物质的态度,多为人所摈弃。对于自然生命力的透支,必然将有损于生态。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态,为国之急也。《管子·八观》节用是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赖于自制力的行为。自然举所有之力,帮助人类的生存,人类当怀感恩之心,切不可予取予求,枉费其善意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独伐,大木不可独举也,大目不可独运也,大木不可加之薄墙之上。故曰: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岁多,罔罟必有正。《管子·八观》《管子》的生态保护的重要特点就是以时禁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索取要在恰当的时间进行。《管子·轻重甲》有云: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蒸之所出,牺牲之所起也。故使民求之,使民藉之,因以给之。又云: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较为贫乏,所以自然之力关乎国计民生。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之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自然中获取最合理的馈赠。并且人在向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之后,应该去保护和调控自然。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谷《管子·七主七臣》《管子》中的生态保护思想蕴含在其治国方略的各个层次、方方面面。其生态思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伟大的中国先民们在和自然的接触和交往过程当中对于实践经验和认识的总结。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体系廓清发展道路上的模糊认识,把文学作品中的生态理念挖掘出来,以弘扬生态伦理为己任,以全面清理文学作品中的反自然、反生态的错误思想观念。大地伦理(Landethics)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哲学家和环保先行者利奥波德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提出和完善的一个著名生态理念。1933年5月1日,利奥波德发表在《林业杂志》上的自然保护的伦理一文中,利奥波德深刻而全面的表述了他的大地伦理思想。在1947年撰写的《沙乡年鉴》一书里,有专章大地伦理论述和深化了这一生态伦理思想。大地伦理的核心观念是生态整体主义,它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扩展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栖居大地上的人类。其次,大地伦理学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员,而且是普通的一员,他没有凌驾于其他动植物乃至非生命形态之上的特权,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说人类沙文主义。再次,大地伦理学确立了以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为前提的经济、生态、伦理和审美的多重价值评价体系。最后,大地伦理学规定了自己的基本道德原则,那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是他对于自然、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利奥波德通过他智慧的语言告诉我们,土地的伦理范畴包含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大地上存在的一切。土地的伦理观就是让人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伦理范畴内的成员暗含平等和尊敬,把它们当成跟自己一样平等的分子。由此可见,大地伦理的提出乃是对人类一以贯之的道德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一次超越性颠覆,它把一切自然存在都赋予道德主体性地位。由以前的唯我独尊和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天地同攸,生死与共的生态共同体。美国的环保卫士、生态文学的先驱雷切尔·卡逊女士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对生命的平衡状态的遽然被打破心怀忧虑:为了产生现在居住于地球上的生命已用去了千百万年,在这个时间里,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着的生命与其周围环境达到了一个协调和平衡的状态。生命要调整它原有的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是以年计而是以千年计。时间是根本的因素,但是现今的世界变化之速已来不及调整。因此,大地伦理的提出,契合了当今世界令人头晕目眩的快速发展。这是人类理性反思过去高歌猛进毫不迟疑的攫取自然财富的一次忏悔和自责,因为千秋万代自然形成的生态体系一旦遽然变坏,可是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原态的,需要漫长的进化系列去抚平地球的累累伤痕和满目疮痍。面对流泪的大地母亲的声声叹息和家园破碎的哭泣,作家无法隔岸观火、坐而论道。以关注生态环境著称于世的报告文学作家徐刚在《荒漠的呼告》中谈及土地的荒漠化时也表达了对大地的完整性被破坏的忧思:大地是完整的,家园便是完整的,人也是完整的。反之,当大地不再是一个完整的集合而败象重重时,家园和人就是破碎的,分裂的,面目全非的。荒漠化的根本危害是解构了大地的完整性。大地的完整和家园的完整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荒漠化如同健康的地球躯体上的一块块癌变的器官,如果不立即绿化自然恢复大地的生机与活力,那么,局部的癌变有可能迅速蔓延和转移,待到那时,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可就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试想,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人类怎么能够放任自流呢?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的共同任务,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中美两个伟大的国家应该同舟共济,从管子、梭罗、利奥波德、蕾切尔卡逊、爱默生、约翰·缪尔等等伟大的思想家那里汲取生态智慧,爱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平衡,共同维护和构建天蓝水绿、和谐美丽的生存家园。

 

 

 

 

上一条:《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与文化自信研究 薛柏成      下一条:管子》医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