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10/18 8:59:45
“四个全面”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治国理念
杨 兰
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对当时齐国和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成为先秦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影响其后蜂起的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管仲的思想博大精深,即有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实践经验,也有怎样治理国家的理论总结,被梁启超誉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也被人称之为“儒道法思想的先驱”。管仲的治国理念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影响着当前的国家的重大政治决策。
一、“四个全面”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始阶段,1949年开始,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以30年时间,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一穷二白连火柴都被称为洋火的贫穷的中国,建设成为拥有导弹、核弹、氢弹、卫星,可以制造汽车、火车、万吨轮,曾经打败过17国联军的半农业半工业化的军事强国。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阶段,邓小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继承其思想,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放,以30多年时间把半农业半工业化的中国建设成为全球制造大国,GDP等经济指标占世界前列的经济大国。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国最高领导人,以“四个全面”理论为标志,中国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中国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社会,是中国重回世界顶端承前启后的新阶段。
中国自1840年遭受列强侵略开始(也有学者认为是自满清入主中国大兴文字狱开始),到1949年建国,期间中国经历了从世界顶端滑到“东亚病夫”的惨烈历程。基于报国图强的需要,国人“病急乱投医”,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衰败的根源,“西方文化”才是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于是,一方面“反传统”,一方面“学西方”,中国传统文化被抛弃。随着以毛泽东、邓小平为首的前两个阶段的国家建设,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国名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家从新登上世界顶端指日可待。但是经济的成功,也伴随着许多泥沙俱下。中国人过于功利化,物质化和功利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超过了世界公认的警戒线,其结果就是GDP全球第二,大部分人还处于贫困与温饱之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的天空大部分时间雾霾重重,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境污染大国,青山绿水再也难得一见;随着经济的腾飞,思想却在堕落,甚至于“以官为本”、“唯钱为大”、“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的论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于一个负责水务的科长都能够利用职权获得1.2亿存款、37公斤黄金、68套房屋的巨额财产,读来真的令人汗颜。至于层出不穷的毒牛奶、地沟油、三聚氰胺、苏丹红事件,与之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没有思想的复兴,就不会有民族的复兴,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就不会有国家的辉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如此思想混乱的情况,如何拨乱反正,从新接续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全面”,恰恰就是吸取了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成为接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性布局,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部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光辉,闪耀着管仲治国的理念。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实施战略的发展脉络就是: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发展关键;全面从严治党。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由此形成合力,全面推动中国健康有序地向目标前进。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的内在关系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宏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四个全面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治国理政的伟大创造,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无论对推进民族复兴还是对促进人类文明,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个发展模式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看到四个全面 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治国理念。
二、借鉴管仲的富民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管仲把富民放在治国的首位,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管仲从民众生活需要和治国的政治需要上认识富民的重要性,他认为:治国常富,乱国常贫。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仲相桓公使齐国富强的首要任务是要老百姓富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管仲以富国思想为主线,辅之人本思想、富民方法、治国方针等一些列方式方法,达到了富民强国的目标。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同时指出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理顺分配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突破利益藩篱、科学配置权力等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方式方法,从中可以明显看到管仲影响。
其实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到,中国继续走粗放经济之路,虽然短时间之内还可以维持民生发展,但是资源毕竟有用完之时,而且还面临国内外一系列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国内资源紧张状况,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加大等等,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所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必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夯实基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坚持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方方面面的深化改革,才能铺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
为了达成富国强兵的愿望,管仲在《管子;五辅》中提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富民利民的措施:第一,“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牆屋,此谓厚其生。第二,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宿将,此谓输之以财。第三,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第四,;薄微歙,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第五,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第六,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从这六个方面实施;德政,使富民的目标得到实施,顺应民心,富国强兵的愿望才能够达成。
为了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六个更加的政府工作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同时制定出可以清晰完成的标准;十个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更好的成长、工作的更舒心、生活的更美好。而且习近平主席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达成目标的方式方法标准,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实现目标就不会太难。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主席不仅继承借鉴了管仲富国强兵的思想方法,在达成目标方面更有创造性。
三、借鉴管仲的“依法治国”为“四个全面”保驾护航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以法治国的典范,后人推崇的榜样。在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法律对齐国的繁荣富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治国思想主要有几点:㈠以法治国而“法身”。所谓“法身”主要有三点:一是立法之人自身要公正,要代表百姓利益,解决现实问题;二是制定政策、法令、法规之人要以身作则践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完整的形象性;三是要实现法制,统治者要守法,他认为法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因庶民而动刑,不因大夫而违法。为管仲的“富国强兵”目标给与了很好的保驾护航,其以法制农求其本,以法治军求其强,以法治政求其正,依法治贪求其廉的事迹,更为大家所熟知。
2010年5月10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称,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黑龙江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院长、黑龙江省科顾委宏观经济专家组组长陈永昌曾经大声疾呼“富人太富,政府太大,穷人太多”。他提出实行新“三民主义”,即经济民营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民生化。他认为,我国的体制确实要做大的手术,要有大的突破,才能满足后三十年的大发展。给如何依法行政,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要求并且实施:
1、要科学立法。提出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形成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有法可依,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2、要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
4.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5、对政务推进实行“五大公开”。政务公开是推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一个引领性的工作,只有公开了才会产生新的需求,才会发现很多问题,从而带来一系列改革。政务公开的重点包括五大环节: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就要在这五大环节深度公开。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和百姓们最想知道的结果。以公开推进深化改革。
6、在廉政建设发面可谓不遗余力。按照习近平主席的原话来说: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央决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
以上种种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主席从严治政,不仅继承了管仲的治国思想,还进一步发扬光大,创新治国方法。
四、借鉴管仲的教育思想为“四个全面”树人
管仲对教育及教育管理的论述和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对道德教育、社会教育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贡献,对社会生产、国家的富强、社会稳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管仲在《管子·五辅》中说:“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他认为治国一定要把培养教育人看成百年大计。他在《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他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富兵强的唯一门径。其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反复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抓好社会道德教育提高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为实施四个全面树立百年人才,以什么作为人才教育的核心?如果留心实时就会发现,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正在逐步回归,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大的发挥作用。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在四个全面全面铺开的今天,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石。
习近平主席在推广传统文化方法是不遗余力的,在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习近平主席不仅仅是弘扬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身体力行,善于运用古代的名言警句,在他的讲话中俯拾即是,这里不妨枚举几例。他在谈到形成改革共识的要义时,引用清末洋务运动改革派张之洞的一段话: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岐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寥寥数语,就说清了搞改革既知通又知本的道理,既要革新鼎故,又要强基固本。他谈到法治问题,引用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话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和王安石的话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贴切说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习近平主席将古老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现代国家治理实现,如此巧妙的无缝链接,实乃是国运长久、政治昌明之幸事。
(作者简介:杨兰,女,河南郑州国学院讲师)
上一条:总第45期 管子治国理政之道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下一条:总第45期 探讨《管子》治国之道在积极践行“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中的若干现实价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