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45期 管子治国理政之道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7/13 17:21:14


 管子治国理政之道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韩振标

 

【摘  要】《管子》经典之作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法制、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形成极具价值的治国理政智慧。在推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管子思想、四个全面、现实借鉴

一、 以人为本,富民为强国之始

论《管子》民本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借鉴意义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作为中国民本思想为标志的《管子》中的民本思想,不仅对秦汉及后世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富国富民,发展经济。一是以农为本。《管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要想使百姓富裕,首要的任务是强化农业生产,故明确指出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五辅》)。《管子》还特别重视农时的因素,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租税制度改革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重视工商。《管子》认为工商业和农业都是获得财富的主要来源,是缺一不可的。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小匡》),他首先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观点。主张四民按职业分区定居。其次是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对以盐、铁为主的山海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除局部垄断外,还采取民办官营的办法。再就是鼓励、引导和发展家庭手工业。此外,《管子》还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三是调节贫富。《管子》指出: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五辅》)。管子主张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控制财富。一方面采取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国蓄》);另一方面则实行富能夺,贫能予(《揆度》)。

(二)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一是宽政轻税。桓管之初,由于税敛重、刑政险、举事不时,给百姓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和政治压力,于是管子主张轻其税敛、 缓其刑政、 举事以时,进行租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小匡》)。二是社会保障。一方面敬老养老、慈育幼稚、抚恤幼孤、掌养残疾。在国都和城邑都设有掌老掌幼掌孤掌疾机构和官员,专门负责相关的事宜。另一方面赈济贫困。灾荒年景,灾民流离失所,而且多有疾病和饿死。为救济灾民,及时散栗以食之,并责专门官员督管此事。三是推行教化。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管子主张教民,吃饱了喝足了,就要学礼节,知礼仪,弘扬道德教化,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光荣与可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三)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管子提出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禁藏》)。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八观》。对自然资源开发要按时,且有节制。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五个方面,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管子》中的一系列民本思想,具有很重要的当代价值,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大刀阔斧,改革为强国之途

论《管子》改革方略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借鉴意义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得以公布。这份2万余字的纲领性文件,共计137次提到改革一词。管仲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全面实行了系列重要改革,在正确把握客观规律的同时,开拓思路,锐意进取,对于当今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经济改革。一是改革农业税。管子说:相地而衰征, 则民不移。把土地资源按土质好坏、产量高低, 划分等级, 按等级的高低定税向农民征收。合乎情理地扩大了政府税源, 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二是实行官山海。官山海中的山海是指藏于大海中的食盐和藏于山岭中的铁矿两种重要资源。官山海就是实施制盐业和冶铁的国家垄断性经营,实施食盐和铁器的国家专卖。迅速增加了齐国的国家财政,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三是国家宏观调控。一个是稳定物价。根据人民需求敛轻散重,积财通货设 轻重九府, 观察年景丰欠,平抑粮食物价。另一个是控制流通。采取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高我下,天下重我轻的策略,使天下他国的重要物资流入齐国,并促进齐国自己生产的剩余商品外销。在一般情况下则要做到天下高则高、天下下则下,保持经济政策适度的灵活性。再一个是货币的发行权由国家控制。《管子国蓄》说善者执通施, 以御司命。货币是国家控制经济的重要工具,国家必须掌握货币的铸造和流通。第四个是实行富民政策。《治国篇》明确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认为要想实现富民,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管子主张对于那些勤于农事和精于农事的人国家给予奖励。第五个是对外开放。制定优惠政策,对各国商贾来齐经商免征一次税,提供食宿等优惠条件, 极大地调动了国内商人和国外商人从事贸易的积极性。

(二)政治改革。一是总目标明确。富民、富国、强军、霸诸侯、王天下。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讲的建设超一流的国家。二是行政改革实行国野划分。把国都划分为乡、士居乡、工居乡、商居乡。每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 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对于野, 以三十家为一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 十县为一属。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属大夫分别管理。三是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丞相首辅责任制。突破以往集各种大权于国君一人的君主专制体制, 实行丞相负责制,丞相对国君负责。

(三)人事和社会制度改革。一是崇贤尚功、选贤任能。 明主之择贤人也, 占勇者,则试之以军; 言智者,则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 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事言愚智(《管子明法》)。选贤任能以政绩为标准,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齐国人才队伍的来源。二是鉴古筹今,礼法并重。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是政治史上实行以法治国、法治社会最早奠基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励精图治、继往开来,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管子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社会大转变时期凸显的伟大中华智慧。我们要以史为镜,深人学习并借鉴管子管理思想蕴含的中华智慧跃马挥鞭全面深化改革。

 

三、规矩方圆,法治为强国之策

论《管子》依法治国思想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借鉴意义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开启了我国社会法治建设进程新的一页。在世界法制史上首先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方略的我国古代法家先驱管子,深刻阐述了法的起源、功能、特性以及严格执法的基本要求,在推进以法治国的实践中,对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提出了许多精辟论述和卓越见解,在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立法要求。一是顺应天道、合乎自然。《管子》书中讲到: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心术上》)。管子认为,法律的制定要符合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民心的法律和制度,才能够实现法作为王者典器(《侈靡》)的统治目标。二是因时而变、遵循民情。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物,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任法》)国家法律的制定要顺应国情的不断变化及发展的需要,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正世》)同时要顺应民情,只有民心所向,认可国家颁发的法令制度,民众才会坚决执行,从而实现了君主对于一国之众的统治,稳定国家。三是法令统一、宽严适度。管子认为,法令制度的审议制定其出处必为君主,以避免臣下及百姓自立私理而追名逐利现象的出现,实现其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的治理目标,从而实现了国安民稳的大治局面。同时,赏罚制度的制定一定不能逾越民众所应承受的范围,赏与罚既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轻。只有这样,制定的令律才会有效,才会使民众自愿归附亲近君主。

(二)执法要求。一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管子认为,如果不按照法的手段推行法度,治理国家就没有常规,君主所颁布的命令将行不通,从而将导致国无常经,民力必竭,无法实现天下大治的局面。《管子》着重指出了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执法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做好引领民众的方向塔、导航灯。二是公开公正,贵贱共守。《管子》主张法律在推行之前,必须以成文的形式公布于众,使君臣百姓都知道这些规范并在日常行为中就有所避就。法律一旦制定出来,无论是制定法律的君主、还是执行法律的各级大臣及普通百姓都应遵守法律,不能有任何超越法律的行为。只有如此,法律才能顺利推行。三是执法要公,赏罚要明。《管子》认为法不平,令不全,是以夺柄失位之道也,法度不公平,政令不完备就会带来君主失权失位的潜在危害。君主具有根据法令制度裁定民众生杀贫富贵贱的权利,因此赏罚分明显得尤为重要。

(三)司法要求。一是司法独立,透明公正。管子坚持立法权与司法权分立,司法权是独立的,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国家分权而治,反对君王对司法独立的干涉,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臣失其事,无以有其位。而司法者在狱讼断案中如何保证司法的公正性的要求。乘夏方长,审治刑赏,必明经纪;陈义设法,断事以理;虚气平心,乃去怒喜。二是完善监察,防止腐败。《管子》法治思想意识到了对于执法者约束的重要性,探讨了两个层次,一是对君主的监督,包括道对君主的约束和忠臣谏言对君主的监督,如《君臣下》的能据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过,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二是是对官吏执行法令情况的监督,建立监察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群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大治。

  (四)守法要求。一是君臣民众,人人守法。在《管子》法治思想的论述中还提到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概念,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全民守法的雏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守护,人民群众的权利要靠法律来维护,同样人民担当着维护法律权威的重任,只有全民执法、人人守法,才能加快法治社会的建设步伐。二是自上而下,按位守法。《任法》提到生法、守法、法法的三个层面,《管子》的法治思想是自上而下的,君主负责创制法治,官吏负责执行法令,民众则是身体力行地按照法令规定行事。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对于那些逾位逾权行使权利的臣民,要让他们看到逾位的危害,从而使臣民安分于他所在的职位,在所处的群体中有满足感,努力干好本分工作,珍惜名声,为国家大治各自守好本分。三是以史为鉴,长足发展。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方针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在很多地方都与管子的法治思想十分契合,管子关于法制独到而又系统的见解,对于当下的形式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四、正本清源,廉政为强国之基

论《管子》廉政思想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借鉴意义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成为中国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大关键词,从严二字,也已成为中国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新常态。《管子》中阐述了较为完整的廉政理论体系。《管子》的廉政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以人为本,廉洁奉公。一是清正廉洁,节俭禁奢。《管子》推崇节俭,反对奢侈放纵,把节俭禁奢看作治国的要务,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奢泰,为国之急也(《八观》)。各级官吏都应该立身清白,不贪财货。对于用不称其人,家富于其列,其禄甚寡而资财甚多者(《法禁》),要坚决打击。特别是人事问题上的腐败现象,交人则以为已赐,举人则以为己劳,仕人则与分其禄者,圣王之禁也(《法禁》)。二是公正无私,奉公守法。《管子》认为,私心是人们正确全面认识客观世界的障碍,是天下混乱的根源。公正无私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赏罚公正,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权修》)上失杀不辜则则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罪则行邪者不变(《参患》)因此,秉公处理,依法办事是第一要义。官吏要奉公守法,不能够只考虑个人私利,也不能私意改变国家法度,如果只享受高官厚禄而不能奉公守法,倍其官、避其事,那就是臣人之大罪(《君臣下》)。三是任人唯贤,体恤民众。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任人唯亲是吏治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管子》倡导应当让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担任官职,举德以就列举能以就官(《君臣下》)坚持选贤任能会澄清吏治,鼓舞士气,人心凝聚。管子认为,需德当其政、功当其禄、能当其官,国家治乱的根源便是选贤任能。管子认为,民力有限,应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权修》)各级官吏不能利用手中职权深索于民。 官吏一味盘剥百姓,会导致百姓怨恨,臣下赋敛竞得,使民偷一,则百姓疾怨。

(二)以德养廉。一是推行四维。管子主张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指礼义廉耻,为齐国治国之纲,管子把为政之廉上升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治国的根本所在,就是让百姓能够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做邪,如果国家不防微杜渐,修治礼义廉耻,要求百姓做到礼义廉耻是不可能的,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权修》)。二是君臣分明。管子认为上下之分不同任。君主不应当干预臣职,臣下不应当侵夺君权,君主事必躬亲反而造成不公。《君臣上》说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则上下体,而外内别也。这样君臣上下各得其体,内外自有区别,民生也就有依靠。三是倡廉防贪。《侈靡》说:强而可使服事,辩以辩辞,智以招请,廉以摽人。认为君主要用人之长,将廉洁自律的人树立为学习模范,防范欺凌百姓、缺乏德行而轻慢君主的人。认为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贪生怕死,廉耻不立,也就不可能维护公平正义,就出现社会风气不正,滋生贪污腐败现象。

(三)以法促廉。一是严明赏罚。实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论功记劳,未尝失法律也。若乱主不察臣之功劳,誉众者则赏之;不审其罪过,毁众者则罚之。结果邪臣无功而得赏,中正无过而而有罚,悫愿之人失其职,而廉洁之吏失其治。二是严惩贪官。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明法解》)《重令》提出行令在乎严罚。严罚令行,则白吏皆恐。这些规定使贪官们胆战心寒,警示官吏不可贪赃枉法,维护了政治秩序,促进了廉政建设。三是严明法纪。管子认为君主治国必须严格依法执法,对违法犯罪的官吏严加处罚,使其无利可图,才能减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法禁》规定了官吏的从政规范,并规定了官吏的各种违法行为,便于官吏执行职务时遵循。君一置其议,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走在时代前列、肩负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从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告,从八项规定新风拂面到四风涤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与此同时,一边扎牢制度篱笆,一边剑指沉疴顽疾, 老虎苍蝇一起打,彰显了中共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管子》认为,为政之要,贵在倡廉。管子的廉政思想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管子是集思想家与实践家于一体,融理论家与政治家于一身的思想巨人。《管子》一书是一部涵盖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军事学的鸿篇巨制。《管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治国理政的经典著作,被历朝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所推崇。如今,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行四个全面重大战略的新常态下,学习研究《管子》这一经典著作,从中汲取和借鉴依法治国、以德辅政、推行变革、发展生产、注重民生、倡导廉洁、建设强国富民的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经验智慧,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作者简介:韩振标,颍上县委组织部主任科员,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

上一条:总第45期 探析《管子》文库中富含“四个全面”的源头思想      下一条:总第45期 “四个全面”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