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46期 哲盲时代和哲学态度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1 9:16:42


 

哲盲时代和哲学态度

 

不知道注意到了没有,我们这一届学人不行,多的是信息,缺的是哲学,换言之,没有哲学,也就没有了哲学态度,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人的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你自由地选择什么,就决定了你的方向和道路。你什么都不选择,就非常不自由,尽管你感到似乎很自由。因为,你没有立场和方向,所以感到茫然,你在茫然中获得的自由不是真的自由,你在没有哲学态度下的选择不是真正的选择,而是技术的、机械的选择。这不是人该有的选择,因为你一旦走出自己的选择的假设,就会发现你与社会和他人的格格不入。当然,你可以蔑视他人,对他人的选择不屑一顾,但是你的理由不是发自纯粹理性的批判,而是实践理性的自我陶醉,你因为没有自由的选择,就没有判断力,所以你其实感觉更其孤独而茫然。你可能会有排解之法,但是那不是学术和理性之内的东西。

哲盲时代,很想普及讲点哲学,每天都来那么一条,一点点,日积月累就多起来了。然而,没有人感觉到需要。这正是缺乏哲学的证据。只有不通哲学的人,才会认为哲学可有可无,就像文盲觉得认字可有可无一样。甚至认为哲学无用,没有哲学,人也活的好好的。事实真相并非如此,没有哲学的哲学,或不要哲学的哲学,也是一种哲学,就像不要政治的政治,也是一种政治,很少人意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一种政治,而并非经济。

真正的哲学,不是教科书和课堂或所谓哲学教授、博士们心目中的东西,不是连篇累牍的论文,也不是哲学期刊中的那些复杂的术语和绕眼的论述那叫专业,或哲学专业,是供装潢门面和行业交换吃饭的本钱。与哲学根本不是一码事,误以为那就是哲学,不是无知,就是哲盲,这正是哲学的悲哀。

哲学是人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干什么的都需要。农民就需要并懂得,什么时候种什么庄稼,而不会弄错季节,种错作物,这就有哲学和逻辑。农业科学家可能是最懂哲学的人群之一,尽管他们看起来一点都不像知识分子,比方说袁隆平先生。我所见过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都是那副模样,土里土气,很接地气。但是他们实际上比哲学教授更懂哲学,他们懂得作物生产的具体条件,并加以模拟和改变,于是就有了育种和反季节种植等成果出来。但是其他文史哲教授的成果是什么?就是那些毫发毕现的论文而已。他们(囿于他们的老师教的,并跟着学,跟着说)就未必懂得些非常日常和简单的道理,他们往往会把哲学历史文学讲成是超越国界、历史和阶级的透明体虚幻的存在,而企图让学生接受他们的理念。他们成功的做到了,于是近二十年来,历史就成了戏说或痴人说梦的玩偶,成了任人揉捏的小泥人;文学艺术也不再反映社会本体或人性和生活之美,而是在杜撰成了情趣玩具一样的,某种不着边际、玄幻的网络或影视娱乐品。各种创作理论更是死无对证的乱说一气。各家文艺批评,都像电视晚会里肉麻的颁奖词一样,陈词滥调,言不及义地把作者和作品吹捧的天花乱坠。

其实人只要别一碰文化,书本,高校,学历,职称,医生、教师,律师,艺术家,作家,学术专家和教授之类的事物就觉得这些东西不得了,都是装在玻璃框子里的陈列品,束之高阁的收藏品,高价待沽的奢侈品就好了,就有哲学味道了。你看《论语》里的孔夫子迷路了,子路向路边的杖黎老人(农夫)问曰:你看见我们的夫子了吗?夫子,这就相当我上面所说的那个知识阶层里的人,精神贵族。这个老农说了一句很哲学的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谓夫子?把孔夫子的博士研究生子路呛得无话可说。子路为什么回答不上了呢?就是因为他不懂哲学,而老农同志懂哲学。老农心目中的夫子(有学问的人),与子路心目中的夫子,就迥然异趣,老农心目中的夫子,必须是要懂得劳动和农业的人,而子路心目中的夫子,有点像今天的职业学者。老农一张口就把这个学院派子路给灭了。所以说,那个阶层的人,一旦将自己看成特殊的人类,就没有智慧了,没有智慧,哲学就消失了,他们自己这样看待自己,哲学就完蛋了,就是这样。

据说,也是我按照一定逻辑推测的,这个老农可能就是颍上人。为什么呢?因为孔子那个时候周游列国就在陈蔡,颍上属于蔡国,孔子厄于陈蔡也在那个时候。颍上当地有孔子游历到此的记载,遗存为孔子止宿处,宋代就管叫它文地春风,而齐国大政治家,也是第一个大哲学家管仲的出生地正好就在那附近。对照《论语》文献,看孔夫子与弟子的对话,涉及到对管子的重要评价,也是管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还是颇为走心思考的。

根据哲学逻辑,根据文献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推测,并且敢于得出假说或结论,供学界去研究讨论,这就是学术,这也就是哲学。所以我以为自己的推断虽为一家之言,还是蛮有自信的。

    一家之言,就是允许反对和驳斥。很多学术问题和学派本身都是一家之言。你不能以一家之言为借口,就什么脑子都不动,或者一棍子打死。真正的学人的态度就是哲学的态度,就是一事当前,下判断要有自觉的、明晰的、合理的前提。这里的前提是,你要懂点那么一点哲学思维,要动动脑筋(或叫开脑洞),拿出证据或者自己不同意或赞成的理由,来自圆其说,否则,就不叫夫子或学术,充其量叫吵架、抬杠,最新的网络说法叫撕逼(这个粗鲁的字眼,如果没有立场和是非就更加不堪)。

 

上一条:第46期 《管子》农业生产思想初探      下一条:总第45期 乱话渐欲迷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