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1 9:14:18
《管子》农业生产思想初探
赵超
摘要:《管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社会经济思想著作,被当做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文献。其农业生产思想,尤其是农本思想对当时的齐国和其他国家以及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管子》中包含了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的事迹与思想。管仲在齐国执政期间,大力发展农业,为齐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大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使齐国在春秋时期率先崛起,成为春秋第一强国。
关键词:《管子》;管仲;农业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的生产和稳定是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多数学者持有观点《管子》是以齐国为背景、以春秋时期齐相管仲思想和功业为指导,主要是由战国时期稷下学士们关于哲学、政治、经济、阴阳五行、兵学、农学等方面所撰写的论文集。《管子》中农业涉及到农、林、渔、副各个行业,书中从富国强兵、民众生存礼节方面阐述农业的重要作用。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通过开垦土地,吸引民众进行农业生产,造成仓廪实、国多财的结果,以达民众衣食足,知礼节、知荣辱的富国强兵的目标。
一、管仲简介
管仲(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司马迁《史记》记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史记·管晏列传》)。齐襄公时期,管仲事公子纠,管仲好友鲍叔牙事公子小白,后桓公(公子小白)立,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桓公在管仲的协助下,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齐国在春秋时期率先崛起,成为春秋首霸。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对齐国的治理,对齐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且管仲执政时期,尊王攘夷运动对后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孔子认为管仲的尊王攘夷遏制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侵略,阻止中原地区民众的野蛮化,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
二、农业生产思想
1、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农业社会,农业经济更是社会经济的根本。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记其农事,则饥饱之国可以知也。(《八观第十三》)政府通过观察田野中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了解本国的农业生产状况,推测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以及本国的国家实力。《管子》认为统治阶层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于开垦土地,发展农业,让民众参与农业生产,使民致富。地辟举则民留处(《牧民第一》),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五辅第十》)人主不可以不慎富,慎富在务地。(《枢言第十二》)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权修第三》)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治国第四十八》)阐述强国、士兵、民众、粮食、农业生产五者之间的联系,说明农业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也阐述了统治阶层若不重视发展农业,所带来的危害。有地不务本事,君国不能一民,而求宗庙社稷之无危不可得也。(权修第三)统治阶层不重视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是必会使民众饥寒交迫,不能有效的治理民众,最终会危及统治阶层的统治,导致国家灭亡的后果。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治国第四十八》)不生产粮食的国家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尽的国家可以称霸,生产粮食吃不完的国家可以称王。粮食是人民、财富和土地的归因。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七法第六》)土地不开垦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六畜不兴旺,国家贫困,士兵羸弱,导致对外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失败,国家就会灭亡。
《管子》认为农业生产关系到人民的富裕幸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兴亡。以农为本,农业经济是国家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为工商业发展提供原料,为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在农业生产运行良好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才能正常运转。因此,治理农业是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治国第四十八》)
2、农业生产的管理
《管子》重视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安排。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牧民第一》)夫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轻重乙第八十一》《管子》主张统治阶层按照时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耕始焉,芸卒焉。(《乘马第五》)正月时节,冰雪开始融化,统治阶层需要指导农民在公田上耕种。《臣乘马第六十八》中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认为冬至日七十五天后地下解冻才能种植稻谷,冬至一百天后就不能再种植稻谷了,因此,春季耕种只有二十五天时间。同时《管子》论述统治者按照农业时节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可以产生五谷丰登,人百姓富裕,国家富强效果。不夺民时,故五谷兴丰(《臣乘马第六十八》)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小匡第二十》),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小问第五十一》)并且也阐述若统治者不知道指导农业生产的时节,就会失去国家的根基。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四时第四十》)《管子》认为统治阶层在正确的农业时节指导农民进行农业,就相当于给予农民财富;不扰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就相当于给予农民粮食。如以与人财者,不如无夺时;如以与人食者,不如无夺其事。(《侈靡第三十五》)《管子》重视农业生产的时间安排,统治者通过农时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以达五谷丰登,民富国强,维护统治的目的。
《管子》重视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水利的修筑。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决水寮,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渡,无害于五谷。(《立政第四》)统治者修筑火宪、开通水渠,筑造堤坝,储存水源等措施,使农业即使在洪涝时候,洪水不会对庄稼造成伤害,保障粮食的丰收。通过修筑水利工程,既保障农民生活的富足,又保证国家税收的稳定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民富裕,国家富强。
《管子》主张对农民轻徭薄赋,在税收上保障农民的利益。辟地广而民不足者,上赋重,流其藏者也。(《八观第十三》)认为政府对农民征收税收过重,减少农民的劳动成果的拥有量,使民不富裕,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针对受自然灾害所造成损失程度不同的地方,《管子》主张具体问题差别征收税收的政策。十仞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十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二三,二则去三四,四则去四,五则去半,比之与山。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与泽。(《乘马第五》)《管子》认为一仞见水的土地,应该减少十分之一的租税,二仞见水的土地,应该减少十分之二的租税,三仞见水的土地,应该减少十分之三的租税,四仞见水的土地,应该减少十分之四的租税,五仞减半,比照于山地。五尺见水的地方,也减少十分之一的租税,四尺见水的地方,也减少十分之二的租税,三尺见水的地方,也减少十分之三的租税,二尺见水的地方,也减少十分之四的租税,比照于沼泽。《管子》主张根据土地耕种条件环境的变化,对不同的土地征收不同的税收,这样保障了税收的公平性。
三、农业生产思想的指导意义
1、经济意义
注重农业的生产有助于富民富国。农有常业,女有常事。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饥寒冻饿,必起于粪土,故先王谨于其始。(《揆度第七十八》)其意为农民要经常耕作,妇女要经常纺织。一农不耕,人民就可能有挨饿的;一女不织,人民就可能有受冻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粮食,这样既可以使农民免遭挨饿受冻,且使农民富裕。同时,民富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国家也富裕。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治国第四十八》)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瓤荤菜百果具备,国之富也。(《立政第四》)
2、政治意义
注重农业的生产有助于社会稳定,安定有序。重视和加强农业有利于实现上下亲近和顺。《五行第四十一》认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六畜兴旺,民用充足,国家富庶,才能达到上下亲近,诸侯和顺,即所谓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同时,注重农业生产有助于实现社会治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治国第四十八》)
3、军事意义
注重农业的生产有助于保卫祖国、开阔疆土。地不辟则城不固(《权修第三》),不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则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存在灭亡危险。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治国第四十八》)《管子》认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增多,国家富裕,军队强大,对外战争必然取得胜利,开疆拓土。
4、教化意义
注重农业的生产有助于提高民众素质,起教化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百姓富足,国库充实,有利于提高百姓的素质,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第一》)。
《管子》的农业生产思想,涉及到春秋时期齐国农业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齐国在农本思想的指导下,使齐国民众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牧民第一》)人民群众在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达到满足,为人民在精神层面上达到知礼节、知荣辱奠定物质基础,使国家的综合实力迅速上升,让齐国在“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人。(《史记·管晏列传》)通过发展农业,齐国在春秋时期率先发展起来,成为春秋早期第一强国。在随后的百年内,齐国依然实行农本政策,亦是战国七雄之一。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农业生产思想,对齐国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黎翔凤.管子校注(上、下册) [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赵超,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