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0 15:38:58
管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高自立
摘要:管子德治思想源于周礼,又有所扬弃,对于周礼则采取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的态度。他的德治思想,不但自成体系,而且蔚为壮观。管子所有的德治都是围绕霸天下的目标展开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诚信立国,孝治天下;竟德强国,授德安国;选贤惩恶,正向引导等一系列德治措施使齐国国富民强,称霸天下。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管子称霸天下的德治措施将给我们以历史性的启迪。
关键词:管子;德治;称霸
管子(公元前723-公元前645),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字仲,名夷吾,谥号敬仲,被齐桓公尊为仲父,中华第一相,祖姓姬,周文王第十三世孙,管叔鲜的第十二世孙,古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军事家,素有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钜子的美誉,生前凭借其卓越的才能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身后留有《管子》一书。《管子》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法治、教育、军事、外交、生态等思想。而管子的德治思想,不但自成体系,而且蔚为壮观。其德治思想的经世致用性,远非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儒家仁政学说可比拟的。而管子所有的德治都是围绕霸天下的目标展开的。
一、管子德治思想的历史溯源
德是德治的内核,表示人性的一种本质规定。在甲骨文中德的基本含义是目视于途。大意是走在路上目不斜视。中国历来就有崇尚德治的传统,德治思想源远流长,三皇五帝的德政故事家喻户晓。《尚书·尧典》云,尧钦明文思安安, 允恭克让, 光被四表, 格于上下。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1]。这段话主要称颂帝尧为人宽厚温和,办事恭敬、明察四方、经天纬地、深谋远虑、讲求诚信,恪尽职守,谦逊礼让。帝尧美好的道德,使家族和睦、百官彰明。他的光辉照耀四极之外,充斥于天地之间,使诸侯国间友好和睦,天下的百姓因此和平友好。周朝初期的统治者,反思前代兴亡之教训,从而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尚书·梓材》曰:先王既勤用明德, 怀为夹, 庶邦享作, 兄弟方来, 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 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肆王惟德用, 和怿先后迷民, 用怿先王受命。[2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行德政才能怀柔天下,四方来朝。也只有施行德政,才能承继天命。上层统治者只有重视存恤生民、行德政,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以德治思想为基石,周王朝统治者形成一套以恭敬畏惧、勤俭无逸、孝友慧爱为核心的德治观。从而确立尊尊亲亲的社会秩序。周公所制定的德治制度,涉及到内政、军事、外交、婚姻、丧葬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这些思想逐渐安抚了殷商遗民,使西周很快走向稳定繁荣。德政思想贯穿于礼乐制度之中,极大的影响了管子的德治思想。
二、管子德治思想与儒家仁政学说的异同
谈以德治国,就不能不说儒家的仁政学说,以下对管子的以德治国和儒家的仁政学说做一简单比较。
(一)二者的相同之处
1、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管子的德治思想都源于周礼。孔子终其一生,所努力奋斗的就是要恢复周礼。而管子对于周礼则采取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管子·小匡》)。通过整饬、修复周礼,择其适合齐国实际的部分,创造性的加以运用。
2、都有民本思想。管子说: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
3、都看重为政者的德行。管子说:是故有道之君,政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管子·君臣上》)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戒心形于内,则容貌动于外矣。(《管子·君臣下》)又云: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君臣上》)认为明定道德在于君主自身的修养,君主应为臣民做出道德的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管子的德治思想与孔孟的仁政学说虽然有很大的相似形,但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1、本体论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性问题是道德哲学以及与此相关的德治学说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管子的人性论是人的趋利弊害性,而人的好利思想主要是根源于人的生存需要。管子说:凡人之情也,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管子·禁藏》)
人性善是孟子关于人性的著名论断,孟子的仁政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孟子说:人性之善也,尤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下》)
2、方法论上存在根本的分歧。孔子希望通过礼乐制度来恢复和谐的秩序。孔、孟都认为教化优于刑罚,认为德政害小而功大。而管子主张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权威(《管子·法法》),凡众者,爱之则亲,利之则至,是故明君设利以致之(《管子·版法解》)。
3、孔、孟德治与管子德治目标和特征不同。孔、孟德治思想以礼乐之治为目标,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特征;而管子的德治思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具有政治现实主义特征。
三、管子德治面面观
管子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管子·心术上》)
(一)德与道的关系。虚其无形之谓道,化育万物之谓德的道生德观。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道不可量,德不可数。不可量,则众强不能图;不可数,则为诈不敢乡。两者备施,动静有功。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管子·幼官》)。
1、德得于道。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这就是说道是整体,具有普遍性;德是部分,具有特殊性。德得之于道,是万物成为万物的内在根据,是万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质。
2、德为道之舍。道存在于德,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德者,道之舍,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管子·心术上》)。一般的道寓于共性的德中,个性德体现了共性的道的性质。
3、道为体,德为用。德具体实现着道生化万物的功能,虚其无形之谓道,化育万物之谓德(《管子·心术上》)。道为生化万物的本源,故遍流万物而不变,但道无形,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得,所以还需要德来具体实现道所具有的这种化育万物的功能。
4、道主动,德主静。道虽然是世界的本体和总根源,但却是流动不止的,可遍及万物而不为任何事物所具有,德则驻留于万物之中,相对的具有被动的性质。故曰:神明之德,正静其极也(《管子·九守》)。 道伸展于天地,而德缩守于万物,未得天极,则隐于德;已得天极,则致于力(《管子·势》)。正因为德的本性是清静无为的,因而其作用于万物的方式也是潜移默化的所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管子·戒》)。德虽然静止不动,却能达于万物;虽然不为,却能无不为,天不动,四时运,而万物化,心不动,使四肢,耳目使,而万物情(《管子·戒》)。
(二)德与利的关系,利就是德,德包含利。先王之取天下也,术术乎大德者,物利之谓也”(《管子·霸言》)。这句话是说统治者对百姓最大的德是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生活有所改善。德利百姓,威震天下(《管子·霸言》)。夫民必得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故曰,德不可不兴也(《管子·五辅》)。凡君之所以有众者,爱施之德也(《管子·霸言》)。
(三)德与法的关系。
1、德先于法。管子指出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管子·枢言》),不犯天时,不乱民功。秉时养人,先德后刑(《管子·势》),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管子·内业》)等等表述了管子为政要先之以德、德先于法的观点。
2、法重于德。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管子·任法》;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法者,民之父母也《管子·轻重丁》。管子对法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勇而不义,伤兵;仁而不法,伤正(《管子·法法》)。管子还说: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故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在管子看来,德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其规范要有标准性,而标准性莫过于法,法的公正是施行德政的必要保障。
3、德法并举。作为治国安民的两大基本方略,德、法在《管子》的大多数篇章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体现。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管子·任法》),指出官吏行政理事如果不能德、法并举是一件不祥的事情,并提出陈功而加之以德,论劳而昭之以法(《管子·君臣下》),要求将德、法结合起来作为考核官员功勋业绩的标准。
四、管子推行德治的措施
(一)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管子认为富民是德治的基础。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来者,地僻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1、以农为本,农、工、商并重。栗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管子·治国》)。管子同时主张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体系。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六畜育于家,瓜瓤荤菜百果具备这些都是国之富也(《管子·立政》)。
管子重视农业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工商业。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管子·小匡》)。为了促进齐国工商业的发展,管子提出四民分业的观点,主张四民按职业分区定居。实行官山海政策,对以盐铁为主的山海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采取民办官营的办法。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采取关市饥而不征赋税政策。即过往关卡的商品只检查不收税。为外来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管子·轻重乙》)即为商旅提供客房、饮食、粮草和仆人。
2、取民有度,知予为取。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子·权修》)。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上,国虽大必危(《管子·权修》)。
3、调节差距,贫富有度。为了贯彻贫富有度的富民原则,管子针对贫者提出六种富民措施:即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六兴之惠的核心是富民,重点是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对老幼羸弱贫困的人实施救助,从而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4、九惠之教,救济惠民。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管子·入国》)。九惠之教即主张国家应对老、幼、孤、疾、独、病、穷、困、绝等九类人给予无偿的施惠,在当时是极其珍贵的稳定社会的思想和措施。在利义并重的道德教化观念指导下,对民众进行社会救济。
(二)诚信立国,孝治天下
诚实守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缺乏诚信的社会是一个无序的社会。管子指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诚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基础。因此他要求君民上下都要讲诚信。做人要讲诚信,做官要讲诚信,经商务农都要讲诚信。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管子·乘马》)。
管子指出孝者,子妇之高行也(《管子·形势解》)。具备了孝悌的品行,人格就高大,如果有其他小过,依然是优秀的人才。如果缺少孝悌的品行的人,则是重大的过失。不孝之人坚决不能重用,如果重用不孝之人,他们将为害天下,后患无穷。管子要求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管子·五辅》)。而为主而贼,为父母而暴,为臣下而不忠,为子妇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大失在身,虽有小善,不得力贤(《管子·形势解》)。不孝之人,不但不会重用,还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管子为相四十余年,以孝识人,以孝荐人,以孝育人,病榻论相时还不忘告诉桓公远离易牙、开方、竖刁等大不孝之人。
(三)竟德强国,授德安国
管子认为,要想国家长盛不衰,就得把权力交给有道德的人。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管子·牧民》)。授有德则国安(《管子·牧民》)。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 (《管子·立政》)。
有道之君,政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管子·君臣上》)。君主之德行是为君之根本,君主要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齐桓公为君之初,不听仲父之言,不竟于德而竟于兵(《管子·大匡》),屡遭挫败,最后差点连小命都丢了,幡然醒悟之后退而修德,齐国很快强盛,号令诸侯。
(四)选贤惩恶,正向引导
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管子·小匡》)。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复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著于士师(《管子·立政》)。对于那些孝悌、忠信、贤良、俊材闻名于乡里的人,要逐级上报,使他们的德行能够通达于乡里乃至国君那里,以做到有德必赏。通过社会对贤士的选拔、任用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引导和激励百姓去积极的践行国家所倡导的社会道德。与此同时,管子还推行举恶的制度。通过举恶让行恶之人受到惩罚,从而产生威慑作用,使人们去恶向善。要求对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管子·小匡》)。管子将选贤与举恶相结合,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管子·小匡》),很快使齐国民众的道德素质得以提高。
五、管子德治思想的当代意义
现在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春秋战国时代,进入一个更大规模的春秋战国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正确的航向,剧变的世界呼唤高尚的信仰。美国霸权主义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和创伤,美国的霸权正在逐渐走向衰亡,中国改以何种姿态引领世界航向?中华第一相管子的德治思想又将大放光芒。
(一)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管子·大匡》)。 这句话的著作权属春秋名相管仲。但这句话里含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当时中原乐崩乐礼,戎人进攻中原,连灭卫国,陈国。一时之间,中原文化岌岌可危。齐桓公起用管仲,原只想自保,但管仲明白的告诉他:你想关起来门来过小日子是行不通的。你要想安定国家,就必须称霸。
君霸,则国定,君不霸,国不安!这种霸不是霸道的霸,而是从更高的国际视角出发,担负大国责任,维护国际共同利益的霸。于是齐桓公用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既强大了齐国,也守护了中原文化。
中国几代领导人对外一再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称霸,永远不称霸,但中国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政治不确定论等等不绝于耳,随之而来的接触、平衡、围堵、遏制等等。好邻居、朋友越来越少,甚至加入美国安保条约。别国称霸于中国和视中国于无物,欺压中国和侵犯中国的诸多权益。美国宣布重返亚洲,并联合几个国家形成弧形包围圈,遏制中国。甚至菲律宾这样弱小的国家也对中国发出不惜一战的叫嚣。问题出在那里?到了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管子·大匡》)的时候。桓管霸业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德,对此孔子早有定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面对美国霸权给中国及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中国应该把管子的德治智慧运用到国际战略中去。
(二)雄视全球,德治天下。
管子的所有德治谋略和措施都是在霸天下的思想指导下成功运用的。反观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在追求什么?一个字富,六个字那就是先富带动后富。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是好猫。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贪官恶吏横生,贪污千万算少,过亿不算多,几十亿才能排上号,原铁道部长刘志军贪污高达1800亿,而现在查巨贪都只说数额特别巨大,让人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吧。
奸商所为,国人有目共睹。假鸡蛋、毒米粉、硫酸熬糖冒充蜂蜜、黑心蛋,石膏面、苏丹红鸡蛋、三聚氰胺牛奶、皮革奶、注水肉、化学火锅、毒馒头等等不胜枚举。按说奸商古而有之,但象今天这样的盛况,实属罕见。前总理温家宝在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感叹道,中国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没有崇高信仰,只是一味地追求富的民族,同猪一心想吃肥没什么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任人宰割。
在崇高目标的指引下,管子治齐,“用其臣民,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出兵以万数,士方行东南西北无抗[3]。同样在崇高的目标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出现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儿子上前线的感人事迹,明知上前线凶多吉少,但还是把自己最亲的人送去,为什么?那是因为百姓心中有崇高的信仰。现在哪,为了钱,父亲送女儿,丈夫送妻子去卖淫,明知没好事,但还是送去了,为什么?你晓得。富只是霸天下的一个极小部分,而不是管子以德治国的全部,中国到了雄视全球,德治天下的时候。
(三)夫霸王之形也,德义胜之(《管子·霸言》)。
管子的德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国德、官德、职业道德、民德等。国德指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意思是,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
职业道德是指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管子·乘马》)
民德是指“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蒙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管子·五辅》)
[1]王建、李民.尚书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3]明·朱长春,管子榷[M]
上一条:第46期 管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下一条:第46期 鲍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