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46期 鲍子的智慧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0 15:54:14


 鲍子的智慧

刘国旗

鲍叔牙(约公元前725-前645年)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名曰叔牙。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广为世人所知的事情,莫过于管鲍之交,推荐管仲当上齐国宰相,从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齐国霸业。

管子经邦治国的旷世之才能够得以发挥,能够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而名留青史与鲍叔牙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中华第一相管仲,正如《吕氏春秋》所说,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管仲的才能得以施展,多亏了挚友鲍叔牙的全力荐举。但是如果没有管仲,鲍叔牙也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会青史留名,名垂千古,为后人景仰。世人鲍叔牙之贤而少有人说鲍子之智,可能是鲍叔牙贤德美名太大了,以至于世人往往忽视了他的智慧,下面就鲍叔牙在几件事上表现的超人的智慧与大家分享,让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鲍叔牙。

    独具慧眼,择大才而

鲍叔牙才智超群,志向高远,心性极高,嫉恶如仇。鲍叔牙了解管仲,同样管仲也很了解鲍叔牙。看一下病榻论相时,管子怎么评价鲍叔牙:“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东周列国志》)

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那么为什么见管子那么多恶而还把管子视为知己,并且还能了解他,支持他呢?让我看一下管子自曝他自身有哪些恶,而鲍叔牙又是怎么去对待他这些恶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从管仲的自述中可见,早年管仲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有所收入常给自己多分一点,显得很自私;他为鲍叔谋划事情,每常是劳而无功,似乎都不在点子上;他参加作战,多次临阵逃跑,似乎贪生怕死;他数次做官,数次被国君斥逐,似乎不是做官的料;公子纠死,他没随召忽一道殉难,却当了齐国俘囚,似乎缺乏忠诚和羞辱心。在一般人都认为管仲这人既自私,又愚蠢,既怕死,又无耻,别说是个人才了,连个普通人的标准都达不到。一般人是离管仲远远的,别说和他交朋友了,但鲍叔牙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认为管仲具有大智慧他的这些差强人意的表现主要是穷困所致,没有好的机遇,需要孝养母亲,要留下有用之身,干一番扬名立万的大事业,这是鲍叔牙独具慧眼之处。同时这五句话也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之情,概述了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和支持,管仲认为自己虽然是父母生的,但最了解自己的还是朋友鲍叔牙,鲍叔牙恩同父母,在了解自己方面超过父母。这是对鲍叔牙的最高赞美和最大感激。能让如此大才的管仲如此感激,天下再没有第二人。

 二、勇敢果断,助小白争位

    自古以来,君位的争夺都是相当残酷激烈的,而善于扑捉时机,果断出手,往往在争取君位的过程中会起到关键的作用。鲍叔牙在助小白取得君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在当时无出其上者。可以这么说,没有鲍叔牙的倾力帮助就没有公子小白的君位,也就没有后来的齐桓公。

     或曰:明年,襄公逐小白,小白走莒。三年,襄公薨,公子纠践位。国人召小白。鲍叔曰:胡不行矣?小白曰:不可。夫管仲知,召忽强武,虽国人召我,我犹不得入也。鲍叔曰:管仲得行其知于国,国可谓乱乎?召忽强武,岂能独图我哉?小白曰:夫虽不得行其知,岂且不有焉乎?召忽虽不得众,其及岂不足以图我哉?鲍叔对曰:夫国之乱也,智人不得作内事,朋友不能相合摎,而国乃可图也。乃命车驾,鲍叔御小白乘而出于莒。小白曰:夫二人者奉君令,吾不可以试也。乃将下,鲍叔履其足曰:事之济也,在此时;事若不济,老臣死之,公于犹之免也。乃行。至于邑郊,鲍叔令车二十乘先,十乘后。鲍叔乃告小白曰:夫国之疑二三子,莫忍老臣。事之未济也,老臣是以塞道。鲍叔乃誓曰:事之济也,听我令;事之不济也,免公子者为上,死者为下,吾以五乘之实距路。鲍叔乃为前驱,遂入国,逐公子纠。管仲射小自,中钩。管仲与公子纠、召忽遂走鲁。桓公践位,鲁伐齐,纳公子纠而不能。

                                                  《管子·大匡》)

 

另有一种说法是:齐襄公即位第二年,驱逐小白,小白逃入莒国。襄公在位十二年而死,公子纠即位。国人召小白回国。鲍叔说:还不回去么?小白说:不行。管仲有智,召忽强武,尽管国人召我,我也是进不去的。鲍叔说:如果管仲的智谋确实发挥出来了,齐国为什么还会乱?召忽虽然强武,岂能单独对付我们呢?小白说:管仲虽然不得行其智,但毕竟不是没有智;召忽虽不得国人支持,他的党羽还是可以图害我们的。鲍叔回答说:国家一乱,智者无法搞好内政,朋友无法搞好团结,国家是可以夺到手的。于是命令车驾出发,鲍叔赶车,小白乘坐而离开国。小白说:管仲和召忽两人是奉君令行事的,我还是不可冒险。说着就要下车。鲍叔用靴子挡住小白的脚说:事如成功,就在此时;事如不成,就由我牺牲生命,您还是可以不死的。于是继续前进。到了城郊,鲍叔命令二十辆兵车在前,十辆在后。鲍叔对小白说:他们怀疑我们这些从人,但并不认识我。如果事情不成,我便在前面阻塞道路。接着鲍叔对众宣誓说:事情成功,都听我的命令;事情如果不成,能使公子免祸者为上,死者为下,我用五辆兵车的车徒器械拦路。于是,鲍叔充当前驱,就进入齐国,驱逐了公子纠,管仲箭射小白,仅中带钩。管仲与公子纠、召忽就逃往鲁国去了。齐桓公即位以后,鲁国曾攻伐齐国,想立公子纠而没有办到。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小白在夺取君位的过程中,是贪生怕死,犹豫不决的,若不是鲍叔牙的坚持、善谋、勇敢、果断,他也许会像公子纠一样被杀死,更别谈君位了。

    三、劝桓公用仇人,管仲得相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管子·小匡》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

公子小白还是不同意任用管子为相,鲍叔牙就搬出当年他不愿意当公子小白的老师,还是管仲劝他当小白的师傅的。

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称疾不出。管仲与召忽往见之,曰:何故不出?鲍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奠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白也。贱臣知弃矣。召忽曰:子固辞,无出,吾权任子以死亡,必免子。鲍叔曰:子如是,何不免之有乎?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召忽曰:不可。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吾观小白,必不为后矣。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小白。天下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召忽曰:百岁之后:吾君卜世,犯吾君命,而废吾所立,夺吾纠也,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也,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济,是吾义也。管仲曰: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鲍叔曰:然则奈何?管子曰:子出奉令则可。鲍叔许诺。乃出奉令,邀傅小白。鲍叔谓管仲曰:何行?管仲曰;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大事君者无二心。鲍叔许诺。   

                                               (《管子·大匡》
    僖公委派鲍叔辅佐小白,鲍叔不愿干,称病不出。管仲和召忽去看望鲍叔,说:为什么不出来干事呢?鲍叔说:先人讲过;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行,才让我辅佐小白,我是想不干了。召忽说:您若是坚决不干,就不要出来,我暂且保证说您要死了,就一定把您免掉。鲍叔说:您能这样做,哪还有不免我的道理呢?管仲说:不行。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推辞工作,不应该贪图空闲。将来继承君位的,还不知道是谁。您还是出来干吧。召忽说:不行。我们三人对齐国来说,好比鼎的三足,去其一,立不起来。我看小白一定当不上继承君位的人。管仲说:不对,全国人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厌恶公子纠本人,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诸儿虽然居长,但品质卑贱,前途如何还说不定。看来统治齐国的,除了纠和小白两公子,将无人承担。小白的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不是我管夷吾,无人理解小白。不幸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纠虽得立为君,也将一事无成,不是您鲍叔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召忽说:百年以后,国君下世,如有违犯君命废弃我之所立,夺去纠的君位,就是得了天下,我也不愿活着;何况,参与了我们齐国的政务,接受君令而不改,奉我所立而不使废除,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管仲说: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纠个人而牺牲?我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只有这样,我才去死。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下来。我活对齐国有利,我死对齐国不利。鲍叔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管仲说:您去接受命令就是了。鲍叔许诺,便出来接受任命,辅佐小白。鲍叔问管仲说:怎样作工作呢?管仲说:为人臣的,对君主不竭尽心力就不能得到亲信,君主不亲信则说话不灵,说话不灵则国家不能安定。总之,事奉君主不可存有二心。鲍叔许诺了。

四、灵活应变,智救管仲

    经过鲍叔牙的大力推荐,齐桓公终于打算用管仲为相,现在的问题是管仲在鲁国,鲁国的大臣施伯知道管仲的才能,管仲在哪国得到重用,哪国就会称霸天下。如果管仲不为鲁国所用,施伯就会设计杀死管仲。在营救管仲回到齐国的过程中,鲍叔牙又一次展现出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智慧。

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鲍叔受而哭之,三举。施伯从而笑之,谓大夫曰:管仲必不死。夫鲍叔之,忍不僇贤人,其智称贤以自成也。鲍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国,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后入,与鲁以战,能使鲁败,功足以。得天与失天,其人事一也。今鲁惧,杀公子纠、召忽,囚管仲以予齐,鲍叔知无后事,必将勤管仲以劳其君愿,以显其功。众必予之有得。力死之功,犹尚可加也,显生之功将何如?是昭德以贰君也,鲍叔之知,不是失也。                 《管子·大匡》)
   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二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鲍叔接收以后,大声哭叫三次。施伯则跟着笑起来,对大夫们说:管仲一定不会死。以鲍叔之仁,不会杀戮贤人,他是懂得举用贤人以自成其事的。鲍叔辅佐小白,先入齐而得国,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后入,鲍叔与鲁国一战,能使鲁军败退,功劳是太大了。无论是得天之助与失天之助,他都一样地克尽人事。现在鲁国害伯,杀公子纠和召忽,囚送管仲以送回齐国,鲍叔看到无后顾之忧,一定要帮助管仲而烦其国君下顾,以显其定齐之功。人们也一定称他为有德。如果说,为国死事的功,是可以增益的;那么,荣显管仲这个活人的功劳,将更大了。这样,宣扬管仲之德以使他立于相位,鲍叔的才智是不会落空的。

五、富而不淫,贵而不骄,永葆本心

    鲍叔牙作为齐桓公的老师,管仲的恩人在齐国的地位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而鲍叔牙没有因此骄傲自满,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同时还随时提醒齐桓公和管仲、宁戚等人不要忘了原来的自己。

    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饮酣,桓公谓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使管子毋忘束缚在鲁也,使宁戚毋忘饭牛车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国之社稷必不危矣。(《管子·小称》
    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曾在一起饮酒,饮到高兴时,桓公对鲍叔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捧杯而起说:希望您别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别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别忘记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够不忘记您的忠告,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了。

    总之,从鲍叔牙在历史事件上的几次精彩表现,可以看处鲍子不只是大贤大德之人,他同时也是大智大慧之人。

(作者简介:刘国旗,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

上一条:第46期 管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下一条:第46期 《管子·权修》治国理政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