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46期 以法治国德为先——简论管子的德治、德育思想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0/17 15:18:29


 以法治国德为先

简论管子的德治、德育思想

 张乐群   吴一德

 

学者公认,管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完备法治思想体系的哲学家、政治家,因此,很多人认为管子是法家的鼻祖,好像管子只重视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其实管子是很重视德治和德育的,他的治国理政思想是法德并举、以德治为先的。很多中国人记住的不是管子的法治言论,而是他的德治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下引《管子》,只注篇名)记住的是管鲍互助、互荐、互信、友善的美德。

学贯中西的梁启超认为,管子乃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管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来的道家、法家,也影响了儒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准确地说,管子不仅是法家的鼻祖,更是先秦诸子的始祖,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安徽管子研究专家吴一德(颍上人,编著《管子思想述评》和《管仲思想影响及若干题》等书。)他在颂管仲的诗中说:管仲相齐四十年,富国强兵称先贤。以人为本从民欲,以法治国德为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吴老诗里的一句话,也是我研习习近平主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感悟。

习近平主席为解决价值观错误导致的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治国理政思想。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概括为一个字。他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平,习近平主席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治国思想。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精神,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习近平主席也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德字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联。换句话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治国理政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治国思想,实质就是德法并举德为先的治国理政思想。

德治是政治思想,德育是教育思想,两者虽有区别,但又是密不可分的。管子的德治和德育思想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因果关系看,德治和德育是互为因果的,德育有助于德治,德治有助于德育。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德治,也是德育

习近平主席这种思想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是对管子德法并举德为先治国理政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习近平讲话多次引用管子的名言,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合则强,孤则弱。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等。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名誉会长郭因曾把管子的思想梳理为十大条,大部分内容是与德治和德育有关的。如顺民心,上下贵贱皆从法,上下都要讲礼义廉耻,上下都俭材用,禁奢泰,与天下同利,允许人民非上之所过,正天下、不以兵车,一匡天下,以实现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和的和谐社会。可见,管子的德治和德育思想是非常丰富且密不可分的。管子对什么是德、德的重要性、如何修德行德政、德法并举德为先的选人用人、重视对君主、官吏、百姓进行德育等,都有一系列的论述。因受掌握的资料和研究深度所限,在此简论,请方家指正。

一、什么是德?

1、德者得也,化育万物之谓德。(《心术》)这两句话既解释了什么是德,也阐释了德的重要性。在古代,德得相通,有德才有得,无德就无得;无德而得,会得而复失。历史反复证明了正形施德,万物必得(《心术上》)(端庄外表,治好内心,万物都能被掌握)这一客观真理。老子受管子的影响很大,他发展了管子化育万物之谓德的思想,并有新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产生万物,养育万物,保护万物健康成长、繁荣昌盛,并且不据为己有,不自恃有功,不主宰万物,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的力量如此巨大,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参考刘彦灯 范又琦译著《道德经 百喻经 俗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爱民无私,曰德。废私立公,能举人乎?(《正》)举人无私,臣德威道。(《明法》)爱民是大德,无私是公德,立公是美德。管子公私分明,把爱民无私视为为官之德,把废私立公、举人无私视为选人、用人、治国之德,可见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是首讲公德的,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仍然提倡天下为公,倡导舍己为公、克己奉公、办事公正、公平,社会公义等社会公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悠久弥新的核心价值观和力求实现的梦想,公正廉明是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几千年来,圣贤名士著书立说,朝野君臣争相效法,贤士庶民身体力行,古往今来,一脉相承。孙中山为天下为公的理想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斗几十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习近平主席说,做官就别想发财,想发财就别做官。意思也是说,做官要为公,别想为私发财。(参见龚武《管子的治国理政之学》,管子研究2015.03:4)。

3、所谓有德,先之之谓也。(《枢言》)是说率先施行就是德。故德莫如先,应适莫如后。行德应争先,应敌应后法制人。

管子说:君身论道行礼,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七法》)领导者自己以身作则按理行事,部属就会服从管教不敢徇私。管子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权修》)自己不能治身,又怎么能治人、治乡、治国、治天下?管子说:上无量则民乃妄。(《牧民》)上级挥霍无度,下级就会胡作非为。管子指出: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心术上》)即内容不美则内心不平静,行为不正则民心不服。

4、管子说: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心术上》)不让物欲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心,这就可以砥砺自我、修成内德。管子修内德、抗物欲的思想很有现实意义。现在很多人控制不住物欲、财欲、色欲,就是因为没有修好内德。德有心字,就是要求修德的人把德的要求内化于心,才能外显于行。心代表思想与感情,德就是内在的认识、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二、为什么以法治国德为先 

1、国无德则亡。管子曰: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牧民》)这话集中体现了管仲德为先的治国思想国亡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四维不张。孔子的去食、去兵、不可无信(民无信不立)的思想,是对管子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德治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历史充分证明:一个鲜廉寡耻的社会、国家或民族,即使有了一时的经济繁荣,如果官员无耻、腐败,百姓失去信心,也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齐国由盛而衰、齐桓公的下场就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没有良好的政治制度管住权力,管子死后,齐桓公失去仲父的督导,好田、好酒、好色(《小匡》)的恶性膨胀,内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邻,(《戒》)无道加霸道的齐桓公,不仅使齐国的霸业渐衰,且不得好死。这正应了管子曾批评齐桓公的话:齐国危矣,不竞于德,而竞于兵。这种无德而失国、失权、失人的悲剧在中国不断重演,教训太深刻了,有力地论证了德者得也、无德而得终会失去的道德规律。

 礼、义、廉、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道德规范。管仲相齐时,为了改变齐国风俗败坏、政纪混乱风气,整顿吏治,使齐国富强称霸,把它上升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影响极为深远。现在,习近平主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反腐力度,就是为了解决许多官员寡廉鲜耻、中国面临腐败亡党、亡国的危险问题。

2、称王称霸要以德为先

管子曰:无德而欲王者危,施薄而求厚者孤。(《霸言》)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虽已盛满,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形势解》)德是成就霸主基本条件,即使是国富兵强的大国,如不施德治也难以长久。(参考程诚:管仲德政新诠( 程必定 龚武主编《管学论丛》第三卷,黄山书社,2015年5月版)

管子说: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徳者王,谋得兵胜者霸。(《兵法》)通晓万物本质的,可成皇业;明察治世之道的,可成帝业;懂得实行仁政的,可成王业;依靠谋略取得战争胜利的,可成霸业。

管仲认为,做天下霸主要以德服人,要厚于人,修政于天下,才能在诸侯中建立信誉。桓公常为报复恩怨而兴兵,管子则主张师出有名,反对轻易出兵。他制定了尊王攘夷的方针。尊王就是护戴和尊重东周王室,是维护统一、顾全大局之德;攘夷就是组织团结中原各诸侯国,抵御周边野蛮戎狄的侵扰,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这是爱国、爱民之德。齐国有此大德,才获得了东周王室和中原各国对其霸主地位的承认和拥戴。

百年之后,孔子仍称道管仲辅齐桓公尊王攘夷,正天下,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鬓左衽。(《论语·宪问》)孔子还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孔子称管子为仁,无疑是对管子行仁政德治的全面肯定,是对管子的政治道德的全面肯定。(参考戴立轩文孔子其实是管子的知音,程必定 龚武主编《管学论丛》第二卷,黄山书社,2013年4月版) 

3、以法治国要以正心、正德、明德为先。管子曰:君子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与下矣。戒心行于内,则容貌动于外矣。正也者,所以明其德。主身者,正德治本也,官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君臣下》)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习近平主席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说的也是德正官治、身立民化的道理。(参考程诚:管仲德政新诠( 程必定 龚武主编《管学论丛》第三卷,黄山书社,2015年5月版)

管子还说: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正》)他一再告诫执政者首先要做到无私中正,中正以畜慎,(《宙合》)然后才能正其民,才能做到上下同心,臣民和协,治国安邦。管子说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五辅》))这里的中与正实际上是二而一的,无过无不及谓之中,不偏不倚谓之正,故中就是正。

4、以法治国者先法身。(以法、德律己)。所谓法身主要有三点:一是立法之人自身要公正;二是制定政策、法令、法规之人,要以身作则地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要实现法治,统治者要守法。公正、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是对法治官员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管子说道德出于君,(《君臣上》)又说:所谓仁义礼智者,皆出于法。(《任法》)道德、法律皆出于君,都是由君主制定的。法律是人执行的,无德的人执法肯定是会出问题的。前些年出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其实是无德之人执法犯法的结果。秦国等历史上那些法家治国而未能长久的原因也在于此。

管子说:政者,正也。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他要求任法而不任智,任公而不任私,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立政》)只有崇尚道德而能行仁,才可能胜任国家的事情而取得民众的拥抱。只有见到贤能的人就进行推让,才能使大臣同心协力。只有掌握刑罚而不避亲贵,才能威震邻敌;只有重视农业,注重地利,不轻易课税的人,才能使民众怀念自己的产业。一句话,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大德至仁,才能达到大治。

管子认为君主能否为政以德、以廉,影响着人心安分、社会安定,国家安危。他要求君主廉明理政,节俭去奢:毋蔽汝恶,毋异汝度(《牧民》)。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奢侈,为国之急也。

《七法》中曰:英明的君主能够居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言私焉。而且明君所致贵,非宝也;所致亲,非戚也;致所爱,非民也;致所重,不非爵禄也。

管子》认为:法治固然是治国的重要法宝,但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管子说礼有八经: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五辅》)又说义有七体: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纎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冦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五辅》)。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牧民》)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有序,离不开礼义等道德的力量。孔子发展了管子的德治思想,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果只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5、选官、治官要以德为先。管子曰: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牧民》他认为,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大臣的德不当其位,是国家混乱的根源之一(《立政》)。他要求选择官员不可凭私人关系、或个人好恶轻易授官。其标准是: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立政》)上明下审,上下同徳。(《君臣上》)

管子说:非信士不得立于朝,(《乘马》)不守信用的士人不得做官。他强调信以继信,善以传善。是以四海之内,可得而治。(《臣上》)诚信与善良都有可持续性,才能治理天下。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依靠诚信才能结交天下。(《枢言》)讲信用、立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必要前提。

6、牧民要以德育为先。管仲重视教化普通百姓廉正为人。他说: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他说:凡牧民者,必须通过德育,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权修》)。

管子重视教育百姓知义、行义。他对义的含义和重要性说的很详细: 义者,谓各处其宜也。(《心术》)义就是宜,即人们的行为要适宜。他说: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以辟刑;纤蔷省用,以北饥馑;敦猛纯固,以备祸乱;和谐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夫民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谐,和谐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五辅》)意思是:用孝悌慈惠供养亲戚,用恭敬忠信事奉君主,用公正友爱以推行礼节,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罪,用节约省用以防饥馑,用敦厚纯朴防备祸乱,用和睦协调来防备寇戎。人民知这七义然后才有威信,有威信才能取胜而防守巩固。所以说义不可不行。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的精华。管子是个孝子,也很重视教育百姓孝悌。他认为:孝悌者,仁之祖也。(《戒》),他要求立法将不慈孝于父母的人加以治罪。但管子同时又主张父不父,则子不子。(《形势解》)意即父不慈则子不孝,强调父慈的道德表率意义。

7、建设和谐社会要以德治、德育为先。《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而首提以人为本的则是管仲。他在《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他的德治、德育思想是基于争人、务人、治人、用人、管人、育人、富人、安人目的的。人不仅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治国者必须首先重视对百姓的德育,才能使社会和谐,人人和谐,家庭幸福。管子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徳,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兵法》)为此,管仲要求执政者对待人民爱之、利之、益之、安之。他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最为重要的是兴民德、施仁政、怀民苦、免民忧。执政者必须恪守兴德施仁的基本原则。管子强调以德合劳,不以年伤,(《臣下》)把德行标准放在功劳之上,而不因资历年龄受限制。

8、管子的教育思想也是重视德育的。管子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他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权修》)的教育思想是人人皆知、流传千古的。他虽然重视法治,但也重视教化,提出重教化,慎刑罚的人文主张。《权修》云: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七法》云:变俗易教,不知化。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猶朝揉轮而夕欲乘车。倡导教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统一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最佳选择。

《小匡》篇记录了管子管子重视对士、农、工、商四民进行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等德育的情况:令夫士,群萃而州处,燕闲则父与父言义,其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对军士的教育主要包括政教与服习,即思想教育、军事训练两方面内容。思想教育主要是帅对士兵进行爱国、爱家乡父老乡亲的教育。

管子的教育思想以礼为核心,注重外在的规范和行为的统一。齐国当年的道德规范建设一定非常完备而严密,从现存的《弟子职》篇要求的学生守则可见一斑,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作者简介:张乐群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吴一德  合肥师范学院

上一条:第46期 管仲族系说      下一条:第46期 管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