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46期 管仲族系说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0 8:50:57


 

管仲族系说

胡天生

 

管仲的祖先到底是谁?我原以为没有争议,就是西周初年封于管的周武王的三弟叔鲜。但是,后来看了张殿兵的《阜阳姓氏迁徙志》,不免疑惑起来。张殿兵说:

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把叔鲜封在管,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周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发动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以其封地名管作为姓氏。

一支来源于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至管仲始显于齐。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又说:

据《中国姓氏大辞典》载:管,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周穆王(公元前977-922年在位)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其后有管氏,至夷吾(管仲)始显于齐

《元和姓纂》载:管,文王子叔鲜封于管,因氏焉。管夷吾字敬仲,仕齐。又管至父,燕有管少卿。案《世本》,管氏至庄仲山生敬仲夷吾(下略)

殿兵在这里引录了两种互相矛盾的说法,一是自己介绍的、不知来源的管叔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为氏,最后才说是《元和姓纂》说的;一是《通志》《风俗通》和《中国姓氏大辞典》力挺的穆王庶子说。那么,作者是如何抉择的呢?作者认为:然而,据《史记》记载管叔鲜是没有后代的。下面引了《史记·管蔡世家》的一段话:伯邑考,其不知所封。武王发,其为周,有本纪言。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周公旦,其为鲁,有世家言。蔡叔度,其为蔡有世家言下面不知何故又说史记下面译文说,伯邑考然后一直到冉季载(文王十子),他的后代没有什么表现。而且从伯邑考,其不知所封一直到他的后代没有什么表现都在一个引号里,足见作者之疏忽。

作者就是根据这里的管叔鲜作乱诛死,无,断言既然史载管叔鲜诛杀后,子孙无后,那么,结局就是管叔鲜的后代也有可能在这场叛乱中被周公旦一起诛杀。管叔鲜无后,在今天我们往往称为绝户头,或者说断子绝孙。

至此,作者得出了管仲不可能是管叔鲜的后代,管仲是周穆王庶子的后代的结论,似乎是顺理成章,持之有据。

那么,管仲到底是不是管叔鲜的后裔呢?这个问题不仅牵涉到管仲的来历,而且有可能涉及到现在的颍上县是不是管仲故里的问题,不能不加以辨明。

首先,管叔无后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绝户头。管叔无后是穆王庶子后代说的有力支撑,但这其实是误解。

我在《二论管仲故里在颍上·从管仲的家世谈起》一文中,曾经谈到管叔无后的含义,这里再作一些补充:先秦时代的所谓无后,并不是没有后代,而是没有立后。我们且看《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的记载。为便于理解,直接用白话介绍主旨:

鲁庄公病重,询问三弟叔牙(这是鲁国的姬姓叔牙,不是鲍叔牙)应该让谁继位(为后),叔牙说:庆父有才干。庆父是鲁庄公的大弟弟(一说庶兄),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的就是此人。鲁庄公不满意,又问最小的弟弟季友,季友说:臣以死奉般,意思是说:我宁死也要让公子般(鲁庄公的儿子)继位。庄公说:刚才叔牙说要立庆父。季友马上派人以庄公的名义让叔牙到大夫鍼巫氏家,等叔牙到时,季友已经等在那里,他命令鍼巫氏家的老小鍼季抓住叔牙,逼他喝下毒药,说: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叔牙无奈,只得服毒自尽。季友立其子为叔孙氏。

这里的季友立其子为叔孙氏就是让叔牙有后,即后代可以立氏。而死且无后并不是赶尽杀绝,而是不立氏,让他的后代直接成为庶民。先秦时代,氏所以别贵贱,一般的平民是没有氏的。战国以后以国为氏者往往就是那些被灭国家的平民。作者不知道古代的立氏制度,以无后为灭门绝户,实在是大错特错。

又《左传·宣公十二年》:纣之百克,而卒无后。然而,《史记》中明明记载周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于殷商旧地。三监之乱后,武庚被杀,又改封微子启,迁都于宋(今河南商丘),但是不再祭祀纣,所以说卒无后(最终落得个无后的下场),并不是把纣王的后人全部赶尽杀绝。平定三监之乱后由成王主持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分康叔殷民七族,分唐叔怀姓九宗,都表示商王朝的后代族系繁多。

那么,管叔无后并不能证明管仲不是管叔鲜的后裔。

其次,管叔鲜的儿子为什么要逃到颍上?

因为管叔被杀,他的后代不能在周王朝的管辖范围内生存。古人信奉血亲复仇的理念,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在管叔被杀之后,他的儿子要么杀死仇人周公旦,为父报仇;要么就逃出周王朝管辖的天下,不与杀父仇人顶戴同一片蓝天。如果万不得已(不能逃走又无法复仇),也可以选择自杀以明复仇之志。我在《三论管仲故里在颍上》中已经举楚康王杀令尹子南事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今简述如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记载:楚康王想除掉令尹子南和他的宠臣观起。但是子南的儿子弃疾是康王的贴身侍卫。康王每次见了他都要流泪,弃疾非常奇怪,就问怎么回事。康王说:你父亲不善,大家都很讨厌他,这是你所知道的。现在国家将要讨伐他,你还能留在楚国吗?弃疾回答说:如果父亲被杀儿子还留在这个国家,大王还怎么用这样的人呢?但是泄露大王的密谋给我父亲,他就可能暴力反抗,则罪行更严重,臣也不会那样做。于是,康王就在朝堂上杀了令尹子南,把观起车裂了分散挂在四门城楼。三天后,弃疾请求康王允许他埋葬父亲,康王答应了。安葬完父亲后,弃疾的从人问他:出逃吗?弃疾说:我参与了谋杀我的父亲,能往哪里逃?又问:那么,你还侍奉大王吗?答:背叛父亲,服侍仇人,我也不能忍受。于是自缢而死。

这个事件说明: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令尹子南的儿子弃疾选择了忠于国家,没有向其父泄露楚王将要杀害他的密谋。但是在他父亲遇害后,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他既不能再为楚王服务(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肯选择出逃(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邻国会因为他参与了谋杀其父而拒绝他),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他只能选择自杀。那么,管叔鲜被周公所杀,他的儿子同样不会再在周王朝统治的地方生存下去。但是,管叔的儿子没有参与杀害其父,所以他可以出逃外国。而今阜阳市全部辖区(当然包括颍上)往南直到长江,都是古淮夷的地盘,并且参与了周初的三监之乱(有出土文物可证),一直不承认周王朝的统治,所以他逃到这里,既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又符合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道德标准,而且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起兵为父报仇。

但是,如果管仲是周穆王庶子的后裔,那他就不大可能流落到颍上,因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不被逼到万般无奈的境地,他完全没有必要跑到远离周王朝政治中心、属于淮夷、偏远到连地名都没有流传下来的颍上。

其三,管国早已不存,穆王庶子封于管不见记载、传承。

周穆王庶子封于管,不知道出何典故。但从现有的史料看,即使是真的,管国也早已不存,更无由立氏。管地在今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周初年封管叔鲜,因参与三监之乱被杀,其国遂废。西周末年,郑桓公听从史伯的建议,将郑国从今陕西华县东迁至今河南荥阳。郑桓公在幽王之乱中殉国,其子郑武公设计灭虢、郐,取十邑,又灭聃国1,今豫中地区尽入版图:东起开封,西达虎牢(荥阳市汜水镇),临颍,北至黄河,约当今郑州、开封、许昌三市全境及漯河市的临颍县,都有文献证明属于郑国,是个迅速崛起的中原大国。而管邑居开封和虎牢之中,不可能离郑而独立。但是,据《国语·郑语》及韦昭注,郑武公取虢郐十邑,其中并没有管邑,说明当时是个很小的、名不见经传的城邑。管邑见于经传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左传》记载:当年春天,楚庄王出兵伐郑,郑国求救于晋。六月,晋军救郑,而郑国已服于楚。楚庄王本打算饮马黄河,听说晋军到来,就想撤兵。嬖人伍参(伍子胥的曾祖)则坚持要打。令尹孙叔敖也不想打仗,二人争执不下,孙叔敖径自回军南下。楚庄王则被伍参用激将法说服,继续北进,并派人告诉孙叔敖,自己率军在管地等待。这次战役以楚军轻松取胜、晋军狼狈失败而告终。伍参因功封于伍(今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成为伍氏的得姓始祖。据伍氏宗亲会的朋友介绍,伍氏传说:在邲之战后,孙叔敖就与伍参结下冤仇。根据当时的情况,这个传说不为无据。

楚庄王在管等待孙叔敖,可见此地并不是封国,即使是,也早已被灭,既无由立氏,也就根本不会有后人显于齐。《国语·郑语》中施伯说:是其子男之国,虢、为大虢叔恃势,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管地紧邻郐国,而且在虢郐十邑的范围内,恃险、贪冒的郐国是不会让它独立存在的。根据上古的规矩,灭异姓国要选其后人奉其祭祀(为后),以免其国的祖先变为厉鬼,祸害战胜国的君主、贵族和平民,此即所谓,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而灭同姓国则不必。根据《国语·郑语》韦昭注,郐国为妘姓,而管国是姬姓。所以如果有穆王庶子封的管国,郐国把它灭掉后,就应该给它立后奉祀。但是我们看,从虢郐十邑起,到楚晋邲之战时止,就没有管邑为国,或奉祀穆王庶子的记录,这可以证实管地自叔鲜以后,根本就没有立国。而且,查百度百科郑州词条,并没有穆王庶子封于管,至管仲始显于齐的记录,郑州当地和网上也都没有管仲的传说。以河南人对历史文化之重视,如果有这方面的记载,他们是一定会写进词条的。百度百科词条没有,说明穆王庶子封于管只是个传说。 

最后,说说《元和姓纂》记载的真实性。

《元和姓纂》,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其他如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诸书不于今者,赖其征引亦皆班班可见郑樵作氏族略》,全祖其文盖亦服其该博也以二十旬而成书援引间有讹谬但当矜尚门第之时各据其谱牒所陈攀援均所不免林宝用200天的时间编成内容如此丰富的《元和姓纂》,很难让人相信,所以《提要》讥其攀援均所不免。但是,林宝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编修成《姓纂》,除了手下有一帮文化水平极高的得力助手以外,丰富的资料是他顺利竣工的可靠支撑。仗着当朝宰相的支持,林宝完全可以使用皇室档案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谱牒。这些谱牒虽然攀援均所不免,但《提要》并没有举出简单的例子,与批评其他涉伪的著作不同,这说明《元和姓纂》的绝大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在没有材料足以证伪的情况下,仅仅靠空口说它攀援是难以服人的;以偏概全,说它的材料全不可信更是荒唐的。

《管子研究》2007年第3期刊登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邵先锋副院长的《管氏牒谱资料选录》,为我们找到管氏的传承世系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依据。因为这个宗谱不仅全面记录了管氏自管仲以后的世系传承,而且也记载了管仲之前直到管叔鲜的世系。更可宝贵的是,它还记载了从周初管叔鲜始封到唐景云辛亥年(景云二年,711)本支五十一世谱主的居住地,为我们了解这一支迁徙变化的经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这部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管叔鲜(一世)被杀之后,其长子承流(二世)就移居颍上,其间十二世管仲、直到三十二世管望,均居颍上。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居颍上,不是说其本人就一直住在颍上,而是在颍上置有家产,把颍上作为他们的祖籍所在地,世世代代以颍上为其根据地(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因故回家乡定居的可能),这在中国古代记谱和正史中都不鲜见。

那么,这个族谱是否真实呢?我们经过研究以后,认为应该是真实的。因为:1、管叔鲜是作乱诛死,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作为他的后代,并不光彩。如果不是他的后人,谁也不会去冒认这个祖宗;2、管叔的后人逃离危险后,为了复仇和复国,记下了自己的世系,以便有一天反攻倒算,是很有可能的。这也是先秦贵族的一贯做法。中国人重视历史、重视文化、重视教育、重视亲情的传统就是这样来的。只有这样,这个族谱的世系才可能记录得这么完整;3、通过本谱与《世本》、《史记·管晏列传索隐》等文献的对照,管仲后十世的名字绝无差错,可见本谱的承续是有依据的;4、为了种族的生息繁衍,中国人一直具有浓重的家族观念。《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宋襄公在之战失败后自我辩护说: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是商王室的后裔,从商朝灭亡到之战时,已经经历了约408年,但他仍忘不了自己是早已灭亡的商王朝的后裔,可见当时人们的家族观念是多么根深蒂固。而管氏家族是从姬姓周人而来的,周人建立了严格而完善的宗法制度,并且作为立国的理念,用它来教育子孙。管叔敢于质疑周公摄政的合法性,就是因为他比周公年长,按照长幼次序,应该由他来辅政或代立为天子。在宗法观念影响下,没有谁会费尽心机捏造世系传承顺序,胡乱编造出自己这么多的祖先。根据以上几点,我们认为这部族谱是真实可信的。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管姓的始祖就是管叔鲜,《元和姓纂》关于管氏源于管叔鲜的记录是可靠的,而《通志·氏族略》及其后抄袭《氏族略》说法的著述都不可靠,管在西周末年就是作为城邑而不是封国而存在的,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周穆王曾经有庶子分封于管,倒是有很多史料证实管地从管叔鲜以后就一直不是封国。

 

① 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今河南开封实为周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封地聃国,春秋初期被郑武公所灭。参见拙著《阜阳考古录·聃国的地望与兴灭》。

上一条:第46期 明君之责贵在知贤善任      下一条:第46期 以法治国德为先——简论管子的德治、德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