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7:23:53
管子治国理政镜鉴
何亦邨
摘要:两千多年前,管子治国理政思想包括法治建设、作风建设、经济建设和改革理论四个方面,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治国的纲纪准则。当前,在国内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四个全面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提出了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和管子治国理政思想都是根据国情和社会现实状况提出的治国理政总方略,管子治国理政思想可以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历史明鉴。
关键词:《管子》;管学;治国理政;四个全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管子治国理政思想包括管仲治国方略和《管子》一书中精辟的治国理论,是宝贵的财富,应当读懂它、用好它。借用前人的智慧为当下服务,取其精华,有利于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两千多年前,管子治国理政思想包括法制建设、作风建设、经济建设和改革理论四个方面,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治国的纲纪准则。当前,在国内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四个全面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提出了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和管子治国理政思想都是根据国情和社会现实状况提出的治国指导思想,管子治国理政思想可以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历史明鉴。
一、经济建设和全面改革之鉴
管子一匡天下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启示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1]151管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实行全方位改革,使齐国形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兴盛格局。
关于一匡天下的思想有多种解读,其中,如何解读其实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管子·立政第四》指出: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2]19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2]19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2]19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2]20
管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稳定政局,兴国安邦。治国三本和安国四固是从统治者角度出发,重点在于强调了品德和功劳、能力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四固还说明了农业生产不可忽视。富国五事分别从发展林业、水利、五谷、桑麻、六畜、瓜果、工艺制作阐述了生产发展的具体问题,说明了国家能否富足主要在于统治者是否重视经济实效。治国三本、安国四固和富国五事是在一匡天下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总路线。此三者的提出,反映出一个国家只有依靠实干方能兴邦。
总而言之,一匡天下思想实质上就是实干兴邦的治国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将实干兴邦的理念传承下来,提升行动力,增强执行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扎实抓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点。当今中国治理和中共执政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四个全面的提出,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奏响了当代中国最强音。管子敢为人先,大胆改革的魄力、超前的改革意识以及合理的改革规划,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管子·轻重篇》是先秦经济兴国思想的奇葩,管子很早即开始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思想,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有效配合,提出本末并重的经济总方针,重视商业的发展;指出无市则民乏矣[2]30《管子·乘马》,市场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又提出贵轻重,慎权衡[3]1696、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2]132《管子·大匡》、天下高则高,天下下则下[2]495《管子·地数》等具体经济改革措施,鼓励招商引资,重视对外贸易,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合理调控物价,关键在于以市场为主导,实现经济转型。
《轻重篇》当中的这些经济思想概括起来即为五点:一是农业发展与商业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二是因地因时制宜、巧妙利用价格杠杆宏观调控,三是扩大内需,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五是保护生态环境。做好这五点对于今日的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龙头。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要适时调整经济转型,促进结构升级。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三)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五)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拓思路,改革创新,要让相机调控、分享经济等关键词见真章、见实效。(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地进行预测、微调。分享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提高资源利用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
二、依法治国与作风建设之鉴
从管子国之四维看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2]2
礼即节度、道德规范,必须遵守行政秩序,依礼照章行事。义即行为准绳,不自己推荐自己,要以法进仕、依法行政。廉即明察善恶,官吏廉洁奉公。耻即羞恶知耻,强调官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顾炎武《廉耻》里清楚地论述了礼、义和廉、耻的关系: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4]772
治国就是治吏。治吏是巩固上层建筑的一种重要手段。国之四维强调的是对于官吏队伍建设制度的完善。在封建社会早期,治吏主要依靠人治。人治主要靠道德规范的制约,将道德规范作为约束人们言行的最高准则,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对道德准则和以此而产生的社会秩序的自觉遵守。管子应当是发现了人治的弊端,故而在承认道德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高效的法治,强调社会治理规则的普适性和权威性,引入了法的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国之四维显然已具备了初步法治思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社会人治的不足。
国之四维是管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总纲要,《管子》中的其他思想都是以此为出发点而提出的。《明法》、《法法》等篇多次论及法及法治的重要性。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2]109《管子·法法》可见,《管子》一书将法治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治吏不仅要靠法度规章的约束,更重要的是从思想根源上切断贪腐之欲,提高官员的自觉自律性,因此要加强作风建设,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短短四句话,从官员修身角度,提出了作风建设的总要求,即反腐倡廉,提升官德水平;公正无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而言之,即先立身,再立国。
国之四维当中的礼、义二者强调的是法治的重要性,廉、耻是规范自身作风的基本要求。在四个全面当中,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党对干部提出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目的就是为了从小处着眼,改进工作作风,培养廉政意识和节俭作风,贯彻群众路线,密切群众联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提出,反映出中国政治、中国治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将对未来数年的中国政治格局和改革绩效有深远影响。从国之四维到四个全面,既是治国理政优秀思想的传承,又有助于为新时期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供创新思维。
管子及《管子》一书的治国思想体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以管子治国理政之道为鉴,能够更好地推动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刘柯、李克和等译注:《二十二子详注全译(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管晏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何亦邨,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