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7/20 17:08:05
管子治国理政之道的当代意义
徐 麟 高自立
党的十八大召开三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方略都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所引用的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句就出自《管子·形势》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管子的治国理政之道有没有可供今天参考之处。
管仲在相齐40年的政治生涯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它们蕴含在后人整理的《管子》书86篇(今本实存76篇)中。择其要者,大致有桓管霸业、化故从新、以法治国、治官化民四项。简述如下:
一、目标论桓管霸业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作为一统天下的王朝,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已经名存实亡。当时的大小侯国共有一百四十多个,齐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齐国的始祖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因功被封为齐侯,并享有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有罪诸侯的特权。在西周时期,齐国已经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齐桓公(前716-前643),名小白,在其长兄齐襄公死后,与其次兄公子纠争位成功,是齐国第八位国君,东周的第四位齐侯, 前685-前643年在位。前681年他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蔡、邾四国君主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公侯,此时他即位仅五年。到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此后其声势达到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在春秋五霸中名列第一。这个成就与他任管仲为相,坚持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史家称之为桓管霸业
管仲曾是公子纠的师傅,在前685年齐国的政争中差一点射伤甚至射死后来的桓公。桓公听人劝告不计前嫌任用他为宰相,而他也没有为公子纠殉节,因为他早就立志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申于诸侯也(《管子·大匡》)。他帮助齐桓公为齐国确定了称霸诸侯的目标,并且很快就达成了这个目标。
《管子·牧民》篇说,治国理政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必须以满足民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基于这个理念,齐国在内政上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确立了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迅速增强了国力。
《管子·幼官》篇说,在同诸侯打交道的时候,齐国能够做到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考之以言,发之以力,威之以诚(按公认的原则联络对方,施恩惠拉笼对方,怀仁心亲近对方,持义行讨好对方,循规矩报答对方,讲诚信交结对方,奉礼仪接纳对方,演歌舞感动对方,谈合作抬举对方,辨言辞观察对方,凭实力调动对方,做榜样慑服对方)。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九合诸侯的巨大成功: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三举而地辟散成,四举而农佚粟十,五举而务轻金九,六举而絜知事变,七举而外内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九举而帝事成形。(初合诸侯,就形成了一定的规制;再合诸侯之后,各国民众都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三合诸侯之后,各国君主都放弃了自己做盟主的想法而服从齐国;四合诸侯之后,齐国徭役减省,农人佚乐而粟得十全;五合诸侯之后,兵战既息,齐国君臣事务转轻,而金得九分一以供官;六合诸侯之后,桓公已经能够摆平齐国与诸侯的关系了;七合诸侯之后,不仅齐国臣民,各侯国君主都诚心听从桓公的调遣;八合诸侯之后,桓公的威望已经震慑天下;到了九合诸侯成功,桓公的势力就足以取代周天子来号令天下了。)尽管这是事后稷下管子学派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成就的追述,却不失为管仲执政之初对桓管霸业有充分的兼顾了内政和外交的全面设计的佐证。
二、方法论化故从新
《管子·侈靡》篇说:利不可法,故民流;神不可法,故事之。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胜。是故圣人重之,人君重之。(利不可以废止,这是民众从事商品交换的原因;神不可以废止,这是它受到民众供奉的原因。天地是留不住的,这是它们保持动态的原因,同时它们在运动当中不断扬弃过时的成分,创造出新的格局。所以得天道者位高而不会崩溃,得人心者位卑而不可战胜。圣人重视这个道理,君主也重视这个道理。)
以化故从新为指导思想,管仲全面改革了齐国政治。在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框架里,他使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宁戚为田,隰朋为行(《小匡篇》),这五个人的职级都是相。制令传于相,事业程于官;相划之,官守之。(《君臣篇上》)他按邑、卒、乡、县、属五个层次设定行政区划,在全国统一了政令。他规定相地而衰征,即按照田亩的好坏、多寡分别确定税率来征收土地税;设轻重九府,积财通货,同时实行官山海的国家垄断经营政策,均获成功。他还设定轨、里、连、乡、军建制,寓兵于农,齐桓公和国子、高于两名贵族以元帅身份加以统率,每年春秋组织狩猎以训练军队。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犯了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赎罪。结果是齐国的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大,霸主地位得以巩固。
三、工具论以法治国
《管子》书中有近40篇的论述涉及法治的各个方面。
1、何谓法?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任法》)
如四时之不貣,如垦辰之不变,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之明,曰法。(《正》)
版法者,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版法解》)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七臣七主》)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明法》)
2、法有什么性质和特征?
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任法》)(君主创制法制,大臣执行法度,民众百姓按照法令要求行事。)
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法法》)。
3、法有什么作用?
法者,民之父母也。(《法法》)
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形势解》)
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中匡》)(法令推行而不苛刻,刑罚精简而不妄赦罪人,从而使得即使屈辱困窘的人们也能受到法度的保护,人民和乐而天下大治。)
4、行法的关键在哪里?
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治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法禁》)(君主要统一立法内容,百官就会遵守法令,上面的制度令律清楚,下面的人就能够把握到分寸,如果君主的法令制度不能统一,那么下面的百官和百姓违背法律徇私的行为就会多起来。)
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法法》)
5、以法治国有什么意义?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
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七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任法》)
梁启超总结道:管子以法家名,其一切设施,无一非以法治精神贯注之。(《管子评传》)
四、关键论 治官化民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这里的四维思想就来自管子。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在这里,所谓维;就是做人的标杆,特别是君主和臣僚行事为政的标杆,其实践意义是维系国家大厦稳定的支柱。他认为君主治国理政要做好表率: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君臣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管子的治国理政之道概括为:以成就桓管霸业为目标,以制度建设的化故从新为抓手,以以法治国为手段,以治官化民为着眼点。管子治国理政之道,与党中央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因此,具有很鲜明的当代意义。
我们知道,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有一个过程。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项主要工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已经为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所重视、坚持和强调。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重申这个奋斗目标,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该《决定》的起草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此后,他多次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全新的布局,即赋予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四项工作以全覆盖、全方位、不遗缝隙、不留死角的特征。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标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并称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把全面从严治党具体化为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在这个基础上,他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概括,就是一个目标三个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自的侧重点。
一、战略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从现在算起还有5年,也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那一年。党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这5年里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和人才红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外贸发展机制、推动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动向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转变,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内陆开放机制、推动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新格局。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制度建设。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受到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得到发挥。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组织体系更加完善,支撑国家安全发展能力增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简而言之,就是到2020年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二、战略举措一 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二○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战略举措二 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宪法原则之一。这个法,作为概念,既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性,也融汇了中国数千年以法治国的历史传统。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具体措施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四、战略举措三 面从严治党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针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八点要求:1、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2、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3、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全党同志要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4、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5、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6、党的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7、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8、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研究管党治党实践,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那么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在哪里呢?在中央政治局。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会议上讲话时明确指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定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我们在座各位做起来,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
就这个话题,2013年1月22日他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会议上讲话时又鲜明地提出: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
2014年1月14日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讲话时再次提出:从严治党怎么抓,就从中央政治局抓起,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要做到。
不必多解释,把上面的四点引述同前面对《管子》书所含思想的概括相对照,两者有一定程度的共性是很明显的。
从管仲到习近平,中间跨越了2600多年和三种社会形态。不变的是国家作为社会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不可能在几代、几十代人的期限内消亡。因此,治国理政仍然是国家领导者的职责所在。历史留下的记载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在中华大地的东部沿海创造过一段盛世的辉煌,我们现在的领导人正在从他们的所思所行中汲取智慧。从桓管霸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化故从新到全面深化改革,从以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治官化民到全面从严治党,这样的历史传承难道不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大优势吗?
上一条:总第47期 毛泽东与哲学社会科学——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之三 下一条:总第47期 管子治国理政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