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6 15:23:24
周怀宇
【摘要】《管子》中自成一体的轻重学,是管子的原创学说,形成于中国公元前七世纪上半叶。其学说性质属于财政经济学,或谓古代政治经济学。这是中国历史上闪烁着理论光芒的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成就,是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与突破。《管子》轻重学有很多理论构成,揭示社会经济矛盾十分深刻,其理论形态也很新鲜。物价学方面,提出了粮价与万物的价格关系;市场学方面,提出了无市则民乏的新认识;货币学方面,提出了运金之重以衡万物黄金货币论;赋税学方面,提出了正籍必以金的货币赋税思想。在那个时代,都是新鲜理论,不仅站上那个时代的学术高台上,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轻重学;赋税;市场;物价;货币;国准;管子
《管子》轻重学,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上半叶,是管子的原创学说。学说性质属于财政经济学,或为古代政治经济学。此前,尚无类似的学说,可称之为中国最早的政治经济学。
《管子》轻重学,在认识当时社会经济矛盾和揭示社会经济规律方面,形成了很多具有哲学思维和实践意义的理论,其中很多理论具有原创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原创理论不断受到继承者的补充和发展,其理论思维愈益丰富、成熟、缜密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物价、市场、货币、赋税等重大经济理论,都成为各个历史阶段不断补充、发展的历史课题,足见其源头时期的理论形态更加具有价值发现的深刻意义,其滥觞时期的理论形态更加值得认真总结。今就笔者自身的学力和认识视野,总结其中浮在面上的四个理论。
一、物价理论
《管子》轻重学中深入研究了市场物价问题,考察总结了市场物价的各种现象,阐述了很多有价值的物价理论,揭示了当时市场的物价规律,不仅是《管子》轻重学的重要组成,也有具有物价学方面的理论意义。有三个论点十分精彩。
1、粮价决定万物价格
影响市场物价的核心元素,即粟价,或称谷价。《管子·乘马数》篇,曰: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所谓谷重与谷轻,是指谷物价格的轻重,即高低。这是一个物价方面的重要论点,有两个内涵:认为谷价的轻重,关系到市场万物价格的轻重;认为谷价与万物价格的关系,呈现逆向态势。《管子·轻重乙》篇,进一步阐述曰:粟重而万物轻,粟轻而万物重,两者不衡立。其中,所谓两者不衡立,是《管子》关于粟价(谷价)与万物价格关系的理论定义,即认为这一价格现象是常态。马非百先生解释这种常态为二者反比例。
《管子·轻重甲》篇,又考察了粟价与货币价格的关系,曰:粟重黄金轻,黄金重而粟轻,两者不衡立。并深化指出,粟与黄金这两种价格相比较,善者重粟之贾。即应该提高粮食的价格。
由上而知,《管子》关于当时物价的理论,核心问题有三点:阐明了粟价的市场地位,是物价中的牛鼻子;阐明了粟价与黄金、万物之间市场价格的辩证关系;主张提升粟价比较提升金价更加明智。这是《管子》关于物价研究获得认识,接近当时的物价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依据这一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可以制定调节市场物价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抓住粟价(谷价)这个牛鼻子加以调控,就能够带动市场万物价格的波动,或平抑物价,或引导物价,藉以调节市场万物价格,稳定市场。《管子·国蓄》篇,详细阐述曰: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所谓五谷者,万物之主,强调了五谷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所谓两者为敌,则不俱平者,马非百先生解释曰:谓谷与万物之价互为反比例,故不得归于平衡也。正确认识这一客观存在的不衡立关系,有利于人君利用这一不衡立的物价关系,调节市场,完成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2、天下下我高
关于国际贸易的物价,《管子》提出了一个独到的物价理论。《管子·轻重乙》篇,曰:“善为国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后可以朝天下。”这是关于诸侯国之间贸易的物价理论,阐述了商品比价关系。天下物价降低,我就提高物价,天下看轻某一商品而贱价,本国却要看重这一商品而重其价。通过价格引导,让商品流入本国。一方面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另外,囤积一段时间,市场上这类商品短缺,就可提高物价抛售出去。本国经济实力强大了,就会领先各国而受到天下拥戴。
3、天下下我下
关于粮食价格,《管子》一方面重视发展农业,多产粮食,并且主张国家要多收购粮食和储存粮食。但是,如何控制的粮价,《管子》主张国家要控制市场粮价,不能够因为今年丰收,产粮增加,粮价就降低。《管子·地数》篇,曰:五谷兴丰,巨钱而天下贵,则税于天下。然则吾民常为天下虏矣。依据马非百《新诠》,句中巨钱二字,是吾贱二字之讹误。全句应该是五谷兴丰,吾贱而天下贵,则税于天下。然则吾民常为天下虏矣。这是针对粮价问题,指明本国谷价要保持和国外谷价大致相同的水准。不要受粮产量多少的影响。如果因为年成好,五谷丰登,本国的谷价就降低,而国外的谷价贵,形成国内外价差,五谷就会流通到国外,那就等于本国为天下诸侯国缴纳粮食税了,就等于本国人民变相成为别国的俘虏,在为别国生产粮食。所以《管子》主张国内外谷价要保持大致相同的价位,即天下高则高,天下下则下。如果天下高我下,则财利税于天下矣。《管子》这一论述的要害问题,在于控制本国粮价,保护本国粮食不因为国外粮价高而外流。
特别是五谷丰收,粮食储存增多,也不能够降低粮价的精辟思想,值得充分肯定。这是《管子》关于粮食问题的重要思想,也是《管子》用粮价来保护粮食,防止粮食外流的理论应用。
二、市场理论
《管子》围绕市的命题,阐述了很丰富的内容。
1,阐明市的功能
《管子·地政》篇,对市有明确定位:市者,货之准也。《说文》曰:准,平也。其本质意义是公平交易。视市为货物公平交易的平台。
2,建置专门市场
《管子》认为:无市则民乏,市,是百姓生活、生产必需品交易的流通的场所。没有市场,民用就会缺乏。按照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出建置聚市。《管子·乘马》阐明了聚市建置规模: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也就是说,一乡之内建置5个聚级市场。
3,重视培育市场
《管子》提出了一系列培育市的政策措施。其经典之处,在于以市为公共交易场所,促进各种工商经济活动,促进市场经济繁荣。
4,建置商贾区
《管子·小匡》篇提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即按照居民的职业分类居住,有利于促进职场事业发展。士农工商四民,属于国家石民,率先实施定民之居,即分类居住。
其中,工商之民,建置了工商业专区,形成工、商两个群体。
国家出台了建置工商区的指导性原则: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即工匠区划分靠近官府,商贾区划分靠近市场。其意义在于提升工商业的专业水平,扩大工商业发展规模,促进工商业繁荣兴盛。
据《管子·小匡》篇记载,国家建置工商之民集中居住方案,制定了原则性指导意见:凡工商之民,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mang,言杂),其事乱。如何建置工商区,国家制定了一个原则性规划,全国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明确规划建置六个商工之乡。
对于工商业之民来说,这个原则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同行业交流经验。对于商贾来说,今夫商群萃(萃,聚集)而州处,商贾之间可以传递信息,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筋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
商贾之家,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
对于国家来说,便于加强工商管理。执政者可以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价)。工商之民,手艺世代相传,为社会保持一定规模的工商业人口,也保持了稳定的工商业基地,拥有稳定的工匠商贾队伍,有利于工商业持续兴盛与发展。
三、货币理论
培育市场,需要货币储备与流通。《管子·乘马》篇,阐明了构建黄金货币为骨干的货币体系,辨于黄金之理,阐述了黄金货币的基本理论。在货币储备方面,增加了货币品种,确立了多种货币之间货币比价,为社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货币,激发市场商品交换繁荣兴盛,推动商品经济深化发展。其货币理论阐述,有三个核心问题,具有历史价值。
1、建置黄金储备
黄金货币,是特殊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价值、储存价值的等价物。为保证市场货币流通,保持市场交易的活跃性,《管子》提出了建置货币储备制度,选择黄金作为货币,确立黄金为主流货币品种。认为黄金者,用之量也(《乘马》)。所谓用之量,即是以黄金储量多少,测算社会经济水平,折算黄金的价值标准,作为财政运转的计量标志。这一定位,定格了黄金调控社会经济的功能。这是十分先进的金融制度,是对金融学的贡献。确立这一金融制度之后,黄金的货币职能得到广泛应用,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乘马》)各种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这是《管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了黄金货币的骨干体系。迄今仍然具有历史意义。
2、增加货币品种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成分增长,市场越趋活跃,货币需求两越趋增大。黄金开采和冶炼有限,市场上黄金流通量远远怒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管子》提出了包含黄金在内的7种货币,作为国家的基本货币储备,缓解黄金品种不足的压力,稍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管子·山至数》篇记载了增加投放市场的7种货币:礝(ruǎn)碈(hun)(仅次于玉的美石)、白金(银)、皮(珍贵兽皮)、黄金、珍珠、曾青(含矿的美石)、玉石,称之为货币七策。这七种货币出产量少,又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具备了储存价值和市场交换价值,充当一般商品的等价物,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管子通过这七策,补充了市场货币总量,缓解了市场商品交流的压力。
3、构建货币体系
管子法定了多品种货币,又进一步构建多品种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管子·国蓄》篇記載,首先构建了三大货币系列,即上币、中币、下币系列。再构建这三大系列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多品种货币之间有了比价关系,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货币池,凡是国家法定的货币,通过比价纳入货币池,参与市场交易,即完成了新增货币的市场交易职能。
三大货币系列,法定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相互之间的比价,取决中币黄金,国家通过调节中币黄金的价格,控制三个系列货币的比价,所谓善高下中币,制下上之用,而天下足矣。(《管子·轻重乙》)。即利用黄金价格的高低作为杠杠,调控刀布、珠玉这下上两币和黄金之间的比率,前文所述增加投放七种货币,即全部投入了新建的货币池,保证市场货币量充沛,助推市场兴盛,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管子》货币政策的关键在于黄金价格,这是《管子》货币政策的心脏。具有两个实践意义:用黄金确立了不同品种货币的价格;用黄金衡量货币与商品的交换价格。后者即是物价。
物价与市场关联,物价的起落,取决两大因素,一方面是市场波动价格,另一方面是国家主导价格。国家控制足量黄金,采用市场的手段,保证金价和物价相匹配。金价太贱(低),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金价太侈(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乘马》)《管子》依据社会调查,提出了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指导价格。例如黄金和粮食比价,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山权数》);这一比价,构建了市场各种商品乃至劳动力价格基础。派生了市场各种商品价格;例如阴山之马,一匹金一斤(《揆度》);此外,又制定了不同货币比价,一斤黄金,值一万钱。形成了黄金为主要比价的货币政策。国家牢牢控制好黄金储备,调节黄金价格,就能够调控市场交易,促进市场繁荣。
四、赋税理论
赋税,是国家财政的重大问题,也是《管子》轻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收取赋税,不仅关系到国家富强,也关系到社会稳定。《管子》轻重学中有很多论述,其中不乏新鲜的赋税理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1、相地而衰征
《管子·小匡》篇提出:相地而衰(读音cuī)其政,则民不移矣。又说: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这是土地赋税的一项重大改革,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农民耕种土地的多少、土地瘠薄收取地租。这一赋税理论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尤其是土地层面的分配和差别性征收赋税,有利于释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论农民分配的到平原、山地,都能公平处理,人民就不疑惑,不夺农时,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这是齐国逐渐强大,成为春秋早期强大诸侯国的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2、正籍必以金
《管子·轻重甲》篇关于赋税品种问题,提出了税金之谋,认为可采用行政命令方式,规定:正籍者必以金。何谓正籍?即征籍,就是征收赋税。告别井田制下的劳役赋税的方式之后,征籍赋税的品种转变为实物赋税。《管子》中普遍出现了这个名词正籍,就是实物赋税。有常规的正籍,也有因为国家突发重大事件,而随时正籍。值得关注的是《轻重甲》提出了正籍的新内容,代之实物必以金,这意味着实物正籍开始向货币正籍转变。无论社会实践中这种货币赋税正籍推行到什么程度,亦或暂时没有付诸实践,必以金已经在理论上出现了,运金之重以衡万物,即运用黄金价格,来折算收购各种物资,这是新赋税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向导,一旦货币体系发展成熟,一旦货币数量供应充足,必将迎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赋税形式即货币地租新时代。
3、立壤列赋税法
《管子·轻重乙》提出立壤列赋税法,即依据区域不同、土壤类别,征收各地赋税。实施这一赋税的实际操作在于准徐疾羡不足,即在期限方面,通过政策,调节征收赋税时间的缓急;在物产方面,通过政策调节各地物产羡余与不足。这与原有赋税政策相比较,有两个重要变化:征收赋税的时间在全国各地不作统一规定;征收赋税的品种,确定各地主要物产作为赋税品种,改变了原先国家统一征籍某一实物的赋税制度。
全国的视角看,地大物博,各地物产不一样,按照本地物产缴纳赋税,通过这一立壤列理论,缓解各地赋税缴纳赋税不便的矛盾。是顺应自然,不与天壤争。齐国国境,
《管子》论述了立壤列赋税法的重要意义,第一,缓解边远地区缴纳赋税的困难。齐国国境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各地向国家缴纳实物赋税,路程远的需要很多运费,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故有百倍之力而不至者,有十倍之力而不至者。在当时交通运输比较困难的条件下,需要很长时间,历经路途险阻,气候变化,期限成为缴纳赋税的重大困扰。甚至出现熟谷者去,很多边远地方精于管理赋税的官员不得不辞官而去。《管子》在立壤列赋税法中,采用了分级征收办法:兼霸之壤三百有余里,佌(读音cǐ,喻义,小)诸侯度百里,负海子男者度七十里。即大的诸侯国三百多里,普通诸侯国大约百里,靠海的子爵、男爵大约七十里。如此则,减少了长途运输的困扰,也不为君忧。第二,化解物产羡余与不足的矛盾,海出泲无止,山生金木无息,草木以时生,器以时靡币,泲水之盐以日消。终则有始,与天壤争。这一段论述,强调不再坚持统一的实物赋税。靠海的地方,开发大海;靠山的地方,开发大山。海不断产盐,山不断出金和木材,终而复始。各地依据本地物产,缴纳赋税,即是按照自然物产规律,实施轻重之策。这一新的赋税理论,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既提供了国家赋税的新思路,也有利于施之于社会经济实践。
结语
《管子》轻重学中最核心的思想是国准,即国家制定各种经济政策,或称之为轻重之谋,藉以管理社会经济。而国准的所有政策调控,都离不开上述四项新的经济理论。新的经济理论支撑了国准政策,国准政策依赖新的经济理论而风生水起,在社会经济和国际经济交流中,出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七世纪,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拐角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强烈要求上层建筑与之匹配,建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政策和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管子》轻重学应时而生,针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领域的新旧矛盾,触摸旧制度的病根,提出了很多解决症结问题的新办法,形成了比较新鲜的理论。其理论形态虽然比较原始粗放,或许不够成熟,其新的社会经济规律已经在革新和保守的碰撞中初步获得了轻重学理论的揭示。
(作者简介:周怀宇,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