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49期 论管子轻重论与全球时代中国经济发展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5:33:03


 论管子轻重论与全球时代中国经济发展

刘焕云

【摘要】本文论述论管子轻重理论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指出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应该发挥管子轻重理论及思想指引的功能,使中国谋求国家之经济发展,并在“一带一路”政策下,中美应该合作,促进世界经发展与各国之共同繁荣。同时,海峡两岸之间,更应该回到九二共识,让两岸和谐发展经济,两岸人民同时享有“一带一路”政策所带来经济发展之果实,大陆和台湾双赢,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最佳利益,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关键词】管子;轻重理论;两岸;一带一路;全球化

一、前言

    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 、军事家、道法家。《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管子》发挥法家与道家思想,具有许多治国要道之言,但同时也揉合了儒家思想,特别是对治国理政有许多着墨。例如《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有经世济民的观念,《乘马》一章中指出: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又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

二、《管子》《轻重》篇与国家经济发展

    《管子》对于谋求经济发展,也有许多着墨,此亦为《管子》精华。《轻重》有多篇,古代流传管子轻重者十九篇,现存管子轻重者有第八十篇轻重甲、第八十一篇轻重乙、第八十三篇轻重丁、第八十四篇轻重戊、第八十五篇轻重己,而第八十二篇轻重丙及第八十六篇轻重庚,已经亡佚。

    《管子·轻重》篇重视国家经济发展,以齐桓公及管仲的对话,说明国家经济发展之重要。如桓公曰:轻重有数乎?管子对曰: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故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治理国家必须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国家要用宏观调控的方法,致力于生产国计民生之所需,并能合理的分配给人民。此点正如孙中山所说:民生也就是人民之生存。国家要能保证人人都有饭吃,其办法就是: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管仲之学,重视经世致用,他理解战国时代,国家发展必须重视治国理政、富民强兵。所以他提出国家发展中,为政知道在于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求安身立命就要重视经济发展问题。管子在其齐桓公执政期间,他对怎样发展齐国的经济,提出了许多根本性和改革性的思想,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法令。在中国古代重视经济发展思想史上,管以思想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也为后代中国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管子在当时,具有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重视劳工与农民大众努力劳动的价值。《管子·八观》中指出: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他指出,人民不种粮食就没有饭吃,而粮食不靠大地就不能生长,而土地不靠劳动者耕作就不起作用,人民不用气力耕作,也不可能得到财富。财富的产生,在于费了劳力,而劳力的产生则在劳动者的身体。他认识劳动是财富之源,所以为政者要关心劳动者的利益。管子把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集群,国家应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不仅便利社会管理,而且有利于振兴工农商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司马迁《史记》说: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以霸。已经指出管子善于利用行政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调控经济、发展经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必须重视土地问题,积极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调动国家农业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国家也要制定正确的政策来发展工商业。管子也提出,国家在发展工业中,必须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情况,强调由国家管理和专营山海资源,大力开发盐铁生产。管子《轻重乙》篇说明当时盐业生产已有很大发展,随着盐生产之兴盛,要把盐用来外销,互通有无,增强经济实力。

    换言之,为了发展经济,搞活经济,重视流通。要大力发展商业,国家必须制定了一套比较开明和开放的商业政策,包括贸易政策等。战国时期,齐国处在交通要冲,有鱼盐之力,地理位置也四通八达,有利于发展贸易,可以达到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功效。毕竟,发展贸易,可以扩大生产,活络经济,增加收入,富民强国。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富民、利民、安民,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要能宏观调控,维持经济秩序稳定,国家和谐发展,保障民生,达到国家安定人民富强的目的。《轻重甲》强调国家发展经济,政策要能平衡供求,调节物价,确保粮食等的供应,保证民众正常的生活与生产。

三、全球化时代与管子轻重思想

管子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今天全球化时代,重新审视管子思想,有其丰富之意义。二十世纪末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已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一致化,核心国家的强势科技、庞大资金和优势文化的影响之下,落后国家或边陲国家无可避免地遭受冲击。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达,全球化浪潮仍在磅礡兴起,继续对全球带来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深刻冲击。全球化的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学者有不同的界定,A.AminW.C.H.Yeung等人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跨国企业、行政组织与制度、意识型态与文化霸权等,所主导的一个多面向全球整合过程。全球化也是世界系统中,各个不同国家与社会之间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关联与交互连结的一种跨空间的多面向发展。纪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全球化是一种现代性(modernity)的后果,可以从现代性制度、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及国际劳动分工等四个方向去综合理解。

J.Tomlinson认为,全球化是一种随时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发展快速且日趋紧密,在各个层面相互依存并彼此关联的现象。 P.L.Knox则把全球化分为产业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文化流动的全球化等三方面:产业的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的产业分工和商品交易,金融的全球化是指资金的流通和汇率、税率的自由化,文化流动的全球化则包括流行文化、大众传播、意识型态等的扩散与交流。无论全球化的定义或内容如何分歧,全球化已对世界造成深远的影响,人类既享受着全球化所带来之善果,如计算机科技之普及、通讯之便利、知识经济之发达及物质文明之进步,但是人类也遭受到空前的危机,如地球资源之耗竭、温室效应与气候异常、恐怖主义之盛行、人心之陷溺等。

有志之士,早已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恶果,感到忧心,亟思解救之道。无可否认的,全球化把全球凝聚成为单一的社会文化体。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卫生组织(WHA),已涵盖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于是,强势的国际组织如欧盟(EU)或八大工业国家(G8)等的任何经济决议,都会立刻影响其它国家。例如美国次级房贷所引发全球之金融风暴,就是一个明证。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与竞争的曲折过程。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各国自身经济利益不同,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各异,不仅对全球化的认识存在分歧,对全球化的适应性更是千差万别,这恰恰决定着全球化发展方向。如何在全球化之际,以民族主义为基础,思考自身民族的和谐发展,避免战乱,避免被强国所同化而丧失自己的民族特色,而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之传承与发扬,这是海峡两岸所有中国人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

就中华文化而言,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残酷的考验,尤其是传统思想被认为是阻碍中国进步的原因。然而,拜全球化之赐,思想家为了拯救世界精神危机,已纷纷回归传统文化,寻找拯救世界的良方。就中国而言,在全球化潮流之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在努力追赶西方,力图国家之现代化。但是愈追求全球化与现代化,就愈益发现传统中国文化蕴藏的无尽宝藏,可以提供国人重新挖掘其价值。尤其,此一文化传统富藏正是我们得以吸收西方新文化的一个重要凭借。正如高达美(H.G. Gadamer)和麦金泰(A. MacIntyre)所说的,所有的人都是被其文化传统所支持,使每个人拥有一个有意义的视域,透过传统的支持与了解,人才能够走出封限而对外开放,活化每一个传统。 

换言之,在全球化冲击之下,中国文化也面临了转变的情境。因此,如何重新认识与诠释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发挥力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正确的理解管子思想,并给予创造性的诠释,希冀其中的奥蕴能提供中国人一个既能合乎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又能够针对现代社会需求之国家经济价值观,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良成份,对治全球化的弊端,并对中国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当前中国人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回顾中国在抗日战争之后,废除不平等条约,走向独立自强的道路,追求民族自决、民族独立与国家的富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说明了中国在追求现代化与全球化时,除了谋求中国统一之外,在文化发展上应该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优良文化,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提供第三世界开发中国家导正与超越全球化弊端的发展模式,在二十一世纪可以超越种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提供发展中国家的成长模式,同时也提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的正当途径。

四、从管子轻重理论看中美经济发展

    全球化促使中国人思考和关注中国文化如何适应与发展,如何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毋庸置疑,全球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空前的文化危机,因而转向传统文化寻跟,并制定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规则。管子轻重篇重视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应勤劳劳动,国家要宏观调控。这种文化深层内涵使中国人可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让世界共同繁荣有新的出路。审视今天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绝不能忽视与全球化相辅相成区域经济集团化。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潮流更直接、更加势不可挡。自从1978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发展,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经济体,更加快速成长。因此,在新世纪让客家文化与产业走出去,是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方向。

    今日思考与探索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出路,必须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出发,并没有任何外来的模式可做为全面援用之途径。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谋求国际共同发展致富,负起大国的责任。中国“一带一路”政策,有陆地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海上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涵盖60多国、全球2/3人口及3GDP,强调“一带一路”是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之路。

    其实,“一带一路”政策发展,即是发挥管子思想,藉此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让内部与外部经济发展取得平衡,也是推动新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欧亚大陆连成一体的重要性,并塑造新的国际生态。中国透过“一带一路”政策,从经济和人文层面提升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和安全,也藉此凸显各国的资源交易。

    另一方面,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可以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给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自从美国特郎普总统就职以后,中美关系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从各自国家经济发展到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复苏,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到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两国都拥有重要的利益汇合点,都需要加强交流合作。新形势下,中美应该深入审视两国关系,如何让中美之间合作双赢、携手合作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五、从管子轻重理论看海峡两岸经济发展

    平实而论,今日海峡两岸分裂问题,实肇因于政治意识形态之不同。两岸经过了60多年的分隔,彼此的了解还是不足。2008年之后,两岸在九二共识之下,展开和平交流的契机,塑造了和谐的政治气氛,大大改善了两岸关系。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台湾与大陆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分裂国家本就应该透过了解与良性互动,为达成再统一制造和谐条件,这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两岸人民在统一之前,台湾应该以小事大以智,不要挑起台独的议题,应该与大陆和平相处、谋求互动,谋求台海稳定与亚太和平。

    特别是从管子轻重理论看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现今,台湾出口超过GDP六成,出口近40%集中于大陆,台湾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是靠两岸间的贸易。更重要的是,台湾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大陆及香港市场,近十年都维持在35-40%。不管是出口或进口,大陆都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两岸货贸协议之停摆,已经连动到其他区域贸易组织,导致台湾无法参加RCEP。台湾无法签署两岸货贸协议,东南亚各国也不可能同意台湾参加RCEP,也不能因应韩国与大陆签订货贸协议后的关税竞争。台湾应该面向全世界,也要面向大陆,更要面向历史。依国内法与国际法,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台湾与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台湾应该回到九二共识,让两岸和谐发展经济,两岸人民同时享有“一带一路”政策所带来经济发展之果实,双方相互尊重,交换意见,化解隔阂,一定可以培养出善意,无疑是中国分裂历史上值得珍惜的特殊发展过程,为未来的和平统一打下扎实的基础。两岸关系能否顺利推动,就要看两岸人民和政治领导人的智慧与耐心。最重要的是,国际社会不断的演变,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也是一直在调整。冷战已经结束,国际反恐合作与国际分工及依赖程度增加,国际之间的整合有了新的契机。中国大陆和台湾只有双赢的策略,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最佳利益,才能促进海峡两岸朝向和平统一与和谐发展之方向,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田禾译:2000Anthony Giddens 着,《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

郑棨元、陈慧慈译,J. Tomlinson着,2003文化全球化(北:韦伯文化事业公 )

AminA, 1972  “Placing globalization, in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4(2)(1997). Douglas,,Paul H. 

      : Ethics in government, Greenwood Publishers., ConnecticutKnox P. L., “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 in P.L.Knox & P.J.Taylor (eds), 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 Cambridge UK: Th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5Hams-Georh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trans. By G. Barden and J. Camming (London, Sheed Ward 

      Ltd.1975) p.245-253. A. Maclntyre,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Univesity of 

     Norte Dame Press, Indiana, Second Edition 1984

Marx,K. 1986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 of 1844, translated by M. Milliga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Yenng Henry, W.C(1998). Capitals, state and space: contesting the borderless world, in Transaciton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3.

 

作者简介:刘焕云,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文化观光产业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客家文化研究、中国哲学、儒学)

上一条:总第49期 管子“超级权威”治齐及其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意义      下一条:总第49期 管子“人本”思想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