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0期 让经济社会腾飞插上文化的翅膀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1 15:23:38


 让经济社会腾飞插上文化的翅膀

本刊特约评论员

最近,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颍上县委书记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多的时间,我们将建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冲击全国百强县,实现撤县建市,一座生态优良、民富县强的大美城市将崛起在江淮大地上。

颍上处于亚热带向温热带的交绥区,降水充沛,四季分明,五河过境,36万亩水面,1859平方公里国土,人口179万。城市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包括老城区、城北新区,城南新区,经开区和高铁新区,建成区面积近50平方公里。

2016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财政收入2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5.3亿元;贷款余额15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0元。

颍上县委、县政府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五位一体、四个自信,以生态和文化引领发展,结合历史悠久、生态资源优越、地下矿藏丰富、城乡建设推进迅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高涨的实际,率领全县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16年年底,国家公布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素有合肥后花园,阜阳前客厅美誉的颍上县进入示范区行列。2017年下半年,颍上又被列入全省18个撤县改市(区)的榜单。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临的号角,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时代要求,旅游市场必须超前绸缪。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好文化生产力,迎接旅游经济发展新常态时代到来,抢抓机遇,及早谋篇布局。

实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腾飞,首先要立足于当地实际,脚踏实地寻求最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近年来,颍上秉持绿色发展和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理念,经济建设快速平稳,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公共设施配套成龙,人居环境日益完善,一幅建设大美颍上让人民美好生活的二美宏图正展现于皖北大地。

多年来,颍上致力于谋求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携手共进的和谐发展,发挥地缘文化资源优势,继承弘扬管子文化,善用管子文化,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整合历史遗存、人文景观资源支撑旅游经济发展上,另辟蹊径,突破瓶颈,冲出重围。

地域特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化则是其灵魂。借助人民的智慧和底蕴深厚的乡风文脉,颍上逐渐以旅游经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加长,业态样式趋于多元,产业规模扩张生长,产品质量迅速提升,成为皖北旅游的新亮点,并被称为颍上现象。

颍上建县邑或方国已有超过3000年历史,作为中原地区淮河文化的腹地,孕育出以管子故里、管学、管子文化为符号的核心文化,成为颍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以管(管子)、鲍(鲍叔牙)、二甘(甘茂、甘罗)为代表的乡贤文化;以花鼓灯、推剧(四句推子)文艺表演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古八景(文地春风、甘罗故里、映林夕照、江口晴波、赛涧流泉、白庙晓烟、莲池月夜、桐邱古木)人文景观;淮、颍河故道、古运河、私家园林、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木、古寺庙、祠堂、古墓葬等历史遗迹,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乡风、民俗、物产和风味美食。

  颍上文化底蕴深厚,乡村风土民俗特色鲜明,民风淳朴。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花鼓灯艺术、推剧(四句推子)、端公戏、杂技、民间舞蹈等。颍上花鼓灯素有东方芭蕾之称,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管子即管仲,安徽颍上人,是我国春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有中华第一相之称。北京世纪坛第一文化先贤,也是安徽第一历史文化名人。身后留下一部百家之源为百世之用的皇皇巨著《管子》。管子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千百年来被反复传承运用,经久不衰,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十几次管子治国理政名言。在坚持四个自信和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被列入国家战略工程的新形势下,继承弘扬管子文化,管子故里理应义不容辞敢于担当,

管子是安徽乃至全国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管学是高端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如何利用好、开发、运用好管子文化,是不二偏得的优势,也是对当代人智慧的考验。

2006年,颍上县委、县政府创建一年一度的管子文化旅游节、全国性管子学术研讨会和管子诗会等活动预热造势;随后,明确提出五城同创,将创建管子文化城置于首位;颍上坚持一手抓管子文化建设,一首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两手抓,两手都硬,取得显著成效。

颍上坚持将弘扬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牧民、富民、教民,和谐、以人为本和以法治国等精髓思想、管鲍之交、挚交千古的公道、诚信、尚义的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和当代核心价值观建设,无缝对接,紧密联系,打响管子文化品牌,充分挖掘颍上管仲故里、甘罗乡梓和花鼓灯、推剧发源地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和社科普及活动,营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魅力。

颍上坚定在机构和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弘扬管子文化奠定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在管子研究上的优良传统,积极支持、培育、造就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管子学术研究的地方军。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成立管子研究小组、县管子研究会。2008年,安徽省管子研究会获得批准注册正式成立,颍上第一次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省级社团组织。颍上也成为全省第四个,也是当时皖北地区唯一一个拥有省级社团组织的县。

在颍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财物大力支持和多方呵护下,省管子研究会扎根管子故里沃土,接地气而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事业,开枝散叶求发展。取得在全面评价、梳理管子生平事迹功业,研究、诠释管子著作,继承、弘扬管子文化,深化、探索管子思想学术,积极寻求管子思想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任务等一系列成果。

学会汇集了国内外200多位高校和机构专家、学者、贤达、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管学爱好者。确定了三管齐下(即开展管子其人、《管子》其书和管学综合研究)和六个走向(让管子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机关、走向教育、走向实践、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

  学会成立管子课题研究产业创新团队,以三管或管学研究和六个走向产业化目标。践行管子文化走向大众,与社科普及工作联姻,坚持宣讲重心向下,面向基层;践行管子文化走向机关,与机关建设和时政学习联姻,发挥资政作用;践行管子文化走向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与大专院校教学、科研联姻,共建高校青年学子研学基地;践行管子文化走向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姻,指导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为颍上打造以管子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践行管子文化走向全国,与北大、南大、清华等名牌学府,以及山东、辽宁、湖北等高校和社团联姻,追寻民族核心价值观,合作共建国学或国家软实力科研平台;践行管子文化走向世界,先后与韩国大邱、美国费城等地的著名汉学社团或汉学家合作,以我为主,进行学术研讨,或共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让管子文化名扬天下,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017年已经举办了十二全国性研讨会,来自省内和兄弟省市,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国际友人、爱国华侨在内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一千六百多人次参加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七百篇编辑出版《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11部近六百万字,其中多部为清华大学和科技部智库所收录

学会创新提出管学概念。在此引领下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持续推出正式出版物《管学论集》上、中、下卷150万字《管学论丛》第一至五卷260万字,人民出版社国家软实力丛书双语文白对照本《管子治理之道》;作为阜阳市对外交往文化礼品丝绸版珍藏版《管子》上下册编辑出版发行《管子研究》50500万字;参加国家文化共享工程录制四集管子文化电视片,在省图书馆发布,并推荐为“国图公开课国家图书馆互联网发布;积极推动和参与管子文化题材的影视创作。会员在各平台包括会议、讲坛、纸媒和新兴传媒,为举行管子文化普及或管学讲座 50多场次,摄制电视专题片超过450分钟,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超过50万字,出版各类编著30余种,600多万字。目前已经与安徽人民出版社签订五卷本《管学新论》合同,全书300万字,2018年年推出第一卷。今年下半年,作为安徽省省委、省政府皖籍思想家文库和安徽百位名人传记文化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龚武应邀写作《管子简释》和《管子传》两书约60万字,预计2018年上半年出版发行。

省管子研究会的工作和成果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被省社科联、民管局等单位评为先进社团,2017年7月,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

颍上县委、县政府在运用省管子研究会、创建管子文化城、一年一度的管子文化旅游节和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活动作为弘扬管子文化的工作主抓手,撬动了牵引了相关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集思广益,在重大决策和宏观规划上善于吸收来自方方面的金点子、好注意,积极转化为工程建设所用:实施对古运河颍河故道的开发利用,已经建成作为未来更大规模中国管园的一期工程,滨河公园古代建筑群明清苑、九合塔、河州书院等历史文化景观带群;以古典园林尤家花园为基础的的花园小镇今年国庆节已经建成开放;正在建设中的管仲老街已经部分落成开放同时在国家5A级八里河风景区、4A级五里湖湿地公园等景观充实、增添更多文化内涵,注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人文生态和皖北水乡为主题,以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为特色,以中国管园主题工程、淮颍河风情文化广场、淮河故道保护区和休闲垂钓中心等一批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已经逐步进入规划建设阶段,皖风徽韵、梦里水乡的旖旎风光,正一步一步从梦想变为现实。

管子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安徽旅游的一个新品牌。颍上旅游经济持续出现井喷式增长,观光旅游者总数两千多万人次,创旅游收入一百多亿元颍上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国家全境旅游示范区,阜阳市乃至皖北地区发展的排头兵

颍上管子文化旅游依靠接地气和借天风,很好传承了喜闻乐见的地方古庙会的传统风俗习惯,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和支持,同时构建高端学术平台,聚拢天下人才,包括海内外专家、教授、研究生和社会学者,群英荟萃,极大增加了地方影响力和美誉度。而这些都是社会经济和事业发展所必须软黄金软实力支持。

管子文化旅游节平台提升了颍上人的文化视野和品味,也一定程度上将颍上经济社会融入国家主流文化圈,同时也为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学和社科人才,实现了双赢。十二年来,管子文化旅游节使颍上旅游收入增长每两年翻一番,大约以年均占GDP10%以上的速度的超常规的发展,给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后劲,颍上也连续跨越台阶成为全省旅游大县和强县。

  颍上社会经济近年来实施发展多轮驱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同步发展,颍上经济腾飞的势头方兴未艾。颍上具有社会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源泉。

一是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动力。颍上土地资源充足:全县1859平方公里国土,160万亩的耕地,近40万亩的水面,;颍上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本县大量出产绿色、环保的农、副、渔、畜、禽、蛋等优质农副产品;颍上劳动力资源充沛,农村每年大约有40万优质剩余农村劳动力在本土或外出务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颍上“三农”资源优良:建设高标准农田106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92%。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100万吨。土地流转面积110多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2123家,注册家庭农场838家,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

二是厚积薄发,后发优势的动力。作为传统农业县,颍上近些年通过招商引资,工业化步伐连年迈上新台阶。境内的谢桥和刘庄两大煤矿,拥有亚洲产能最大的单口矿井,年产优质原煤超过1000万吨,是国家新型的能源基地。颍上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由135家增加到301家,带动就业5万多人。循环经济园区全面启动。计完成工业投资2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6家增加到238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65家。非煤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3%提高到65.5%。8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加快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强大支柱。

  四通八达,交通优势的动力颍上境内有天然河道淮河和颍河常年通航,境内105国道,三条省道,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铁。距离阜阳机场和合肥新桥机场只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正在建设中的商杭高铁,已进入铺设轨道的阶段,预计2019年全线通车。正在建设中的商合杭高铁颍上站、滁新高速颍上西出口、跨颍河3座大桥,完成G345、S454国省干线改造、G105北延工程等项目,启动淮河颍上段航道升级整治工程,积极推进合肥-霍邱-阜阳高速、赛涧至正阳关跨淮河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

薪火相传,文化优势的动力千古名相管仲辅佐齐桓公首霸春秋,一部《管子》震古烁今;鲍叔牙君子高风流芳百世,二甘(甘茂、甘罗)辅佐秦国终成统一大业;颍上还是张路斯、杜遵道、李宗堂、尤成章、官峻亭、宋日昌等将相名吏的故园,也是一代名吏明末五子屠隆建功立业之地,堪称重臣之乡。

颍上文风鼎盛,历史上和现当代在自然科学、人文学术、文学、宗教、书法、绘画等方面均不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如黄宪、常任侠、高泽生、戴厚英、阿红、郑守仁、陈国良、徐德隆、释永信等

七年前,安徽省委宣传部公函致中央电视台,使得央视十套百家讲坛《名相管仲》节目得以插播颍上旅游广告片,词曰:管仲故里,鱼米之乡,休闲天堂,安徽颍上欢迎您!颍上正在创新思维,重塑业态,打造起旅游+休闲模式。

现代人的旅游与休闲密切相关,休闲与养生和户外运动水乳交融,因此休闲的权重在人们生活结构中有越来越增加的趋势。这方面颍上也大有文章可做。这就是发展与水相关的户外休闲运动,打造现代旅游、休闲产业。

突出管子文化和生态旅游的引领龙头作用,进行产业布局;以优惠的政策,密集的人才和智力资金共同做大颍上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蛋糕,共享全境旅游示范区和撤县建市的政策和经济红利,做好颍上未来管子文化学术培训教育旅游产品的大文章;做好生态旅游和管仲文化旅游深入融合的文章;做好其他地理、人文和历史资源如古城、古镇、古遗迹等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以及现当代红色人文资源开发的大文章;做好做足生态旅游+历史(名人、遗迹)文化旅游的文章;做好做足生态旅游+观光(采摘)农业旅游的文章;做好做足做生态+水上休闲(垂钓)运动旅游的文章;做好做足生态+农家乐+美食旅游的文章;做好做足做文化旅游+演艺表演+情景体验旅游的文章。

管仲、《管子》和管子文化是颍上乃至安徽的历史文化名片,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颍上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借助党的十九大强劲东风,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航船,将践行自己全市打头阵,全省创一流,全国有影响的既定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而乘风破浪、扬帆远帆。

上一条:总第50期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管子》言论      下一条:总第50期 试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础---以管子“和生”思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