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0期 试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础---以管子“和生”思想为例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9 14:36:39


 试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础

----以管子和生思想为例

 

田均权 杨秀平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与精髓,它纵贯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管子传承了史伯的和生观,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和生思想,为老子和孔子等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管子的和生思想璀璨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也凝聚在了中国当代和平发展的国家意志里。管子的和生思想,其潜在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挖掘和弘扬。

关键词:管子;和生思想;和平发展;文化基础;

 

    坚定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基于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适应中国国情与时代特色的发展之路,正在为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以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和是中华文化中一以贯之之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生命之道,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内涵中的三个重要层面,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和思想宝中的三颗明珠,它奠定了当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础。

在灿若星辰的中华传统文化巨匠中,管子无疑是其中最为光鲜的一个。

管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他的和生思想内涵丰富,通古达今。他通过不和不生、和则能久等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和文化的宝库,其思想精髓,对当下建设和谐社会与走和平发展道路都具有可之借鉴的价值。

 一、管子的和生观与以和为贵思想

 和为贵思想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孔子认为,过去的明君圣王,在调正人和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能使人们之间能够根据礼的要求,作到和谐。这点来说,孔子以和为贵为基础的和而不同思想可成为处理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一条基本原则。

  管子早于孔子和老子200多年,晚于史伯。史伯是孔子与老子的先驱,也是管子的前贤。管子的和生观,不是无缘之木,史伯的和生思想对管子的影响很大,管子在传承中,丰富发展了史伯的和生思想。在传承丰富发展中,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和生思想,为老子和孔子等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和为贵思想的核心价值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悠久的冲过传统文化中,管子很早就提出了和来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的和平发展理念。管子的不和不生理念,内涵了和为贵思想。管子还在《管子·形势》中,说:上下不和,令乃不行,上下不和,虽安必危。进而把不和造成的危害上升到社稷安危的高度,如在《管子·立政》中说:大臣不和,国之危也,在《管子·正世》说:夫万民不和,国家不安。管子用不和将导致政令不畅、虽安必危和国家不安,也反过来证明和的可贵,会出现政令畅通、政通人和和民顺国安。有了管子等前人的思想和探究,为后人如老子、孔子等将中华和文化发扬光大,并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继管子后的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为政应和,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春秋左传校注·昭公二十年》)。孟子在对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争思考时,观点鲜明地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中,将人和放在了首位,认为人和是最重要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旨在弘扬和而生生的思想,强调和是万物得以不断生长更新的根据。任何事物无和或非和,都不能产生新生命,新事物。董仲舒指出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下之奉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循天之道》)。他将和作为天地间最普遍的原则。

    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因为以和为贵,以聚合包容多元。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与主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    

第二、管子的和生观与和而不同思想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与同是一对哲学范畴,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和政治智慧。

和而不同出自儒家经典《论语》,但和而不同不是孔子的首创,是他上承前辈、下启弟子的立人立德的教诲,细细考辨。和而不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来的。当时史伯在和郑桓公议论西周末年衰败的弊病时,最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史伯还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禆同,尽乃弃矣。用今天的话来说,史伯的以他平他,就是相异的事物协调并进,达到和的境地,则年丰物富;反之,以同禆同,相同的事物类同叠加,无差别,无竞争,其后果就是生机荡然。史伯还陈述了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的道理,从政务到事务,都应贯彻和而不同。史伯的思想也为后人解读和传播,晚于史伯却早于孔子的管子也提出了和而不同思想: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管子·宙合》。孔子吸收前人智慧,从做人的根本原则出发,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里仁之道、处事之道。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立论的基础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君子之和,和的起点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要以善相应。不过,此一和的前提是不同,不是曲己从人,而是能兼容不同,不仅要证同,还要能求异;此一和的目标是集众芳以为美,协调不同而达到新的和谐。

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和而不同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源泉。

第三,管子的和生观与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强调人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及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精神,同时天人合一也凝结了中华民族在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主张追求和谐的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是北宋的张载最先提出来的。但早在先秦时期,史伯、管子就已经萌芽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了基本的理念。如在《管字·内业》里,管子在回答人的出生这一重大问题时,: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认为,人是天地精形二者和生而成,反之,二者不和,那就生不出人。《管子·禁藏》也说:顺天之时,约地之宜,(:,"",符合)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蓄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拢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强调人能顺应天时,约束地利,再合乎人和,就会出现大好的形势。表达了管子的蓄和理念。在《管子·五行》又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调者,协调和谐和。人与天调,也就是人与天和。天地之间的美事美物美人都来自于人与天调。从人与天调,到人与天和,实现美好的人与天和生,充分表明了在当时的管子脑子里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反应了天与人可以沟通、可以按统一法则运作的思想。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则把人性与天道联系起来,认为两者相通。到汉代,董仲舒引阴阳五行学说入儒,提出人副天数之说,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到了两宋,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张载认为,人与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在这里,他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凝结了中华民族在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所追求和谐的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协调一致,发展到现代更加强调其所蕴含的和谐理念,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与国之间的统一和谐,为当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四、管子的和生观与和则久生思想

管子的和生思想,犹如一个思想矿场,潜在着深邃宏博的价值。他在提出不和不生、人与天和理念的同时,还提出了具有前瞻思维的和则久生观。尽管他的前辈史伯所说的和实生物,内涵了久生的意思,但是管子所说的和则能久,则彰显了和所具有的久生的潜在价值。如管子在《管子·度地》中说:天地和调,日有长久。管子在这里明确指出,和不仅可以生,而且还可以久生。所谓久生,即与当今所力倡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谋而和。和是可持续性的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中国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支持,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坚定共同发展理念的同时,为谋求长久的和平,做了许多,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命运共同体,对周边国家提出亲、诚、惠、容,对非洲国家提出夫人真、实、亲、诚,与世界各国编织和平的经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实际行动,与世界各国分享和平发展的成果,实现或正在实现管子在千年前就形成的和则能久久生观

在中国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与精髓,它纵贯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管子的和生思想,璀璨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也凝聚在了中国当代和平发展的国家意志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和思想沃土上结出的硕果,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管子的和生思想,其潜在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挖掘和弘扬。

 

 

   (作者简介:田均权,侗族,大学文化。任职湖南芷江侗族侗族自治县委助理研究员,兼职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会和平研究院院长,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学科带头人。杨秀平女,侗族大学文化,某中学教师

上一条:总第50期 让经济社会腾飞插上文化的翅膀      下一条:总第50期 浅析管子的外交智慧